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簡稱《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台灣一個律例,立法公布於1992年7月31日,為台灣當局為規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的經濟、貿易、文化等往來並處理衍生之法律事件所訂定的律例。該條例經過多次修正後,今仍為台灣當局對中國大陸地區重要法律之一,之後亦有《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從事商務活動許可辦法》及《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從事觀光活動許可辦法》等子法。台行政機構2019年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規定兩岸協商政治議題協定需經雙審議及公投,程式複雜,門檻極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 外文名:Act govern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ople of Taiwan area and the Mainland area
  • 簡稱:《兩岸人民關係條例》
  • 公布於:1992年7月31日
  • 頒布地區:台灣
原文,第一章 總則,第二章 行政,第三章 民事,第四章 刑事,第五章 罰則,第六章 附則,翻修,

原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立法目的及適用範圍)
國家統一前,為確保台灣地區安全與民眾福祉,規範台灣地區與大陸人民之往來,並處理衍生之法律事件,特制定本條例。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令之規定。
第二條 (用詞定義)
本條例用詞定義如下:
一 台灣地區 指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
二 大陸地區 指台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
三 台灣地區人民 指在台灣地區設有戶籍之人民。
四 大陸地區人民 指在大陸地區設有戶籍或台灣地區人民前往大陸地區繼續居住逾四年之人民。
第三條 (大陸人民旅居國外之適用)
本條例關於大陸地區人民之規定,於大陸地區人民旅居國外者,適用之。
第四條 (設立、指定、委託機構或團體處理兩岸事務等)
行政院得設立或指定機構或委託民間團體,處理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往來有關之事務。
前項受託民間團體之監督,以法律定之。
第一項委託辦理事務之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公務員轉任第一項之機構或民間團體者,在該機構或團體服務之年資,於回任公職時,得予采計為公務員年資;本條例施行前已轉任者,亦同。
前項年資采計辦法,由考試院會同行政院定之。
第五條 (訂定協定之禁止)
依前條規定設立或指定之機構或受委託之民間團體,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與大陸地區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訂定任何形式之協定。
前項協定,非經主管機關核准,不生效力。
第六條 (在台設立分支機構之許可)
為處理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往來有關之事務,行政院得依對等原則,許可大陸地區之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在台灣地區設立分支機構。
前項設立許可事項,以法律定之。
第七條 (文書之推定)
在大陸地區製作之文書,經行政院設立或指定之機構或委託之民間團體驗證者,推定為真正。
第八條 (囑託或委託民間團體於大陸送達文書或調查)
應於大陸地區送達司法文書或為必要之調查者,司法機關得囑託或委託第四條之機構或民間團體為之。

第二章 行政

第九條 (台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應經許可)
台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應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
台灣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大陸地區者,不得從事妨害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活動。
第一項許可辦法,由內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第十條 (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地區應經許可等)
大陸地區人民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進入台灣地區。
經許可進入台灣地區之大陸地區人民,不得從事與許可目的不符之活動或工作。
前二項許可辦法,由有關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第十一條 (雇用大陸地區人民之條件)
申請雇用大陸地區人民工作,應先以合理勞動條件在台灣地區辦理招募,無法滿足其需要時,始得為之。
經許可受僱在台灣地區工作之大陸地區人民,其受僱期間不得逾一年,並不得轉換僱主及工作。
雇用大陸地區人民工作時,其勞動契約依勞動基準法有關定期契約之規定。
第十二條 (大陸地區人民之眷屬請領勞保給付之禁止)
