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福建之戰

博洛平福建之戰一般指本詞條

隆武二年(1646年)七月至十一月,在明清戰爭中,清征南大將軍博洛占領福建的作戰。

隆武二年七月,清征南大將軍多羅貝勒博洛占領浙江後,隨即分兵由浙江衢州、江西廣信(今上饒)兩路進軍福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博洛平福建之戰
  • 時間:隆武二年(1646年)
  • 目的:占領福建
清史稿記載,考證,占領建寧府,延平府之戰,汀州城之戰,福州城的攻防,

清史稿記載

鎮守浙閩咽喉仙霞關之鄭芝龍部擅自撤走。八月,固山額真圖賴等擊敗明閣部黃鳴駿等於仙霞關,遂破浦城。前鋒統領努山等擒斬南明巡撫楊廷清、李暄。接著,博洛遣署護軍統領杜爾德、前鋒參領拜尹岱等,攻下建寧(今福建建甌)、延平(今福建南平)。這時,明隆武帝遁走汀州(今福建長汀)。博洛遣護軍統領阿濟格尼堪、杜爾德等,率兵追擊,直抵汀州城下。清軍破城,擒斬朱聿鍵及明陽曲王朱盛渡、西河王朱盛洤、松滋王朱演漢、西城王朱通簡等,隆武政權亡。南明總兵姜正希率兵2萬,乘夜襲擊汀州,被清軍擊敗,斬殺萬餘。與此同時,固山額真宗室韓岱等於分水關(贛閩交界處)擊敗南明總兵師福,入崇安縣;接著,占領興化(今福建省莆田市)、漳州、泉州三府。署梅勒章京趙布泰等襲克福州。至十一月,博洛所部清軍於福建先後破南明軍20餘陣,降南明總兵20員、副將41員、參游72員、馬步兵6.85萬餘名,福建淪陷。

考證

分水關是福建與江西邊界的一道大關。位於閩北崇安縣與江西鉛山縣之間。明代的旅路指南記載了從崇安到鉛山的山路:“四十里至大安驛,有望郎回山,其石似婦人手牽子立在山頭,常有雲霧,人常不見。若見,大吉利,對過吉門關但七站陸路,若取小轎,與弟子男子俱仔細,或至五六十里,便走此七站。……此一站俱山路。二十里至分水關巡檢司。在嶺頭。有為閩中首地,回字。過江地界四十里車盤驛,一里至子規嶺,下有子規鋪,五十里至鵝湖驛,鉛山縣管。”由此可見,分水關山路要走數日,也是一道險關,若明軍認真防守,清軍很難突破。
《清史稿》漢岱傳記載:“分兵略福建,攻分水關,破明唐王將師福,入崇安,斬所置巡撫楊文英等,下興化、漳州、泉州。”
文中所云師福,即為鄭芝龍家將之一施福,他的部隊是鄭芝龍所部的中堅。他的名字經常出現於南明史的文獻中,《隆武紀略》一書載有隆武帝於隆武元年七月初發布的登基詔書,其中提到施福:“內令前都督府總兵官施福道出廣信。”而《思文大紀》一書記載:隆武元年八月,隆武“以副總兵施福守崇安關”。此外張家玉在其奏疏中說到:“若夫副總施福守大關也,以孤軍深入弋陽(隸屬江西廣信府)。”這些記載都表明施福主要在崇安縣分水關外的鉛山河口鎮駐紮,並在這一帶作戰,以掩護分水關。假若施福一直在鉛山駐守,清軍從分水關入閩,一定要先打敗施福所部。然而,錢澄之《所知錄·隆武紀事》一書記載隆武二年,陳謙被隆武帝殺害之後,鄭芝龍即離開延平府,“芝龍既回安海,守關將施福聲言缺餉,亦撤回安海。仙霞嶺二百裡間,空無一兵,惟所遣守關主事及內臣數員偵探敵信以上聞耳。”
《隆武紀略》一書也有類似記載:“平國公鄭芝龍撤守仙霞關施福等還安平。”
由此可見,施福已在清軍入閩以前,遵鄭芝龍之命從仙霞關(或是分水關)撤兵。他不可能在分水關與清軍大戰。
據《隆武紀略》的記載:施福撤兵之後,兵部主事唐倜在建寧府城招兵數百人前往鉛山防守。八月十三日,清兵一部打到鉛山,唐倜在此戰歿。
總之,清軍進入分水關也沒有大戰,僅是在江西的鉛山縣受到唐倜招募的義勇抵抗,而唐倜所部僅數百人,不可能產生較大的作用。因此,清軍從分水關入閩,也沒有大戰,更不可能與施福所部大戰。《清史稿》記載漢岱等人破分水關、大敗施福的戰功,也是子虛烏有。

