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縣陳靖姑信俗

古田縣陳靖姑信俗

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稱“非遺”)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古田縣陳靖姑信俗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田縣陳靖姑信俗
  • 序號:160
  • 傳承人黃光輝
  • 性別:男
基本信息,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傳承譜系,主要特徵,重要價值,瀕危狀況,

基本信息

相傳“臨水夫人”陳靖姑是婦孺皆知的婦女兒童保護神,是與“海上女神”媽祖齊名的“陸上女神”。陳靖姑信俗文化涵蓋著歷史、民俗、社會、人文、信仰等諸方面,是一份具有上古巫文化和閩越文化積澱,又融合進佛道兩教文化因素的民俗文化資源。其影響力不僅覆蓋了閩、台、浙、贛、粵、湘等省份,還遠至東南亞等地。據悉,目前世界各地共有1800多座臨水宮分殿,信眾達8000餘萬人。其中,僅台灣崇祀臨水陳夫人的廟宇就有200多座,配祀陳靖姑神像寺廟的也有3000多座,信眾數百萬人。

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序號
項目名稱
傳承人
性別
出生年月
工作單位
160
陳靖姑信俗
1966.07
古田縣臨水村

歷史淵源

古田臨水宮請香接火儀俗,源於民間對陳靖姑的信仰。請香接火儀俗是民間對這種信仰的集中表現形式,經歷代傳承,發展成為閩、浙、贛、粵、桂、湘、皖等省(區)和台、港、澳以祭祀陳靖姑為主要內容的民俗文化活動。
古田臨水宮始建於唐貞元八年(公元792年)。臨川河邊有一石洞稱之臨水洞,相傳有白蛇盤踞其間為害生靈。有陳姓女子斬白蛇於洞口,並以身鎮之。鄉人感其恩在臨水洞口建廟以祀。廟初建時曰“龍源廟”,後陳靖姑信仰在江南地區不斷傳播,影響日漸。明·萬曆版《古田縣誌》載:“順懿廟,在縣治東三十里,地名臨水。神姓陳,家世巫覡,祖玉,父昌,母葛氏。生於唐大曆二年,神異通幻,嫁劉杞,孕數月,會大旱脫胎往祈雨,果如注,因秘泄,遂以產終。訣云:‘吾死後不救世人產難,不神也!’卒年二十有四。自後靈跡顯著。”
清·乾隆版《古田縣誌》載,宋代建寧人陳(徐)清叟子婦患怪胎而“陳姓”女子為其救產,臨別對清叟說:“某居古田縣某處,左右鄰某人,異日若蒙青眼,枉顧為幸。”後清叟知福州,“遣人尋訪所居”,鄰舍云:“此間只有陳夫人廟,嘗化身救產。”“陳(徐)為請於朝廷”,宋淳佑間封陳靖姑為“崇福慈濟夫人”,賜額“順懿”,闕後臨水宮出現“祈禱無虛日”之盛況。陳靖姑又被尊稱為“臨水夫人”、“夫人奶”、“大奶娘”、“陳太后”、“順天聖母”等等。明張以寧《順懿廟記》亦載云:“古田東去邑三十里,其地曰臨川,廟曰‘順懿’,其神姓陳氏,肇基於唐,賜敕額於宋,封‘順懿夫人’。英靈著於八閩,施及於朔南,事始末具宋知縣洪天錫所樹碑。皇元既有版圖,仍在祀典。”古田臨水宮因而成為福建及周邊廣大地區陳靖姑信仰的祖宮和祭祀中心。