經許可受僱在台灣地區工作之大陸地區人民,其眷屬在勞工保險條例實施地區外罹患傷病、生育或死亡時,不得請領各該事故之保險給付。
第十三條 (雇用大陸地區人民者繳納就業安定費)
雇用大陸地區人民者,應向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所設專戶繳納就業安定費。
前項收費標準及管理運用辦法,由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會同財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第十四條 (許可受僱之撤銷及離境、強制出境)
經許可受僱在台灣地區工作之大陸地區人民,違反本條例或其他法令之規定者,主管機關得撤銷其許可,前項經撤銷許可之大陸地區人民,應限期離境,逾期不離境者,依第十八條規定強制其出境。
前項規定,於中止或終止勞動契約時,適用之。
第十五條 (禁止事項)
下列行為不得為之:
一、使大陸地區人民非法進入台灣地區。
二、招攬台灣地區人民未經許可使之進入大陸地區。
三、使大陸地區人民從事未經許可或與許可目的不符之活動。
四、雇用大陸地區人民從事未經許可或與許可範圍不符之工作。
五、居間介紹他人為前款之行為。
第十六條 (申請在台定居之情形)
大陸地區人民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申請在台灣地區定居:
一、台灣地區人民之直系血親及配偶,年齡在七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者。
二、民國三十四年後,因兵役關係滯留大陸地區之台籍軍人及其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及其配偶。
三、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台後,因作戰或執行特種任務被俘之前國軍官兵及其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及其配偶。
四、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台前,以公費派赴大陸地區求學人員及其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及其配偶。
五、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台前,赴大陸地區之台籍人員,在台灣地區原有戶籍且有直系血親、配偶或兄弟姐妹者。
六、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一日前,因船舶故障、海難或其他不可抗力之事由滯留大陸地區,且在台灣地區原在戶籍之漁民或船員。
大陸地區人民依前項第一款規定,每年申請在台灣地區定居之數額,得予限制。
第一項第五款至六款之大陸地區人民,其配偶及直系血親,亦得申請在台灣地區定居。
第十七條 (申請在台居留之情形)
大陸地區人民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申請在台灣地區居留:
一、台灣地區人民之配偶,結婚已滿二年或已生產子女者。
二、其他基於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科技或文化之考量,經主管機關認為確有必要者。
前項第一款情形,台灣地區之配偶於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以前重婚者,申請前應經該後婚配偶同意。
大陸地區人民依第一項規定,每年申請在台灣地區居留之類別及數額,得予限制;其類別及數額,由行政院函請立法院同意後公告之。
依第一項規定申請居留者,在台灣地區連續居留滿二年後,得申請定居。
依第一項第一款許可居留或依前項許可定居之大陸地區人民,有事實足認系通謀而為虛偽結婚者,撤銷其居留許可或戶籍登記,並強制出境。
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逾期停留或未經許可入境者,在台灣地區停留期間,不適用前條及第一項之規定。
前條及第一項申請定居或居留之許可辦法,由內政部會同有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第十八條 (入台大陸人民之逕行強制出境)
進入台灣地區之大陸地區人民,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治安機關得不待司法程式之開始或終結,逕行強制其出境:
一、未經許可入境者。
二、經許可入境,已逾停留期限者。
三、從事與許可目的不符之活動或工作者。
四、有事實足認為有犯罪行為者。
五、有事實足認為有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之虞者。
前項大陸地區人民,於強制出境前,得暫予收容 。
前二項規定,於本條例施行前進入台灣地區之大陸地區人民,適用之。
第十九條 (入境大陸人民之強制出境及其費用之負擔)
台灣地區人民依規定保證大陸地區人民入境者,於被保證人逾期不離境時,應協助有關機關強制其出境,並負擔因強制出境所支出之費用。
前項費用,得由強制出境機關檢具單據影本及計算書,通知保證人限期繳納,逾期不繳納者,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第二十條 (強制出境費用之負擔)
台灣地區人民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負擔強制出境所需之費用:
一、使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入境者。
二、非法雇用大陸地區人民工作者。
三、雇用之大陸地區人民依第十四條第二項或第三項規定強制出境者。
前項費用,由強制出境機關檢具單據及計算書,通知應負擔人限期繳納;逾期不繳納者,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第二十一條 (候選人登記、公職擔任及政黨組織之禁止)
