史蒂夫·麥凱瑞

史蒂夫·麥凱瑞

史蒂夫·麥凱瑞-史蒂夫·麥凱瑞,美國攝影師。1985年因成績優秀,被聘為簽約攝影師。主要拍攝東南亞地區和伊斯蘭國家的專題。他為《國家地理》雜誌工作了20年,最後成為這本雜誌的首席攝影師。1979年,因在阿富汗採訪獲“羅伯特·卡帕最佳海外攝影金牌獎”。1984年,獲全美攝影記者協會“年度最佳雜誌攝影師稱號”。1998年又獲‘艾森斯塔特攝影報導獎”。

基本介紹

人物介紹,攝影展,攝影技術,著名攝影家,尋找女孩,

人物介紹

史蒂夫·麥凱瑞,1950年4月23日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
1974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取得攝影及歷史學士學位。1980年開始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拍攝專題照片。1985年因成績優秀,被聘為簽約攝影師。主要拍攝東南亞地區和伊斯蘭國家的專題。他為《國家地理》雜誌工作了20年,最後成為這本雜誌的首席攝影師。1979年,因在阿富汗採訪獲“羅伯特·卡帕最佳海外攝影金牌獎”。1984年,獲全美攝影記者協會“年度最佳雜誌攝影師稱號”,1998年又獲‘艾森斯塔特攝影報導獎”。
史蒂夫·麥凱瑞史蒂夫·麥凱瑞
史蒂夫·麥凱瑞,1950年4月23日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1974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取得攝影及歷史學士學位。1980年開始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拍攝專題照片。1985年因成績優秀,被聘為簽約攝影師。主要拍攝東南亞地區和伊斯蘭國家的專題。他為《國家地理》雜誌工作了20年,最後成為這本雜誌的首席攝影師。1979年,因在阿富汗採訪獲“羅伯特·卡帕最佳海外攝影金牌獎”。1984年,獲全美攝影記者協會“年度最佳雜誌攝影師稱號”。1998年又獲‘艾森斯塔特攝影報導獎”。

攝影展

2004年4月10日,史蒂夫·麥凱瑞個人攝影展在京亮相。觀眾在欣賞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史蒂夫·麥凱瑞的個人攝影作品展。史蒂夫·麥凱瑞出生於美國費城,其作品被美國《國家地理》及其它許多雜誌廣泛採用。

攝影技術

史蒂夫·麥凱瑞有著特別過硬的基本功。攝影技術十分精湛。
無論在什麼不利的環境裡,他都能拍到瓷實清晰的影紋。他喜歡在真實環境裡拍攝紀實人物肖像。他說:“在紀實人像的拍攝中,我特別喜歡抓取那自然真實的瞬間,人物的臉上鐫刻著他們人生的歷程,甚至可以感受到他們內在的靈魂。”他愛用存在於現場L的自然光。對破壞現場真實氣氛的閃光燈不屑一顧,從來不去碰它。在自然光中又偏愛散射光。認為這樣有利於拍出光影和色彩都很協調的照片。在一般情況下,麥凱瑞習慣用35mm小相機抓拍他所感興趣的鏡頭。這次,我們還特意選擇了一些史蒂夫·麥凱瑞的兒童照片,從這一角度理解、感受他的拍攝風格和特色。
史蒂夫·麥凱瑞作品史蒂夫·麥凱瑞作品

