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天主教海門教區主教公署教堂

天主教海門教區位於華東長江入海口北岸,是天主教的正式教區,自明末年間天主教傳入至今已有四百餘年歷史。天主教海門教區開教時期原系澳門主教所轄,後轉屬北京主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通天主教海門教區主教公署教堂
  • 位置:華東長江入海口北岸
  • 所屬:北京主教
  • 建於:1675年
  • 教會天主教
  • 歷史:四百餘年
  • 所屬:天主教海門教區
  • 首任主教:若瑟朱開敏主教
教堂歷史,歷史記載,教堂婚禮,

教堂歷史

1675年,南京教區成立,遂歸南京主教管轄,前後達250年之久。清鹹豐六年(1856),天主教江南教區劃分為七個總鐸區,海門為總鐸區之一。1926年8月11日,羅馬教廷宣布“揚州以東,揚子江主泓道以北”的地區成立“海門宗座代牧區”,首任主教為上海籍耶穌會朱開敏主教,因當時的主教公署定於海門,故命此名。當時教區轄崇明、啟東、海門、南通(含今張家港)、如皋(含今如東、海安)、泰興(含今泰州)及靖江七個縣,因啟東曾隸屬於崇明,未曾分治,因此稱六縣。為開展教務,教區劃分為崇明、海門、啟東、南通四個總鐸區,各派總鐸1人統管各縣教堂。各總鐸區分設若干本堂區,任命本堂神父1人,分管堂區的教務。1946年4月11日,羅馬教皇頒發“詔書”,取消代“海門宗座代牧區”稱號,成為“海門教區”。天主教海門教區是天主教會在中國由第一批由本國主教所負責的六個教區之一,擁有燦爛輝煌的歷史,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當年在民智未開的江海大地上,宗教、文化、生活、教育、醫療、慈善等各方面領域都引領了時代的風氣,為所在地區作出無可估量的貢獻,產生較大的影響。當時的教會建築亦是所在各地的建築精品,在當時無疑給人們帶來極大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這些都標誌著因海門教區所帶來的現代文明對所在地的影響。現教區轄南通地區的一市及六縣(市)、區,目前有教堂22座,主要教堂8座。教區現任主教為沈斌若瑟蒙席,神父共有10名,教區嬰德會修女20餘名,信眾約3萬餘人。被人譽為“天主葡萄園內一束美麗的玫瑰花”!
天主教傳入南通地區可上溯到明朝崇禎年間,迄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了。朝嘉慶年初,教會在南通州古城東大街犁頭巷西側建造一座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於位於東城門處,故史稱“東門堂”,為南通第一幢歐式建築。在此後數百年間,東門堂的規模不斷擴大,學校、醫院、育嬰堂、養老院等民生設備一應俱全,在民間更是留下了“放眼東大街,一半天主教”的讚譽。1926年,‘揚州以東,揚子江主泓道以北’成立了世界第一批六個中國籍教區的‘天主教海門教區’,東門堂作為教區之下的‘南通總鐸區’的總鐸座堂負責南通自西到泰州的各縣教務。1960年,天主教海門教區的主教公署自海門市區遷至於此。同年內,因人民路拓寬,教堂被拆除。文革中,現王府井到小石橋之間的教會用地全歸沒收。自1999年起,經過各方人士的多方努力,東門新堂終於在2009年9月以其耀眼的新姿屹立在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城東青年路上,重新成為了海門教區的主教公署,結束了南通城內已五十年沒有教堂的歷史,完善了南通城市的包融匯通的多元化人文氣息。
