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進步黨

台灣民主進步黨

台灣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台灣一個大型政黨,成立於1986年,總部位於台北市,現任主席為蔡英文,2000年5月20日至2008年5月19日成為台灣執政黨,2008年5月20日再次淪為在野黨,2016年5月20日再次成為執政黨。

基本介紹

黨外時期,執政黨時期,執政時期的經濟表現,兩岸關係主張,組織架構,黨中央領導成員,其他資訊及事件,
摘要
台灣台灣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1986年於台灣解嚴前率先成立,2000年至2008年為中華民國執政黨,2008年5月20日再度成為在野黨
1986年9月28日在台北宣布成立。簡稱“民進黨”。系由原“編聯會”、“公政會”等黨外組織為基礎而建立的以國民黨為對手的在野“反對黨”。號稱擁有2-3萬名黨員。在“民意代表機構”中擁有24個席位,省、市“議會”中也擁有近40個議席,在1997年的縣市長選舉中,得票率超過了國民黨,贏得了23個縣市長席位中的12個。已召開過八次代表大會,在島內各縣市已基本建立基層黨部,江鵬堅彭明敏許信良林義雄等曾任該黨的主席。現任民進黨主席是謝長廷。黨內主要派別有美麗島系、新潮流系、前進系等。在2000年3月台灣大選中,由於國民黨內部分裂,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以39.3%的選票當選台灣總統”,從而使民進黨由在野黨變成了“執政黨”。
黨內派系黨內派系

