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讀書記

反讀書記

《反讀書記》是“書蠹叢書”系列的一冊,由資深媒體人、著名學者胡文輝所著,匯集了他近年的文化隨筆與讀書手記,承接《廣風月談》《書邊恩仇錄》的個性化語言和藝術風格,內容上更顯飽滿。作者博覽群書,觸類旁通,集趣味性和獨特性的觀點於一體,對史事文事、名人名著都做出了全新的理解。此次再次將其作品結集出版,性質類似“隨想錄”一類,是讀書之餘的隨感,故名。內容較雜,話題有大有小,宇宙之大、蒼蠅之微,都有涉及,有比較抽象的思考,也有現實的觀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兼具思想性和趣味性。在體裁上,既受西方學者隨想錄的影響,又與中國傳統文人筆記一脈相承,重在言之有物,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也正符合當代人的片斷式閱讀習慣。

基本介紹

  • 書名:反讀書記
  • 出版社:廣東省出版集團,花城出版社
  • 頁數:220頁
  • 開本:32
  • 品牌:廣東花城出版社
  • 作者:胡文輝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607168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體例特別的小書,因其每篇短小,毫無水分,反而容量巨大,內容之龐雜、信息之豐富,足以與許多大書媲美。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胡文輝讀書,講求入乎其內,也得出乎其外,嬉笑言談間透露出深度,方為學者之本色;書本之內,書本之外,處處是問題,處處是材料,收拾得住,駕馭得住,“反”其道而能行之,方為讀書之真意。
讀此書,文字短而精,內容雜而專,好玩者得趣味,好文者得妙文,好學者得學問,各取所需,卷帙自富。

作者簡介

胡文輝,曾用筆名胡一刀、顧思齊等,現供職羊城晚報社。以學術為本位,但也不放棄思辨,不輕視文筆。已刊的隨筆集有不八卦的《最是文人》,也有八卦的《廣風月談》《擬管錐編》《書邊恩仇錄》,專著《陳寅恪詩箋釋》最詳盡地發掘了一代史家的心史,《現代學林點將錄》以趣味性的方式總結了近百年中國學術史。此外還有兼具思想性和可讀性的學術文集《洛城論學集》《人物百一錄》。

媒體推薦

我最佩服胡文輝的還不是他的學問功底,而是他的嗅覺,他長著一個大鼻子,總能嗅出新聞和故紙堆里的異味。他是歷史學家中的獵犬,也是歷史學家中的狗仔隊長——他對於歷史和現實抱有強烈的八卦心,以及幽默感。在別的學者大碗吃肉大口喝酒的時候,老胡會幽幽地說:娘子,來杯奶昔。他藉此抵抗從時事表象和歷史深處散發出的異味。這本書是一個歷史學家對時代的眉批和腳註,理應是公知大v爭相徵引、段子手大肆抄襲、屁民默默轉發的微博聖經。
——著名媒體人 張曉舟
《反讀書記》其實就是不“唯書”的讀書記。所謂不“唯書”,首先是作者所讀,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書,而是耳聞目見,無不是書,遠近大小,皆有可取。其次是作者的思維旁逸斜出,每每發人所未發。這些觀點持平通達、圓轉無礙,不刻意求奇,卻奇趣橫生,記錄的是一個內心有秩序的思想者,貫通海量信息時容納百川般的自信與自如。
書中所論如此正大,切入偏偏極小:有的來自眉批,有的可稱札記,有的歸類雋語,短則數十字,長不過三五百,更兼表達清晰,點到為止,可供會心之人輕鬆地讀,慢慢地想,久久地回味。思想的碎片足以眩人眼目,若能看到連線碎片的龐大織體與脈絡,才真正讀懂了這本書。作者不云乎:“小題大做固然不易,大題小作則尤難。”大題小做,更需要“通貫全局的眼界”與“敏銳的觀察力和綜合力”。
——著名作家、編輯 嚴曉星
胡老師的書我向來喜歡,但從來珍藏,因為也讀不太懂,沒有別的意思,他是學者,討論的都是高山仰止的問題。但這本《反讀書記》倒是從頭到尾讀了一遍,而且讀得津津有味興致盎然,也許這些小文字不過是一個學者在讀書看戲日常生活之中隨口所說隨心所想,但因為發乎於情動乎於理,所以更顯得格外灑脫和性情。如果說這世間還有比自由更快樂的事,那也許就是擁有自由的精神生活,可以自由地聽一個高等頭腦自由地說著他自由的俏皮話,這是真自由,真快樂。
——專欄作家 黃佟佟
近年來,隨著《陳寅恪詩箋釋》、《現代學林點將錄》的相繼推出,胡文輝厚積薄發,在學界一紙風行,其學養之深,其用功之勤,令人嘆服。有過寫作經驗的人都知道,長文易作,短文難寫,要在幾百字的篇幅寫得妙趣橫生搖曳生姿,需要極深的文字功底。在這本《反讀書記》里,你可以看到胡文輝這位被張曉舟戲稱為“熱愛柴可夫斯基和張惠妹的優秀歷史學家考據家”,如何把世俗生活中的細節都拿來做文章的素材,而且,寫得那么煞有介事,那么意味深長。
——南方都市報文化副刊部首席編輯 劉煒茗