教堂整個建築群哥德式風格氣氛透露出的莊嚴、神聖、浪漫,已經成為南通的地標性景觀建築,新人舉辦教堂婚禮、學生進行聚會活動、社會人群都市生活減壓靜心的首選之地。

歷史記載

教堂歷史記事(明代--中華民國)
崇禎十年(1637),天主教傳入南通地區。義大利籍傳教士潘國光司鐸(徐光啟墓志銘作者),就先到崇明傳教。時年新河鎮醫生徐啟元接受福音,由潘國光神父付洗入教,成為海門教區第一位基督徒。此為天主教海門教區正式開教日。時歸屬澳門教區(後轉入北京教區)。徐公啟元生於十七世紀初,為人正直熱心,常念經拜佛,因教會的引介而皈依聖教。領洗後立即開始宣講福音,在消極方面將他的偶像拋棄,積極方面加緊行善祈禱、克苦、忍耐及愛仇,還把敬拜偶像的房間改成小聖堂。
崇禎十二年(1639徐啟元邀義大利籍潘國光神父,在崇明縣新河鎮徐家宅創立會口,徐全家及親友40餘人領洗入教。這些人後來也就成為了海門教區發展的基礎。
崇禎十三年(1640在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六部宰相之一)的徐光啟的影響下,崇禎帝思宗朱由檢信奉天主教,時明朝宮廷內的王公大臣信奉天主教者已有190人。
永曆二年(1648在南京皇城(今南京明故宮),烈納太后率永曆皇后,永曆生母馬皇太后,皇子慈垣以及大員四十人,妃嬪五十人,太監無數由瞿安德神父受洗歸教。
永曆四年(165011月4日,為了向教宗致敬,烈納太后致函教宗,同時亦致函耶穌會總長。這兩封信託卜彌格神父帶到羅馬。於是卜彌格神父在隔年明室開始顛沛流離之際由澳門起身。這兩封信的主要意向大致相同,都請求代禱求天主保佑中國中興太平,求賜永曆帝君臣歸主,以及請求多派傳教士來華。在致教宗信中,太后並懇求教宗賜一臨終全赦。太后關切和平與聖教廣揚的熱誠溢乎辭表。前一封信現藏於梵蒂岡教廷圖書館中,後一封信現藏於羅馬耶穌會總會檔案室。
清代順治十六年(1659經海門教區最初奉教者——徐啟元及他所訓練的許多親友的努力,崇明縣已建立九座聖堂,三千多信友。
康熙十年(1671法籍傳教士劉迪我來崇明縣常駐,在城內購屋一所,改為住院(教會活動場所),又在新河鎮西蘇家宅首建諸聖堂,公開傳教。
康熙十四年(1675南京教區正式成立,南通地區天主教務歸屬管轄。
康熙十六年(1677比利時耶穌會士柏應理在崇明港沿鎮西將周圍的徐家會、許家會、袁家會、沈家會等4個會口合建為大公所,創立境內中心堂口。
康熙五十一年(1712南京教區派法籍神甫彭加德常駐崇明,彭遂為第一個常駐南通地區天主教會的外國傳教士,教務逐漸發展。
雍正元年(1723因禮儀之爭,清政府正式實行禁教政策,傳教司鐸紛紛被逐離開。
雍正三年(1725)彭加德神父離開,此後近百年間,雖無專職傳教士駐地傳教,但仍間有外籍神甫前來。
乾隆三十三年(1768安徽耶穌會神父姚若望由崇明渡江來到海門、崇明外沙(啟東)境內傳教,此後,外國神父陸續進入,海門教區的傳教活動逐步得到發展。次年建教堂。
乾隆四十八年(1783南京教區嚴茂德主教來崇、海等地巡視教務。
嘉慶八年(1803嚴伯多司鐸,奉南京教區畢主教命開辦小修院于海門長圈鎮(老青龍港)東北立名堂,共收容修生七名,其中陸姓與沈姓兩位修士晉鐸後,往河北,蒙古,朝鮮等地傳教。陸司鐸於1840年死於朝鮮,沈司鐸於1878年死於佘山張朴橋。
嘉慶九年(1804嚴神父在海門上沙通海鎮(天補)袁家宅創建袁公所。
嘉慶二十年(1815天主教傳入南通,法國籍神父在東門建天主教堂,奉‘聖方濟各’為教堂主保,此為南通首幢歐式建築。大堂門前一對大石獅及四柱銀杏樹保留至上世紀。
道光十年(1830姚石汗神父在大洪鎮南四里建立一個較大的堂叫聖母堂。
道光二十年(1840海禁鬆弛,中國籍神甫楊安德、鄭保祿、陸建石及法國籍神甫葛必達、魏道味相繼前來興建教堂。教會隨之傳入如皋、掘港、泰興、靖江等地,奠定了海門教區地域的框架。