黨外時期

194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因中國爆發國共內戰失敗撤退到台灣作為根據地之後,宣布“戒嚴”長達將近三十餘年(民國38年-民國76年),此占領統治期間並無民主制度可言,然而仍有部分黨外人士爭取民主與自由。黨外聲勢逐漸發展壯大,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可以說是黨外運動的高潮,施明德黃信介林義雄呂秀蓮姚嘉文等多人因此入獄。
1980年代,這股黨外實力逐漸組合、統一,並最終在1986年9月28日由132名與會的黨外後援會,在台北圓山大飯店宣布組建台灣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
在野黨時期:1986年,組黨後的民進黨參加第一次的立法委員與國大代表選舉,總得票率都在20%以上。此後民進黨也發動了多次街頭遊行活動,爭取當局解除戒嚴、爭取國民代表直選與一系列的公共政策調整。初期的民進黨雖視自己為台灣的“本土政黨”,將國民黨政府稱為“外來政權”,但主要的政見還是爭取民主自由,讓被限制政治權利的台灣人民,有更多的參政、議政權。在此時,民進黨主要通過發動街頭遊行等手段與國民黨統治當局抗爭,非支持者稱民進黨是“街頭黨”。民進黨成立之初並未得到國民黨的承認,但仍然於同年11月10日拒絕國民黨的要求,如期舉行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選出江鵬堅為創黨主席。民進黨創黨黨綱中明定:台灣的前途由台灣全體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通、公正、平等的方式共同決定,標舉出台灣住民自決的主張。
1987年,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令,解除報禁、黨禁,民進黨繼續參與台灣政治,要求總統直選。民進黨通過了“四個如果”的決議文,稱只有在中國國民黨出賣台灣人民利益、
中國(中共)統一台灣等四個條件成為現實時,民進黨才會支持台獨。1989年的台灣縣市長與立委選舉中,民進黨的支持率持續上升。
1992年立委選舉中,民進黨得票率達33%
1993年縣市長選舉的得票率已經達到44%。
1994年,在台北市長的選戰當中,民進黨推出高民意支持的立法委員陳水扁以“快樂、希望”為主軸與新黨趙少康、尋求連任的中國國民黨黃大洲競選,並最後贏得勝選。台北市的選民,有相當數量是長久以來極力支持國民黨的外省人族群,陳水扁能夠當選首都市長,顯示民進黨已經能夠藉由國民黨的分裂而與其相互抗衡。
1995年5月,施明德擔任黨主席後,積極為民進黨過去的反對形象做轉型,施於1995年9月對外,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一場國際記者會上表示“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民進黨執政,也不會宣布台灣獨立……”,解除國際社會對於民進黨執政的疑慮。並對內主張政治大聯合,社會大和解,企圖化解長期的族群對立,在1995年12月14日施率領民進黨重要幹部邱義仁林濁水與當時敵對的政黨新黨黨揆,在立法院進行歷史性的會晤,但卻遭黨內基層支持者的誤解並被辱罵。而許信良針對兩岸政策也提出“大膽西進”的前瞻主張,兩位黨主席對於民進黨的路線有著不同的思維,但始終無法成為黨內主流意識。
1996年是中華民國總統首次直接選舉,民進黨推選早期的獨派宣導者彭明敏參選,但因中國國民黨候選人李登輝本身散發出的魅力及對於本省籍選民的強大號召力,加上外在因素1996中國飛彈試射至台灣外海等舉動而導致民進黨慘敗。此次選舉失敗,黨主席施明德辭去黨主席職務以示負責。但在地方上,民進黨的勢力依然強勁。
1997年的縣市長選舉中,民進黨贏得了全台12個縣市的執政權,首次超過中國國民黨的縣市長席次,“綠色執政”下的人口已占全台灣總人口的71.59%,民進黨“以地方包圍中央”的選舉路線於焉產生。1998年的台北、高雄直轄市市長選舉,在台北市市長選戰中,施政滿意度高達七成,被外界甚為看好有機會連任的市長陳水扁,敗給了國民黨籍的馬英九,失去了台北市的執政權。一般認為,馬英九勝選的原因,除了馬英九個人的魅力之外,時任國民黨主席的前總統李登輝拉起馬英九的手,喊出“新台灣人”,也使其民調大漲;陳水扁在台北市長任內嚴苛要求公人員及其他政策(如:廢公娼)被
現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現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
認為是減少選票。不過更基本的原因,還是台北市的選民結構當中藍大勝於綠所致。但在高雄市長選戰中,不被外界看好的謝長廷卻因對手吳敦義的選舉策略(在電視廣告中邀請白冰冰控訴為白曉燕命案嫌犯擔任辯護律師的謝長廷“不是人”)引發民眾反感,此反感遠大於謝陣營本身的錯誤策略(指出吳敦義有緋聞,且證據被證實造假)的不良影響,而以些微差距勝選,南台灣縣市全面由民進黨執政的綠色執政版圖情勢首次出現。
1999年,為因應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民進黨基本政策作了重大改變,通過重要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承認台灣已是民主的國家,目前國號就是“中華民國”,爭取更多的中間選民認同。並在隨後推選落選的前台北市長陳水扁與美麗島事件參與人、時任桃園縣縣長的呂秀蓮參選正副總統選舉,選戰過程原本不被外界看好,但由於發生興票案,使得宋楚瑜支持度跌至谷底,在由邱義仁張俊雄吳乃仁為首的民進黨競選團隊的操盤下加上陳水扁提出的新中間路線以及李遠哲以“相信改革的力量”支持陳水扁,獲得許多的中立選民支持,最後與宋楚瑜以2.5%差距勝選,實現台灣歷史上的首次藉由民主政黨輪替。

