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七城行記:時光中的吉檀迦利

印度七城行記:時光中的吉檀迦利

《印度七城行記:時光中的吉檀迦利》是一本圖文並茂,散文和攻略相結合的背包客印度遊記,作者孫佳遊歷印度最著名的七座古城,從繁華的孟買到水鄉環繞的南印度,分章描寫七座風光旖旎的古城見聞,為讀者展開一幅生動神秘的印度畫卷。全書還有上百幅精美的圖片,生動展現出印度的異域風光。《印度七城行記:時光中的吉檀迦利》生動性和實用性並存,既有活潑有趣的旅行記載,又有最新鮮詳盡的旅行攻略,讓讀者在領略異域文化的同時,也能一冊在手,走遍印度無憂。

基本介紹

  • 書名:印度七城行記:時光中的吉檀迦利
  •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頁數:242頁
  • 開本:32
  • 品牌:重慶大學出版社
  • 作者:孫佳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24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247765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印度七城行記:時光中的吉檀迦利》是一本圖文並茂,遊記和攻略相結合的背包客印度遊記,火葬、童婚、恆河夜祭、印度廟祭祀,從繁華的孟買到水鄉環繞的南印度,七座風光旖旎的古城。作者孫佳流連秘密花園,在恆河看日出,聽古老寺廟的鐘聲,為讀者展開一幅生動神秘的印度畫卷。

作者簡介

孫佳,曾任記者、編輯,現為撰稿人。出版有行攝遊記《在路上,在埃及》《我將心丟在喜馬拉雅——從拉薩到加德滿都》,散文《說給媽媽的10個對不起》,小說《何露斯之鎖》《玄鳥》《鳳凰戀歌》等,為多家知名旅遊類和女性類雜誌撰稿。

圖書目錄

引文
前言 五分鐘決定去印度
出行準備
第一城 德里(DeIhi):古今交匯的萬花筒
德里簡介
夜半驚魂
一路Big
沒見到甩餅,也沒買到神油
印度門上的英靈
最受歡迎的印度女神
只有一個英迪拉·甘地
博物館裡的雕像盛宴
帝王背後的女人
巴哈伊的白蓮
一堵紅牆,兩個世界
天堂遺址
庫特卜高塔和好運鐵柱
火車:移動的種姓博物館
在草地上想來生
第二城 瓦拉納西(Varanasi):梵歌飄蕩
瓦拉納西簡介
流動的淨修林
謫仙人的歌
杜爾迦女神與老鼠
紅衣神猴哈奴曼
學府梵音
第三城 阿格拉(Agra):濃縮的莫臥兒史
阿格拉簡介
時光臉頰上的淚珠
面紗之後的太陽
逝去的一切
阿克巴大帝的最後安寧
第四城 齋普爾(Jaipur):山巒中的粉紅
齋普爾簡介
四季如花門上開
風宮:黃金打造的鳥籠
琥珀堡中的“星海”
娃娃婚禮
我是老婆四號
第五城 烏代普爾(Udaipur):沙漠明珠
烏代普爾簡介
最不印度的城市
住在“小王子”的城堡
男人戴著銀耳環
不收髒錢的商人和不認路的司機
城市宮殿中的驕傲武王
聽不懂的“哈波那辛波那”
頂起水罐跳“帕維”
“嗨,你真美麗”
Raj和Guddi——家
第六城 孟買(Mumbal):貧富的反差與交融
孟買簡介
騙子司機
從印度門開始看建築
貧民窟沒有百萬富翁
露天千人洗衣場
一朵小花,一座古寺
我的美人
第七城 科欽(Cochin):東西合璧
科欽簡介
乞丐也能說英文
達·伽馬、鄭和與中國漁網
卡塔卡利不說話
從海到河,從河到海
就是不賣單個給我
返程
附錄 印度常見神話人物簡介
後記 越走內心越強大

