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成立於2000年10月。下設3系、3所、3中心,即歷史學系、世界史學系、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歷史研究所、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古籍與文化研究所、日本史研究中心,美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系、所、中心之下又有若干個教研室、研究室。上述9個單位,皆與歷史系有著淵源關係,脫胎於歷史系。現任院長為江沛教授。

2010年,按教育部規定,歷史學一級學科分成中國史、世界史和考古學三個一級學科。本院三個一級學科均獲得教育部認定。在2005年和2008年由教育部主持的學科評估活動中,歷史學科均名列全國第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 英文名:History College of Nankai University 
  • 創辦時間:2000年
  • 類別:985工程 211工程
  • 知名校友:鄭天挺、雷海宗、吳廷璆、楊志玖、楊翼驤、來新夏、魏宏運、范曾
  • 碩士點:9
  • 博士點:6
  • 主要院系:歷史學系、世界史學系、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 國家重點學科:3
  • 學校地址:天津市南開區衛津路94號南開大學
  • 院長:江沛
  • 院訓:惟真惟新,求通致用
  • 長江學者:王利華 余新忠 趙學功 
  • 學院新址:天津市海河教育園區同硯路38號
  • 創建伊始:1919年歷史學門成立
  • 正式建系:1923年
學院簡介,學院新址建設,辦學歷史,專業學科,國內排名,師資力量,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發展前景,機構建制,國家級科研中心:,南開大學科研機構:,教學科研單位,專業簡介,中國社會歷史,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方面,人才培養方面,研究隊伍方面,學術交流,研究設施和研究條件的改善方面,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研究設施和研究條件的改善,重點學科建設,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

學院簡介

1919年南開大學建校之初,便設有歷史學門,世紀20年代初期,著名社會活動家和歷史學家梁啓超來南開大學講學,《歷史研究法》就是在其授課講義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的。1952年教育部進行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工作,原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鄭天挺教授、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雷海宗教授相繼調至南開,分別擔任歷史系主任和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不久,原北大歷史系教師楊翼驤、武漢大學吳廷璆等先生也加盟南開歷史系,從而奠定了南開歷史系在全國高校歷史學科中的重要地位。
思源堂思源堂
歷史學一級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

學院新址建設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2015年9月中旬,歷史學院整體順利遷入津南校區新的學院大樓,大樓建築面積近萬平米,教學、科研條件大為改善。國畫大師範曾先生為學院題寫院名。
天津市津南區同硯路38號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辦學歷史

1919年南開大學創建伊始,即設定有歷史學門。20世紀20年代初期,著名社會活動家和歷史學家梁啓超來南開大學講學,《歷史研究法》就是在其授課講義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的。1923年,南開大學正式建立歷史系。著名學者蔣廷黻博士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蔣廷黻博士在南開工作了6年,是歷史系的奠基人。1924年,哈佛大學碩士劉崇鋐先生任歷史系教授。1930年,美國伊里諾大學碩士蔡維藩先生也來南開歷史系任教授。他們的相繼任教,充實了師資,歷史系的教學和研究 也有了一定的發展。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當年9月,南開大學奉命南遷,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合組為長沙臨時大學。翌年4月,又徙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南開歷史系遂併入"西南聯大"歷史系。聯大歷史系薈萃了三校著名的歷史學家,如雷海宗、劉崇鋐、蔡維藩、姚從吾鄭天挺向達陳寅恪錢穆吳晗等。他們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如楊志玖王玉哲楊翼驤丁則良閻文儒丁名楠李希泌等。這些後起之秀中的一些人,後來在南開歷史系工作,為歷史系的建設和發展貢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
抗戰勝利後,南開大學重返天津。歷史系立即重新組建教師隊伍,楊志玖、黎國彬、楊生茂、王玉哲等先生接踵而至,在歷史系任教。
新中國成立後,歷史系有了長足的發展。50年代初,吳廷璆謝國楨辜燮高來新夏魏宏運等同志先後來系工作,進一步壯大了師資力量。1952年教育部進行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工作,原北京大學兼歷史系主任鄭天廷教授、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雷海宗教授相繼調至南開,分別擔任歷史系主任和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不久,原北大歷史系教師楊翼驤先生等也加盟南開歷史系,從而奠定了南開歷史系在全國高校歷史學科中的重要地位。50年代中葉,歷史系除設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史3個教研室外,還建立了明清史研究室。60年代上半葉,又相繼建立了美國史研究室、日本史研究室、拉丁美洲史研究室。歷史系逐漸發展為師資力量雄厚、學科布局合理、學術特色明顯的史學重鎮。
"文革"10年浩劫,歷史系的教學與科研遭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以來,歷史系煥發了勃勃生機。建制迅速發展,形成了中國史、世界史、博物館學3個專業,成立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上古中世紀史、世界近現代史和博物館學6個教研室,並設有圖書資料室、文物室、計算機房。1979年,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成立,著名教授吳廷璆擔任所長。1983年,南開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誕生,歷史系教授楊翼驤先生兼任所長,古籍所的科研人員,半數畢業於歷史系。
1981年和1986年,歷史學科的中國古代史、世界地區國別史、中國近現代史、史學史4個二級學科,先後被國務院學位辦公室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點。1987年,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地區國別史3個二級學科被國家教委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1994年,歷史系又被國家教委確定為首批"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研基地"。1996年,歷史學科被國家教委確定為"211工程"首批立項建設的單位。1998年12月,歷史學科被批准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翌年元月,又被批准為博士後流動站。2000年6月,"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被批准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005年,“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被批准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985工程”哲學社科創新基地“中國思想與社會研究中心”和“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相繼建立。2007年8月,歷史學科的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史三個二級學科入選國家重點學科,歷史學科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專業學科

