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鐵路運輸

台灣鐵路運輸

台灣鐵路運輸開始於清代,1874年,日本占領琉球群島後開始武裝侵擾台灣,隨後西班牙也揚言要從它占領的菲律賓群島進攻台灣。清朝政府為了加強台灣的防務起用洋務派丁日昌為福建巡撫(台灣隸屬福建)。1876年,丁日昌到台灣視察後即上奏朝廷,強調了建築鐵路的重要性。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兩江總督沈葆楨等重臣也認為台灣修建鐵路“功用最大”,“無事時運貨便商,有事時調兵通信”;清政府總理衙門也認為在台灣舉辦鐵路是“經理全台一大關鍵”。既然朝廷上下看法一致,1877年4月7日清政府決定要丁日昌“審度地勢,妥速籌策”。台灣第一條鐵路是由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主持建成的。全盛時期台灣四通八達的鐵路網總長曾將近5,000公里,包括各種產業鐵路及國有鐵路等皆經過大小鄉鎮。後來由於公路建設發達,2003年時僅存1,496公里。不過,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及解決都市交通問題的需求,自1990年代開始又將陸續增建新的軌道系統。尤其在人口稠密的西岸都會區,鐵路運輸始終是極為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鐵路運輸
  • 地點:台灣
  • 時間:1874年
  • 類別:歷史
清治時期,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民國時期,現況,鐵路系統,鐵路文化,外部連結,

清治時期

台灣第一條鐵路是在清代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期間建成,當時的路線為基隆新竹(後來曾計畫延伸至台南,但並未實現)。1887年,劉銘傳奏請興建台灣鐵路,朝廷準許自籌工款後即前往南洋招商,同年4月於台北大稻埕開工。規格上採用英國人馬德利所設計軌距為3呎6吋(1,067mm)的鐵路。
台灣鐵路運輸
1891年10月,基隆—大稻埕段通車,設有基隆、八堵、水返腳(今 汐止)、南港、錫口(今 松山)、大稻埕等站,長28.6公里。繼任的巡撫續築大稻埕—新竹段,最終於通車至新竹,設有大橋頭、海山口(今新莊)、打類坑、龜侖嶺(今龜山)、桃仔園(今 桃園)、中壢、頭重溪、大湖口、鳳山崎(今 新豐)、新竹等站,長78.1公里。全線共16站,總長106.7公里,設有大小橋樑74座,溝渠568處,總興建經費為官銀1,295,960兩。通車後行車時間約為半天。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甲午戰爭後,日本開始統治台灣。1895年首先成立了“台灣鐵道線區司令部”。1899年11月8日成立了“鐵道部”掌管鐵路運輸,台灣鐵道建設邁入積極開發期。在日本治台50年的期間的鐵路建設中,最大的成就莫過於1908年4月,自基隆到高雄,總長404.2公里的縱貫線全線貫通。縱貫鐵路是延續清代的既有鐵路建設,在北部進行部分路線修改而後向南延伸的鐵路,該線的通車造就台灣首次“空間革命”,讓過去台灣南北往來需時數日的交通,縮短至朝發夕至的一日之內完成。
台灣鐵路運輸
之後,日本殖民政府鐵道部還陸續鋪設多條鐵路,於1917年修通台東線(當時屬於輕便鐵道性質)、1921年修通屏東線、1924年完成宜蘭線通車。除了主要幹線外,也修築或收購了淡水線、東港線、平溪線等鐵路線。另外,官方亦曾進行北迴線南迴線中央山脈橫貫線以及後續路網的路線探查與規劃,但由於工程難度過大,所須經費不低,加上太平洋戰爭爆發,最終並未執行。
除了官方之外,民間或大型會社對於鐵路興建也相當投入,例如糖業鐵路、輕便鐵路曾經密如蛛網偏布全島。
儘管日治時期的鐵路興建政策,多少是建立在“掠奪殖民地資源”的基礎上,如阿里山森林鐵路太平山森林鐵路皆為了砍伐台灣森林用;平溪線為了開採煤礦。不過鐵道部對於台灣後世的交通與經濟發展,仍有深遠的影響與正面貢獻。尤其歷任部長如後藤新平、長谷川謹介以及當時的鐵道部官員,皆為相當稱職的技術官僚。