占領建寧府

建寧府城今名建甌,歷史上曾名建州,是閩北重鎮。無論是從仙霞嶺進入福建,還是從分水關進入福建,首先遇到的大城即為建寧府城。因此,自古以來,建寧府城都是入閩軍隊首先要攻占的要塞。元末明初,紅巾軍入閩,經過四次慘烈的戰鬥才攻占建寧府城。隆武帝來到閩北後,多數時間住在建寧府城,它因而成為清軍攻襲的重要目標之一。但在隆武二年八月清軍入閩時,建寧府城並無大戰。葛應忠的《清初建州大事記》記載,“八月十九日,大清兵破建陽,二十一日至建寧府,本府楊太爺率程三府、高四府、葉二府、李建安、王甌寧出城降清。大清征南大將軍貝勒博洛督軍入城。”這些降清官員的具體名字不詳,從《建寧府志》中我們知道清初第一任建寧知府為程益:“順治三年,以原官投誠用。”看來這位程益即為葛應忠所說的“程三府”了。總之,清軍於隆武二年八月二十一日占領建寧府城,當地明朝官員集體投降,到城外迎接清軍,清軍是不戰而獲建寧府城。

延平府之戰

延平府城即為南平,此地距建寧府城僅一百多里,因此,清軍的前鋒占建寧府城之後,略作休息,便直奔南平。據《南平縣誌》的王士和傳,士和於七月二十六日被隆武任命為延平知府,八月二十二日,清軍兵臨延平府城下,“時百僚已爭先擁衛去,獨公留守,欲背城借水,而諸軍皆亡。已而登陴力守,士民復逃竄殆盡。”演於是,清軍不戰而下延平府,王士和自殺身亡。鄭芝龍在降清時,曾經自吹“復回延平之卒”,可見,守延平之軍逃走,至少有一部分是鄭芝龍的“功勞”。