歷史學院下有歷史學、世界歷史、博物館學三個本科專業,中國古典文獻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歷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九個碩士授權點,史學理論及史學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六個博士學位授權點。
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史三個二級學科入選國家重點學科,歷史學科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國內排名

2010年,按教育部規定,歷史學一級學科分成中國史、世界史和考古學三個一級學科。本院三個一級學科均獲得教育部認定。
在2005年和2008年由教育部主持的學科評估活動中,歷史學科均名列全國第二。
2011年,在歷史學分成世界史、中國史和考古學三個一級學科後教育部主持的首次學科評估中,本院三個學科分別名列全國第2、5、7名,歷史學類綜合排名全國第二。

師資力量

歷史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斷代史、專門史、國別史人員齊全、結構合理的科研教學隊伍。全院現有在崗教師和科研人員共84人,其中教授(研究員)41人,副教授(副研究員)31人,講師12人,博士生導師39人(其中9人兼職),具有博士學位者67人。在這支教學科研隊伍中,有老一輩著名歷史學家楊生茂來新夏魏宏運劉澤華馮爾康范曾、俞辛焞、王敦書陳振江張友倫等。中國近代史專家李喜所教授,著名明史專家南炳文教授,美國史專家李劍鳴教授、王曉德教授,拜占庭陳志強教授,日本史專家楊棟樑教授、米慶余教授,還有相關領域的專家王先明教授、白新良教授、趙伯雄教授、杜家驥教授、常建華教授、喬治忠教授、許檀教授、李卓教授、韓鐵教授、馬世力教授等等。他們為歷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

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是我校根據教育部深化科研體制改革的精神和建設一流的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科研基地的要求,以中國古代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兩個國家級重點學科為依託,以“211工程”建設項目“中國社會歷史”為基礎,於1999年12月重新組建成立,並於2000年9月通過教育部審批,成為“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計畫”的入選機構。
“中心”現有專兼職科研人員、專職行政和資料管理人員共26人。其中專兼職教授22位,副教授4位,具有博士學位者24位。專職研究人員來自“中心”和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等相關院、系,兼職研究人員均為著名的社會史專家。
中心主要負責人:
主 任:常建華 教授
副主任:余新忠 教授
學術委員會主任:馮爾康教授
顧 問:魏宏運 教授、劉澤華 教授
目前,“中心”根據其主要研究方向,下設四個研究室:
社會思想與大眾心態史研究室;
傳統基層社會與國家權力研究室;
社會生活與風俗史研究室;
區域社會史研究室。
“中心”現承擔多項國家重大課題,這些課題組合了“中心”以及國內各方面的專家,極大推動了社會史研究的深入。為使“中心”成為國內外本學科領域的學術研究和交流中心,“中心”每年舉辦1―2次不同類型的學術討論會,每三年至少舉辦一次有重大影響的國際學術討論會;每年有一定人次到國外及港台地區進行學術訪問、研究或參加學術會議,同時接受國內外訪問學者。
“中心”編輯有大型社會史研究的學術年刊――《中國社會歷史評論》,屬於CSSCI收錄集刊。
我們在資料建設方面不僅購置大量圖書,還收集族譜、契約、檔案資料,設有“華北文獻資料室”。中心在整理、出版、利用社會史資料方面,形成特色。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在相關的研究領域中具有進行科學研究的群體優勢和研究特色,在科研體制改革方面率先垂範,積極探索新路,在硬體設施方面也具備了相當好的條件。目前我們正緊抓機遇,加強科研工作的深度和廣度,努力將“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建設成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學術研究基地。