執政黨時期

2000~2004:民進黨執政之初,面臨多次政治危機,在政治上:為了安定,陳水扁以國民黨籍的國防部長唐飛為行政院長,游錫堃為副院長。由於新政府剛成立3個月不到,即發生八掌溪事件。在八掌溪事件中,由於行政部門的反應緩慢,導致了四名工人的死亡。游錫堃主動請辭,由張俊雄接任。
而核四風波則是結束民進黨與在野黨“蜜月期”並開啟民進黨執政期間朝野惡鬥的重大事件。由於民進黨執政前始終主張“非核家園”的理念,執政後面對過去長期支持民進黨的反核團體與前主席林義雄、施明德等人要求兌現政治承諾的重大壓力。
由於停建核四與唐飛的主張相左,故唐飛被去職,由副院長張俊雄接任行政院長,張俊雄上台後,在陳水扁總統於總統府會見國民黨主席連戰時,宣布停建正在建設中的核四,引發政治風波,國民黨與連戰感到深受羞辱,在野的國民黨立委甚至發動連署罷免陳水扁。在司法院大法官作出釋字五二〇號解釋,認為行政院並無逕行停止經立法院通過預算之重大政策執行之許可權後,民進黨最終妥協,行政院宣布復建核四。而核四的停建造成了財政上重大損失,營建核四的成本增加,影響民眾對民進黨政權的信心,台灣加權指數由10393點一路跌至3411點。
游錫堃游錫堃
儘管面臨重重危機,民進黨還是獲得了2001年立委選舉的勝利,而從2002年新任立委就職後,台灣政治局面形成了“泛綠”與“泛藍”兩大勢力,民進黨首次成為國會的第一大黨與另一泛綠政黨台灣團結聯盟一起,基本上能夠控制立法院,然而立法院的多數席次直至目前仍然由泛藍政黨掌握。
由於總統府與黨中央雙方經常立場不同調的關係,又面臨謝長廷的主席及高雄市長任期將於2002年屆滿,由於民調結果對謝長廷兼任黨主席並不持贊同的態度,所以謝長廷必須在兩個職位中選擇。此時,民進黨黨內有人提出“黨政同步”,由總統兼任黨主席。當時前主席姚嘉文表態參選民進黨主席。結果連謝長廷也支持的情況下,陳水扁於2002年7月14日接任民進黨黨主席,引來了一陣批評聲浪,認為是違背了建黨之初反民進黨時提出的理念:黨、政、軍的分離,並批評成為陳水扁的“一言堂”,加上陳水扁選總統時,曾宣示會退出民進黨的黨內運作。對於外界諸多的質疑,民進黨解釋這是“黨政同步”並非“黨國不分”。
在這個時候,民進黨的黨章也已經修正,在執政時期,由總統兼任黨主席,在野時期,由黨員直選黨主席。
2004年:
主條目: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和三一九槍擊事件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期間,泛藍的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整合成功,形成2000年無法出現的“連宋配”,而民進黨依舊以“水蓮配”尋求連任。民進黨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十分成功的,再加上陳水扁2003年10月過境美國出席多個公開場合,宣揚其在外交上的成就,使陳呂與連宋的民調差距從2003年3月最高時的15%左右已經縮小到3%的誤差範圍以內,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形容這次選舉將會是“割喉戰”。
不過也有人評論,調數拉近主要並不是由於民進黨的支持度上升(泛綠的支持度始終維持在30%到40%之間),而是由於泛藍的支持度不斷下滑,很多選民從原先的支持泛藍改為不表態。此次選戰空前激烈,泛綠與泛藍支持者立場十分鮮明,泛綠政營再2004年2月28日由民進黨發動228牽手護台灣,民調支持度來到最高點,但在最後投票之前一周,由通緝潛逃海外的前東帝士集團董事長陳由豪,爆出政治獻金與“大老說”,牽扯出立委沈富雄,在最後倒數48小時的投票中,沈富雄召開記者會以“三個可能”和“四個可能”試圖化解危機。(在2006年5月29日,沈富雄終於公開承認陳由豪確實曾去見過陳水扁之妻吳淑珍。)
