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石山村(河南孟津縣朝陽鎮下轄村)

南石山村(河南孟津縣朝陽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河南省孟津縣南石山村是中外文明的洛陽唐三彩發源地,位於孟津南部、洛北近郊,南石山村的唐三彩仿古技藝精湛,產品曾被當作禮品被國家領導人贈送外賓,仿古工藝品產業是該村主要的經濟支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石山村
  • 地理位置:河南孟津縣朝陽鎮
  • 人口:1386口人
  • 耕地面積:2010畝
鄉村簡介,仿古產業發展史,著名事件,

鄉村簡介

南石山村全村有6個村民小組,386戶,1386口人,。
洛陽市孟津縣南石山村位置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種高檔陶製品,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釉色光亮飽滿,造型生動逼真,釉色以黃、綠、白三色為主,因始於唐且盛於唐,故稱唐三彩。自唐代以後,因種種原因,唐三彩工藝漸漸失傳,直到清代末期,隴海鐵路修建至洛陽段時,沉睡千年的珍貴國寶才得以出土重見天日,經專家鑑定,為唐代失傳的藝術珍品。後經洛陽南石山藝人多年探索,刻苦研製,生產出類似於出土文物的複製品,才得以使失傳千年的中華寶貴藝術的以傳承,“洛陽唐三彩”稱謂由此而來。
1949年以後,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和過問下,南石山村的老藝人開始有組織的批量生產唐三彩,1972年成立了唐三彩仿製廠,產品遠銷國內外,還被中央領導作為國寶贈送國外友人。改革開放以來,唐三彩生產規模逐漸擴大,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其複製品質量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知名度不斷提高,多次被國家、省部級評為金獎產品。村內有唐三彩及相關企業70餘家,產品不僅有唐三彩複製品、新工藝,且有黑陶、紅陶、白陶、絞釉、兵馬俑、壁畫等產品,生產工人1000餘人,年產值3500餘萬元,年利潤800餘萬元。南石山村是中國唐三彩產業領域內歷史最傳統、資源最豐富、人才最集中、工藝最優秀、產品最暢銷的唐三彩專業村和唐三彩文化產業基地,2009年4月,該基地被孟津縣人民政府命名為孟津縣南石山文化產業基地,2009年2月,被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命名為河南省民營文化產業試驗基地。
高仿唐三彩高仿唐三彩

仿古產業發展史

發現唐三彩
在洛陽有一句俗語:“生在蘇杭,死葬北邙”。九朝古都洛陽以北的邙山,自東周以來即為歷代帝王及達官貴人的殯葬風水寶地,民間則有“邙山墓多無臥牛之地”之說。
南石山村正處北邙腹地。清朝末年修築汴洛鐵路,勘探路基時發掘出的許多色彩斑斕的釉陶器物,讓這個小村轟動一時,這些器物經當時國內著名的考古學家羅振玉王國維研究鑑定,確認為已失傳千年的唐三彩。
創造唐三彩仿製工藝
隨著唐三彩的出土,一股唐三彩收藏熱隨之在當時的中國興起,這給擅長修補文物的南石山村農民帶來了機會。進入1920年代,出土的“唐三彩”告罄,南石山人的修補生意漸漸冷落。這時,高家族譜上位列27代一個名叫高良田的農民,從長期的修補中琢磨出一條新路:他成功地仿製了唐三彩。自此,南石山村成了“唐三彩”工藝的復活地,名噪天下。
仿製的唐三彩仿製的唐三彩
曲折中發展的仿製工藝
南石山村高仿唐三彩的製作工藝因為戰亂和“文革”,曾兩次失傳然後“復活”。到1990年,這個產業的快速膨脹已經成了一種災難。由於小作坊、小企業規模不等,水平和質量有高有低,銷售途徑混亂,許多農民沿路搭攤設點,沿街叫賣,競相壓價,原本頗為神秘的“唐三彩”,淪為“馬路商品”、“地攤商品”。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大量小作坊、小工廠倒閉,存活者也多數轉向仿古唐三彩。曾統計,在南石山村的72家企業中,生產仿古工藝的有44家,新工藝的有28家。
與新工藝唐三彩機器灌漿不同,仿古唐三彩須手工制坯,並經兩次燒制後,還需埋入土內做舊,出廠時色彩斑駁,宛若剛出土的文物。
中國興起的收藏熱。使文物的價格也水漲船高,一匹被盜出土35厘米高的唐三彩馬,在黑市上可以賣到數十萬元。南石山村農民做出來的這些看似古董的工藝品,因此受到了各路文物販子的歡迎。曾統計,最多的時候,南石山村生產的仿古唐三彩,80%以上被販子買去之後,當作真品出售。
走向良性的發展道路
文物仿製村的環境已然變化。變化之一來源於原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徐光春是一位曾長期與於媒體打交道的官員,上任之後即提出“構建文化強省”戰略。在他看來,河南是“伸手一摸就是兩漢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但文化資源“總體來說開發不夠、利用不夠”。
到2009年,作為“構建文化強省”戰略的深入,推動洛陽唐三彩特色文化產業區塊被寫入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而消費者的鑑別能力則在迅速提高。那些文物販子,已經不太容易把它們當作真品賣了。現在每個仿製文物底座,都有仿製者的名字,創建大師的品牌效應。而在經營上,則趨向集團化,統一商標,統一售後,提高檔次,做大做強,打造陽光產業。

著名事件

南石山村與唐三彩結下了不解之緣,1994年因為文物界的一樁公案,成為關注的焦點。
1994年夏,北京潘家園古玩交易市場上悄然出現了一批“北魏陶俑”。北魏陶俑出土甚少,這些外表斑駁的陶俑,很快引起了收藏者的關注。幾家國家級的博物館,則迅速撥專款對其進行“搶救性收購”。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呂濟民後來在央視回憶說,“歷史博物館買了三次,故宮買了兩次。中國歷史博物館花了八十萬,故宮呢花了十萬吧。”權威博物館的舉措,引燃了民間收藏者的搶購熱情。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向來稀少的陶俑,這一次卻似乎總也買不完。而且與以往越買越貴的趨勢不同,價格也一直波瀾不驚。這引起了文博部門的警覺。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出來的結果讓人啼笑皆非:所謂的北魏陶俑,其實是河南省孟津縣一幫農民的仿作,其中一部分即來自南石山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