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

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是1999年12月組建成立的新型實體性研究機構,2004年11月26日被教育部正式批准為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本中心以國家重點學科世界史為核心,以國家211工程“亞太地區史”項目和“985世界現代化進程創新基地”為依託,以國際經濟、國際政治、經濟史、社會學等多個博士點為支撐,旨在凝練學科方向,匯聚學者隊伍,立足本校,面向全國,走向世界,把中心構築成為全國領先、世界知名的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諮詢服務的高端平台。
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1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學位者9人。中心學術帶頭人李劍鳴教授任中國美國史研究會理事長,楊棟樑教授任中華日本學會副會長和中國日本史學會副會長,洪國起教授任中國拉美史學會理事長。中心聘請了11名兼職研究人員,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
中心下設資本主義史研究室、社會文化史研究室、國際關係史研究室3個研究室和《世界近現代史研究》編輯部。中心主任為楊棟樑教授,副主任李劍鳴教授、陳志強教授,常務副主任韓琦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大學錢乘旦教授。
中心把出版學術精品、建立良好學術聲譽、培養高級研究人才、繁榮學術、服務社會作為建設學術重鎮的具體目標。自成立以來,專兼職研究人員承擔了數十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基地重大項目等省部級課題,出版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著作和專題研究論文,獲得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研究獎勵。對外學術交流活躍,多次舉辦大型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擴大了在國內外的影響。人才培養成效顯著,許多碩、博士畢業生已經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嶄露頭角。多方籌集資金,加強了圖書資料建設。研究人員還積極參與政府有關部門及企事業的諮詢服務,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做出了貢獻。

發展前景

目前,歷史學院擁有歷史學門類下3個一級學科中國史、世界史和考古學所屬的二級學科,均擁有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基本上涵蓋了史學領域的各個方面。教學實力雄厚,教學水平較高。2011年,李治安教授獲全國第六屆高校教學名師獎。哈全安教授主持的“世界上古中古史”,李治安教授、王曉欣教授主持的“中國古代後期史”兩門課程,被確定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孫立群教授主持的“中國古代前期史”和侯傑教授主持的“中國近代史”課程,被確定為天津市級精品課程。學院還設有校級精品課若干門。學院每年招收博士生60餘名,碩士生70餘名,本科生80餘名,並招收若干名博士後研究人員。
歷史學院的教職工,正弘揚著“惟真惟新,求通致用”的優良傳統,努力拚搏,繼續創造新的輝煌。

機構建制

歷史學院下設科研機構可概括為“三系三所四中心”和兩個國家級科研中心,具體為: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國家級科研中心:

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
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

南開大學科研機構:

南開大學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南開大學美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
南開大學土耳其研究中心
南開大學古籍與文化研究所
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
南開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

教學科研單位

中國史學系
世界史學系
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

專業簡介

中國社會歷史

南開大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是兩個國家重點學科,有一批專家長期側重中國社會歷史的研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研究與辦學的特色。基於這一特色,在南開大學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院校之後,歷史學科決定開展以社會結構與社會變遷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思想與制度為基本內容的"中國社會歷史"研究項目的建設。
本項目自1995年開始立項論證,1997年首批資金到位並投入實施。五年間,共到位資金225萬元。項目研究人員按照規劃積極參與,合理使用經費,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方面

1996年以來,本項目研究人員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84項,獲額外科研經費200餘萬元,其中國家級課題15項,省部級項目34項,其它35項。共獲各類獎勵36項,其中國家級獎勵9項,省部級獎勵21項,其它6項。出版專著84部,編著30部。發表論文607篇,其中,《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和(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16篇,其它國核心心刊物268篇,港台58篇,國外15篇。在"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及其變遷"、 "中國政治理念、國家權力和社會關係研究" 和"近現代中國社會思潮與社會變遷"三個重點研究方向上形成了學科優勢,創辦了國內唯一的專門開展社會史研究的大型學術刊物--《中國社會歷史評論》,出版了具有標誌性成果性質的《中國社會歷史研究叢書》,從而使中國社會歷史的整體研究能力處於國內領先水平。並在此基礎上,建成了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的"中國社會歷史研究中心"。