而在2004年3月19日最後倒數24小時,又再度戲劇性的發生了319槍擊案,國民黨當晚質疑槍擊案為假,造成社會普遍不滿,2004年3月20日最後民進黨的“水蓮配”以近三萬票的0.228%的差距,連任成功。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三一九槍擊事件條目)由於319槍擊案的爭議,引來1國民黨與親民黨的強大反彈,甚至上街抗議,持續上月。
2004年年底的立法委員選舉中,陳水扁挾著2004年總統大選期間過半的選票實力及對泛藍抗爭的不滿民意,一舉奪得國會過半數,民進黨與台聯在不少選區高額提名。陳水扁在選戰過程中並一連拋出制定“台灣新憲法”、“軍購案”、“國營事業、外館正名”等議題。但最後雖然在立法院席次由87席變為89席,增加2席,但無達到目標,承認敗選而請辭民進黨主席職務,其職務由立法院總召柯建銘暫時代理主席,1月27日由總統府秘書長蘇貞昌正式接任。
在2004年,民進黨支持修憲改變立委選舉制度。沈富雄林濁水都撰文批判。他們所持的理據,立委減半以後,至少有十數席必會由國民黨奪得(例如花東離島這些國民黨有優勢的選區),民進黨未選就已輸掉十數席,在起步點已經落後,加上國民黨強大的派系動員能力,在不少的小選區中會較民進黨有優勢。
2005年
高雄捷運外勞弊案
立委敗選後,總統府與民進黨中央開始考慮和解可能性,2005年2月高雄市長謝長廷,升任行政院院長,並提出“和解共生”的訴求
。2005年2月24日,“扁宋會”於台北賓館登場,陳水扁總統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經過近兩小時會談後,就“兩岸和平、國防安全、族群和諧”確立十點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將以“中華民國為最大公約數”。
2005年5月14日,首次舉行也是末代的“任務型國代選舉”,投票率低落,但民進黨得票率創新高,成為短暫過半的“任務型國大”第一大黨,並與中國國民黨陽明山中山樓聯手主導憲法條文修正。
2005年7月,爆發高雄捷運泰勞暴動事件,導致勞委會主委陳菊、高雄市代理市長陳其邁自請下台,之後陸續意外牽扯出高雄捷運外勞弊案,涉及總統府副秘書長陳哲男涉嫌官商勾結弊端。在陳哲男的官商關係進一步被揭發後,民進黨要求開除陳哲男的聲浪愈來愈大,儘管陳哲男宣布退黨,但民進黨仍然開除他的黨籍。
2005年年底的2005年中華民國三合一選舉,民進黨在全台灣執政版圖萎縮至南部六縣市,長年執政的台北縣、宜蘭縣也失守,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在17個縣市獲勝,蘇貞昌辭去民進黨黨主席。
2005年12月7日,民進黨中常會沒有以傳統的由總召暫任方式,推舉決定由副總統呂秀蓮代理黨主席,但呂秀蓮以“任代主席只是在替總統看守黨中央”來揶揄總統陳水扁,引起陳水扁不滿,指呂秀蓮“吃人夠夠”(台灣俚語;即得寸進尺),2005年12月12日,她宣布請辭民進黨代理主席,但12月14日又接受黨的挽留,答應留任至2006年1月的黨主席選舉。
2006年
2006年中華民國總統罷免案及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2006年1月15日,游錫堃當選黨主席並於1月26日就職,1月24日前主席林義雄退出民進黨。由於高雄市接連發生弊案以及選舉失敗陰霾下,訴求“
和解共生”的謝長廷以“堅持理念,分擔責任”請辭行政院長,1月25日由蘇貞昌接任行政院長。
2006年中葉以後,總統陳水扁周遭人士陸續傳出多起弊案,主要有總統女婿趙建銘涉及台開案、總統夫人吳淑珍被控收受Sogo百貨公司禮券並介入該公司經營權之爭、炒作股票、總統府的國務機要費案等,讓陳水扁的聲望不斷下跌。
2006年5月31日,陳水扁宣示“三個決定”(自清、革新、權力下放)與“一個決心”(說到做到、堅持到底),交出黨政權力,尊重行政院職權。但在當時,司法機構尚未確認陳水扁直接牽涉任何一件弊案,因此陳水扁在阿扁總統電子報上尊重司法、支持司法、相信司法。