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台灣地區者,非在台灣地區設有戶籍滿十年,不得登記為公職候選人、擔任軍公教或公營事業機關(構)人員及組織政黨。但法律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
第二十二條 (在大陸受教育學歷之檢核及辦法之采認)
台灣地區人民與經許可在台灣地區定居之大陸地區人民,在大陸地區接受教育之學歷檢核及采認辦法,由教育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第二十三條 (招生或居間介紹之禁止)
台灣地區、大陸地區及其他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不得為大陸地區之教育機構在台灣地區辦理招生事宜或從事居間介紹之行為。
第二十四條 (所得稅之合併課徵及其扣抵)
台灣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有大陸地區來源所得者,應並同台灣地區來源所得課證所得稅。但其在大陸地區已繳納之稅額,準自應納稅額中扣抵。
前項扣抵之數額,不得超過因另計其大陸地區所得,而依其適用稅率計算增加之應納稅額。
第二十五條 (所得之扣繳及免辦結算申報)
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有台灣地區來源所得者,其應納稅額分別就源扣繳,並應由扣繳義務人於給付時,按規定之扣繳率扣繳,免辦理結算申報。
第二十六條 (許可赴大陸並擬於大陸定居之追休人員月俸額之發給)
支領各種月退休(職、伍)給與之退休(職、伍)軍公教及公營事業機關(構)人員,經許可赴大陸地區並擬在大陸地區定居者,依其申請就其原核定退休(職、伍)年資及其申領當月同職等或同官階之現職人員月俸額,計算其應領之一次退休(職、伍)給與為標準,扣除已領之月退休(職、伍)給與,一次發給其餘額;無餘額或餘額未達其應領之一次退休(職、伍)給與半數者,一律發給其應領一次退休(職、伍)給與之半數。
前項人員在台灣地區有受其扶養之人者,申請前應經該受扶養人同意。
第二十七條 (就養榮民入大陸定居就養給付之發給)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安置就養之榮民,經許可進入大陸地區定居者,其原有之就養給付,仍應發給。
前項發給辦法,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第二十八條 (台灣之船舶等禁航大陸地區等)
中華民國船舶、航空器及其他運輸工具,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航行至大陸地區。
前項許可辦法,由交通部會同有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第二十九條 (大陸之船舶等禁航台灣地區等)
大陸船舶、民用航空器及其他運輸工具,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進入台灣地區限制或禁止水域、台北飛航情報區限制區域。
前項限制或禁止水域及限制區域由國防部公告之。
第一項許可辦法,由交通部會同有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第三十條 (外國船舶等禁止直接航行兩岸)
外國船舶、民用航空器及其他運輸工具,不得直接航行於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港口、機場間;亦不得利用外國船舶、民用航空器及其他運輸工具,經營經第三地區航行於包括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港口、機場間之定期航線業務。
前項船舶、民用航空器及其他運輸工具為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所租用、投資或經營者,交通部得限制或禁止其進入台灣地區港口機場。
第一項之禁止規定,交通部於必要時得報經行政院核定為全部或一部之解除。
第三十一條 (大陸民用航空器進入限制進入台北飛航情報區之警告飛離)
大陸民用航空器未經許可進入台北飛航情報區限制進入之區域,執行空防任務機關得警告飛離或采必要之防衛處置。
第三十二條 (大陸船舶之驅離、扣留、留置)
大陸船舶未經許可進入台灣地區限制或禁止水域,主管機關得逕行驅離或扣留其船舶、物品,留置其人員或為必要之防衛處置。
前項扣留之船舶、物品,或留置之人員,主管機關應於三個月內為下列之處分:
一、扣留之船舶、物品沒入或發還。
二、留置之人員經調查後移送有關機關依法處理或強制其出境。
本條例施行前,扣留之大陸船舶、物品及留置之人員,已由主管機關處理者,依其處理。
第三十三條 (擔任職務、聯合設立法人等及締結聯盟之禁止)
台灣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為大陸地區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之成員或擔任其任何職務;亦不得與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聯合設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或締結聯盟。
前項許可辦法,由有關主管機構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本條例施行前,已為大陸地區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之成員或擔任職務,或已與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聯合設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或締結聯盟者,應自前項許可辦法施行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主管機構申請許可,逾期未申請或申請未核准者,以未經許可論。