陳靖姑這一偉大的女神是人類自身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的相應情勢中產生出來的。她的產生給歷史上並不發達的貧苦民眾的社會生活帶來了撫慰、智慧、勇氣和力量,抑惡揚善、扶正祛邪、勇於獻身的精神成為積極的文化意識被社會普遍接受,造成了數百近千年來這種民間信仰綿延不止。古時巫覡在民間是知識和智慧的象徵,民間認為其具有通神的職能,所以在當時的社會裡具有特殊地位,我們可以順著陳靖姑信仰發展脈絡看到其從巫及神的發展軌跡。
古田臨水宮成為陳靖姑信仰的發源地後,其影響日益擴大,逐漸有了地方官府參與祭典,使之成為官民並祀的聖宮。臨水宮請香接火儀俗活動約始於宋代,此於“臨水夫人”被上層社會承認,於民間開始成為顯神,並於各地出現許多分廟有關。如據《將樂縣誌》記載,該縣夫人廟“祀三奶夫人之神”,其廟於“宋紹興元年建”。莆田之明代《興化縣誌》所載的夫人廟為“廣福娘廟”,稱陳靖姑歿後“家家奉香火”,於紹興中該縣“汾陽人始立為廟”,可見南宋時“臨水夫人”分廟已分布各地。各地開始興建臨水宮分宮分廟,由此而產生了到古田臨水宮來朝聖迎請聖火之“請香接火”儀式,演繹成俗,請香接火活動日趨頻繁,發展成為一年一度的制度化的民俗請香接火活動。
台灣的分宮、分廟到大陸來請香接火活動成因與上述基本一致,始於明末清初漳泉一帶大量移民至台灣,移民為求得在台灣開發順利、子嗣興旺,便帶去臨水夫人香火,供於家中或三奶廟中。史載台灣臨水宮始建於清·康熙年間,高雄大社碧雲宮至今保存著從福建(古田)攜去的明宣德年間香爐。明·天啟年間,台灣就有信眾來古田臨水宮請香接火 。清·乾隆年間,古田人甘國寶掛帥任台灣總兵後,更有大批台灣人士來古田臨水宮朝拜臨水夫人,迎請香火回台供奉。隨後的二百年間,台灣民間對臨水夫人的信仰與日俱增,臨水宮廟遍布台灣各縣市。
台灣順天聖母協會成立於1999年,其前身為順天聖母寺廟聯誼會,是台灣迄今為止臨水宮廟管理較完備、運作最規範的協會組織,統計在冊供奉臨水夫人的宮廟有120多座,數度在台灣組織臨水夫人大型法會和組團赴古田臨水祖宮請香朝拜,擁有大批信眾。目前,該協會與古田臨水宮正著手準備實施原定於2002年就要成行的古田臨水宮陳靖姑金身游台灣項目(當年因“非典”擱淺)。
隨著閩台民間交往頻繁以及兩岸“三通”得以實現,近年來台灣來古田臨水宮請香接火的團隊不斷增加,每年都有數十團隊到古田臨水宮請香接火,人數約5000多人,其儀俗遵從古田臨水祖宮主要科儀內容。