道光二十一年(1841如皋東鄉(如東)掘港鎮西街河北岸,建一教堂,奉‘大聖若瑟’為主保,建築面積約350平方米。
道光二十二年(1842耶穌會神父及修士抵達南通地區傳教,含崇明。
道光二十三年(1843教民許懋謙等集資在崇明港沿西市重建大公所。
道光二十四年(1844)大公所創建育嬰堂,專收棄嬰,由獻堂會修女管理,以後改由加拿大始胎會修女主掌,1934年後,由嬰德會修女掌管。
道光二十九年(1849崇明外沙(啟東)三丫支鎮東市建一教堂,名母心堂。梅神父在海門大洪鎮南首開創聖母會口。教堂座北朝南,中式瓦房,可容教友數百人。堂內正祭台供奉聖母瑪利亞石膏像,兩邊有小祭台。道光三十年(1850崇明、海門等地災荒,耶穌會會長卜亦奧神父從上海租界募集到的大筆賑災款帶到崇明。
鹹豐四年(18544月,總鐸神父伏伯祿到海門視察,令神父李秀芳在海門茅家鎮(原海門鎮舊稱)今海門錫類中學門口購買施姓的土地一塊,建造十多間平房,用以開辦學校,其南兩間闢作小教堂。
鹹豐五年(1855南京教區趙方濟主教重修崇明大公所,並創建上智孤兒院,寡婦徐龔氏管理。
鹹豐六年(1856南京教區改為江南代牧區(江南教區),崇明與海門組成江南教區海門總鐸區(江南教區共7個總鐸區),教會在當地影響力漸強。
鹹豐八年(195810月,地方散步朝廷將再次禁教的謠言,為此梅爾德神父協同上海領事敏體尼拜訪海門官員,獲得一張保護教堂的告示。
鹹豐十一年(186112月7日,江南代牧區年文思主教巡訪海門總鐸區,實施堅振計畫。12月8日,祝聖海門六匡鎮會口新堂,舉行主教大禮彌撒及聖體降福。
同治七年(18683月19日,海門卜理奧神父在如皋縣如城鎮東城腳、南王家巷口,建一教堂會口,坐北朝南,附屬用房十餘間,占地七分左右。10月30日,海門教區首任主教朱開敏生於上海南市董家渡一個沙船主家庭。其家族原籍江蘇省青浦縣諸巷會,自明朝以來世代信仰天主教;朱開敏在家中排行第五,其母為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 清末外交家馬建忠、李鴻章幕府,司淮軍糧台馬建勛之姐,其三哥為中國近代實業家朱志堯,朱雲佐、朱季琳皆為同胞手足。
同治九年(1870法籍廉神父籌集資金,將南通東門教堂翻建鑽木結構的大堂一座,更名為依納爵堂。新建大堂高大寬敞,可容教友500餘人,大堂中建有唱經樓,更衣所等。大堂臨街表門上寫有‘萬有真原’四個打字,下落‘康熙五十年’。
光緒三年(1877朱開敏初領聖體,並立志修道。
光緒七年(1881海門、崇明分家,獨立自成總鐸區,教務發展十分迅速。其中海門茅家鎮耶穌聖心堂為海門總鐸區總鐸座堂,崇明港沿大公所為崇明總鐸區總鐸座堂。
光緒八年(1882朱開敏入上海董家渡小修院,學習拉丁文;後入徐家匯大修院學習神哲學。
光緒九年(1883海門茅家鎮教堂南部闢建一塊占地350平方米的坐西朝東教堂,有中式九架平房七大間,即今日海門耶穌聖心堂的前身,教區成立時的主教座堂。海門江總鐸奉江南教區倪主教命創立小修院於茅家鎮,由徐斯,黃斯二公負責教育。黃公於一八八六年就送七位修生到上海修道院,其中二名還俗,一名病死;黃若虛,袁兆熊達到目的,成為傳教司鐸;茅本荃,陸起龍入耶穌會,晉升鐸品。
光緒十一年(1885在如皋東鄉(如東)掘港鎮西市,建大堂一座,奉大聖若瑟為主保。大堂磚木結構,高大寬敞,窗門鑲嵌彩色玻璃,壯麗美觀。
光緒十二年(1886崇明外沙(啟東)三丫支鎮東市另建聖母大堂一所,磚木結構,坐北朝南,東南角20米高鐘樓一座,面積約400平方米,容教眾700多人,為本堂區座堂,下轄奧斯堂、獻母堂、巴爾堂、若翰堂、往見堂、多默堂、西爾堂、德肋撒堂、善終堂、雅各伯堂、保祿堂、主母堂、天神堂、若瑟堂、聖嬰堂共15個會口。並開辦老人院、育嬰堂和善導國小一所。原母心堂即改作善導國小校舍;大堂西側建女堂用房13間,360平方米;大堂東邊建神父住房4間,110平方米。