文摘

一堵紅牆,兩個世界
去賈瑪清真寺(Jama Masjid)得經過一個很大^艮大的巴扎,它叫作Meena,賣的是日用品和玩具,主要是質地粗劣的廉價衣物、花花綠綠的塑膠製品、披著金色尼龍頭髮的洋娃娃等。巴扎里接踵摩肩,除觀光的遊客,大都是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
在這個歷史悠久的舊城區,可以直面印度的貧窮。難以計數的乞討者聚集在清真寺入口處的台階上,一雙雙飢餓的眼睛投向來人。坐在滾輪木板上的乞丐扭動著殘肢,空洞的雙眸望著天空;年老體衰的婦人一隻手拉著褪色紗麗,一隻手向遊客打著吃東西的手勢;還有很多營養不良的孩子,一個略大的牽著略小的,稚嫩的小臉上有著和年齡不相稱的滄桑神情。我望著黑壓壓的乞丐,原想伸向錢包的手又無奈地縮了回去,如果施捨了其中一個,那其他人又怎么辦呢?
我們於中午到達賈瑪清真寺,正是穆斯林的禮拜時間,這裡雖不要門票,但在穆斯林每日五次的禮拜時間裡是禁止參觀的。我們便坐在台階上等,不遠處也是在等待入內的印度人,他們三五成群地坐著,大多為女人和孩子。
印度女人的紗麗色彩鮮艷,她們席地而坐時,紗麗就如同一朵朵鮮花綻開在黯淡的灰紅色台階上。據說賈瑪清真寺的台階本是白色,在1857年的印度反英民族大起義時,起義者身著白衣集合於此,向英軍發起了攻擊。血肉之軀終究難擋槍炮之利,起義者一個接一個倒下,鮮血染紅了台階。英國為了報復起義者,下令將賈瑪清真寺關閉了五年,直至德里人民交出了高達20萬盧比的罰款,才準許重新開放。
我在等待的人群中見到母子三人,黑皮膚,赤著腳,都畫了重重的黑色眼線:在他們的習俗里,這可以辟邪。媽媽戴著黃銅鼻環和玻璃手鐲,大的男孩不到四歲,玩著一個很髒的皮球,小的那個還是才蹣跚學步的娃娃。
“喜歡糖嗎?”我看著兩個孩子,從包里拿出話梅糖來,母子三人都不會說英語,只是望著我笑。小的孩子見到糖後,急急地伸出了小手,將糖塞到嘴裡再沖我笑。他一笑,糖便從口中掉落,急得哇哇哭了,媽媽一面哄他,一面很自然地將糖撿起塞到自己嘴裡。
“請不要吃了,這是髒的。”我心中一陣難過,又拿了幾塊糖給他們。
看見糖果後,周圍的孩子一個接一個地過來要,我將一包糖都分給了他們。給這些孩子短暫的甜蜜,也是我唯一能做的事吧。
祈禱時間結束後,我們存好鞋進入清真寺,踏著被陽光曬得發燙的地板一步步往裡走,成群的灰色鴿子在眼前飛起又降落,耀眼陽光下,賈瑪清真寺就像明信片裡的圖畫般出現在眼前,紅砂岩和白色大理石組成的這座建築物既優美又莊嚴。
在這裡,露出胳膊和腿的外國女遊客還得披上一件長袍,五顏六色的化纖袍子掛在清真寺入口處,免費去拿,頭髮是不用蓋住的。印度女人倒不需要借袍子,因為她們有隨時可以包住身體的紗麗。
長袍是統一的尺寸,我看看身高在一米六以上的女性同伴,她們都穿得正好,而我這個才一米五八的矮子卻走兩步就被袍子絆一下,實在苦不堪言。
賈瑪(Jama)一詞來源於穆斯林在周五舉行的主麻日聚禮,也可以翻譯為禮拜五清真寺,不少清真寺都叫這個名字,比如在伊朗的每個城市幾乎都能找到一個禮拜五清真寺。
這座清真寺的建造者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代君主沙·賈汗,網路上戲稱他為“建築狂人”。因為除去這座印度最大的清真寺外,有名的泰姬陵和德里紅堡都是由其興建,他還修葺過曾祖父胡馬雍的陵墓。在沙·賈汗的末年,他打算為自己修建一座與泰姬陵相對應的黑色大理石陵墓,後因被兒子篡位下台,他狂熱的建築夢想才被迫終止。
沙·賈汗修起建築物來實在是大手筆,賈瑪清真寺修了6年,動用了5000名工人,花了100萬盧比,而且沒用一根木料,大塊大塊的石料都是由鉛水灌縫銜接,堅不可摧。他修建賈瑪清真寺的目的是將其作為紅堡的補充。清真寺完工後,每個禮拜五,沙·賈汗和他的隨員都會從紅堡出巡到此祈禱,這裡最多可以容納25000人。為了顯示王室的高貴身份,清真寺修了東、南、北三個門,最壯觀華麗的東門為帝王專用。
如今,我們這些老百姓不光可以從專屬帝王的東門出入,還能登上過去只有宗教人士才能入內的宣禮塔。宣禮塔在清真寺兩側各有一座,裡面有台階可爬上頂部,它最初是點燃火把以召喚信徒做禮拜,後改為由嗓音洪亮者登高而呼,已是擴音器廣播。
當我興致勃勃地走到宣禮塔入口時,守門人看了看我行動不便的長袍打扮後,招手要我過去,做了個讓我納悶的動作——他先拿起我的長袍下擺,再打了個結在我腰上,這才點點頭示意我上去。
在邁出登塔的第一步時,我就明白了守門人的用意。宣禮塔內部狹窄僅容一人通過,石頭台階只有半個多電腦鍵盤大,加上被踩得很光滑,又無扶手。要是我笨手笨腳不小心踩到了長袍角,很可能軲轆軲轆從樓梯上滾下來。
有的資料說這裡宣禮塔的台階有100級,有的說是130級,我沒細數,但實在爬得好吃力。我一面爬,一面感慨,過去擔任宣禮的教士不光要嗓門大,還得要身體好啊,想必他們大都是長壽之人。
從塔頂上往下看,清真寺廣場上的人變得不到火柴棍那么大,再往遠眺,目光所及,都是舊德里密密麻麻的破舊矮房。
站在這紅白相間的高塔上,聽不到不遠處市集的喧囂聲,更看不到乞丐們的酸楚臉孔,清真寺的紅砂石長圍牆隔出了兩個世界:圍牆外是充滿貧窮、苦痛的塵囂,圍牆內是純淨、高潔的宗教聖地。
而在印度,像這樣隔出不同天地的圍牆處處可見,五星級賓館外可能是臭水橫流的垃圾堆,貧民窟的咫尺之遙就是現代化高樓。讓人稱奇的是,這個貧富差距如此巨大的國家,卻一直不可思議地保持著社會的相對穩定。
追尋其因,除去宗教和種姓制度使底層百姓安於天命外,政府也在不斷探索解決貧窮之路,如推行全民免費醫療教育,限制富人的財產等,也許這些制度實施起來不盡如人意,也許在短期內難見其效,但人們確實在努力讓這堵牆越縮越小。
P48-52