2006年6月,中國國民黨立委丁守中與親民黨立委呂學樟等人,以“財政崩盤”、“毀憲亂法”為由,分別提出“對陳水扁總統提出罷免案”,並獲得中國國民黨與親民黨全部黨籍立法委員連署,超過提案門檻,交付立法院表決。於6月27日表決時,民進黨動員黨籍立委不進場投票,台聯則動員集體投廢票,因此雖然中國國民黨、親民黨及無黨籍立委皆投贊成票,但仍未超過三分之二立法委員同意之法定門檻,該總統罷免案不成立,因此依法無法再舉行罷免總統之公民投票,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在8月7日,寫了一封《給總統陳水扁的信函》,並於8月10日起發動“百萬人民倒扁運動”、要求陳水扁總統能主動辭職下台。
在“百萬人民倒扁運動”愈來愈激烈的時候,民進黨主席游錫堃大力支持陳水扁,推動公投“討國民黨不當黨產”以期達到圍魏救趙的效果。在此時,民進黨的形象逐漸轉向深綠,游錫堃亦成為深綠的代表。
在這個時候,2007年12月(後來延後至2008年1月)的來屆國會選舉,民進黨黨內初選方法的爭論浮上檯面。以蔡同榮為首的中常委以2004年沈富雄的落選顯示,泛綠形象再好、也只能獲得少數泛藍票,於是他們提出排藍民調的方案,獲得民進黨多數成員認同及支持。但是對於要排除多少泛藍民意有所爭執;部分深綠人士支持高度排藍、陳水扁及新潮流則傾向低度排藍。
經過黨內的爭論以後,決定在總統選舉採用低度排藍(有利形象中性的謝長廷蘇貞昌),在立委選舉中採用高度排藍。
2007年
2007年2月,隨著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因特別費案被起訴,民進黨2008年總統提名黨內初選提早開始,副總統呂秀蓮、行政院長蘇貞昌、黨主席游錫堃與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分別投入黨內初選。
5月6日,民進黨舉行黨員投票,謝長廷得票第一,當日蘇貞昌、游錫堃宣布退出初選,翌日呂秀蓮也退出初選,最後由謝長廷代表台灣台灣民主進步黨出線。5月12日,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辭去行政院長職務,5月14日,陳水扁總統宣布張俊雄再次回任行政院長一職。8月15日,謝長廷宣布與蘇貞昌達成正副手共識,角逐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
在民進黨黨內不分區立委排名初選,被黨內視為十一寇的參選者全軍覆沒,排在安全名單之外。在此時,一些民進黨較大優勢的選區已有人被提名,相反一些較艱難的選區,民進黨改採徵召策略。十一寇中的段宜康、羅文嘉等被徵召參選。
2007年9月11日,黨主席游錫堃被起訴,於是辭去黨主席一職。由總統陳水扁再次接任黨主席,帶領民進黨參與立委選戰。
2008年
在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遭遇創黨以來的最嚴重挫敗,113席立法院席次只取得27席,造成“朝極小野極大”的情況。泛藍則取得超過四分之三席次,於25個縣市、直轄市當中,取得15個縣市、直轄市的所有席次,席次比例亦在立法院形成一黨獨大之局面。
由於立委選舉慘敗,陳水扁辭去黨主席一職,由總統候選人謝長廷任代主席。3月22日的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長昌配以二百二十一萬票的差距落敗,民進黨於5月20日以後下野。謝長廷已於中常會請辭黨主席,但黨部慰留謝長廷,謝最後留任至五月黨主席改選為止。4月18日,黨主席改選登記結束,由蔡同榮、辜寬敏及蔡英文競選。
4月24日,台灣台灣民主進步黨黨部正式廢除排藍民調。5月13日,蔡同榮宣布退出黨主席改選,並宣布支持辜寬敏。5月18日,蔡英文於民進黨主席選舉中一共獲得73865票,擊敗了對手辜寬敏(48882票),以及宣布退選的蔡同榮(6530票),成為民進黨第12屆黨主席,並且是民進黨史上第一位女性黨主席。