光緒十四年(18889月7日,朱開敏入耶穌會。泰興縣城六角橋處由通州(今南通市)教民李錫孚設立建造天主教堂一所。
光緒二十四年(18986月28日,朱開敏晉鐸。隨後在浦東、川沙、金家巷、常熟、江陰、鹿苑等地傳教,期間致力於辦學、建堂等事業,深得信友的愛戴。徐依納爵神父將海門縣上沙通海鎮(天補鎮)袁公所擴建,教堂及附屬用房共32間。舊有神父住房改作校舍,開辦培蒙國小。其南首,添造平房一棟,用以補校舍不足。在聖堂西南面,造平房五間,用作神父住房。在堂前添造鐘樓1座,高17米。
光緒二十六年(1900通海兩縣教務發展,南通州劃出海門總鐸區,成立南通總鐸區,擴建後改奉‘聖依納爵’為主保聖人的南通州東門堂為總鐸座堂,統領南通州、如皋(含今如東、海安)、泰興(含今泰州)及靖江四縣教務。
中華民國民國5年(1916崇明總鐸區總鐸座堂大公所由美國籍神甫苗仰山再度重建,堂前有鐘樓一座。高27米,晨夕鳴鐘,遠近可聞。堂內匾額、抱柱對聯為當時書法名手沈子漁、夏鼎彝、張懷良等手筆。規模、範圍漸大,信教者日多。
民國6年(19178月27日,海門教區第二任主教郁成才出生在江蘇省崇明縣的一個傳統天主教家庭。聖名瑪竇。
民國10年(1921海門總鐸顧若瑟神父於茅家鎮開設備修院,請金瑪竇司鐸任理院,收修生六名,得送徐匯小修院四名,其中倪秀璋晉升鐸品。
民國11年(19225月1日,江蘇代牧區(江南教區)又改名為南京代牧區(南京教區),南通地區仍隸屬之。朱開敏神父升任崇明總鐸。袁文宰神父出生在上海浦東的一戶多產聖召的家庭,聖名馬爾谷。
民國13年(1924在首任駐華教廷代表剛恆毅總主教的召集下,於上海徐家匯聖依納爵大堂召開中國主教會議,會議決定了設立本國籍教區的決議呈報羅馬教廷並的批准。江南教區姚宗李主教升授朱開敏神父南通總鐸。
民國14年(1925海門顧若瑟總鐸逝世,南通總鐸朱開敏神父兼代其職。成為通海兩地總鐸,兼茅家鎮類思學校校長。5月,義大利籍宗座代表剛恆毅總主教為籌備設立本國籍教區,巡視崇海,見朱開敏神父熱心傳教,成績斐然,極力嘉許。南通狼山南5里地許的彌額爾天神堂因江案塌方遷至狼山北麓。更名露德聖母堂。逐漸成為長江三角洲一帶著名的朝聖地。
民國15年(19268月2日,在剛恆毅總主教關於教會本地化的建議下,教廷任命通海總鐸朱開敏神父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國籍主教,代教宗管理海門教區。領銜Lesvi城(戴克里先時期羅馬城市,位於今茅利塔尼亞)主教。
8月11日,羅馬教廷宣布從南京代牧區劃分'揚州以東,長江以北的聖教會'設立國籍海門宗座代牧區,管轄:崇明(含今啟東)、海門、南通、如皋(含今如東、海安)、泰興(含今泰州)、靖江六縣教務,海門教區正式成立。教廷為表示對於中國主教的重視,特諭朱開敏等前往羅馬進行祝聖。
9月10日,剛恆毅總主教率朱開敏主教等第一批六位國籍主教及教廷邀請新主教家屬及參禮人員從上海乘大洋輪前往梵蒂岡。在羅馬受到了義大利政府以及各界的熱烈歡迎,隨即覲見了教宗庇護十一世(又譯比約十一世)。 10月17日,中國首批六位國籍主教一行抵達羅馬,受到義大利各界歡迎。
10月28日,聖西滿瞻禮日,朱開敏主教由教宗比約十一世於羅馬伯多祿大堂親自祝聖。祝聖大禮莊嚴隆重。教廷內樞機主教(紅衣主教)、宗主教、總主教、駐教廷數十國大使及夫人、中華民國駐義大利王國大使館人員、中國駐歐教友學生代表團等均參與典禮。教宗在祝聖禮中授予新主教‘權杖’和‘權戒’。《羅馬觀察家報》稱讚其為“世紀的飛躍”與“新紀元”。
11月,朱開敏主教在回國途中又赴歐美各國進行訪問考察各地教務以資揣摩。朱主教先後游遍義大利、法國、比利時、西班牙、美國加拿大等國,並招請神父、修女們去海門教區工作。並在法國巴來買往見女修會,耶穌聖心顯現於聖女瑪加利大大堂朝聖,即將教區奉獻於耶穌聖心,奉為教區正主保;在露德朝拜聖母奉獻教區於慈母膝下,求賜特佑;在里修會晤聖女小德肋撒二位胞姊,並申請聖女嬰孩耶穌德肋撒為教區副主保。
