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陔

南陔

《南陔》是《詩經》篇目第四卷《小雅·鹿鳴之什》的最後一篇。為先秦時代華夏族詩歌。宋本解釋為:比笙詩也。有聲無辭。意思為只有題目,沒有內容。舊在魚麗之後。以儀禮考之。其篇次當在此。今正之。說見華黍。鹿鳴之什十篇一篇無辭。凡四十六章。二百九十七句。

詩經中有六篇這樣的“比笙詩”,分別為: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陔
  • 注音:ㄋㄢˊ ㄍㄞ
  • 拼音:nán gāi
  • 出處:《詩·小雅》
出處
《詩·小雅》篇名。六笙詩之一,有目無詩。
《南陔》、《白華》、《華黍》為前三篇,是燕饗之樂。
《詩·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養也;《白華》,孝子之絜白也;《華黍》,時和歲豐,宜黍稷也。有其義而亡其辭。”
《儀禮·鄉飲酒禮》:“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樂《南陔》、《白華》、《華黍》。”
文選·束晳》:“循彼南陔,言采其蘭,眷戀庭闈,心不遑安。”
李善 註:“循陔以采香草者,將以供養父母。”
唐 楊炯 《幽蘭賦》:“叢蘭正滋,美庭幃之孝子,循南陔而采之。”
蘇軾 《送程建用》詩:“空餘南陔意,太息北堂冷。”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忍菴先生》:“今吾兒邀天之倖,得上公車,稍可伸北闕南陔之思矣。”
後用為奉養和孝敬雙親的典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