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內胚竇瘤

卵巢內胚竇瘤又稱卵黃囊瘤是卵巢惡性生殖細胞瘤(OGCT)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多發生在年輕婦女和青少年,發病中位年齡為19歲。由於卵巢內胚竇瘤生長快,容易發生包膜破裂及腹腔內種植,故常見症狀有腹部包塊、腹脹、腹痛及腹腔積液。

基本介紹

  • 別稱:卵黃囊瘤是卵巢惡性生殖細胞瘤
  • 英文名稱:endodermal sinus  tumorof ovary 
  • 就診科室:腫瘤科,婦科
  • 多發群體:年輕婦女和青少年,發病中位年齡為19歲
  • 常見發病部位:卵巢
  • 常見症狀:腹部包塊、腹脹、腹痛及腹腔積液,體溫升高,發熱,短期閉經或月經稀少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卵巢內胚竇瘤病因尚不明了。

臨床表現

由於卵巢內胚竇瘤生長快,容易發生包膜破裂及腹腔內種植,故常見症狀有腹部包塊、腹脹、腹痛及腹腔積液。腫瘤壞死、出血可使體溫升高,而有發熱症狀。少數患者尚因有胸腔積液而憋氣,但胸腔積液並不意味著胸腔轉移。有的於手術後10~14天消失。患者的卵巢功能一般都很正常,少數患者有短期閉經或月經稀少。病前生育功能一般也正常,已婚者多數有過妊娠分娩。有個別患者發現腫瘤時同時合併妊娠。由於腫瘤惡性程度高、病情進展快,卵巢內胚竇瘤的轉移發生率高。絕大多數為盆腔或腹腔腹膜種植。腫瘤轉移的途徑除了直接浸潤及種植擴散外,也有不少通過淋巴結轉移。肝、肺實質內轉移較少,但在套用化療而使患者生命延續稍長但終未能挽救者中,有時可見到肝、肺實質內轉移。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腫瘤標誌物檢查等。
2.其他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檢查。

診斷

卵巢內胚竇瘤在臨床表現方面具有一些特點,如發病年齡輕、腫瘤較大、很易產生腹腔積液、病程發展快。若警惕到這種腫瘤的可能性,則並不難診斷。特別是血清甲胎蛋白(AFP)檢測,可以起到明確診斷的作用。內胚竇瘤可以合成AFP,AFP是內胚竇瘤一個很特異的腫瘤標記物。在腫瘤未切除之前,其血清含量一般為每毫升數千毫微克,部分患者可達每毫升數萬毫微克,成年人正常值<40ug/L。AFP在部分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和未成熟畸胎瘤中也可升高,但其血清濃度只是輕-中度升高。

鑑別診斷

注意與卵巢其他生殖細胞腫瘤如卵巢無性細胞瘤等相鑑別。

治療

1.手術治療
(1)原發性腫瘤的手術治療 卵巢內胚竇瘤患者就醫時,50%~80%已有卵巢外腫瘤轉移。而轉移絕大多數局限在盆、腹腔內臟器的表面。淋巴結亦可有轉移。腫瘤又常為單側性,故手術範圍應包括卵巢原發腫瘤、大網膜及盆腔內種植瘤切除。在選擇手術範圍時應特彆強調保留生育功能。腹膜後淋巴結轉移的幾率雖不小,但大多數為小型轉移。是否手術切除範圍一定要包括淋巴結清掃,尚無統一意見。
(2)復發性腫瘤的手術治療 卵巢內胚竇瘤原發腫瘤切除後,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有效的聯合化療,或是化療不足量,腫瘤常常很快復發。如果復發瘤比較局限、體積不大,也許單用聯合化療即可奏效。如果腹腔內的復發瘤分布較廣而多,或是體積偏大,仍需要手術切除,以使聯合化療取得較滿意的效果。
2.化療
目前BEP方案已成為最有效的方案。對於Ⅰ期癌或有轉移但瘤灶可全部切淨的病例,以3~4個療程為宜。如手術後殘存癌較大,則可能需要5~6個療程。含有順鉑的BEP等聯合方案,在用藥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用藥“及時”、“足量”,否則效果會很差。有少數病例並未經過手術切除腫瘤,也獲得長期的持續性緩解。
復發的腫瘤原則上還應考慮手術治療與化療的綜合治療。只是對個別復發的腫瘤如果體積不大、累及範圍不廣,可以試行單純化療,並同時以血清AFP作為定期監測。

預後

卵巢內胚竇瘤是惡性程度很高的腫瘤。在鉑類為主的聯合化療套用以前,預後極差。現研究證明,對初治病例特彆強調手術後立刻開始BEP方案化療,防止其復發,爭取較高的存活率是很有希望的。

預防

定期健康查體。如發現不明原因腹部膨脹或肥胖需去醫院檢查排除疾病。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做好隨訪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