民國16年(1927 1月11日,朱開敏主教訪問加拿大蒙特樓,會晤聖母無原罪女修會會長修女MotherD.T.請求派遣數名修女到崇明縣協助福傳工作。會長修女允諾派遣四位修女,去從事培育並訓練未來修道者及平信徒的重要使命。
3月,朱開敏主教回國首抵上海,接受上海各界的歡迎,並在故居舉行家慶。 3月19日,大聖若瑟瞻禮,朱開敏主教在海門茅家鎮總堂公所行就職典禮。通海土紳張詧(清末狀元張謇三哥),韓國鈞(時江蘇省長,受南京政府主席委託來海),王清穆等二千餘人聯名發起歡迎,一時政紳商學各界濟濟蹌蹌普頌道賀。
5月1日,朱開敏主教作為襄禮主教,於寧波祝聖法國籍遣使會會士戴安德(André-Jean-François Defebvre C.M)為寧波代牧區主教。
秋,集資建造一幢二層樓的宿舍,並開設天主教錫類中學。 朱開敏主教獲羅馬核准成立初學院。
民國17年(1928朱開明主教籌集資金,在海門茅家鎮耶穌聖心主教座堂西側奠基建造主教公署。籌建教區女修會嬰德會,開始招收初學修女10名,借用大公所部分房屋作臨時會所。同時撥 款籌在大公所東宅後院建女修會三層樓一幢,俗稱‘紅樓’。以協助傳教工作。
9月8日至9日,首批加拿大聖母無原罪傳教修女一行四人抵達崇明。兩位來自廣東。兩位來自加拿大。10月,奉江蘇省令,分置崇明外沙(江北半島部分)。劃揚子江北水道江心以北,崇海界河以南,西界悅河港、普濟鎮至崇海界河,東至黃海設立啟東縣。教務上也隨之單獨成立啟東總鐸區,總鐸座堂為三丫支鎮母心堂,首任總鐸為黃望神父。自此,海門教區形成了由崇明、海門、啟東、南通四個總鐸區組成的歷史基本格局。郁成才至海門錫類國小讀書,至中學畢業。
民國18年(1929 1月21日,朱開敏主教陪同教廷駐華宗座代表-剛恆毅總主教在南京國民政府拜見中國國民政府主席(國家元首)蔣中正並遞呈國書。其中剛總主教在會談中提到“……主席閣下,在我身旁的這位中國主教,他是由教宗在羅馬躬親祝聖的六位主教之一,領導一個教會——海門,他的存在告訴我們在宗教的園地中,沒有國籍與種族的區別,而享有絕對的平等……”
6月,海門主教公署落成。西式三層樓洋房,東西七間;內部布置:南北房間,東北部龍梢(大梁);上層為主教小堂,下層公署的圖書室。公署北首,另建有平房七間,充作倉庫、灶間、工友臥室及飯廳所用。再北建有自來水塔一座,高約十多丈,全部用鋼筋混泥土澆成。公署西角落建有機房數間,自備引擎,可以汲水發電供給公署、學校、修院、醫院等用。公署南面有一個花園,除栽植奇花異草外也有假山、噴泉、魚池,供人散步、賞花、休息。
8月,主心修院成立於主教公署東首,原主教及司鐸住宅處,甄選10名青年教友為首屆修生。委任袁斯修士為理院,並教授初級拉丁文。 夏,海門教區公教進行會成立。推舉顧鼎三先生為第一任總會長。
民國19年(1930 6月1日,朱開敏主教作為襄禮主教,於安慶祝聖西班牙籍耶穌會會士梅耿光(Federico Melendro Gutiérrez, S.J)為安慶代牧區主教。 夏,朱開敏主教鑒於聖心修院院舍是昔日舊屋,棟宇庸峭,地勢狹隘,雖然稍加修葺,但非長久之計。而在公署西首,審察地形,另建新院舍,可因經濟不足,很感棘手。後經主教外文秘書加拿大籍耶穌會士戴司鐸的努力下,由加拿大善心人士募得巨款。於是鳩工庀材,開始動工建築。 主心修院增收修生八名,朱開敏主教特聘請上海耶穌會士朱者赤司鐸任第一任院長,朱神父系海外留學生,曾任羅馬傳信大學教授。
啟東縣匯龍鎮聖衣堂由黃啟元神父(又名黃諫)建於東市倪秀石宅南。有教堂1間,附屬生活用房3間,均屬磚木結構,為啟東惠安鎮本堂區的一座分堂。 11月19日,朱開敏主教作為襄禮主教,於韶關祝聖義大利籍慈幼會會士耿其光(Ignazio Canazei S.D.B)為韶州代牧區主教。