文摘

做學問不用怕艱深晦澀,不用怕別人看不懂;但搞創作,卻應當好看,應當讓人看懂。(寫詩還可以讓人看不太懂,但寫小說、拍電影總要讓人看得懂吧!)
據說愛因斯坦曾對卓別林說:你真了不起,全世界都喜歡看你的表演。卓別林則回答:你更不了起,全世界都看不懂你的著作。
這就是做學問與搞創作的區別。
網名多有妙用新舊典故者,極見民間智慧。通俗的如“哈利波特大”,來自《哈利·波特》;“放倒愛”,來自日本AV女優飯島愛。高雅的如“臉頗老矣”,來自辛棄疾詞“廉頗老矣”;“無柳先生”,來自陶淵明的別號“五柳先生”;“事了扶伊去”,來自李白詩《俠客行》“事了拂衣去”。
上世紀五十年代後,家族制度和觀念在大陸逐漸消亡,我輩生長紅旗下,多不知三代以上事。我自小就有一個印象:祖輩曾開過金鋪。年前偶返開平看碉樓,問起父母此事,才知道原來是開過五金鋪!(不過,我姨丈家倒真是開過金鋪,是不是我下意識地將姨丈家的事當作我家的光榮歷史了?)
其實人類所謂歷史,其以訛傳訛,亦大抵如是。
俗語之中,不乏洞察人情的至理。比如“好事都歸花大姐,壞事都歸毛毛蟲”,就有見於人情容易趨向簡單化的善惡思維,實即相當於孔聖人弟子子貢所說的:“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也就是說在世人眼中,善者事事皆善,而惡者事事皆惡也。這種思維,在“文革”時代最為普遍。
又如“自屎勿覺臭”,又作“自家屎不臭”,亦深有見於責人不責己的心理。這種心理,除了表現在個人,在家族,在地區,不也表現在民族、國家層面上嗎?凡持“愛國主義”高調者,多屬“自屎勿覺臭”之徒也。
彩票是最低成本的投機形式,因此,也就成為無產階級的致富烏托邦,成為人民的商業鴉片。貧富的分化程度越嚴重,縹緲的彩票就越受歡迎。
富豪階級炒房地產,中產階級炒股、炒基金、炒期貨,無產階級買彩票——機率是越來越低,投機性是越來越大,但以無產階級的那點微不足道的資本投入,除了以小博大,哪有更好的捷徑呢?
中古時代翻譯的佛經,近代翻譯的《聖經》,其譯文在遣詞造句上都多有生硬之處,與一般漢語迥異。此或由於譯者的中文素養未精,不能達到“信”“達”“雅”的境界;或由於有意要保持文本的原汁原味,故寧願採取直譯甚至硬譯的方式。然而亦因如此,譯經反而能造成一種特別的文體和文風,挾其宗教傳布之力,對漢語產生反作用。尤其佛教相傳既久,對漢語史的影響尤為巨大。
據《新約·馬太福音》,耶穌說過這樣的話:“任何看見女人而懷有邪念的人,他們心中早已觸犯姦淫罪了。”這是道德潔癖的極致。以心論罪,尤甚於以言論罪,在原理上與極權主義已是一丘之貉了。
有一副對聯,下聯是:“萬惡淫為首,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這幾句話,正與耶穌的意思相對立,我覺得最為通達,最能體現我們古人的“實用理性”。蓋人固不妨有色心,但勿有色膽,可矣。
動物的交配據說快得迅雷不及掩耳(有如早泄,或者說無所謂早泄),只有人類才使做愛的時間越拖越長。就生理層面而言,雄性的快感只限於最後“發射”那一瞬間,性愛時間加長,意義並不在生理層面,而在心理層面,無非是顯示其雄風而已。因此,偉哥是讓男性贏得了虛榮,而讓女性落得了實惠。
中西方文明的最佳結晶,一樣是香港,一樣是奶茶。我覺得世界上最好的飲料是奶茶,比奶茶更好的,是港式奶茶。
據說近代英國詩人柯勒律治說過:“沒有茶的世界真難以想像——那可怎么活呀!我幸而生在有了茶之後的世界。”那么,我應當慶幸生在有了奶茶之後的世界。