基本內容

古田臨水宮請香接火儀俗是以民間信仰為主要內容的民間社火儀式和民俗文化活動,一年四季都在進行。各地信眾以社區或宗族為單位組成儀隊,在福首的引領下,隨帶道師長途跋涉至臨水祖宮祭拜陳靖姑,以求消災祈福、求嗣得子、求財得利及平安吉祥,並帶回香火回鄉舉行慶醮儀式,使吉祥遍布於鄉里。
臨水宮由於宋代朝廷賜封而成為八閩及浙贛周邊地區“臨水夫人”信仰的中心和道教閭山派的發祥地,以每年接納數以千計的請香接火儀隊,特別於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陳靖姑神誕之前後,不僅香客雲集,而儀隊也從四面八方匯攏而來。臨水宮在其社區中有以民間社會組織——夫人會形式,對本宮廟的請香接火儀式從糧食、資金、住宿等方面給予周到的安排,使得本宮請香接火活動有條不紊進行,並沿續了數百近千年,使臨水宮成為“臨水夫人”陳靖姑信仰文化活動的中心。
農曆正月十五,既是傳統的元宵節,又是傳說中的“臨水夫人”神誕日,各地信眾多將歡慶元宵與慶祝神誕相結合,組織隆重的慶醮社火活動。古田臨水宮作為祖宮,不僅竭力做好慶誕祭典以昭示祖宮風采,同時還要為數百個來自各地的儀隊相應的安置作一些必要的準備。負責每年例行祭典及請香接火儀隊安置事務的機構為臨水夫人會,此會由臨水宮附近的中村、宅里、橫洋、梅坪、高洋、芝山、安章、丘地、澄洋、隆德洋、沂洋、芝蘢、潘厝等十三個村聯合組成。夫人會的會首為輪值制,由各村族長或有影響人物任福首,每村之福首輪流分管臨水宮請香接火活動及全年宮廟事務一年,周而復始,故上述各村均以臨水稱之。自明代以來,夫人會由社會捐贈及宮廟樂捐盈餘而置辦廟地和田產,故擁有“夫人田”和“夫人山”,以其收租用於請香接火儀式及全年開銷。常住宮廟的有廟祝,負責宮廟香火供奉及賓客接待。夫人會輪值福首於請香接火前要做一些準備工作,如打草清路、潔淨宮殿、搭蓋雨棚、設定茶水、築灶安鍋、維持秩序等,使遠近香客得到方便和安全。如此年復一年,臨水宮各村民眾與各地香客結下深厚情誼,使臨水宮請香接火儀俗穿過厚重的歷史風塵保留至今。
各地每年赴臨水宮請香接火的儀隊,由供奉“臨水夫人”陳靖姑的臨水宮、大奶廟的宗族或社區信眾組成,其成員為宗族或社區中的精英及代表性人物構成。每一儀隊都由輪值福首領隊,儀隊成員主要為“臨水夫人”之香客、義子和鼓樂隊的吹鼓手,並有當地道師隨行。儀隊的組成時間因地區的遠近不同而異,如浙江溫州,閩東壽寧、福鼎等地儀隊則於年前就已組建,古田、屏南之近鄰村落則於農曆正月十二、十三出發前一日選定即可。每支儀隊所備請香接火的器具均有開路旗、鑼鼓、涼傘、香亭及供品,而大型儀隊則有神輿、神像、鑾駕執事和高大的香亭、香爐等器物。以往儀隊多徒步,遠離臨水宮的地區,往返步行多達五、六天,多在農曆正月初三出行,其香火必須趕在農曆正月十三回村,以舉行社區大型祈福慶誕醮儀。福安、壽寧的儀隊則於除夕夜到達臨水宮,以爭初一日凌晨第一爐香火。由於信眾視臨水宮祖宮的香火為聖火,相信新的香火會給人們在新的一年帶來新的氣象,會帶來美好的生活,給人以萬象更新,因此,香客們都爬山涉水、不避艱難,年復一年到祖宮請香接火,並樂此不疲,其民間信仰的影響力十分深遠。
