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巴子

台巴子

台巴子是對台灣人的蔑稱,意為“來自台灣的鄉巴佬”,“巴子”是“鄉巴佬”的簡略口語。台巴子成為特定名詞,源於上海商販,後廣泛流傳於整個華語地區。

2009年有台灣民眾以台巴子為名成立民間組織“台巴子敢死隊”,戴僅露出眼部的頭套,形象大類美國三K黨,“台巴子敢死隊”聲明在必要時會在司法體系外,對其認為出賣台灣者採取最嚴厲之制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巴子
  • 詞性:貶義詞
  • 形容:台灣人
  • 使用:大陸、港澳、新加坡
背景,成因,演變,爭議,

背景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台灣與大陸系緩和,台灣對投資大陸逐步鬆綁,同時大陸方面不惜給予台灣同胞超國民待遇和大量優惠政策吸引台資,促使大批台灣中小工商業者(以城鄉小業主居多)西進大陸經商辦廠,並在東南沿海數座城市形成聚居群落;同時期台灣島內亦颳起一股大陸游旋風,台灣赴大陸觀光人數屢創新高。
001001

成因

兩岸實質隔離近四十年,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上早已形成諸多隔閡,大批來滬的台灣人和本地居民在日常交往中多有摩擦。商貿往來便是首位,上海本地商販(譬如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九江路襄陽路等商業鬧市)是最先開始使用“台巴子”這種針對特定地域族群貶稱的。而對台灣人部分陋習(譬如好色、嗜酒,詐欺)的刻板映像在人際傳播過程中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成為對台灣人較常用的歧視性稱呼。

演變

巴子為貶義,但有時朋友之間也會用到,在吳方言中並非徹底的蔑稱。它還可以指做錯事、會錯意、搞錯方向,甚至可以是情人之間打情罵俏的用詞。台巴子流行到中國大陸全境時,由於沒有了吳語特有的語境支持,以及部分台灣籍人士的不良行為,就由原先的蔑稱,進而變成一個十足的歧視性用語。
台巴子一詞,其出現的原因,與部分在中國大陸生活的台灣籍人士不檢點、主動挑釁、目光短淺等素養低下的行為有關。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台巴子一詞屬於古代的“市井隱語”和現、當代的“民間隱語”的範疇。這兩類隱語中的某些成分與同時代的俚俗語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部分隱語“曝光”被全民語言吸收的過程,也就是亞文化與全民文化互相滲透、同化的過程。

爭議

台巴子一詞曾在台灣引起爭議,是因前台灣新聞局駐多倫多官員郭冠英以范蘭欽為筆名,發表“台巴子要專政”一文。新聞局因此受到很大的壓力,以“欺瞞亂言”免去郭的職位,郭也因此失去了兩千多萬台幣退休金。其後,郭冠英向公懲會提出申訴。公懲會以他不“謹慎勤勉”,應予撤職,停止任用3年。監察院認為他不夠“機智果敢”,提出彈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