汀州城之戰

隆武二年八月二十二日,清軍襲占南平,隆武帝在此前的二十一日離開南平,二十四日到順昌,得知清軍襲占南平訊息後,拋棄部眾向汀州奔去。“從者止何吾騶、郭維經、朱繼祚、黃鳴駿數人。”他所率福州衛所兵組成的御營,不戰而潰。清軍前鋒隨後追蹤而來。隆武帝在半路遇到汀州派來接他的周之蕃部閩軍,才鬆了一口氣,於八月二十七日抵達汀州。他在這裡停頓一天,於八月二十九日晨出發。但跟蹤而來的清軍已來到城下,他們冒充明軍哄開城門,輕騎突進,殺死前來查詢的周之蕃,擒斬隆武帝、諸王及其家眷。而後從崇安入閩的李成棟所部清軍,為跟蹤隆武帝,從邵武南下,稍遲數日進入汀州城。汀州之戰的情況不過如此而已。
《清史稿》的記載與實際情況不同:“明唐王自延平走汀州,復遣巴牙喇纛章京阿濟格尼堪、杜爾德等帥師追擊,克其城,執唐王及其宗室諸王送福州。明將姜正希以二萬人夜襲汀州,已登陴,我軍出御,擊殺過半。”這裡的關鍵差別在於:當時有沒有二萬明軍夜襲汀州城?如果有這一事,那么,襲占汀州的清軍不僅俘獲隆武帝及諸王,而且還大敗明軍二萬餘人,是大功一件。但在事實上,姜正希也是一個子虛烏有先生。在南明史冊及汀州方誌中,根本找不到這一個人的影子。而且,此時的明軍,大部集中於贛州城下與清軍決戰,不可能在汀州有一支二萬人的隊伍而不使用。據汀州人李世熊所寫的李魯傳記,李魯在八月初受隆武帝之命到汀州招覽鄉村各地的土匪,準備將他們改編為軍隊,為隆武帝作戰。隆武帝在汀州被俘後,李魯確實有組織軍隊重新作戰的意思。但在九月四日,清朝招降令抵達李魯所居的上杭縣,其中應有不降即屠城之語。當地官民害怕李魯的抵抗給他們帶來災難,其中有丁某宣言於眾:“大清兵至,拒命者屠其城。李宦入山必率所撫之賊以抗王師,滿城血肉肯易李宦數莖頭髮邪?杭人亦有然其說者。遂率黨追擁公還城,嚴衛之。”在這一背景下,李魯無法建功,只好自殺報國。按,在當時明軍崩潰之際,諸軍大亂,不可能有人組織起有效的反抗。所以,所謂姜正希率部二萬人反攻汀州,只是清軍將領為了誇張自己的戰功而編造的謊話。

福州城的攻防

福州是福建省會,位於閩江下游,弘光元年七月,唐王稱帝於此,改元隆武,並將福州改名為天興府。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離福州而至閩北,鄭芝龍被留於此地任留後,主持徵稅及造槍炮之類的工作。隆武二年八月二十二日,清軍占領南平後,原可順流而下,攻襲福州。不過,因隆武帝向汀州逃去,清軍進攻方向轉向西部,福州因而有了喘息數天的時間。
據《隆武紀略》的記載,鄭芝龍在福州一直到九月十四日才撤往安海。當時,鄭芝龍降清的面目尚未暴露,他的手下尚在福州布置防務。《爝火錄》記載:“鄭芝龍列大炮於洪塘,泊舟南岸,福州城守尚固。”但鄭芝龍之意不過是搶時間將福州的軍火運往安海,“平夷侯鄭芝龍兵船盡泊南台者旬日,搬運城中舊日北庫所蓄火藥兵器,復焚北庫。巨炮震發,勢如山崩。”
清軍在芝龍撤退後的九月十八日進入福州城。清軍進入福州,得到永福縣黃氏大家族的接應。《思文大紀》記載,永福縣鄉紳黃文煥父子起兵接應清兵,逐縣官,“伐山開道,親至延平。朝貝勒。”由於黃文煥父子的引導,“大清兵別由山徑竟達省城,遂克之”。
由此可見,清軍進入福州也是不戰而勝。
總的來說,隆武二年清軍入閩,幾乎沒有打大的戰役。各地隆武官員或逃或降,少數自殺殉國。清軍根本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這與鄭芝龍的出賣有相當關係。不過,清軍既得閩中,諸位將帥便遇到了一個如何報功的問題。假使如實上報清軍入閩情況,各位將領很難得到重大獎賞。為了得到大功,清軍統一口徑,誇張敵人的抵抗,從而使攻占福建成為大功一件。《清實錄》及《清史稿》中有關清軍苦戰而得閩中的記載,其來源在此。
其次,由於清軍將領要誇張自己的功勞,他們就一定要抹殺鄭芝龍迎降之功。否則,皇帝知道鄭芝龍撤關兵為清軍掃清障礙的真象,給博洛等人的功勞就少了。因此,不論鄭芝龍如何為清軍效力,他已經注定沒有好下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