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豐泥爐製作工藝

南豐泥爐製作工藝

南豐泥爐製作工藝是江西省南豐縣的傳統手工技藝。作為當地生產的傳統陶器日用品。該爐選用優質泥料,經精製燒煉而成,品種有1-4號蓋爐(又稱炭爐)、1-3號普通煤爐、1-7號柴爐、100型及120型蜂窩煤爐四大類。南豐泥爐以表面光潔、圖案清晰、造型大方、工藝精巧、火力強、升溫快等特點著稱。 2008年6月,南豐泥爐製作工藝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該縣繼“南豐儺舞”、“南豐蜜橘栽培技藝”之後第三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豐泥爐製作工藝
  • 分類:手工藝
  • 地區:江西省南豐縣
基本信息,歷史溯源,工藝價值,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南豐泥爐製作工藝
所屬地區江西 · 撫州 · 南豐縣
遺產編號:Ⅷ-23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撫州市南豐縣
遺產級別:省

歷史溯源

南豐泥爐的製作始於清代中後期,距今已有120餘年的歷史,是較早出現的節能灶具。
南豐泥爐製作最早只限於縣城,1987-1998年為高峰期,泥爐廠擴展至十幾家,遍及市山、萊溪、橋背、洽灣等附近鄉鎮,現僅在縣城附近區域生產。
南豐泥爐又名南豐鹽爐,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贛州人金萬鑫在南豐縣城仿製成功,繼有曾鼎興、張洪發亦仿製出柴爐、炭爐等。其產品銷路打開後,為減輕課稅,謊稱在制爐中注入大量食鹽,當時用於製作泥爐的篩灰來自包裝食鹽的草袋,而使得泥爐有鹹味,當局信以為真,從此泥爐稱鹽爐。1953年才改為南豐泥爐。
1949年,全縣僅幾家前店後坊的泥爐店。1979年後南豐泥爐有了很快的發展,壓坯使用機械操作。1979年以來連續三年獲省優質產品證書。
南豐泥爐製作至20世紀70、80年代發展到頂峰,擁有各類泥爐生產廠20餘家,從業人員2000餘人,泥爐年銷量70萬個。但自進入90年代後,隨著煤氣灶、燃氣爐、電磁爐等高科技灶具的日益普及,南豐泥爐產業日益萎縮,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為了加大對南豐泥爐製作工藝的保護和傳承力度,該縣出台優惠措施扶持泥爐產業,同時,整理工藝資料,積極申報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工藝價值

南豐泥爐為陶製類產品,其製作工藝考究,須經過選泥、曬泥、浸泡、篩灰、練泥、車坯、煅燒等18道工序,製作出的泥爐具備“表面光潔、圖案清晰、造型美觀、工藝精巧、經久耐用”等特點,加上其結構科學合理,爐底通風,鍋底離火近,熱能利用率高,受到用戶青睞。
南豐泥爐南豐泥爐
南豐泥爐原料為粘性泥土,生產工序除煉泥和壓坯為機械操作,其它工序均由手工完成,製做工藝高,工序複雜。南豐泥爐中,蓋爐最為精美,爐壁表面印有各種花鳥、人物、山水等裝飾圖案,式樣美觀,小巧玲瓏,其表面光潔,色澤乳白,圖案清晰,造型大方,工藝精巧、火力強、升溫快、高溫不裂,承受力強,經久耐用,爐蓋可以用來控制火的大小,用完後蓋住上下蓋,炭自行熄滅,設計合理,方便實用,深受廣大茶友的喜愛,儘管科技含量較高的煮茶工具的迅速普及,但仍有一大幫茶道愛好者對它情有獨鐘。用它煮的茶比那些用電磁爐煮的更味正清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