執政時期的經濟表現

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2004-2005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成長競爭力指數(GCI)排名從去年的第五名晉升為第四,並在亞洲地區持續保持領先地位。WEF的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被視為是最權威的競爭力評比與分析,台灣競爭力多年來一直名列前茅,面對歐美先進國家,今年更是提升為第四名,在WEF發布的新聞稿的標題中,開宗明義就強調台灣的成就。WEF說,在亞洲地區,台灣與排名第七的新加坡繼續領先各國,台灣在科技領域排名顯著,僅次於美國,而新加坡則在總體經濟環境品質部分居第一。英國經濟學人智庫所發布的“二〇〇六至二〇一〇年全球經商環境排行榜”,台灣排名從第二十一名進步為第十九名,在亞洲國家及地區中僅次於新加坡香港
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2006-200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成長競爭力指數(GCI)排名從去年的第八名跌落至第十三名(然而也必需指出,成長競爭力指數的計算方法在2007年有大幅度改變,而幾乎所有改變都是不利於台灣的,亦即是,如果這個改變是早十年推行,此排名的急跌也會早十年出現),在亞洲地區也由第二退至第四台灣在WEF的歷年競爭力評比中首度跌落十名之外;在亞洲地區,台灣過去維持第二,僅落後新加坡,今年也被日本與香港超越。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2006年5月發布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從第十一退步為第十八,在亞洲也是落於香港、新加坡、日本之後。
台灣的國際競爭力與投資環境排名一覽。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認定整體國家競爭力為18名。世界經濟論壇認定成長競爭力與商業競爭力分別為第6名與第21名。瑞士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認定投資環境為第6名。英國經濟學人資訊中心認定未來五年經商環境2006年-2010年為第19名。
政府所推動的“兩兆雙星”當中,2006年半導體產值有一兆兩千兩百五十九億元,LCD產值一兆八百億元,數位內容產值三千七百億元,生技產值一千八百二十二億元。台灣是十二吋晶圓廠全球密度最高的國家,TFT也是全球最大供應國。並持續擴增全台高科技園區(篤行園區、銅鑼園區、龍潭通訊園區、竹科宜蘭園區之增建;南部科學工業園區亦新增路竹與台南園區,中科亦獲核定建設台中與雲林基地)。而美國BusinessWeek調查2007年全球資訊科技業一百強排名,台灣廠商有14家上榜,僅次於美國的44家,遠勝日本的7家及中港的3家及韓國的1家,連續二年(2006年-2007年)為亞洲之冠。
2007年在日本技術轉移下的台灣高速鐵路全面通
行之後,引發另一波就業潮與購屋潮。2007年4月份間台灣股市一度突破八千點大關,成為自2001年來最表現最佳的一年;2007年6月台灣股市更一舉突破九千點大關,七月中旬挑戰九千五百點,《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則表示,今年股市是有史以來體質最健全的一次多頭[3]。民進黨執政後也完成了中正機場第二航廈、高雄小港機場擴建工程、台北縣汐止至五堵高架化鐵路,再者如:改善大高雄飲水、基隆河員山子分洪道與汐止基隆河整治工程等也是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完成。在金融方面至今已成功打消呆帳近2兆元,至2005年1月時,逾放比降到3.67%,國民黨執政時期常發生的銀行與農漁會擠兌現象,在民進黨主政時已趨於罕見。
2006年4月21日行政院主計處發布3月份失業率為3.87%。控制通貨膨脹方面消費者物價指數由2000年100.01至2006年來到104.08(基期為2001年)。在貧富差距方面,將五等分大島指數(所得差距倍數)由2001年開始逐年縮小,改善了1990年代不斷惡化的所得分配,由6.391倍至2006年為6.006倍,而政府移轉的效果由2000年首次突破1倍,並逐年提升至06年達到1.448倍,而台灣大島指數6.0倍的表現略優於韓國的6.8倍,遠優於新加坡的20.19倍,香港的26倍(香港貧富差距嚴重居全球第三)。而除了2001年衝擊造成經濟衰退外,經濟成長率均優於先進國家平均表現,且這樣的成長是全體所得的提升,根據主計處所作的1995年家庭收支調查,可以得知所有等分的家庭除了2001年外在名目上可支配所得或實質上可支配所得皆有成長。民進黨反對者認為政府透過曲解統計數字的方式,企圖營造經濟建全發展的假象,但忽略台灣正在M型社會化的事實。而民進黨則認為反對者的大膽西進政策是飲鴆止渴,例如:陳水扁於2008年元旦祝詞中,批評民間“對中國大陸毫無節制與管理的投資”,而反對戒急用忍的林濁水則表示:陳總統大幅開放產業西進、而中共方面繼續在經貿上努力打壓台灣,因此必然造成貧富差距變大,但卻被國民黨批評為鎖國,反而有利民進黨的支持率。
而民進黨也在2008年總統大選主打M型社會牌,主張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必然造成台灣的失業率大幅增加,而且國民黨的配套措施不會減少問題。
以統計數據來看,對經濟是否滿意與國家認同呈現最高度相關,而人民對經濟的感受反而與台灣實際經濟表現、所得分配、是否因為產業西進而受害、個人的經濟狀況及年齡等等比較無關。。
而由最近(2008)台灣的經濟表現來看,可以證實“民進黨執政對台灣經濟的影響,與媒體的負面宣傳有很大差距”、“民進黨說大膽西進會讓台灣失血、同時鎖在中國,確實是實話”。