後記

越走內心越強大
想出國旅行的人總有三個擔憂,一是怕英語不好,二是怕錢不夠,三是怕不安全。
我的英語爛到什麼程度呢?高中150分的試卷從來分數就是兩位數,而且是60分以下的兩位數。因為不喜歡背單詞,上英語課就在書上畫漫畫,畢業後除了看看原聲電影,也沒有刻意去補習。
當英語好的學穎和菜菜先行離開後,同伴有些擔心,我給他們鼓勁:“想想花甲背包客!”這對年過花甲的老人只會說幾個簡單單詞,卻在三年內環遊了七大洲,數十個國家。
於是,我一路遣詞造句不亦樂乎。在新德里買圍巾,小寶想要純色的,卻不知道這個單詞怎么說,我脫口而出:“No flower,only color。”售貨員竟聽懂了。在科欽吃飯,毛毛指著選單上的“Hongkong Noodles”問有沒有湯,服務員沒弄明白,而我問麵條是不是wet的,人家也聽懂了。問路時,我不會說清真寺,就說Muslim Temple,路人還是聽懂了。找飯店老闆要蚊香,我索性畫了個蚊香圈兒,老闆會心一笑,給我畫了個蚊香片兒,“這個比那個更好。”——語法、時態,一切都是浮雲。
我的朋友菜菜是個很聰明的女子,她不提倡苦巴巴的窮游,更不會為了看全景點而累得人仰馬翻,甚至為了輕便而帶著像素不佳的卡片相機。她的想法是,旅途中一味省錢,未必是件樂事。行程設計得再完美,旅途中也總會有遺憾,當你離開時,這份遺憾會讓你愈發想念那片土地——這話說得極是。
在她的精神感召下,在印度半個多月,我們住的旅館屬中檔,天天吃雞蛋、吃肉、吃水果,還時不時吃冰激凌、喝汽水、上高檔館子,上街都是坐Tutu或計程車,再買了一大堆紀念品,人均花費不到700美元。也就是說,你如果不購物,吃住標準降低,出門只乘公車,大概只需要兩千人民幣不到就能待半月以上,加上提前半年左右買的機票,包括印度火車票簽證費用等雜項,只需要七千塊不到。這在中國,只是一個四線城市不到兩平方米的房價。
當然,旅行也並非總是一帆風順,被計程車司機臨時加價,被當地人纏著要禮物,這些事已是司空見慣。記得曾在埃及的時候,我被不相識的男人摸了至少二十下屁股。
至於安全,這其實是個仁者見仁的問題。我是懶人,旅行時總將錢和重要證件往背包里一塞,然後一路大搖大擺的——就算丟了,總有辦法的,證件能在使館補辦,生活費嘛,我做的那幾道菜總可以糊弄糊弄外國人。打仗、地震、洪水這些事,我總樂觀地認為不會發生在自己頭上,真要發生的話嘛,也是天意,自然也能逢凶化吉——至少當年在尼泊爾時,我們在其他城市轉了一圈回加德滿都時,發現幾天前此地發生了軍事衝突,卻仍是淡定地去下館子。
每一次旅行,最大收益不是體驗不同的風土人情,更不是那一堆照片和紀念品,而是內心的強大。
在一個陌生無助的地方,你要完全依靠自己,入境填表時看著那堆外國字戰戰兢兢,過海關、過安檢因為聽不懂提問而差點被扣,一步步摸索找尋要去的地方,甚至得徒步在烈日或暴雨下走很長的路,還得應付各種突發情況……在遭遇這一切前,你都以為自己做不到,但最終結果卻是不但應付得來,甚至還遊刃有餘——這教人如何不驚喜?
而在旅行中體會世界,了解朋友,也看清和提高自己,又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2012年3月前往印度
2012年9月遊記動筆
2013年3月初稿
2013年4月二稿
2013年10月定稿