民國20年(1931 4月8日 ,通過加拿大神父戴愛華募集資金,主心修院新院舍落成,行遷院典禮,在滬的修士與教區全體神職界及海門各界人士均前往觀禮,頗是一時的盛事。 7月26日,朱開敏主教於廣州石室聖心主教座堂祝聖國籍司鐸楊福爵為廣州教區輔理主教(領銜Eguga城主教)。
8月15日,聖母升天瞻禮,海門教區在崇明大公所成立,錄取八名女初學生。聘請國籍劉瑪弟亞神父擔任神師。始胎會龍姆姆擔任教導主任。 9月8日,海門教區嬰仿耶穌德肋撒修女會(簡稱嬰德會)在崇明大公正式所成立。為教區朱開敏主教一手創立。 郁成才在海門錫類中學求學生涯,成績多年名列前茅,全校冠亞。年底修女院竣工,主教親自前往舉行落成典禮。
民國21年(1932海門主教座堂再度興工擴建,在教堂南北兩側各建耳房和更衣室一間,面積約200平方米,總面積達550平方米,可容納望彌撒的教友一千多人。堂內設祭台四張,正中祭台上方,供奉耶穌聖心像,北祭台置大聖若瑟像,南祭台置聖母瑪利亞像,南祭台東還有祭台,置西滿像。南祭台前設有唱經班作座席,置有銅管大風琴。堂內還設神功架、講道台、跪凳,一應俱全。每天有幾位神父舉行彌撒,每逢大瞻禮或主要節日,朱主教到大堂舉行大禮彌撒及聖體降福。教區茅家鎮主教公署東側建成神父宿舍,供教區神父歇夏及平時住宿之用。教區主心修院因教員少,朱開敏主教遂由羅馬耶穌會總會長處,聘得加拿大籍耶穌會士虞神父來修院,執教高級班拉丁文。嬰德會修女開始穿會衣。會衣由朱主教仿耶穌會會衣改制而來。
民國22年(1933朱開敏主教組織中華朝聖團,親自率領往羅馬朝聖。過巴來斯定,特往耶路撒冷,白冷郡,加里肋亞,阿里瓦山,加爾瓦略山等地,瞻仰救主遺蹟,追念聖子贖世偉功,以便更加深其淑世的願望。主心修院第一屆畢業生六名,五人轉往徐匯大修院攻讀哲學,一人留院教授初級班拉丁文。值朱者赤院長因事南歸,由虞神父繼任院長,此年收新修生五名。啟東籍上海實業家郁震東先生(曾擔任復旦大學董事會成員)秉承其父郁豈生(字:壽豐)遺志,獨出巨資,委託啟東總鐸黃望神父籌辦,在啟東縣曹家鎮東一里許購地建造一座大型哥特教堂,奉‘聖女小德肋撒’為該堂主保。
民國23年(1934 1月,啟東縣曹家鎮小德肋撒堂建成,新教堂規模宏大,裝飾精美,為全國第六大教堂。經教區請準羅馬教廷,規定每年10月3日聖女小德勒撒瞻禮,為該堂朝聖節。並頒賜全赦,凡在小德勒撒瞻禮八天內前往朝聖,均可獲得。
1月18日,啟東縣曹家鎮德肋撒堂舉行教堂落成典禮。教區朱開敏主教率黃斐理副主教及通、崇、海、啟各區總鐸均到堂祝賀。朱開敏主教連續三天為新堂行祝聖五六品大禮彌撒。 5月14日,朱開敏主教陪同教廷駐華宗座代表蔡寧總主教在南京先後拜會行政院長(總理)兼外交部長汪精衛與國民政府主席(國家元首)林森並遞呈國書。 錫類中學添辦高中部,設立土木科。朱開敏主教從上海籌集經費建造錫類高中部大樓一幢。主心修院第二屆畢業生五名,偕同第一屆留院的一人同往上海攻讀哲學。又招收修生十一名入院,朱開敏主教遴選五人,令他們讀錫類高中土木科,準備日後上大學深造。
民國24年(1935 春,鄉紳王清穆及上海陸伯鴻等在大公所集資籌建廣仁養老院,由嬰德會修姆管理,時招收老年婦女49名。 朱開敏主教赴上海,募集資金二十萬元,建成錫類高中農科;積極籌辦土木科職業學校;並在袁公所天主堂以及大洪鎮開設天主教國小和國中。 錫類中學高中部鋼筋結構的四層大樓拔地落成,時為南通地區之最。 主心修院虞院長調往徐州教區,院長一職,由聖德出眾,學識宏博的介神父繼任,介神父是加拿大籍耶穌會士。這年收修生九人,讀高中七人。 修建嬰德修女會初學院。與聖母無原罪傳教修女會會院分開,但仍接受聖母無原罪傳教修女會的培育與訓練,也加入工作。 9月20日,梵蒂岡駐華代表蔡寧總主教蒞臨海門視察。 9月29日,朱開敏主教作為襄禮主教,於徐州祝聖美國籍耶穌會會士郃秩歐(Philip Côté S.J)為徐州代牧區主教。