各地請香接火儀隊陸續到達臨水宮後,先到廟方報到村落名稱、領隊福首及道師、信眾人數,然後按序安排於宮中神案前的科儀桌上安奉本宮香火位。一般於農曆正月十二之後,由於儀隊劇增,大村的大宮廟香火位安於殿中,小村的儀隊安置偏旁,以適應香客及儀仗的排列。每個儀隊在宮內的請香接火儀式程式由“下馬安奉”、“請神獻供”、“起馬迴鑾”三部分科儀組成。以往閩東、閩北及古田本地的儀隊,還帶戲班到宮中戲台演戲酬神。清·道光、鹹豐年間所演劇種以北路戲和平講戲為多,至民國以來閩劇興行,各班在臨水宮所獻演劇目均可見於臨水宮戲房的壁題中。戲台上的酬神演戲,也是請香接火儀俗的一個組成部分。道師在廟中的科儀表演,是閩浙台道教閭山派科儀在臨水宮最集中的展示。三個科儀中,“下馬安奉”與“請神獻供”都較簡單,即是將儀隊帶來的象徵其社區臨水夫人宮的神位(香爐)安頓下來,同時也給祖宮的夫人神行祭拜和獻禮。而最主要的科儀是離開祖宮前於正殿中舉行的“起馬供”。該科儀的時間為一個多小時,所有儀隊成員將列隊於正殿中,參與此科祭拜儀式。其科儀包涵十個內容:
1、角時:鳴角諱壇、藏身、開壇。
2、灑淨:灑淨壇場,請神降臨。
3、勸酒:敬各方尊神五巡酒。
4、獻供:敬獻香、花、燈、塗、茶、果、食、財、珠、衣等十種供品(一般為五供)。
5、開閭山門:諱邏緯邏網、請法神、五方結界。
6、度橋:以科法起度金橋,迎神鎮境,保境安民。
7、發兵:發動閭山仙兵護駕。
8、取火:於祖宮香爐中取神火(炭火)入本宮香爐。
9、討聖筶:以筶杯“三聖一陽”驗筶以證聖火是否取到,神是否願意迴鑾。
10、出殿:辭神,眾以旗鑼涼傘開道,繞祖宮神三匝,道師駕閭山門引眾出宮,並護聖火起程。
閩東壽寧、福安等地道壇於進宮前,要於宮門作“朝覲”儀式,以開“閭山門”,朝拜聖宮,離宮時要“關閭山門”作“塞路”科法。各儀隊回村後,都將迎來大規模的游神巡境儀式,所至之處,千家萬戶都佇候門前路路口前往分香,宮廟舉行“下馬醮”使每個村落的請香接火儀式迎來又一個民俗活動的高潮。
古田臨水宮的請香接火儀俗,自農曆正月初一至初八數天來的多為外省和外地儀隊,儀隊每天約十餘個,每隊人數、車輛為中小規模,約十餘人至四五十人不等。初九至十一日為周邊地區儀隊,每日二三十隊,每隊人數相對增至二三百人。自十二日至十五日上午,其儀隊多來自古田及屏南附近地區,不僅儀隊密集,而且香客最多者達千餘人,使得臨水宮中出現十幾個儀隊同時作“起馬供”場面,一時間鑼鼓竟作、號角齊鳴、喊聲振耳、聲振林壑,可謂聲勢浩大,震撼人心。請香接火活動至此達到高潮。由於信仰的力量和公眾請香接火是對祈求平安的共識,因而連最不安份的人此時也不敢妄動,以免遭神人共譴,而臨水宮的請香接火管理機制也儘量地發揮有效作用,使得請香接火高潮能平安度過,並通過請香接火儀式使香客們對祖宮留下神聖而又不可磨滅的印象。
台灣信眾尊古田臨水宮為祖宮,每年不分季節組團到古田臨水宮請香接火,一切活動之科儀皆以祖宮為典範。但在台灣的祭祀活動也有小差異,如“請香接火”一事,台灣臨水宮之間因無主從關係,宮廟間也就沒有“請香接火”一詞。而比請香接火更具意義的活動是為“進香”,或稱“行香”、“參香”活動,由各宮廟間彼此互相拜訪,聯誼交流道義。大致情況是,進香時臨水夫人神像及鑾駕壓陣,其他配祀神像跟從同行,各種陣頭旗幟、鑼鼓陣排列有序,有的棄車步行,浩浩蕩蕩往返數日,此前皆齋戒茹素,虔誠之狀難以言表。受訪之宮廟如迎至親如待嘉賓,男女老少敬重闔禮,熱鬧非凡。各宮廟每年舉辦數次不等。
來臨水宮請香接火的各個儀隊中道師的服飾,所帶的法器與祭具根據儀隊的大小、路程的遠近均有所不同,各儀隊相同的器具有:長幡、幡上繡有“恭迎順天聖母”或“恭迎臨水夫人”字樣,香亭(放置聖火香爐用的)、馬燈、香銃、令旗、香袋、燭台、各色供品。
隨隊道師的服飾與器具為:頭裹紅頭巾、牛皮冠,腰系
紅圍裙,隨身帶的法器有龍角、朝板、鈴刀、師鈴、搖鈴、
馬鞭、麻蛇、法把、法碗、七星劍、戒尺、天逢尺、雷令牌、法印、神像、科儀本等。
儀隊情況:儀隊所持器具有旗頭杖、開路旗、開路牌、涼傘、長幡、各種旗幟、香銃、開道鑼、日月扇、神輿、香亭、大香爐、各種錫制鑾駕執事。
主要樂器有:鑼、鼓、鑔、鐃、鈸、嗩吶、笛、揚琴、木琴、二胡等。