第三十四條 (廣告之進口、製作、發行、代理、播映、刊登或其他促銷推廣活動之禁止)
台灣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委託、受託或自行於台灣地區為大陸地區物品、勞務或其他事項,從事廣告之進口、製作、發行、代理、播映、刊登或其他促銷推廣活動。
前項許可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第三十五條 (投資、技術合作、貿易行為等之禁止)
台灣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在大陸地區從事投資或技術合作,或與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從事貿易或其他商業行為。
前項許可辦法,由有關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本條例施行前,未經核准已從事第一項之投資、技術合作、貿易或其他商業行為者,應自前項許可辦法施行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逾期未申請或申請未核准者,以未經許可論。
第三十六條 (金融保險業業務直接往來之禁止)
台灣地區金融保險機構及其在台灣地區以外之國家或地區設立之分支機構,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與大陸地區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或其在大陸地區以外國家或地區設立之分支機構有業務上之直接往來。
前項許可辦法,由財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第三十七條 (大陸出版品等禁止入台發行、製作、播映)
大陸地區出版品、電影片、錄影節目及廣播電視節目,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進入台灣地區,或在台灣地區發行、製作或播映。
前項許可辦法,由行政院新聞局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第三十八條 (大陸幣券之禁止入台等)
大陸地區發行之幣券,不得進出入台灣地區。但於進入時自動向海前申報者,準予攜出。
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得訂定辦法,許可大陸地區發行之幣券,進出入台灣地區。
前項許可辦法,由財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第三十九條 (經許可入台展覽之大陸古物之運出)
大陸地區之中華古物,經主管機關許可運入台灣地區公開陳列、展覽者,得予運出。
前項以外之大陸地區文物、藝術品,違反法令、防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主管機關得限制或禁止其在台灣地區公開陳列、展覽。
第四十條 (輸攜進入之大陸物品及其稅捐之徵收處理)
輸入或攜帶進入台灣地區之大陸地區物品,以進口論;其檢驗、檢疫、管理、關稅等稅捐之徵收及處理等,依輸入物品有關法令之規定辦理。

第三章 民事

第四十一條 (民事事件之準據法及用詞定義)
台灣地區人民與大陸地區人民間之民事事件,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適用台灣地區之法律。
大陸地區人民相互間及其與外國人間之民事事件,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適用大陸地區之規定。
本章所稱行為地、訂約地、發生地、履行地、所在地、訴訟地或仲裁地,指在台灣地區或大陸地區。
第四十二條 (不同規定時之準據法)
依本條例規定應適用大陸地區之規定時,如該地區內各地方有不同規定者,依當事人戶籍地之規定。
第四十三條 (台灣法律之適用一)
依本條例規定應適用大陸地區之規定時,如大陸地區就該法律關係無明文規定或依其規定應適用台灣地區之法律者,適用台灣地區之法律。
第四十四條 (台灣法律之適用二)
依本條例規定應適用大陸地區之規定時,如其規定有背於台灣地區之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適用台灣地區之法律。
第四十五條 (行為地或事實發生地跨連時之決定)
民事法律關係之行為地或事實發生地跨連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者,以台灣地區為行為地或事實發生地。
第四十六條 (大陸人民行為能力及大陸法人等權利能力行為能力之準據法)
大陸地區人民之行為能力,依該地區之規定。但未成年人已結婚者,就其在台灣地區之法律行為,視為有行為能力。
大陸地區之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其權利能力及行為能力,依該地區之規定。
第四十七條 (法律行為方式準據法)
法律行為之方式,依該行為所應適用之規定。但依行為地之規定所定之方式者,亦為有效。
物權之法律行為,其方式依物之所在地之規定。
行使或保全票據上權利之法律行為,其方式依行為地之規定。
第四十八條 (債之契約之準據法)
債之契約依訂約地之規定。但當事人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
前項訂約地不明而當事人又無約定者,依履行地之規定,履行地不明者,依訴訟地或仲裁地之規定。
第四十九條 (無因管理不當得利或其他法律事實而生之債之準據法)
關於在大陸地區由無因管理、不當得利或其他法律事實而生之債依大陸地區之規定。
第五十條 (侵權行為之準據法)
侵權行為依損害發生地之規定。但台灣地區之法律不認其為侵權行為者,不適用之。