著名攝影家

自從《阿富汗少女》於1985年首次於出現在《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上後,史蒂文·麥凱瑞已成為當今最有名的攝影家之一。而《阿富汗少女》(又稱《綠眼睛姑娘》),已經成為世界受苦難的社會底層婦女以及兒童的標誌,歷經19年而不衰,並由此而成立了《國家地理》阿富汗婦女基金。
史蒂文·麥凱瑞是瑪格南圖片社的會員,同時也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特約攝影記者,現居住紐約。曾出版過4本攝影集:The 《lmperiaI Way》(1985),《Monsoon》(1988),《Portraits》(1999) 及《South Southeast》(2000)。
史蒂文·麥凱瑞史蒂文·麥凱瑞
冒著生命危險,拍攝精彩瞬間
史蒂文·麥凱瑞在1978年正式展開自由攝影生涯,首先前往的地點便是戰事爆發前的阿富汗,憑著過人的勇氣拍攝了許多珍貴照片;戰事爆發之後他的獨家照片受到國際媒體爭相採用,更贏得了象徵勇氣過人、富有冒險精神的Robert Capa金牌獎。足跡遍及阿富汗、巴基斯坦、高棉、菲律賓、葉門、印度、西藏以及兩伊戰爭、波灣戰爭等,史蒂夫·麥凱瑞的作品強調對生活在戰火之下人們的刻畫,被美國《國家地理》及其它許多雜誌廣泛採用,其間所獲諸多獎項包括1998年度“艾爾弗雷德·艾森施泰特獎”。
用鏡頭喚醒“吳哥窟”
史蒂文還曾經完美的用攝影藝術喚醒了高棉“吳哥窟”(世界上最令人驚嘆的不朽之作之一)的魅力。他那鬼斧神工的作品把我們帶入了一個“雕刻的神明、飽經風霜的磚石、濃密的植被、身穿橙色罩衣的修道士”的夢幻逼真的世界。吳哥是高棉統治者從公元九世紀到公元十五世紀的首都。每一代統治者都在首都修建了一座廟宇,神廟被城牆環繞,護城河與堤壩按照宇宙法則排列。該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遺產之後,吸引了無數的旅遊者、考古學家、藝術學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佛教徒的朝聖地。史蒂文初次造訪吳哥是由於身負《國家地理》雜誌的任務,該雜誌讓他有機會用相機週遊世界。他此後歸返數次,為吳哥的建築、雕塑與人文刻畫了一幅徘徊神境天堂的佳作。其中一些被精選出來的吳哥作品收入在他的著作中——《避難所——吳哥窟》。
史蒂文·麥凱瑞史蒂文·麥凱瑞
《國家地理》的榮耀和挑戰
每個攝影者都夢想成為《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要成為《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不僅是一種榮耀,更是一種挑戰。《國家地理》雜誌對於攝影師的要求和其它媒體是不同的,它給攝影師很大的空間及時間去完成攝影任務。以一個世界級的媒體來說,對於作品的要求當然是高水平的。因此攝影師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長時間的工作後,能交出不凡而獨到的照片。
國家地理》雜誌有一個特色,那就是攝影主編並不會提出太多不必要的意見,也不會幹涉太多拍攝細節。他們給攝影者很大的表現空間,這也是《國家地理》雜誌和其它媒體的不同點。攝影師外出工作後,每隔一段時間便將拍攝後的膠捲用航空郵袋寄回編輯部。此時攝影主編會幫你整理、過濾照片。等你完成拍攝任務回到《國家地理》雜誌,攝影主編已經為你整理出大約八十多張的作品(也就是一盤的幻燈片,不管你拍再多,最後還是過濾到剩八十張左右)。此時總編、攝影主編和攝影師便一起觀看幻燈片並且討論。如果作品受到總編的青睞,便可以進展到下一步,就是版面會議,《國家地理》雜誌很特別的是他讓攝影師參與版面的安排工作,攝影師可以提出個人對版面安排的意見,這也是其它媒體作不到的。
史蒂夫·麥凱瑞個人攝影展在京亮相史蒂夫·麥凱瑞個人攝影展在京亮相
史蒂文覺得,能加入《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的行列,最大的收穫就是可以去探索全世界並去發掘世界美好的一面。他過去所拍攝的題材,大多數是國際性的政治事件,比如菲律賓的馬可仕總統事件,阿富汗衝突及波灣戰爭等,在報導這些事件之後,讓他看到很多、領略更多。

尋找女孩

2002年1月,史蒂夫·麥凱瑞和《國家地理》的一組工作人員重返巴基斯坦,試圖尋找這位有著攝人眼神的神秘少女的下落,了解這些年在她身上發生過的故事。但是這茫茫人海,哪裡找去?您想想17年過去了,那女孩一定變成婦人了,況且在那個充滿戰火的地方,這女子是死是活?這些都是疑問。可是這個史蒂夫·麥凱瑞偏偏不放棄,他奔赴阿富汗,聯繫了當地熟人,尋找當年阿富汗少女的學校,用美國聯邦調查局分析案件的手法分析真偽。雖然他三番五次找錯了人,但最後史提夫終於找到了那個少女。
當他見到少女的時候,發現這少女變了:蒼老了很多,眼睛也沒有那么清澈了,可有一點卻沒有變:她的眼神中依然還帶著原來的驚恐!少女說,17年前,她之所以驚恐是因為,在拍這張照片的幾天前,她家的房子被戰機轟炸了,父母被炸死了。祖母帶著她和哥哥趁天黑把父母埋葬了之後,就開始在冰天雪地中翻山越嶺,冒著被轟炸的危險投奔難民營。他們到達難民營以後,就遇上了史提夫。現在她的日子依然不好過,孩子沒機會上學,生活依然饑寒交迫。
“莎巴特·古拉的故事促使《國家地理》雜誌成立了‘阿富汗女童基金’。”史蒂夫·麥凱瑞說,“通過各種渠道捐來的款項,再加上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一些捐助,總額達到150萬美元,她的生活因此得以改善。大部分錢用來資助那些失學的女童。比如,我們以她的名義在她居住的村莊建立了一所國小。同時,我們也用這筆錢在阿富汗的許多村莊建立了國小和診所。”
17年前後阿富汗少女對比17年前後阿富汗少女對比
“1985年登上《國家地理》封面的照片(阿富汗少女),雖然我只花了不到五分鐘的時間拍下她,這一切卻早已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份。”
而事後,為了這5分鐘的作品,他花費了17年去尋找當初作品中的女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