傳承譜系

臨水宮的請香接火活動始於宋盛於明清,自清康熙年間台海穩定後請香接火活動尤為盛行,並逐漸產生年例與制度化。臨水宮的傳承關係分為三種形態同時存在。
一、古田臨水宮祖宮,由管理制度演變而產生傳承關係。古田臨水宮從清·雍正年間開始,由臨水宮附近的中村、宅里、橫洋、梅坪、高洋、芝山、安章、丘地、澄洋、隆德洋、沂洋、芝蘢、潘厝十三個村,組成“夫人會”,各村則成立“夫人社”,對臨水宮進行管理,每年輪流一個村,為“夫人會”輪值村稱之為會首村,並在村名前冠以“臨水”二字。如當年輪值村為中村則冠以“臨水中村”。做為會首村則掌管當年的“夫人田”、“夫人山”。臨水自明代以來就曾擁有宮廟田產(其來源為官宦鄉紳捐贈的田產、臨水宮利用香火善款購置的田產)以作為廟中當年“廟祝”(即由“夫人會”雇的常駐廟內管理人員)用度及農曆正月期間請香接火活動的開支和資助災困之用。會首村,每十三年輪流一次,會首村的福首一般為該村的族長或村族頭面人物。這種管理制度歷代延續成為一種傳承關係,一直到解放后土改制度實行後消失。廟中常年香火,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均為“廟祝”管理。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則成立臨水宮理事會接替原“夫人會”的職能。2001年成立古田臨水宮管理委員會,列入政府部門管理體制。
二、以道壇為核心的傳承關係,體現於臨水宮祭典的主持道師的承繼,古時多以父傳子的形式傳承,現今也有師徒傳授。如古田縣局下村的靈興祖壇。清以前臨水宮為縣道會司所轄,民國間無專職道士主持,1991年成立古田縣道教協會後由黃光輝道長任主持至今。

主要特徵

1、臨水宮請香接火儀俗具有深遽的民俗文化內涵。臨水宮作為陳靖姑信仰的發源地,具有弘揚信仰文化的使命感,而對各地宮廟產生神聖性;各地儀隊的組合和請香接火活動,體現鄉村社會原生態社會結構的合理調整和整合,使之日趨進步與和諧;道教科儀體現了民眾禳災納吉、祈禱安康社會的美好心愿,而對所請之香火更是期盼在新歲月伊始,能萬象更新,生活紅紅火火,事業興旺發達。
2、臨水宮請香接火儀俗,是具有特殊性的民俗活動。一是活動意義的獨特性。請香接火儀隊將香火從臨水宮請得,迎回本村後,各家各戶又在門前接送香火種,爾後大加慶賀,以這種方式表示他們新的一年開始,新的生活開始。二是其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數百近千年延續不斷,是福建省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深廣的人類民俗文化活動之一,有牢固的傳統性和持續性;三是參與請香接火的儀隊不僅有來自閩東、閩中、閩北之鄉村宮廟,而且還有浙南、贛東北、台灣及東南亞華人地區,其覆蓋面大;四是請香接火時間長,不僅全年中到祖宮請香接火之儀隊絡繹不絕,而最突出的是在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長達十五天的時間內,各地民眾爭先恐後、潮水般地湧向古田臨水宮請香接火,集中有三、五百個團隊,與其他宮廟神誕日僅一天的請香或香會祭典儀式迥異;五是規模宏大,請香接火儀隊結構少則數十人,多則千餘人,通常以二、三百人的儀隊最多,尤其是十餘支儀隊同時舉行儀式的場面十分壯觀,為其他宮廟所罕見。
3、臨水宮請香接火儀俗不僅僅是宗教與民間信仰的活動形式,而且也是民間藝術的薈萃與展演的形式。各地儀隊中有帶地方戲之戲班(如北路戲、平講戲)到宮中演戲酬神,有帶當地鼓樂隊在獻供時演奏各地的“鑼鼓吹”表達對神誕的慶賀;各地道壇之道師於科儀中鳴角行罡作種種閭山教舞蹈表演,展示其道派風貌。臨水宮請香接火儀俗已成為多元文化匯聚之臨水宮文化藝術節。此外,儀隊所帶來的精美的木雕香亭、神聖尊貴的神像、花樣繁多的米果供品等等方面,這些民間戲曲、音樂、曲藝、舞蹈、雕塑都林林總總地體現了各地的民間藝術水平,豐富了請香接火儀俗的民俗內涵,另一方面請香接火儀俗也為民間藝術提供了的重要賽台與展示機會。
4、臨水宮請香接火儀俗還有道教科儀的載體性展演特徵,請香接火活動期間來自不同地區的每一儀隊都有一位(或有多位)道師於殿中行持科儀,不僅其道冠、法衣有別,而其法器、科儀、音樂、舞蹈、唱調都有很大的差別,展示了不同道派的不同傳統內蘊及道派傳承風貌。
5、臨水宮請香接火儀俗具有多元文化的融合特徵,儀俗具有強大的社會凝聚力,於社區村族中對宗族內部、分散群體產生聚合作用。而在朝拜母親神方面,對台胞、海外僑胞在神緣文化方面具有強大的向心力,為促進信眾間情感交流,穩定社區精神嚮往,推動台胞對中華民族根文化意識的認同等民族文化內涵方面起到巨大作用。