第五十一條 (物權之準據法)
物權依物之所在地之規定。
關於以權利為標的之物權,依權利成立地之規定。
物之所在地如有變更,其物權之得喪,依其原因事實完成時之所在地之規定。
船舶之物權,依船籍登記地之規定;航空器之物權,依航空器登記地之規定。
第五十二條 (結婚或兩願離婚方式及其要件之準據法等)
結婚或兩願離婚之方式及其他要件,依行為地之規定。
判決離婚之事由,依台灣地區之法律。
第五十三條 (結婚、離婚效力之準據法)
夫妻之一方為台灣地區人民,一方為大陸地區人民者,其結婚或離婚之效力,依台灣地區之法律。
第五十四條 (夫妻財產制之準據法)
台灣地區人民與大陸地區人民在大陸地區結婚,其夫妻財產制,依該地區之規定。但在台灣地區之財產,適用台灣地區之法律。
第五十五條 (非婚生子女認領之準據法)
非婚生子女認領之成立要件,依各該認領人被認領人認領時設籍地區之規定。
認領之效力,依認領人設籍地區之規定。
第五十六條 (收養之準據法)
收養之成立及終止,依各該收養者被收養者設籍地區之規定。
收養之效力,依收養者設籍地區之規定。
第五十七條 (父母子女法律關係之準據法)
父母之一方為台灣地區人民,一方為大陸地區人民者,其與子女間之法律關係,依父設籍地區之規定,無父或父為贅夫者,依母設籍地區之規定。
第五十八條 (監護之準據法)
受監護人為大陸地區人民者,關於監護,依該地區之規定。但受監護人在台灣地區有居所者,依台灣地區之法律。
第五十九條 (扶養之準據法)
扶養之義務依扶養義務,人設籍地區之規定。
第六十條 (繼承之準據法)
被繼承人為大陸地區人民者,關於繼承,依該地區之規定。但在台灣地區之遺產,適用台灣地區之法律。
第六十一條 (遺囑之準據法)
大陸地區人民之遣囑,其成立或撤回之要件及效力,依該地區之規定。但以遺囑就其在台灣地區之財產為贈與者,適用台灣地區之法律。
第六十二條 (捐助行為之準據法)
大陸地區人民之捐助行為,其成立或撤回之要件及效力,依該地區之規定。但捐助財產在台灣地區者,適用台灣地區之法律。
第六十三條 (施行前成立民法關係及權利義務之承認與統一前不處理之債務)
本條例施行前台灣地區人民與大陸地區人民間、大陸地區人民相互間及其與外國人間,在大陸地區成立之民事法律關係及因此取得之權利、負擔之義務,以不違背台灣地區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為限,承認其效力。
前項規定,於本條例施行前已另有法令限制其權利之行使或移轉者,不適用之。
國家統一前,下列債務不予處理:
一、民國三十八年以前在大陸發行尚未清償之外幣債券及民國三十八年黃金短期公債。
二、國家行局及收受存款之金融機構在大陸撤退前所有各項債務。
第六十四條 (重婚之禁止撤銷等)
夫妻因一方在台灣地區,一方在大陸地區,不能同居,而一方於民國七十四年六月四日以前重婚者,利害關係人不得聲請撤銷;其於七十四年六月五日以後七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以前重婚者,該後婚視為有效。
前項情形,如夫妻雙方均重婚者,於後婚者重婚之日起,原婚姻關係消滅。
第六十五條 (收養大陸人民不予認可之情形)
台灣地區人民收養大陸地區人民為養子女,除依民法第一千零七十九條第五項規定外,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法院亦應不予認可:
一、已有子女或養子女者。
二、同時收養二人以上為養子女者。
三、未經行政院設立或指定之機構或委託之民間團體驗證收養之事實者。
第六十六條 (繼承拋棄之方法)
大陸地區人民繼承台灣地區人民之遺產,應於繼承開始起二年內以書面向被繼承人住所地之法院為繼承之表示;逾期視為拋棄其繼承權。
繼承在本條例施行前開始者,前項期間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算。
第六十七條 (大陸地區人民繼承財產總額之限制等)
被繼承人在台灣地區之遺產,由大陸地區人民依法繼承者,其所得財產總額,每人不得逾新台幣二百萬元。超過部分,歸屬台灣地區同為繼承之人;台灣地區無同為繼承之人者,歸屬台灣地區後順序之繼承人;台灣地區無繼承人者,歸屬國庫。
前項遺產,在本條例施行前已依法歸屬國庫者,不適用條例之規定。其依法令以保管款專戶暫為存儲者,仍依本條例之規定辦理。
遺囑人以其在台灣地區之財產遺贈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者,其總額不得逾新台幣二百萬元。
第一項遺產中,有為台灣地區繼承人賴以居住之不動產者,大陸地區繼承人不得繼承之,其價額不計入遺產總額。
大陸地區人民依規定不能繼承取得以不動產為標的之權利者,應將該權利折算為價額。
第六十八條 (無繼承人、繼承人不明或不能管理遺產之處理等)
現役軍人或退除役官兵死亡而無繼承人、繼承人之有無不明或繼承人因故不能管理遺產者,由主管機關管理其遺產。
前項遺產事件,在本條例施行前,已由主管機關處理者,依其處理。
第一項遺產管理辦法,由國防部及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分別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第六十九條 (取得或設定不動產物權、承租土地之禁止)
大陸地區人民不得在台灣地區取得或設定不動產物權,亦不得承租土地法第十七條所列各款之土地。
第七十條 (大陸地區法人等為法律行為之禁止)
未經許可之大陸地區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不得在台灣地區為法律行為。
第七十一條 (連帶責任)
未經許可之大陸地區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以其名義在台灣地區與他人為法律行為者,其行為人就該法律行為,應與該大陸地區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負連帶責任。
第七十二條 (大陸地區人民等為台灣地區法人之成員之禁止)
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為台灣地區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之成員或擔任其任何職務。