序言

緣起
我平日讀書,若有心得,包括一時觸發的感想或可作系聯的材料,都習慣批註在書里,此後若有相關發現,也會繼續作批註。有些問題積累多了,若比較應景的,或就連綴成文;若比較重要的,或就匯總另外儲存;但多數的零星感想,仍散落在難以數計的書里。而讀書之外,時不時也有若干雜感,過去只隨手寫在零散的信箋或報章上,有些寫成了文章,但有些無足輕重,也就付予塵封而已。
後來有一陣,也許是所感漸多,所思漸深,覺得寫在紙上不易存留,心念一起,就決定集中寫在筆記本上。
對於這些隨想,開始時曾套用顧炎武的《日知錄》,自名為《日思錄》,當然有些托大,而且所記並不限於“思”的成分,也不準確。後來又覺得,這些隨想多得於讀報、上網、看碟,或旁人之閒言,或一己之雜感,總之都在正式的讀書之餘,故又擬名為《書外隨錄》(當然,這些隨想雖大體來自閱讀之外,但根本上仍是基於閱讀的,是平時的閱讀經驗融會到意識深處,才會偶然地在閱讀之外結晶為思想的斷片)。最後,想到法人馬爾羅的自傳《反回憶錄》,遂仿其例,名之曰《反讀書記》,顯得別致,亦有吸引眼球之用。
說起來,《反讀書記》這個名目看似有點突兀,卻是完全符合中國文學傳統的。據我陸續所留意到的,以“反××”為題的古典詩文乃至專集所在多有:西漢揚雄有《反離騷》,三國王粲有《反金人贊》,西晉孫楚有《反金人銘》,東晉王康琚有《反招隱》,唐代皮日休有《反招魂》,明代呂坤有《反輓歌》,乾隆皇帝有《反李白丁都護歌》,龔自珍有《反祈招》,近代俞樾有《反絕交論》,寧調元有《反飲酒箴》,周大荒有《反三國演義》,陳寅恪有《反落花詩》,甚至,近時日人木田元也有《反哲學入門》。這樣的話,我就大可理直氣壯,不必擔心別人譏為標題黨了。
此外,還有另一重用意在。
我過去出的書,尤其是《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陳寅恪詩箋釋》《現代學林點將錄》幾種,已有太多的引證,太多的註腳,讀者或以“博學”視我譽我。事實上,我本有點擔心,那幾本書是不是太繁瑣了——儘管我相信,那絕不是無意義的繁瑣,是必要的繁瑣;而結果,我的擔心似是多餘的,也許,如此繁瑣才正符合了時下的知識風氣吧,畢竟這是個膜拜錢锺書、言必稱《管錐編》的時代。但我並不認為“博學”有多么了不得。如果說我是自負的,那么,讀書多並不值得自負;讀書雖多,仍沒有喪失思考能力,仍能夠使書本為我所用,才值得自負。換句話說,掌握了龐雜的材料,但沒有被材料所淹沒,仍然能超出材料之外,收拾得住,駕馭得住,這才算是我感到自負的地方。
讀書是要入乎其內的,但也得出乎其外。有的時候,是需要超脫於讀書之上的。並非只有書本里的才是學問,書本之外,處處是現象,處處是問題,處處是材料;而且,往往書本外的種種,更能激活書本里的學問。
叔本華、尼采都看不起“學者”,看不起死讀書的人,不是沒有理由的。在這個專業化的時代,不勤於讀書,已沒有資格做知識分子了,但我們仍應當多體味叔本華、尼采的話,對於“讀書”要保留一分警惕,保持一分距離。
我所以用“反讀書”這個名目,就有這些微意在焉。也因此,我有意採取“反學術”的表述方式,引證雖不可避免,但至少做到不加腳註,作文字之裸奔。
就體裁來說,這些隨想顯然應歸入札記的範圍。我之所以採取這種體裁,可以說有兩方面的理由。
首先是內在的理由:我有太多的其他題目需要寫,而這些隨想多屬於片斷性的,以札記體表述出來,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是效率最高的寫作方式。誠然,所涉及的話題有些很是宏大,本來是需要作專門研究的,可那么多的話題,若都作通盤式的梳理,人生幾何,能成就幾個呢?我願意依據思想直覺,或者提出問題,或者直達結論,以供有心的專門家參考。
其次就是外在的理由:這是一個越來越不依賴紙張的時代,發表文字已太容易,世間的文字已太多太多了。我既達不到“大道不稱,大辯不言”的境界,作為不斷給這個世界增添文字負擔的人,至少應當讓自己的文字儘量減少些“水分”。對於這些思想碎片,我希望能用儘量少的篇幅來表達,如此,讀者也能用儘量少的時間來接收。
這樣的體裁,這樣的寫法,分析自難面面俱到,材料也未必太嚴謹,但僅就內涵來說,我敢說是豐富的,甚至比我此前的任何一本書都更豐富。
以札記的形式表述思想或學問,有容易的地方,也有困難的地方。在文字上,不必太講究詞藻,尤其不必太講究布局,辭能達意即可,確是容易的;但在內涵上,需要直抒胸臆,直奔主題,非言之有物不可,則又是困難的——
就跟美女穿比基尼真空上陣一樣,是否“有料”,一目了然,不是人人都適宜的。
札記體的書,中西皆有,中國的多重軼事,偏於趣味性,西方的多重哲理,偏于思想性。我日常留意的事情,可以說二者兼有,因此,這本札記在旨趣上也兼有中西之風,既有趣味性的成分,也有思想性的成分。
這樣一來,內容自然就駁雜不純,可謂一鍋大雜燴;但也不無好處,就是求其趣味者,可以得一點思想,求其思想者,又可以得一點趣味。我的奢望,是讀者能將它作為有趣味的書來閱讀,但將它作為有思想的書來看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