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賓村

古賓村

古賓村位於川山鎮東部,距鎮政府9公里,交通比較便利。村子四面環山,風景優美,以種植水稻、養蠶為主要經濟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古賓村
  • 所屬地區:廣西河池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 下轄地區:日新屯,下才屯
  • 政府駐地:古賓村委會
  • 電話區號:0778
  • 郵政區碼:547104
  • 人口:2522
  • 方言:壯話
  • 氣候條件:多雨
  • 著名景點:古賓漂流
地理位置,氣候類型,自然資源,動物,植物,礦產,人口民族,主要河流,旅遊景點,民族風情,壯族服飾,壯族山歌,熱情好客,五色糯米飯,

地理位置

古賓村位於川山鎮東部,距鎮政府9公里。東界洛陽鎮,西連都川村,南臨五圩村,北鄰洛陽鎮。有上悶、下悶、日新、下才、內屯、全校、下塘、下板等20個村民小組,全村共568戶,2522人。民族以壯族為主。20個村民小組全部通機耕路,全部通水,全部通電話。耕地面積5069.02畝,其中水田2328.8畝,旱地2740.44畝。2007年人均收入2209元。村支書韋承耀,村主任韋貌榮,副主任韋凌超、韋仕心。

氣候類型

古賓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無霜期長。年均氣溫南邱陵一帶為19.9°C,一月平均氣溫10.1°C,七月平均氣溫是28°C;歷年最低氣溫為—5.2°C,無霜期290,年均日照時數145.1小時;全年太陽輻射量為98.89千卡/平方厘米。
年平均降雨量為1750毫米,集中於4—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歷年最小降雨量922.8毫米,蒸發量1571.1毫米,空氣平均相對濕度79%。
古賓位於廣西北部,雲貴高原東南麓。總地勢呈北高南低,四周山嶺連綿,中部為丘陵,略成盆地。縣境位於北回歸線之北沿,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雨熱同季。由於地形複雜及地理位置原因,災害性天氣較頻繁,旱、澇、風、雹災及霜凍等,對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自然資源

動物

古賓村自然條件較好,野生動物種類亦較多。但由於放火燒山、毀林,破壞了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加上濫捕濫獵,野生動物比以前大大減少。如屬一、二類保護動物的華南虎、熊類,三類保護動物的雲豹,原來都有分布,自70年代後已經絕跡。據環江縣農業區劃資源調查,1982年3月整理的野生珍貴動物資源調查結果記載和後來的調查發現,被獵獲,看到或調查蒐集到獸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的不完全統計,野生動物有107種,分屬於19個目,45科。其中哺乳綱有6個目,16科,41種;鳥綱有11個目,25個科,59種;爬行綱1個目,3科,6種;兩棲綱1目,1科,2種。這些野生動物中屬於國家保護珍貴動物26種,其中一類保護動物3種,二類保護動物23種。

植物

古賓村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樹區,森林植被豐富,物種繁多,全縣林區有維管束植物915種,喬木樹種有536種。常見喬木樹種有杉木、馬尾松、椎木、樟木、香椿、菜豆樹、荷木、水青崗、青崗櫟、栲樹、大葉櫟、楠木、楓香、槭樹。灌木及草本植被常見的有桃金孃、黃荊條、白背桐、鹽扶木、崗松、野茅草、纖毛鴨嘴草、蕨類等。

礦產

古賓村礦產資源豐富,具有分布廣、種類多、儲量大和品位高等特點。已發現可供開發礦種達20多種,礦產地30多處,已探明礦藏達1161萬噸,礦產潛在價值80.95億元。主要有煤、褐鐵礦、黃鐵礦、銅、鉛、鋅、磷、石膏、石棉、滑石、白雲石、水晶、錳、雄黃礦、錫、銀、硫、鈾、瓷土、方解石、大理石、冰洲石和汞等28種礦產。

人口民族

全村568戶都是農業人口,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壯族人口,剩下百分之一是毛南族,幾乎全都是韋姓,也有少部分譚姓和覃姓,分有有上悶屯、下悶屯、日新屯、下才屯、內屯屯、全校屯、下塘屯、下板屯、六道屯等20個屯。