民國25年(1936 江蘇省教育廳批准開辦海門私立錫類高級土木科職工學校。錫類中學校名由時任國民政府立法院長(國家國會議長)、孫中山先生之子-孫科先生題贈。 5月17日,因狼山聖母數次顯聖,一時各地群起回響去狼山朝聖,尤其為上海教友異常興奮活躍,每至聖母月,乘專輪來朝聖,以萬千為計,舊時聖堂頓時覺得狹小,不足以容納眾多朝聖信友。南通總鐸邱一成神父向主教申請籌備資金,營建新堂。在南通狼山露德聖母堂在原址北側重新建造。新堂由著名建築工程師潘世義先生設計。主心修院招收修生十二名入院,其中讀高中六人,第三屆畢業生七人,留一人在錫類中學外,餘下的均往徐匯大修院攻讀哲學。嬰德會首批15名修女發聖願。
9月20日,朱開敏主教作為襄禮主教,於北平西什庫救世主大堂祝聖中華公教進行會總監督于斌為南京代牧區主教。 10月11日,朱開敏主教作為襄禮主教,於蕪湖祝聖西班牙籍耶穌會會士蒲廬(Zenón Arámburu Urquiola S.J)為蕪湖代牧區主教。
民國26年(1937 1月,朱開敏主教率梅雨絲神父、徐耀文先生等前往馬尼拉參加國際聖體大會。 4月27日,狼山露德聖母堂建成,朱開敏主教祝聖新堂。該堂地面圖型為十字架,大堂前建30米高鐘樓,系全球獨一無二的飛機型布局,頂上豎立一漢白玉十字架;屋面覆蓋特製黃色琉璃瓦,系全球唯一殿堂樓層為中式江南迴廊,開國內第一;堂內西頭正祭台後,供奉露德聖母,兀立於假山、岩石、山洞中。祭台後的岩洞背景顯18山洞,寓意露德聖母18顯聖,世界少有。岩洞下方設白石拉丁正祭台。堂內裝潢精緻,明亮寬敞,總面積達500多平方米,可容教友千餘人。
5月8日,南通狼山露德聖母新堂舉行落成典禮。教區各機關單位及本外地教友齊聚狼山。讓向來沉寂的南通城及狼山空前熱鬧,城裡的旅館、狼山的客棧都擠滿了朝聖的民眾,使得南通名噪一時。 5月9日,狼山露德聖母堂由朱開敏主教舉行開堂主教大禮彌撒彌撒,規定該堂為教區敬仰聖母之朝聖中心地。同時位列中國12大聖母朝聖地。每年2月11日的‘無玷聖母降現露德瞻禮’是狼山聖母堂的主保瞻禮,往狼山朝聖的可得全赦。又聖母月內往狼山瞻禮朝聖的可得全赦。
7月,主心修院時疫流行,一晝夜間修生病倒三十三人,只有五人未染上這疾病。蔡國彬,薛惠成兩修士,競告不治。 崇明大公所創辦“廣仁安老院”,由嬰德會修女負責管理。 嬰德會修女的神師劉瑪弟亞神父去世。 郁成才以錫類中學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入上海徐家匯大修院學習。 主心修遠院長介神父也調往徐州,院長一職由本教區司鐸顧雲白擔任,開本地神職界任院長的先例,翌年收新修生八名。第四屆畢業生六名,偕前屆留院一人,一起前往上海大修院。 因中日抗戰爆發,日本軍隊侵陷海門,錫類中學停辦,全部讀高中的修生,插入拉丁文班,專修拉丁文。
民國27年(1938應對抗戰時期給所在地引起的外出不便及本地傷亡。朱開敏主教將海門茅家鎮主教公署神父宿舍改為‘天主教廣濟醫院’,併購買了電療、萬用手術台、X光透視儀等貴重設備。朱開敏主教在崇明大公所建立“上智孤兒院”,後發布牧函要求各堂區開設孤兒院。朱開敏主教在上海徐家匯聖母院聖堂,為拯望會修女主持誓發終身願的大禮彌撒。
民國28年(1939嬰德會全體18位修女選舉張潔德修女為首任嬰德會會長,由朱主教任命。朱主教並任命嬰德會咨議會。嬰德會創立十周年紀念。主心修院招收修士9名入院。朱開敏主教派遣主教公署秘書,比利時籍司鐸梅雨絲前往美國,宣傳抗日救國,募集抗日經費;並多次拒絕日偽當局的拉攏;後日軍切斷教區經費來源,朱開主教帶頭節衣縮食,以維持教區運轉。