重要價值

1、請香接火儀俗保留了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道教文化與民間傳統習俗的傳承體系,對該地區的歷史文化及民俗學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請香接火儀俗中所具有的文化活動,為民間戲曲、音樂、武術、宗教藝術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空間,不僅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而且促進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
3、通過請香接火儀俗弘揚女神陳靖姑抑惡揚善、扶正驅邪及其獻身精神和人格力量,藉以構成鄉土社會和諧向善的重要基礎因素之一;
4、通過請香接火儀俗的載體作用,使台灣同胞在人同祖、神同緣的共同儀俗中增進情感交流及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促進海峽兩岸人民和平發展的共同福祉。請香接火活動所在地古田臨水宮是福建省四大對台文化交流基地之一,在台灣有400多座臨水分宮分廟和祭祀陳靖姑場所,擁有大批信仰人口,對台灣具有文化身份認同的作用,也是大陸文化是台灣文化的根的有力說明,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對推進海峽兩岸和平與發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來台灣與福建舉辦的四次這一文化的閩台學術研討會,以及正在籌辦中的陳靖姑金身游台灣活動,都將進一步擴大這一文化的影響。請香接火活動引發的全面交流,成為客觀推動兩岸“三通”的重要力量,並在海外僑胞增添吸引力和凝聚力方面起重要作用。

瀕危狀況

臨水宮請香接火儀俗雖然現在還是呈現出一派熱鬧非凡的表象,但同任何一種傳統文化一樣,也會隨著現代社會商品化和電子網路全球化的影響與衝擊,存在著被其他文化現象蠶蝕直到消亡的危險。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現代化生產生活和現代文明的衝擊,對傳統文化缺乏應有的保護措施;雖然現代臨水宮請香接火儀俗的熱鬧程度和規模都比過去要來得強大,但在表象的背後隱藏著種種危機。如:1、現在管樂隊盛行,且氣勢如虹,使臨水宮請香接火儀俗中的傳統道教音樂“十番”被淹沒,久而久之就會逐漸淡出臨水宮這塊文化空間。2、隨著老一輩藝人的離世,一些經典曲目、傳統技藝逐漸失傳和消失。3、隨著交通便捷、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使得來臨水宮所具有的感情溝通與交流的功能逐漸地淡化。
二是不當的政策宣傳把請香、游神民俗活動片面地歸為迷信活動加以排斥,特別是幾個非常時期遭受嚴重破壞。1958年大躍進時期,請香接火活動所在地古田臨水宮被作為古田縣鋼鐵廠辦公室,請香接火活動被停;文革時期,宮內文物遭受嚴重破壞,一切活動中止;改革開放初期,當地有關部門思想禁錮,對前來請香接火的台灣同胞採取了不正確態度,挫傷了台灣同胞的感情。
三是外國的其他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的盛行使傳統的信仰群體分化,民俗文化受到比較強烈衝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