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勒德·胡賽尼

卡勒德·胡賽尼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於阿富汗喀布爾市,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美籍阿富汗裔作家、醫生,其主要作品有小說《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群山回唱》。

1980年,卡勒德·胡賽尼隨父親遷往美國。1993年取得行醫執照,1999年開始創作,2003年出版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人》。曾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約翰·斯坦貝克文學獎等多個獎項,並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創作特點,主題,風格,獲獎記錄,人物評價,人物爭議,

人物經歷

1965年,卡勒德·胡賽尼出生在阿富汗喀布爾,父親是外交官,母親是喀布爾女子學校的教師。
卡勒德·胡賽尼
1970年,全家隨父親外派到伊朗的德黑蘭,並於1973年舉家搬回喀布爾。同年,他母親生下了最小的弟弟。這一年是阿富汗政權維持穩定的最後一年。之後政變與外侵不斷,也結束了胡賽尼在阿富汗美好的童年。
1976年,胡賽尼的父親在法國巴黎找到了工作,於是全家搬遷到巴黎,由於阿富汗政權極不穩定,全家就再也沒有回國。
1980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他父親決定向美國申請政治庇護,之後就舉家移民到美國加州的聖荷西。初到美國的胡賽尼一家曾經經歷過一段貧困歲月。
1984年,胡賽尼高中畢業,申請到聖塔克拉拉大學念生物,畢業後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醫學系就讀。
卡勒德 胡賽尼卡勒德 胡賽尼
1993年,胡賽尼取得了MD(行醫執照)後,成為一位內科醫生。
1999年,胡賽尼偶然看到一篇關於塔利班禁止市民放風箏的報導,而放風箏是胡賽尼小時候在喀布爾最喜歡的活動。他一時興起,寫了一個小故事,並在2001年將它最終擴展成為一部小說《追風箏的人》。
2003年,胡賽尼的處女作《追風箏的人》問世後獲得成功,獲得各項新人獎,並蟬聯亞馬遜排行榜131周之久。
2006年,胡賽尼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促進難民救援工作。
2007年,胡賽尼出版第二本小說《燦爛千陽》,由新人作家一躍成為受到廣泛認同的成熟作家。
2009年11月,胡賽尼開始寫作《群山的回唱》,直到2012年10月才完成初稿,寫作歷時三年。2013年該書首次出版。

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
作品類型
出版時間
長篇小說
2003
長篇小說
2007
長篇小說
2013
以上參考

創作特點

主題

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人》講述了喀布爾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的故事,將阿富汗君主制的終結、塔利班當權、“9·11”等政治事件融合在小說生活背景中。書中的主人公在成長過程中見證了戰爭、宗教、愛、愧疚、贖罪等人類永恆話題。第二本小說《燦爛千陽》被認為是“女性版《追風箏的人》”,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女性如何在婚姻暴力、乾旱和貧窮中掙扎求生。《群山迴響》講述了一對兄妹在60年內因貧窮和戰爭鑄成的故事。圍繞父母、兄妹,甚至表親和繼母,他們如何去愛,如何被傷害,如何相互背叛,如何為彼此犧牲。小說探索了流亡、自我犧牲以及複雜的家族關係。家庭是胡賽尼寫作最重要的主題,《群山迴響》一書的寫作便始於家庭概念。
卡勒德·胡賽尼
胡賽尼對於十二三歲這個年齡特別有偏愛,他喜歡寫這個年齡的孩子,這也許和他在十二三歲的時候跟隨外交官父親去法國居住開始背井離鄉的生活有關。他自己的解釋是,這是一個孩童逐漸向成人世界接近的年紀,一個即將失去無辜與單純的年紀,一個處於"失"之邊緣的年紀,而“失去”也正是胡賽尼《群山迴響》以及他所有故事的主題之一。讀者從別人身上找到自己失去的,“失”將人們聯繫在一起。
卡勒德·胡賽尼
小說《追風箏的人》是以一個兒童的視角開始,以主人公阿米爾從幼年到中年的成長經歷為主線,這種敘事風格可以被視為是典型的成長小說。本書的主人公正是這樣的成長典型人物。幼年的阿米爾稚嫩單純,與小夥伴哈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這種美好的童年被忽然打斷後,經歷了流離失所、艱難的逃離、對夢想的選擇、對愛情的追求等一系列的考驗,主人公開始慢慢的成長,認識到自己人生的意義實現必須通過自我救贖,放下背負多年的內心負擔,成為真正的男子漢。阿米爾雖遠離家鄉,但幼年所處的環境與父親的教育,對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伴隨著他的成長,最終他踏上救贖之路,無疑也受到這種文化的影響。這一點描繪出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國、努力融入美國文化的同時,也表明根深蒂固的本民族傳統與文化依然是最終的情感歸宿。卡勒德也可以說是一位典型的流亡作家。他與主人公有著相似的經歷:出生喀布爾,因戰亂逃亡美國。實際上這是一部作者以本身的文化和對祖國的摯愛為題材的小說。作者不僅懷著對往事的追憶,也保留著自我主觀特性。圍繞著背叛與救贖、伊斯蘭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帶著明顯的成長小說色彩,描寫了一個少年一段美好而又憂傷的成長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該書是以主人公完成救贖,成長為真正的男人,回歸本民族文化而結束的。因此,將它作為一本成長小說來看其文化色彩的話,無論對一個個體,還是對一個民族而言,文化影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不僅影響著一個人的選擇、成長的軌跡,同樣影響著民族的價值。對個人而言,在成長中,有歡樂、有悲苦、有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但本民族的文化在人的成長中,會像血液一樣自然地流淌在人的身體中,並留下深深的烙印。
卡勒德·胡賽尼
從《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到《群山迴響》,胡賽尼三部小說的主人公都生活在內外焦灼的惡劣環境下:阿富汗的革命、戰爭令主人公家庭破碎。驚慌無助的同時,他們流亡、移民、妻離子散。但這不是他們生活的全部,這些阿富汗人勇敢、積極生活,有活力、有夢想,有潛能。胡賽尼為世人揭開了阿富汗神秘的鮮為人知的另一面——身負重壓的苦難深重的底層民眾、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還有那渴望自由幸福的頑強精神。