兩岸關係主張

在野時期:為了積極爭取所謂中間選民的支持,民進黨領導階層自1995年開始,先後提出“大膽西進”、“大聯合”、“大和解”等主張。但是民進黨於2000年成為執政黨後,黨內對於台灣前途及國家定位問題乃至對中國大陸經貿政策,在堅持以“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陷於多元論述的狀態。
執政時期:
2000年5月20日—陳水扁就職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於就職典禮演說中提出“四不一沒有”主張。
2002年7月18日—陳水扁兼任民進黨第十任黨主席。
2002年8月2日—陳水扁總統在世界台灣同鄉聯合會—第二十九屆東京年會上提出一邊一國論。
2006年1月1日—陳水扁總統宣布緊縮兩岸政策,將由“積極開放,有效管理”轉變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
2006年1月26日—民進黨主席游錫堃就職典禮時,陳水扁總統指示:民進黨應進行中國政策大辯論。
2006年1月29日—陳水扁總統在春節談話中表示考慮是否要廢除國統會、廢除國統綱領
2006年2月7日—民進黨發布新聞稿“邁向正常國家廢除國統綱領”。之後原訂於3月舉行中國政策大辯論,由於行政院發布“積極管理”政策,引起預定參加辯論之部分人選反彈、退出辯論,辯論會因而取消。
2007年3月4日—陳水扁總統在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二十五周年慶晚宴上,提出"台灣要獨立、台灣要正名、台灣要新憲、台灣要發展,沒有所謂的左右路線問題,祇有獨統問題"的“四要一沒有”訴求。

組織架構

民進黨全國代表大會為黨的最高權力機構,每一年由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集一次,主要職責是修改黨綱黨章、選舉或罷免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等。而中央執行委員會則是常設的權力機構,共有委員35人(包括黨主席),中執會執行委員(中執委)職務也是各派系爭奪的焦點,委員中14人為常務執行委員(中常委)。黨主席當選方式:在野時為黨員直選,任期2年,可連任1次。執政時為總統兼任,任期則與總統任期相同。中央評議委員會有委員11人,對黨的各項工作進行監督,有全代會選舉產生。中央黨部還下設國際事務部、中國事務部、組織推广部、文化宣傳部、社會發展部、婦女發展部、青年發展部、族群事務部等8個部,財務委員會、政策委員會等2個會,以及一個民意調查中心和“台灣民主學校”。民進黨也在各地方設立海外黨部、地方黨部與基層組織。目前有黨員約100多萬。