人才培養方面

修訂和完善了碩士生和博士生培養方案,舉辦了面向整個歷史學科的"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的博導論壇,並開設了面向本項目的碩士生課程--"鄭天挺講座"。 研究生教育的規模和質量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1996年,聯繫海外學人開設了旨在鼓勵研究生特別是本項目的研究生撰寫和發表高質量論文的"姚氏獎學金"和"喬氏獎學金"。
1996-2000年,招收碩士生60名,獲得碩士學位者72人;招收博士生61名,平均每年12名;獲得博士學者共26人,平均每年5人。研究生在校期間共發表論文150篇,其中核心刊物48篇;出版著作7部;已出版的博士論文6篇;特別是有2篇博士論文已由美國紐約加蘭出版公司出版,另有一篇已與美國紐約勞特利奇出版公司簽訂了出版契約,即將出版。

研究隊伍方面

1996年以來參與本項目的教師中,退休2人,教授2人,補充教師8人。共晉升教授9人,增列博士生導師6人,年輕教師在職獲得博士學位者11人。現有教學和研究人員46名,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11人;具有博士學位者24人,其中“長江學者”教授1人。

學術交流

1996年以來,舉辦與本項目相關的國際學術會議7次,國內學術會議2次。本項目研究人員赴境外出席國際學術會議17人次,講學7人次,學術訪問18人次;海外學者來校講學34人次。承擔國際合作研究項目16項,總經費70餘萬元。

研究設施和研究條件的改善方面

與"亞太地區史"項目共建的歷史學區域網路已經開通,參與項目的各研究室、教研室、資料室的基礎設施煥然一新,"四庫全書"和"二十五史"光碟版已在網上開通。歷史學文獻資料中心已經建成,並實現了中文圖書電子編目和借閱流通自動化管理。1998年以來共動用資金 100餘萬元購置有關的文獻資料和外文期刊,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徽州千年文書》、《英藏敦煌文獻》、《俄藏敦煌文獻》、《北洋軍閥史料》、《民國叢書》、《抗日戰爭》(資料集)、《中央日報》等,增訂<Iranica Antiqua>、<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NAN NU>、<Numen>、<Studies in Central and East Asian Religions>、<T'oung Pao>等學術刊物。另外,還購置了縮微閱讀複印器。

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

1996年以來,本項目參與者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課題5項,省部級課題16項,總經費47.5萬元,其中6項已經完成。獲得省部級獎勵7項,其中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發表論文303篇,其中《中國社會科學》和《歷史研究》12篇。出版專著24部,編著11部。另有6部已經完稿並與出版社簽訂了出版契約。經過幾年的努力,本項目在原有的學科優勢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對亞太主要國家歷史文化、亞太地區國際關係、亞太主要國家社會文化和發展道路比較的研究能力,使"亞太地區史"成為南開歷史學科的一個新的特色。同時使領域的研究整體上處於國內領先水平,並在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變遷、中日關係史、中美關係史、中日歷史和文化比較研究等方面達到和保持國際先進水平。

研究設施和研究條件的改善

與"中國社會歷史"項目共建的歷史學區域網路已經開通,參與項目的各研究室、教研室、資料室的基礎設施煥然一新,建成了歷史學文獻資料中心,並實現了中文圖書電子編目和借閱流通自動化管理。文獻資料中心共收藏外文(含英、日、俄、拉丁、西班牙、希伯來文等語種)書刊總計3萬餘冊。其中不乏一些一手的珍貴歷史文獻,例如《英國外交部關於東亞地區內部和外交事務的檔案》、《杜魯門當政時期文獻史》、《美國國務院關於中國內部和外交事務的檔案》、《美國傳教士所編期刊資料》、《英國外交部關於拉美事務的檔案》、《美國法令集成》等。

重點學科建設

中國古代史

南開大學的中國古代史學科,有近八十年的歷史,是本校傳統主幹支柱性學科之一。建國以後,以鄭天挺楊志玖王玉哲楊翼驤等教授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在先秦史、秦漢史、隋唐史、元史、明清史等斷代史科研教學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近二十餘年來,以馮爾康劉澤華教授等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在進一步發揮斷代史研究傳統優勢的同時,又在中國古代社會史、政治思想史等新領域不斷開拓進取,努力構建中國古代史研究的社會歷史新體系,將斷代史研究與專門史研究有機結合,將思想史研究與社會史研究互相貫通,不斷取得新的學術突破,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社會歷史研究體系。
該學科點是國內首批獲得碩士(1978年)和博士(1981年)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1987年首批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1996年以"中國社會歷史"項目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學科。1998年所在歷史學科首批獲得一級學科授予權,並設有博士後流動站。2000年被批准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也是以該學科成員為主而組建的。在2002年國家重點學科評選中,中國古代史學科排名全國第一。
與國內同類學科相比,該學科具有相當明顯的學術優勢,學科重點方向的建設方面,斷代史與社會史、思想史縱橫貫通,綜、專結合,相互滲透;研究隊伍陣容整齊,梯隊合理,現有在崗教師的39人,其中教授18人,博導12人(55歲以下9人),其中湧現了一批在國內外知名、造詣頗深的學術帶頭人,如劉澤華馮爾康南炳文朱鳳瀚張國剛李治安等,他們中共有5位擔任全國性學會副會長以上的領導職務,整個學術梯隊老中青結合,90%以上是年富力強中青年,60%以上獲得了博士學位。
學科的科研教學工作成績斐然,僅近5年來,共承擔部省級以上研究課題近30項,出版學術著作80餘種,獲得省部以上獎勵20餘項次,在國內國際學術界具有廣泛的影響。同時,還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碩士、博士,其中有不少已成為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術帶頭人和科研教學骨幹。