前項許可辦法,由有關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第七十三條 (外國公司之撤銷)
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持有股份超過百分之二十之外國公司,得不予認許。經認許者,得撤銷之。
外國公司主要影響力之股東為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者,亦同。
第七十四條 (裁定之認可等)
在大陸地區作成之民事確定裁判、民事仲裁判斷,不違背台灣地區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得聲請法院裁定認可。
前項經法院裁定認可之裁判或判斷,以給付為內容者,得為執行名義。

第四章 刑事

第七十五條 (已在大陸受罰仍得依法處斷)
在大陸地區或在大陸船艦、航空器內犯罪,雖在大陸地區曾受處罰,仍得依法處斷。但得免其刑之全部或一部之執行。
第七十六條 (重婚或與非配偶以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之處理)
配偶之一方在台灣地區,一方在大陸地區,而於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以前重為婚姻或與非配偶以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者,免予追訴、處罰;其相婚或與同居者,亦同。
第七十七條 (大陸人民犯內亂外患據實申報者免予追訴、處罰)
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以外之地區,犯內亂罪、外患罪,經許可進入台灣地區,而於申請時據實申報者,免予追訴、處罰;其進入台灣地區參加主管機關核准舉辦之會議或活動。經專案許可免予申報者,亦同。
第七十八條 (平等原則)
大陸地區人民之著作權或其他權利在台灣地區受侵害者,其告訴或自訴之權利,以台灣地區人民得在大陸地區享有同等訴訟權利者為限。

第五章 罰則

第七十九條 (罰則一)
違反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八十條 (罰則二)
中華民國船舶、航空器或其他運輸工具所有人、營運人或船長、機長、其他運輸工具駕駛人違反第二十八條第一項規定航行至大陸地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一百萬元以上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金。但航行至大陸地區行為系出於船長或機長或其他運輸工具駕駛人自行決定者,處罰船長或機長或駕駛人。
前項航行至大陸地區之船舶、航空器或其他運輸工具之所有人或營運人為法人者,除處罰行為人外,對該法人併科以前項所定之罰金。但法人之代表人對於違反之發生,已盡力為防止行為者,不在此限。
第一項情形,主管機關得處該船舶、航空器或其他運輸工具一定期間之停航,或註銷、撤銷其有關證照,並得停止或撤銷該船長、機長、或駕駛人之執業證照或資格。
第八十一條 (罰則三)
違反第三十六條規定未經許可直接往來者,其參與決定之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一百萬元以上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情形,除處罰參與決定之人外,對該金融保險機構併科以前項所定之罰金。
前二項之規定,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罪者,適用之。
第八十二條 (罰則四)
違反第二十三條規定從事招生或居間介紹行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第八十三條 (罰則五)
違反第十五條第四款或第五款規定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營利而違反第十五條第五款規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六十萬元以下罰金。
法人之代表人、法人或自然人之代理人、受僱人或其他從業人員,因執行業務犯前二項之罪者,除處罰行為人外,對該法人或自然人併科以前二項所定之罰金。但法人之代表人或自然人對於違反之發生,已盡力為防止行為者,不在此限。
第八十四條 (罰則六)
違反第十五條第二款規定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十萬元以下罰金。
法人之代表人、法人或自然人之代理人、受僱人或其他從業人員,因執行業務犯前項之罪者,除處罰行為人外,對該法人或自然人併科以前項所定之罰金。但法人之代表人或自然人對於違反之發生,已盡力為防止行為者,不在此限。
第八十五條 (罰則七)
違反第三十條第一項規定者,處新台幣三百萬元以上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禁止該船舶、民用航空器或其他運輸工具所有人,營運人之所屬船舶,民用航空器或其他運輸工具,於一定期間內進入台灣地區港口、機場。
第八十六條 (罰則八)
違反第三十五條第一項規定從事投資、技術合作、貿易或其他商業行為者,處新台幣三百萬元以上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停止投資、技術合作、貿易或其他商業行為;逾期不停止者,得連續處罰。
第八十七條 (罰則九)
違反第十五條第三款規定者,處以新台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以下罰鍰。
第八十八條 (罰則十)
違反第三十七條規定者,處新台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出版品、電影片、錄影節目或廣播電視節目,不問屬於何人所有,得沒入之。