黨中央領導成員

主席:蔡英文
秘書長:王拓
副秘書長:洪耀福
副秘書長:陳其邁
中執委:葉菊蘭、謝長廷、呂秀蓮
中常委:葉菊蘭、謝長廷、呂秀蓮、蘇貞昌、游錫堃、蔡同榮、蘇煥智、陳勝宏、鄭寶清、翁金珠、林宗男、蔡憲浩、周清玉
秘書處主任:高幸雪
政策委員會執行長:未確定
文化宣傳部主任:鄭文燦
國際事務部主任:林成蔚(2007年9月1日起中國事務部併入國際事務部)
青年發展部主任:趙天麟
婦女發展部主任:未確定
組織發展部主任:未確定
社會發展部主任:沈發惠
族群事務部主任:彭添富
民意調查中心主任:陳俊麟
財務委員會主委:張鴻銘
黨內派系
簡介:民進黨成立之初是反國民黨政治勢力的聯合體,是在野政治明星及地方山頭的結合體。由於各領導人政治閱歷及社會、經濟基礎的不同,彼此在政治觀念、運動路線等方面存有較大的分歧,形成形態各異的諸多山頭派系。主要有黨外編聯會人馬形成的新潮流系,黨外公政會中“美麗島連線”人馬形成的美麗島系,還有原黨外公政會的康系、前進系和超派系等。隨著台灣政治形勢的發展,各派系勢力不斷變化,並重新分化組合,康系瓦解,分別被美麗島系新潮流系所收編,前進系亦併入美麗島系。
長期以來,民進黨記憶體在著“新潮流系”與“美麗島系”之間的較量。兩大派系在運動目標、政治路線,以及國民黨政權性質和台灣前途走向等方面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歧異,某些總是甚至嚴重對立,鬥爭異常激烈。美麗島傾向於溫和的體制內抗爭,主張對政治民主化的追求優先於“中間偏右”;而新潮流派系強調對國民黨統治體制的抗爭和民眾運動路線,主張對“中間偏右”的追求優先於政治民主化。美麗島系人數眾多、組織渙散、各自為戰,成員沒有紀律約束,內聚力較差,只有在黨內資源重新分配時,才體現出整體運作能力。而新潮流系人數雖少,但以理念作為結合的基礎,組織嚴密,紀律嚴格,凝聚力強,近年來逐漸到達了控制黨權的主導地位。美麗島系對新潮流系掌握中央權力不滿。特別對民進黨上層抱持“中間偏右”立場不放持有異議,認為民進黨的形象嚴重地影響了民進黨得票率的提高,是該黨執政的絆腳石。他們宣揚“執政優先論”,主張與在野勢力和部分國民黨力量結合,早日分享權力。
此外,兩派在對待“李登輝情緒”、與新黨“大和解”、對大陸政策等一系列問題上也存在著嚴重的分歧。
派系解散及黨內勢力重整:2006年7月23日,民進黨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中,立法委員王幸男提出的“解散派系”提案,在出席的279位黨代表中,獲得153票贊成票,以過半票數通過。除了將禁止以派系名義設辦公室、招募會員、對外募款,也規定黨內公職人員不得加入派系。解散派系的配套措施,將送交下次全代會議決。普遍認為,解散派系對民進黨是一件好事,但也擔憂派系地下化會更混亂。
雖然在名義上,民進黨內的派系已經消失,但是事實上,黨內人物的勢力分野依然存在。例如從2007年開始,民進黨開始產生了“十一寇”這個名詞,主要指因主張“西進開放”並且“炮口向內”而被廣播節目“台灣人俱樂部”發動民眾連署抵制的十一位民進黨籍立法委員,涵蓋的黨內人物以原新潮流系成員為主(但部份媒體並不深究該十一位立委被抵制的真正原因,而逕以“改革vs反改革”或“派系鬥爭(反新潮流系)”的角度視之)。此外,隨著2008年總統大選的到來,媒體報導上也開始產生了所謂“蘇系人馬”、“謝系人馬”等新的黨內勢力。
主要派系:
新潮流系:從建黨之初就存在的
派系,以《新潮流雜誌》的編採與撰稿人員為班底組成,該派系早年的主要政綱為中間偏左、民眾運動路線以及社會民主,近年則以務實為導向;明確的政綱與強而有力的派系紀律,使該派系成為黨內最具實力的派系。代表人物有現任行政院副院長的邱義仁、前台灣證交所董事長吳乃仁、前立法委員洪奇昌等。
正義連線:1992年由陳水扁所創,是陳水扁在黨內的主要力量,除陳外,還有前立法委員沈富雄、現任立委高志鵬等人。
而美麗島系:曾與新潮流系一起是建黨之初的兩大派系,以許信良等美麗島事件當事人為代表,但隨著1996年之後許信良的而退黨逐漸沒落,其成員轉入新世紀辦公室或新動力辦公室。

其他資訊及事件

20周年黨慶紀錄片事件:2006年7月初,為了慶祝台灣台灣民主進步黨創黨20周年,民進黨中央委託民視籌備拍攝紀錄片《民主台灣20年》。當時為了強調主題“坦然面對”,民視邀訪許信良、施明德、林義雄等前民進黨主席。沒想到拍攝、採訪過程中,先後發生親綠學者715聲明、百萬人民倒扁運動等事件,原本8月中就要完成的這部紀錄片,被迫“調整”內容,直到2006年9月才完成。其中,提供一百多張照片供紀錄片使用的張富忠,因參加百萬人民倒扁運動,不但訪談內容被全部剪掉,甚至連“感謝張富忠提供照片”的字幕都差一點就沒了;受訪的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的鏡頭則只剩下兩句話,施明德、林義雄還勉強被留下一點畫面。至於陳水扁,在本片中還是正面陳述;但原本想用陳水扁2004年就職畫面,卻因趙建銘的出現而取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