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教案

古田教案

古田教案是光緒二十一年六月十一日發生於福建省古田縣的一場教案。當天,古田齋教教徒襲擊了其時正於古田華山上避暑的英國傳教士史犖伯及其妻兒和隨行的其他女性教士,死傷十餘人,焚毀房屋兩棟。在中國教會歷史上能與之相比的只有發生於1870年的天津教案。

基本介紹

事件簡介,事件背景,事件經過,事件後續,事件影響,相關註解,

事件簡介

古田教案遇害者的公墓,位於福州倉山古田教案(英文:Kucheng massacre)是光緒二十一年六月十一日(1895年8月1日)發生於福建省古田縣的一場教案古田教案義和團起義前(1899 - 1901年)最嚴重的教案(傳教士及基督徒與異教徒直接的衝突)。

事件背景

1892年江西贛州劉祥興以釘秤補碗為生來古田創立齋教會。
教案製造者教案製造者
而值得注意的是,同時期的齋教與外國基督教會之間的矛盾遠不如滿清當局與底層百姓之間的仇恨激烈。根據《古田縣志》記載,當時“厥後風氣漸開,信教自由,猜嫌既泯,情感遂深。歷今年久,民教相安,鮮有交涉事件。”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清政府代表在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亦譯作皋華麗號)上與英國簽署《中英南京條約》。此後數十年內,大量英國傳教士進入福建進行傳教活動,宗教衝突時有發生。
教案發生的古田縣並不屬於當時中英已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允許英國傳教士傳教的區域,當時英國聖公會差會 (CMS)等在閩基督教會內部也有人反對在古田縣進行非法的傳教活動,並也注意到了傳教士參與鴉片貿易、強租地界和包庇教民違法行為等非法行動。

事件經過

1892年劉祥興、柳阿七在福建古田創立齋會,三年中發展會眾三千餘人。1895年劉祥興等以抗稅為號召,醞釀發動起義,被古田英美傳教士偵知,英美駐福州領事根據傳教士的情報,向閩浙總督邊寶泉告警。邊寶泉立即派兵前往鎮壓。劉祥興被迫提前行動,動員齋會民眾把鬥爭矛頭指向告密的外國傳教士。8月1日,三百多名齋會會眾向古田英美傳教士聚居區花山進發,圍攻教會修養院,殺死英國傳教士史犖伯夫婦等11人,傷5人﹐焚房2幢。齋教會的暴亂爆發於1895年8月1日。根據參事者的供述,舉事前制定的方案有三:其一,攻打古田縣城;其二,攻打安樟村富戶;其三,攻打華山外國教士。
但從攻打華山的情況來看,原先出發時浩浩蕩蕩二三百人,真正行進到華山時,僅剩百餘人,發起進攻時,實際襲擊的才十來人,在外接應或附合助勢的也才三十多人,其餘多畏懼入山林等候。 古田教案的五名主要遇難者,左二與左三為史犖伯夫婦
古田教案僅倖存五人,其中有兩個是史犖伯的孩子:一個摔斷了一邊膝蓋,另一個被戳瞎了一隻眼睛。