民國31年(1942海門大洪鎮聖母堂開辦的女子國中更名為私立錫類中學第三分校,實行男女兼收。新進主心修院七名修生,先讀錫類簡師一年,後再讀高中三年。讀高中的修生,寄宿在徐匯備修院,帶讀徐匯高中普通科。耶穌會慶祝其來崇明傳教一百周年紀念。
民國32年(1943海門錫類中學正式開辦高中普通科,並支持教區各縣教堂開辦國小及國中。 啟東北新鎮主潔堂石室國小添辦的國中,改名為私立錫類中學第三分校。
民國33年(1944黃諫神父在啟東匯龍鎮聖衣堂南50米處重新拓建教堂,使得匯龍聖衣堂實具教堂規模。
民國34年(19458月15日,聖母升天大瞻禮,日本政府當日尚未宣布投降前,朱主教不避風險(那時海門鎮尚有日軍駐紮),在海門耶穌聖心主教座堂內特為慶祝抗戰勝利,舉行五六品‘謝天主大禮彌撒’,並親自講道,慶祝抗戰勝利。原屬南通城東本堂區管理的狼山露德聖母堂另立本堂區,分管永興鎮的領報堂,七框頭的天神堂,張芝山鎮的伯多祿堂,三圩頭的亞納堂,李觀音堂的聖嬰堂,唐家閘的若瑟堂,以及卅里的安多尼堂七個會口;共有教友一千左右。啟東三丫支鎮母心堂善導國小改為縣小。 應浙江教區主教的邀請,嬰德會更是選派5名修女去浙江海門教堂服務。
民國35年(1946 4月11日,教廷建立中國聖統,海門宗座代牧區改為正式教區。海門宗座代牧區朱開敏主教被委任為海門教區正權主教。 4月底,在南京總教區總主教於斌的監督下,朱開敏主教於崇明大公所舉行就職典禮,正式就任海門教區正權主教。 6月,郁成才、施家仁等修士,在朱開敏主教的祝聖下晉受鐸品。 9月,經教區研究決定,朱開敏主教選送郁成才神父到北京輔仁大學(今北京師範大學)專攻數理。
民國37年(1948教區送派施家仁神父去羅馬傳信大學深造。後至台北總教區服務工作,任台北總教區副主教。6月29日,朱開敏主教作為襄禮主教,於上海祝聖義大利籍慈幼會會士歐彌格(Michele Alberto Arduino S.D.B)為韶州教區主教。11月24日, 加拿大聖母無原罪傳教修女撤離崇明。
民國38年(1949朱開敏主教前往上海,在上海教區主教公署洋涇浜教堂寓居,上海教區特為朱主教開闢海門教區主教辦公室。海門主心修院遷駐浦東錢家天主堂,半年後又轉入上海徐家匯小修院。從開教到此時,海門教區大小教堂共156座,其中崇明總鐸區共56座、啟東總鐸區33座、海門總鐸區26座、南通總鐸區25座,被拆除、破壞、坍塌、占用的16座。本國籍神父45名,在讀修士32名,嬰德會修女57名,其中永願修女37名。

教堂婚禮

聖經上記載:“凡是包容,凡是相信,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主耶穌又說:“天主所配的人便不可分開。這一生一世的愛情,因為今天而完美。”
因為教堂婚禮儀式的莊嚴和神聖,使得現在越來越多的新人選擇了進入教堂,在天主的見證下,新人締結婚姻盟約。
在長長的紅地毯上,潔白的婚紗,神聖的儀式,真心的祈禱與祝福,在動人的聖歌中,把美麗的愛情凝結為永恆,這是多么神聖的一刻,是如今許多新人的夢想。因此越來越多的非基督徒新人選擇舉行具有浪漫風格的傳統教堂婚禮,莊嚴、聖神的說出“YES I DO!”,在神父面前,在所有親朋好友的祝福下,親吻自己的愛人。神聖的愛情將得到天主的祝福,愛神的眷顧,直到永恆!
天主教會在婚姻聖事上一向倡導婚姻神聖、夫妻恩愛、熱愛生活、熱愛生命。這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相得益彰,廣大教外同胞多年來希望到教堂舉行婚禮的人越來越多,為了滿足這一願望,真正使夫妻雙方感到婚姻的結合是嚴肅的──無論環境是好是壞,是富貴是貧賤、是健康是疾病、是成功是失敗,彼此都要支持、愛護,同甘共苦,攜手共建美滿家庭。天主教會真誠的希望每一對新人走入教堂,使其婚姻在生命的長河中留下神聖、美好、難忘的回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