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弗里德里希·格奧爾格·施皮特勒

卡爾·弗里德里希·格奧爾格·施皮特勒

卡爾·施皮特勒(Carl Spitteler,1845-1924)瑞士詩人、小說家。生生於瑞士里斯塔爾一個高級官吏家庭,1863年就讀於蘇黎世大學法律系,1919年,因“特別推薦他在史詩《奧林匹亞的春天》的優異表現”,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爾·弗里德里希·格奧爾格·施皮特勒
  • 外文名:Carl  Friedrich  Georg  Spitteler
  • 別名:卡爾·施皮特勒
  • 國籍:瑞士聯邦
  • 出生地:瑞士
  • 出生日期:1845年
  • 逝世日期:1924年
  • 職業:詩人,小說家等
  • 畢業院校:蘇黎世大學
  • 主要成就諾貝爾文學獎
  • 代表作品:《彩蝶翩遍》、《敘述曲》、《奧林匹亞的春天》等
作者簡介,寫作生涯,風格成就,獲獎軼事,

作者簡介

瑞士著名的詩人作家諾貝爾獎金得主—卡爾·弗里德里希·格奧爾格·施皮特勒
卡爾·弗里德里希·格奧爾格·施皮特勒(Carl Friedrich Georg Spitteler),簡稱卡爾·施皮特勒,瑞士詩人、小說家,諾貝爾獎金得主。1845年4月24日生於瑞士的里斯塔爾一高級政府官吏家庭。在伯爾尼度過童年。1864年因與父親發生爭執而離家來到琉森。1865年到巴塞爾學習法律,隨後到蘇黎世海德堡學習神學。後在格勞賓登任牧師,不久即因信仰無神論而失去了神職。
卡爾·施皮特勒卡爾·施皮特勒

寫作生涯

1871年起,施皮特勒到俄國的聖彼得堡和芬蘭的赫爾辛基當了幾年家庭教師。1879年回國。後在伯爾尼一所女子學校任教,兩年後又到比爾湖畔的新威維勒繼續擔任教師。此間,他完成了一部神話史詩《普羅米修斯和埃庇米修斯》的創作。1885年開始從事新聞工作,在《巴塞爾新聞》等報刊任記者,1890年成為《新蘇黎世報》的專欄編輯,同時開始廣泛地文學創作活動。
1892年,一筆豐厚的遺產使施皮特勒在經濟上得到保障。於是他放棄編輯職位,定居琉森,開始了專業寫作生涯。1900—1905年完成了他的第2部作品《奧林匹亞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他作了題為《我們瑞士的立場》的講話,主張瑞士嚴守中立,造成很大的影響。1919年,他由於“對其史詩式作品《奧林匹亞的春天》的特殊讚賞”而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金。晚年主要致力於改寫第1部作品,並將它改名為《受難者普羅米修斯》。
施皮特勒生活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親身體驗過當時的悲涼境況,曾試圖通過更新古希臘羅馬的文化來克服當代的“頹廢藝術”和乏味的人道主義。然而他又脫離現實,沉湎於唯心主義形上學的冥想之中。他的創作受叔本華、尼采和歷史學家雅各布·布爾克哈德等人的影響,否定客觀世界、蔑視民眾,而寄希望於一兩個“超人”。他往往將《聖經》故事、古希臘羅馬神話和現代反社會、反文化的觀點參雜在一起,欲以此創造出一種新的英雄神話。在《受難者普羅米修斯》中,他採用仿古語言、象徵性寓意手法和辛辣的諷刺表達自己的思想,以致作品含義深刻但卻又晦澀難懂。
人物紀念郵票人物紀念郵票
除了這些“超世俗”詩篇外,施皮特勒也寫過直接反映社會現實問題的小說。《庫拉德少尉》就是一篇以“父子衝突”為主題的中篇小說。他描寫了以兒子為代表的朝氣蓬勃的新生力量在以父親為象徵的舊的保守勢力的束縛下頑強抗爭,努力擺脫羈絆,爭取自由發展的社會傾向。1906年的象徵主義小說《形象》同屬一部心理小說,它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曾產生過一定影響。其他作品還有敘事歌謠《忒修斯的婚禮》、《死亡節》和《流亡者雅各布的夢》,以及許多帶有新浪漫主義色彩的抒情詩和散文。1924年12月19日(也有一說是12月29日,具體待考)在瑞士的疏森去世,享年79歲。

風格成就

施皮特勒的成就主要在詩歌創作方面。他自幼有優異的藝術家秉賦,富於幻想,對音樂、美術、哲學都有很高的興趣和修養。1880年出版詩集《彩蝶翩遍》。1896年完成敘事詩《敘述曲》。1900年完成的代表作《奧林匹亞的春天》,為他贏得了國際性聲譽。可以說,這部長詩問世之前,他的作品都外於實驗的過程中:《普羅米修斯與厄庇米修斯》(1880)採用了一種類似《聖經》的長篇韻文,《敘述曲》則是敘事詩的實驗。他最長於神話史詩,但也沒有放棄利用其他類型的詩體來遣興和試驗。在1906年完成的《時鐘之歌》里,他匯合了和間與交響曲那種萬弦齊發的方式,繼續自己的實驗。1924年,他繼出了最後一部力作《受難的普羅米修斯》。
施皮特勒秉性耿直剛烈、耽於幻想與哲學思辯。藝術上深受雨果、華格納和象徵主義詩人的影響;哲學上受到叔本華、尼采等人的影響。他力圖把運用《聖經》、古代神話同批判時弊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新的神話和史詩,給晚期人文主義以新生命力,但期詩作因夾雜哲學內容和不媚時俗而不被廣大讀者接受。他的小說則採用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題材,如中篇小說《康拉德中尉》(1898)、長篇小說《夢中佳人──伊瑪果》(1906)和自傳體小說《我的早年經歷》(1914)等。

獲獎軼事

卡爾·施皮特勒(CarlSpitteler)的獲獎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1914年,按照瑞典學院的本意,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應該授予施皮特勒的。哪知天有不測風雲,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瑞典學院怕惹麻煩,便取消了當年的評獎。戰爭結束後的第一年,即1919年,施皮特勒終於盼來了自己的春天。但運氣再次和他開了個玩笑:這一年的頒獎儀式拖到了次年才舉行,施皮特勒和19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漢姆生一起上台領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