第八十九條 (罰則十一)
違反第三十四條第一項規定者,處新台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廣告,不問屬於何人所有或持有,得沒入之。
第九十條 (罰則十二)
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一項規定者,處新台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第九十一條 (罰則十三)
違反第九條第一項規定者,處新台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第九十二條 (罰則十四)
違反第三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未經申報之幣券,由海關沒入之。
第九十三條 (罰則十五)
違反依第三十九條第二項規定所發之限制或禁止命令者,其文物或藝術品由主管機關沒入之。
第九十四條 (強制執行)
本條例所定罰鍰,由主管機關處罰;經通知繳納逾期不繳納者,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第六章 附則

第九十五條 (直接通商、通航、大陸人民入台工作之決議)
主管機關於實施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直接通商、通航及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地區工作前,應經立法院決議;立法院如於會期內一個月未為決議,視為同意。
第九十六條 (施行細則施行日之訂定)
本條例施行細則及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翻修

台行政機構2019年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規定兩岸協商政治議題協定需經雙審議及公投,程式複雜,門檻極高。國務院台辦發言人馬曉光稱,民進黨當局為了一黨一己之私,違背兩岸同胞求和平求發展共同心愿,阻擋不了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歷史潮流。
台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近日接連表示,“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在1992年時所訂立,迄今沒有太多更動,確實需要配合現今時空環境全盤翻修。
2012年8月14日,馬英九在以中國國民黨主席身份參加黨內高層會議“中山會報”時說,他已指示當局兩岸事務、教育和衛生事務主管部門通盤檢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這幾個部門已著手檢討,並就進展情況進行過兩次匯報。
8月16日,馬英九在接見台灣工業總會代表時又表示,同意業者的看法,將會針對現有兩岸政策及法規部分重新檢討,針對各界有共識的部分進行調整。在台灣社會形成共識的情況下,也應該繼續放寬陸資赴台,並依照兩岸簽訂的投保協定予以保障,以提高陸資赴台意願。
馬英九說,陸生赴台、大陸配偶等有關政策都應檢討。“陸生來台打工,是否有必要限制?如果陸生當研究助理,算不算打工?如果限制當研究助理,這對吸收好人才、學生,是否有影響?如果不符合情理,也應該作一些改變。”
在此次會見中,台灣工業總會向馬英九遞交了“2012年白皮書”,呼籲當局全面檢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現有法規,包括優先檢討台商出任大陸各級政協委員的適法性、開放大陸廣告登台、開放大陸人士來台招商等,以擴大兩岸經貿交流。
工總代表、常務理事焦佑鈞在發言時表示,兩岸經貿交流密切,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卻處處顯示出現行兩岸政策的不合理。建議馬英九責成行政主管部門全面修訂條例,以及進一步放開大陸企業赴台投資限制,“放寬,整並,簡化這些政策,並且一步到位”。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全稱為《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公布於1992年7月,是台灣當局為規範兩岸間經濟、貿易、文化等往來並處理衍生之法律事件所制定的法令。2003年10月,台灣當局曾對條例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但仍保留諸多不合時宜的限制性規定。
馬英九下令全面檢討兩岸關係條例及兩岸政策
中國台灣網8月15日訊息 據台灣“中央社”報導,馬英今天指示台當局全面檢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兩岸政策,以適應新的兩岸發展趨勢,包括陸生來台、陸配等政策都必須通盤檢討。
國民黨下午召開中央常務委員會,中常委表示,一開始看到民進黨籍“立法委員”有意提出中國大陸學生納入全民健康保險案,表示樂觀其成,但後來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喊卡,令人失望。中常委希望台當局“教育部”、“行政院衛生署”及“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仔細規劃修改條例,吸引中國大陸優秀學生。
馬英九表示,陸生納健保案,2012年2月已指示台當局“教育部”等相關單位通盤檢討。陸配需要6年才能申請身份證,而在民進黨執政時,須8年才可申請身份證,比起其他外籍配偶4年就可拿到身份證,執政黨要做的是通盤檢討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及所有兩岸政策,以適應新的兩岸發展趨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