民國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台灣做為日本南進基地,遭受美軍猛烈的空襲轟炸,鐵路運輸遭受嚴重破壞。台灣光復之初,國民政府成立台灣鐵路管理局(台鐵)以總理台灣的鐵路運輸事務,而恢復日人所留下的既有鐵路建設,成為了台鐵成立初期的首要工作。
民國35年(1946年),位於新竹的內灣線動工,是台鐵成立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於民國40年(1951年)全線完工通車。
台灣鐵路運輸
民國62年(1973年),政府推動“十大建設”,其中鐵路建設占兩項,分別為“鐵路電氣化”與“北迴鐵路”;民國68年(1979年),縱貫鐵路完成電氣化,自強號開始投入營運,台北至高雄乘車時間由8小時縮短為4小時,大大減少了台灣南北的交通運輸時間;同年12月30日,聯結台東線與宜蘭線的北迴鐵路通車,東西部的鐵路完成連結。
民國68年(1979年),政府繼續推動“十二項建設”,鐵路建設包括修建南迴鐵路完成台灣環島鐵路網,以及繼續全面電氣化台灣鐵路和統一軌距。1982年台東線將原本的762mm軌距改為與西部鐵路相同的1,067mm軌距,與北迴線完成直通。1991年,南迴線完工通車,“台灣環島鐵路網”正式完成。
除了主幹線的建設外,台鐵陸續修建了深澳線林口線、東勢線、中和線、東港線等支線鐵路,提供貨運或客運服務。

現況

進入民國時期後,政府的陸上交通政策轉向為以大量修築道路為主的公路主義;而隨著台灣經濟發展,民眾自有自用汽車的比率大幅上昇,配合中山高速公路等建設,加上公路運輸的機動性與普遍性優於鐵路,導致許多鐵路營運狀況不佳,有的歇業拆除如東勢線、中和線,有的轉型如淡水線改為台北捷運淡水線,以致台灣鐵路總長萎縮,不足全盛期的一半,其中又以產業輕便鐵路最為明顯。台灣糖業鐵路曾經總長將近3000公里,網路遍布台灣中南部各地,然而隨著台灣製糖業的沒落,大批糖廠歇業停工,許多糖業鐵路也隨之荒廢,近年來在地方人士的努力下,部分鐵路轉型為觀光用途。
台灣鐵路運輸
隨著交通運輸的需求持續增加,政府於1980年代開始籌建台灣南北高速鐵路,於1999年正式動工,2007年完工通車。同年5月,台鐵引進的傾斜式列車“太魯閣號”開始於東部鐵路幹線營運,使得台灣的鐵路運輸朝向高速化邁進。

鐵路系統

城際鐵路系統:
台灣高速鐵
都會捷運系統:都會區內的短途運輸。目前台鐵所進行的“捷運化”亦以捷運的短程運輸概念為基礎,改善路線及設備。
輕便鐵路:輕便鐵路多為依產業需求(如林業、糖業、鹽業、礦業等)而設定,路線標準低、部分路線兼營客運。昔日曾密如蛛網遍布全島(中南部平原為主),全盛期糖鐵即曾有43條客運線。唯今日多數已撤廢,少數留有觀光用途。

鐵路文化

由於台灣綿密的鐵路路網(包括許多目前已經停駛,供乘客前往鄉村的產業窄軌路線),鐵路在台灣經常帶有浪漫的意涵,尤其是對長輩而言,在他們成長的純樸(也比較不富裕的)年代,鐵路運輸曾經是往返各都市及城鎮間主要的交通方式。許多人仍然記得搭火車離鄉背景,到遙遠的都市求學或是服兵役。這樣的懷舊之情近年來經常藉著各式各樣的產品商業化,例如“懷舊便當”,據說與當年火車上供應的飯盒一模一樣。
在台灣也有為數不少的鐵道迷。過去鐵路屬於國家安全防護的一環,除了鐵路從業人員與主管機關外,一般人難以深入探究(甚至於不允許對鐵路相關設施、車輛自由拍照)。1990年代之後,隨著社會開放與本土研究風氣盛行,普通大眾才得以進一步了解鐵路相關事物,鐵道迷人數也因此而有增加之勢。
台灣鐵路車站列表
台灣鐵路路線列表

外部連結

台灣鐵路管理局
台灣高速鐵路公司
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
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
台灣鐵道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