序言

五分鐘決定去印度
臨行前的一月我還在駕校學車,因為趕著要去印度,雖然學藝不精,還是催著教練快快安排考試。他得知我的目的地後,驚愕中帶有一絲不屑,“印度?印度有什麼好玩的?”他建議,“應該去歐洲,或者新馬泰。”
我懶得提醒他留意印度那深不見底的文化,對於不少人來說,出國旅遊一定要看比中國更好更繁榮的地方,而這個傳說中沒有下水道、牛糞遍地的國家沒有半點“花花世界”的吸引力‘。2007年,我和朋友在尼泊爾,同住在一家旅館的一位中國大叔在加德滿都辦好了印度簽證,獨自去德里和阿格拉晃了幾天,當他從印度返回加德滿都時,恰好和繞著尼泊爾轉了一圈的我們碰上了。問及大叔對印度的感受,只見他皺著眉不斷搖頭,拍著大腿直吐苦水:“髒,真髒!再也不去了!”
髒、亂、差——這是很多遊客對印度的印象,卻仍有不少遊客從印度歸來,大有醍醐灌頂的感覺,說世上只有兩種人,去過印度的和沒去過的;又感慨道,去過印度的人又分兩種:一種永不再來,一種從此以身相許。
那時候,我有些想反駁大叔的話,但苦於沒有親身經歷,論據不足,只好作罷。雖然到過尼泊爾和印度交界的藍毗尼,卻因為時間關係無法踏上印度的土地,遺憾數年。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菜菜和我說了她的印度之行計畫——她是我結伴去埃及的朋友,那次旅行也成就了她的異國姻緣。
我想了不到五分鐘,就對她說,算我一個,又想了想,覺得兩人包車不划算,便再去拉人。拉來的都是我的朋友,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雜誌編輯毛毛),有畫插畫的SOHO族(動漫作者大寶小寶夫婦),有即將去讀MBA的自由職業者(高分考過托福的學穎),遊說他們的理由也各不一樣。對有些小資又有些臭美的毛毛,我說印度是個有異域風情的地方,我可以給你拍很多美美的照片;對出了繪本的大寶小寶夫婦,我提醒他們去印度能激發更多的創作靈感;對即將前往美國念書的學穎,我的說法是,趁著年輕有時問要多走走。
好吧,他們就這樣被我拉下水了,接下來去買亞航和捷星的廉價國際機票,再訂好印度國內火車票和機票,寫攻略,辦簽證,行李打包,就這么簡單。
Lonely Planet公司出的中文版印度指南只有拉賈斯坦、德里和阿格拉三城,便買了日本大寶石出版社的《印度》中文版,雖然版本老舊,好在資料豐富。錢也不多帶,只換了600美元,全身上下最值錢的是一台半新不舊的佳能450D——還是先生在婚前買的。
朋友們得知我要去印度後,也是一陣譁然,在他們眼裡,那是一個呼吸都會拉肚子的國家,食品更是碰不得,我這一去即便不是有去無回,也會傷筋動骨。為了敷衍他們,我都這么解釋——我是去買神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