中國近現代史

1919年南開大學建校時即創辦歷史學科,新中國成立後相繼建立了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室、周恩來研究中心、中國留學教育研究中心和近代中國研究中心。1986年取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88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1994年歷史系被評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996年,本學科進入211工程,1998年取得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設立博士後流動站,2000年成為中國社會歷史研究重點基地的組成部分。2002年8月設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
學科師資隊伍強大,有教授18人,副教授10人,其中35-45歲的教授、副教授14人,46-55歲的教授8人。學術帶頭人陳振江、李喜所為全國相關學術團體主要負責人,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一批青年學者,年富力強,其中兩人為國家跨世紀人才。該學科特色鮮明,重點研究近代社會轉型問題,極為重視社會調查、重視調查資料與文獻相印證。已進行國內調查5次、國際合作調查3次。先後與日本、加拿大學者聯合進行近代華北農村社會調查。保存華北農村調查等多種第一手資料九千多萬字。學科對外學術交流活躍。本學科成員多次赴美、俄、法、英、德、荷、澳、日、韓和港澳台地區訪問、講學或合作研究,並邀請過井上清、齊赫文斯基、巴斯蒂、柯文、杜維明張玉法周錫瑞等30餘名國際著名學者到校講學和訪問,主辦過5次國際學術討論會、7次全國性研討會。
學科自1981年起招收碩士研究生,1986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至今已有153名碩士、61名博士先後畢業。近20年來,先後承擔了國家、省部委及國際合作項目31項,橫向項目39項。出版了專著、教材92部,發表論文1128篇。合辦有《中國社會歷史評論》、《華北區域研究》刊物。本學科的科研成果,多次獲得"五個一"獎、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全國青年社科優秀成果獎及天津市哲學社科優秀成果獎等。

世界史

1964年經國家高教部批准,南開大學同時建立了美國史、日本史、拉丁美洲史3個研究室。在著名史學家雷海宗吳廷璆楊生茂等老一輩學者的帶領下,南開的世界史學科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美國史、日本史、拉美史和古代中世紀史等研究方向形成了明顯的優勢和特色。1978年,美國史和日本史同時獲得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1984年兩個方向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從1990年起,以張友倫教授為理事長的中國美國史研究會秘書處設在南開大學。1988年在日本史研究室的基礎上建立了日本研究中心,得到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的重點資助。國家教委於1993年在南開大學建立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以協調全國高校的拉美研究,以洪國起教授為理事長的中國拉美史研究會秘書處設在該中心。以王敦書教授為會長的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的會址也長期設在南開大學。1988年南開大學的世界地區史、國別史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1996年以來,在國家"211工程"的重點支持下,本學科點在學科建設、研究條件、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
學科具有以下優勢:一,特色鮮明,美國史、日本史、亞太國際關係史等研究方向得到國內學術界的廣泛承認;二,成果豐碩,具有雄厚的研究基礎,1996年至2000年共出版了專著30部,編著10部,譯著5部,發表論文500餘篇,其中《中國社會科學》2篇,《歷史研究》12篇,許多成果獲得了省部級獎;三,順利地完成了學科帶頭人的新老交替,在楊生茂、俞辛焞、張友倫等老一代學者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李劍鳴楊棟樑王曉德陳志強等年輕一代學術帶頭人迅速成長,他們均為50歲以下的中青年學者,都在國內世界史學界具有影響;四,擁有一支陣容比較強大、結構相對合理的研究隊伍,在現有的34名在職人員中,有教授14人(含博士生導師11人)、副教授14人、講師6人,具有博士學位者19人;五,確立了穩定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的渠道,擁有國內一流的研究設施和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