風格

胡賽尼用心勾勒書中的每一個重要角色,甚至讓他們在成長中擁有完整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瑪利亞姆、萊拉、哈桑、阿米爾和帕麗、阿卜杜拉……這些書中人對讀者來說,就像一個活生生的人,因此命運動盪也格外令人牽掛。胡賽尼準確地用文字表達出來很多在讀者心裡存在,卻自己無法描述或者找不到答案的情緒和感覺。胡賽尼的作品,時間跨度都比較大:阿米爾回阿富汗已經是25年之後,那時候哈桑已經不在;阿卜杜拉再次見到帕麗是50年以後,也是垂垂老矣的年紀,並且在一種痴呆的狀態。在書中,胡賽尼總是傳遞出這樣一種感覺:“有些人或事情,一旦錯過了也許就是一輩子。”
卡勒德·胡賽尼

獲獎記錄

榮譽類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備註
2006聯合國人道主義獎獲獎
文學類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14約翰·斯坦貝克文學獎----獲獎
2008比利時《Humo》雜誌“金書籤”圖書獎----獲獎
2006法國ELLE雜誌讀者大獎----獲獎
2006美國鮑威爾書店年度最佳圖書獎“帕德利獎”----獲獎
2006美國伊利諾州“亞伯拉罕·林肯圖書獎”----獲獎
2006加拿大魁北克書商協會“價值圖書獎”----獲獎
2005英國《觀察家報》年度最佳圖書《追風箏的人》獲獎
2005美國地方劇院“文學生命獎”《追風箏的人》獲獎
2004美國青年圖書館協會艾力克斯圖書獎《追風箏的人》獲獎
2004南非圖書獎《追風箏的人》獲獎
2003美國《娛樂周刊》年度最佳圖書《追風箏的人》獲獎
2003美國《舊金山紀事報》年度最佳圖書《追風箏的人》獲獎
2003美國鮑德斯(Borders)書店“原聲文學獎”虛構類作品獎《追風箏的人》獲獎
以上參考

人物評價

(卡勒德·胡賽尼)出生於阿富汗,在美國受教育,反而敢於擁抱被很多人視為過氣老梗的老式說故事藝術,不畏煽情催淚、安排巧合的劇情轉折,而這些都是被當代美國作家視為禁區的東西。……即使通俗與文學性的界線在此被模糊,至少人們很幸運擁有胡賽尼這樣的作家,擁有說故事的恢弘企圖,用(《燦爛千陽》)這部寬宏的小說為人們詮釋了他的文化和歷史。(《邁阿密先驅報》評
卡勒德·胡賽尼
胡賽尼對語言的表現能力有著非凡的鑑別力和控制力,總是能以極準確的描述來反映現實,同時又能引發讀者內心深層的感觸。(About.com評

人物爭議

阿富汗人並沒有為胡賽尼的成功而歡欣雀躍——他們覺得胡賽尼的小說是在公開宣傳阿富汗的“家醜”,由《追風箏的人》改編成的同名電影甚至被禁止在阿富汗上映。“當然我們很自豪,可他的確在用我們的羞恥謀利。”這是阿富汗裔人的普遍反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