主要河流

古賓河屬環江縣大環江河上游支流,發源於貴州省,流經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河兩岸風光秀麗,獨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美不勝收的奇山麗水。古賓河以"灘長、彎多、水急、峽窄"而出名,峽谷兩旁原始森林茂密,奇石林立,洶湧奔騰的河水被阻隔形成59道急流險灘。而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龍峽谷以"山清、水秀、幽靜、原始"聯名,浪花沖濺,如青龍入海,令人心曠神怡。
古賓河,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貴州省東南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是大環江右岸支流,上游在貴州省境內稱茂蘭河,發源於貴州省荔波縣茂蘭鎮龍洞坪村東北的羅家寨坡,南流至更排折向西,過甲介水庫後轉西南流,經茂蘭鎮駐地至韋寨轉向東南,伏流6千米,在巴克出洞左納立化河,南流至蒙寨下游4千米處進入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境,東南流至環江縣洛陽鎮江口村以東匯入大環江。河長98千米,流域面積1353平方千米,其中貴州588平方千米,廣西765千米。流域內岩溶暗河發育。
古賓河。是珠江水系西江支流柳江支流龍江的支流環江兩大支流之一。發源於貴州省荔波縣茂蘭區立化鄉,南流經平寨、肯甫,繞經黎明關西山下,入環江縣川山鄉境。過大沙坡林場、鐵路工區,向西南流,穿過崇山峽谷,到下寨,經舊屯、堯蒙、板旺、才甲、峒江、下平,接納下豐溪。繞向東北,經才豆、網屯、社村街(社村村委會)寶塔山下、峒法、下鳥,轉向東南流,過坡廟、到船頭屯、渡口(古代桂北通往黔南的要津),過後寨接納何頓溪。穿過鐵路、公路大橋,到五圩村委會,經才臘、下仁、下岜仁、下岜、都川水泥廠、都川火車站,到獅子橋接納龍盤江(才凡溪)。到下板外接納妙石溪。過下板內、古賓村委會北面古代碼頭、瀑布山下,向東南流,過古賓電站,入洛陽鎮境。經平原三華李場園、平原畜牧場、園藝場,過上粉,繞過太陽山西麓,到上襖,穿過公路大橋,接納朝北水。到中襖,穿過鐵路大橋,經下布、下襖、至江口大屯(舊稱合龍屯)合龍渡口,匯入環江。古賓河在黎明關以下至社村河段,有較豐富的水能資源。

旅遊景點

古賓河發源於貴州,流經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古賓河峽谷漂流河段起於大沙坡,終於川山鎮下寨屯,河段全長10公里,落差100米,漂流需要2.5小時左右。漂流河兩岸群山聳立、峰奇壁巨、林密竹茂;河道內奇石林立,千姿百態,阻擋著奔騰而下的河水,造就了59道急流險灘,形成“灘長、彎多、水急”的特點。橡皮艇漂流時,時如入雲端,時如跌入水底,猶如坐奔騰的過山車,有驚無險。親臨古賓河漂流的人,無不感到心跳、過癮,將古賓河峽谷漂流譽為“天下第一漂”。
古賓村

民族風情

壯族服飾

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繫著精緻的圍裙。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繡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繡五色花紋,鑲上闌乾。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乾。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繡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壯族山歌

壯族山歌簡稱為“壯歌”,又稱“壯族民歌”,一般指壯族人民用壯話演唱的民間歌謠。壯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時代狩獵時的吶喊。雖然吶喊不能算是歌, 但它無疑孕育出了壯族山歌的種子。壯族素以“善歌”著稱,壯鄉素有“歌海”盛譽。壯民善以山歌來表現生活,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壯族山歌歷史悠久,壯民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幾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壯族歌圩習俗源遠流長。傳說很早以前,一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得很漂亮,又很會唱山歌,遠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於是老歌手提出賽歌擇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以期望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從此,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歌圩。據說以寧明花山為代表的左江崖壁畫,展現的便是秦以前壯族先民駱越舉行盛大歌圩的場面。關於壯族歌圩習俗的漢文記載最早見於南朝,其中,不少資料來源於南寧一帶的壯族鄉野。南朝梁代有記載,在晏城縣(今賓陽一帶):“鄉落唱和成風。”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壯族“男子盛裝……聚會作歌。”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四《送老》中寫道:壯人“迭相歌和,含情悽惋,……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書中強調了“自撰”二字,這正是對歌的特徵。卷十《飛駝》載:“上巳日 ( 農曆三月三 ) ,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駝。男女目成,則女受駝而男婚定。”直到今天,“三月三”仍是壯族最大的節日。

熱情好客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勺起一羹,雙手敬給對方。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翅必須敬給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阿婆”或“婆婆”;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並送到分手處。

五色糯米飯

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傳統的有名美食。每年“三月三”歌節、清明節、四月八等節日,家家戶戶都要做五色糯米飯,以作趕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他們選好優質糯米,采來紫蕃藤、黃花、楓葉、紅藍草,浸泡出液,分別拌著糯米,然後合而蒸之,不僅色彩斑斕,而且味道香純,象徵生活美好。四月初八,早稻已插完返青,人們用五色糯米飯揉成小團團,粘附在竹枝上,插於祖宗神龕,又從田中取回一蔸生長旺盛的禾苗,以南瓜葉包根,放在碗裡,一併祭祀祖宗,祈求祖宗保佑五穀豐登。這種風味食品與祭祖娛神活動融在一起,充滿著民族、地方情趣。家人、戚友、情人往往共嘗五色糯米飯,自然特別鮮香。粽粑和糍粑過春節,桂南壯族喜做粽粑,桂北壯族喜做糍粑,五月午,所有壯族都做粽粑。這是他們節日喜用的傳統美味食品。桂南壯族的春節大粽,大者十多斤,粽中包夾豬肉、板栗、綠豆、芝麻、冬菇等,用鍋頭燉煮得十分軟熟。一般先敬祖宗而後食用,也拿來送給親友。桂北的糍粑,也是用上好糯米浸泡後先蒸熟,再搗爛,做成或大或小的圓餅,有無餡的素糍,有加上芝麻、黃糖作餡的甜糍,送親友的再於中央點染紅色印記,表示美好的祝願。糍粑要趁熱食用,吃來柔軟芬香;如已冷硬,則用火再烤,會變得皮脆心軟,口感極佳,確是風味獨特的傳統食品。
古賓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