事件後續

教案發生後,在華洋人無不忿恨指責。上海、天津、漢口、福州、廈門、香港等地洋人還集會商討對策,希望在輿論上對中國政府施加壓力,並促成英、美兩國外務部門對清政府展開交涉。這次教案傷亡者大多為英國人,只有1名美籍女教士受輕傷。因此,教案使中英關係面臨嚴峻局面,中英交涉為世人所矚目。
六月十四日,總理衙門電告駐英公使龔照瑗,正式將教案經過告知英國外務部。訊息在英國傳開後,英國人甚為忿恨。英國駐華公使歐格訥(NicholasO'Conor)電請撥派軍艦赴閩。十八日,英國首相沙力士玻璃(Salisobury)表明了英國政府的立場,要求:清政府將古田縣殺害洋人兇手嚴拿懲辦,勿許漏網;並請清政府極力保護外國教士;決定派駐福州領事前往鬧事地方查辦,且要清政府派兵護送。二十七日,英國外務部在下議院重申此立場:“務要俟拿到兇手懲辦之後,方可商議賠款。”(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電稿”二十一。)
當時中國在中日戰爭中失敗,國人仇外情緒強烈,各地教案紛起,四川尤其厲害。英、美、法公使一面聯銜抗議,一面聯絡兵船開抵長江,以示威脅,清政府正窮於應付,而此時又發生更大的古田教案,更使清政府在交涉中處於不利地位。六月十五日,光緒皇帝下諭旨:“此案情節較重,該將軍等務當派兵將兇犯嚴拿,務獲按律懲辦;其餘各處教堂寓所,並著嚴飭地方營、縣各官妥為保護,毋再生事為要。”((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第五輯(三)。)這樣,中英雙方在嚴懲兇手上取得一致,交涉進展順利。而美國僅有輕微波及,雖表示:“中美交厚,決不附英作難。”(王彥威輯:《清季外交檔案》卷117。)實際上仍派領事與海軍軍官會同英領事到地方查辦,對中方施加壓力。
六月下旬,兇犯部分捕獲,英、美領事等人於二十六日在通商局提調朱守及副將朱必成帶兵護送下到達古田。為在交涉中取得更有利地位,二十九日,歐格納即據領事報告向總理衙門恫嚇:“本大臣相應請貴王大臣立即電飭該省,俾該領事官得以自便查辦此案;並飭於訊問此案人犯之時,應由該領事官觀審。又請貴王大臣電飭該省,委一道員或一品級較大之員,會同該領事官查辦一切。以上所請各節,如不立即照辦,本大臣必飭兩領事官即回,倘有他故,其責歸於貴國國家承管。”((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第五輯(三)。)
總理衙門此時已如驚弓之鳥,乃一一如其所請。既允領事官觀審,又派通商局提調朱守與之會辦。至七月初五,在清政府嚴厲搜捕下,有60多名兇犯落網,歐格訥態度也轉為溫和,允許迅速結案。八月初,有近百人被捕。審訊在英、美領事觀審下進行,共供出滋事犯20餘名,中有7人已被飭即行正法。八月初八,歐格訥在總理衙門表示:“古田案內首犯七人已就地正法,其餘六人亦應定擬死罪。但其中情有可原者,雖定罪仍可寬減,不必多殺。”((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第五輯(三)。)
中方正依此辦理,而英領事卻不予合作,開列案犯達200多人,要求懲辦。儘管如此,中方在交涉過程中仍步步遷就英、美領事的非分要求。直到十月中旬,英、美領事對懲凶始無異詞。最後判決如下:“劉祥興,鄭淮(鄭九九)、杜朱衣、柳久速……共二十五名,或為主謀,或放火殺人,或搶掠情凶,與未到華山之匪首張濤一名,均屬罪無可恕,業飭一併就地正法;又陳棕澤……
共十七名,或攫取贓物,或在場附和助勢,情節稍輕,擬於死罪上酌減,發極邊足四千里充軍。……周良田、連孔方、戴昌拔三名,均系在外接贓,擬勻發閩省各縣永遠監禁;又葉阿囊一名系臨時畏懼躲避,擬監禁十年。”((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第五輯(三)。)
由於英、美領事在交涉中無理挾制,中國方面被殺人數多達25人,另有20人遭嚴懲。然而英、美領事並未就此了結,在議賠問題上又橫生節枝,得寸進尺,慫恿暫理英使寶克樂及新任英使竇納樂(C.M.Donald)大肆挑剔,對一些曾參與教案的民眾仍不放過,致使議賠事遲遲未能解決。
英國政府認為,這一影響中英關係的教案一直遷延未決將產生不良後果,指示駐華大使迅速結案。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初三,英使照會總理衙門:“茲準本國外務大臣來電,以該教會不肯受賠等因,準此,相應照會貴大臣查照,此案即可了結矣。”((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第六輯(二)。)因此,古田教案成為福建教案史上罕見的、造成重大損失而沒有經濟賠償的教案。
最終結果:英美駐榕領事聯手組織調查團前往古田並參加會審。最後,古田齋教會的頭目全部被斬首,其他幾十名從犯被判處無期徒刑及終身充軍,古田知縣王汝霖等地方官員被革職。事件發生後,各國公使聯銜提出抗議,英國軍艦開赴福建示威,並組織調查團前往古田,英美領事參加會審。清政府電命邊寶泉“照辦”。最後,劉祥興等26人被殺,66人被處無期徒刑和終生充軍,地方官唐有德、古田知縣王汝霖等被革職。

事件影響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隨著西方傳教士的登入和湧進,中國人民的反洋教運動也逐步興起。1895年古田教案就是中國人民反洋教運動中的重大事件之一,也是近代福建案情最嚴重、影響最深遠的教案。本文根據各種有關文獻和檔案資料,借鑑學術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試圖對古田教案的來龍去脈做比較全面、深入的審視和探討,以期拋磚引玉,使人們對該事件乃至對近代中外關係和中西文化交流予以更多的關注,且有更客觀、公正的認識和理解。文中介紹了英國聖公會在福建和古田的拓展歷程及其所引發的先期教案,闡述了關鍵人物史犖伯個人的傳教活動與影響,敘述了華山慘案發生的經過,分析了古田教案前夕的特定背景和機緣、特別是教會、齋會、地方政府三者之間的對抗與互動,由此說明古田教案的發生是一種偶然中之必然,它是近代中國人民藉秘密會社的形式而展開的反清反洋鬥爭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本文也詳述了華山慘案發生後中外各方圍繞案件審理、調查、議結而展開的較量、博弈與折衷、妥協,揭露了西方列強恃強凌弱的侵略本質,闡明了弱國無外交的道理,肯定了在具體問題上福建有關地方官員據理力爭的節氣和靈活斡旋的智慧。

相關註解

Ian Welch,《Letters and Press Reports Relating to the Massacre of Eleven British Missionaries at Huashan, Fujian Province, China, 1 August 1895》,2006。
《紐厄爾報告》(1895年),美國國務院編:《美國外交關係文書》,華盛頓,1896年,第178頁。
古田縣誌》卷三。
古田調查委員會的報告》,1895年10月4日《北華捷報》。
陳增輝、陳善榜:《1957-1960年古田教案口頭調查資料》,未刊稿本,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藏。
《教務教案檔》第5輯(四),第2026頁。
《The Church Missionary Gleaner》,1895年10月,第150-151頁
《The Weekly Times》,(墨爾本),1895年8月10日。
Ian Welch,《Letters and Press Reports Relating to the Massacre of Eleven British Missionaries at Huashan, Fujian Province, China, 1 August 1895》,2006。
《Victims Were Tortured》,《紐約時報》,1895年8月5日。
謝必震,《古田教案起因新探》,福建師範大學,《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