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歐

南歐

南歐(southern Europe)是歐洲南部的簡稱,範圍包括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幹半島南部,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義大利希臘馬爾他梵蒂岡聖馬利諾斯洛維尼亞克羅地亞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共17個國家,也稱為地中海歐洲,因為大多南歐國家靠近地中海。面積約為166萬多平方公里。南歐隔著地中海與亞、非兩洲相望,自古以來與西亞及北非往來密切,同是重要的古文明起源地;對西方世界而言,南歐更孕育了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確立了早期的基督教社會,為西方的思想及知識體系奠定了基礎。

南歐地理優越,北依阿爾卑斯山脈,東瀕黑海,南臨地中海,西濱大西洋。大多數地區為地中海氣候,降雨較少,天氣為歐洲最炎熱者。南歐資源較少,礦產主要以重金屬和非金屬礦物為主。歐洲重要的經濟作物產地,盛產柑橘、橄欖等。南歐經濟發展較好,少數國家為已開發國家。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歐洲聯繫外界的交通中心。總人口超過1.8億,平均密度為150人/km2,人口密度較高,但是分布不均。

基本介紹

自然地理,位置範圍,地形,氣候,水文,資源,地區歷史,早期歷史,希臘城邦,羅馬時代,近代歷史,大戰時期,現代歷史,古代文明,古希臘,古羅馬,經濟,農業,工業,旅遊業,各國概況,

自然地理

位置範圍

歐洲南部地區,指阿爾卑斯山脈以南的巴爾幹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和附近島嶼。是位於阿爾卑斯山脈以南的歐洲諸國的統稱。西南以直布羅陀海峽、東南以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非洲、亞洲分隔。包括巴爾幹半島上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黑山、科索沃、克羅地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和希臘;亞平寧半島上的義大利、馬爾他聖馬利諾梵蒂岡;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除以上國家和地區外,還包括馬爾他和土耳其的西北角。東西長超過3300千米,南北寬1300千米,面積達166萬平方千米。
南歐各國地圖南歐各國地圖

地形

南歐三大半島的構造和地形比較複雜,山地高原占優勢,平原面積狹小。巴爾幹半島上有迪納拉山脈品都斯山脈,直逼地中海岸,岩溶地形發育,半島中部有喀爾巴阡山系,橫貫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北部為多瑙河中下游平原。亞平寧半島主軸為亞平寧山脈,多火山地震,半島北部為波河平原,義大利北部交界有阿爾卑斯山脈,伊比利亞半島中部為梅塞塔高原,北部有坎塔布連山脈庇里牛斯山脈等。

氣候

南歐大部分地區氣候屬於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南部半島和島嶼地區更為典型,大西洋氣團占優勢,夏季為熱帶氣團,冬季為溫帶氣團。南部1月份平均氣溫為2~10℃,7月為23~26℃。在伊比利亞半島和巴爾幹半島北部一些地區為亞熱帶和溫帶之間的過渡性氣候,具有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氣壓較低,氣候潮濕,西班牙北部和西北部沿海屬海洋性溫帶氣候。但西班牙、希臘等地夏季仍有超過38℃的天氣。在義大利北部一帶,冬季常有大霧籠罩,有時下雪。阿爾卑斯山脈地區是全區氣溫最低的地區,冬季下雪較多月份平均氣溫為-12℃~1℃,7月份為4~20℃。阿爾卑斯山區的氣候有明顯垂直分布的特點,隨著地勢的增設,氣溫逐漸下降。在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區地帶,由於高山擋住了來自北歐的寒流,加上湖水的調節作用,故氣候溫和。在冬天,阿爾卑斯山區經常陽光普照,而中部地方則相反,陰霾密布。

水文

在半島上的河流較短,但水力利用條件較好。南歐最重要的河流是多瑙河,這條歐洲第一大外流河,流經南歐的克羅地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並在羅馬尼亞和烏克蘭交界注入黑海,沿岸是南歐農業發展較好的地區,三角洲地區為南歐最大的濕地,其支流亦對南歐各國有影響,如普魯特河錫雷特河薩瓦河等。伊比利亞半島上主要有西班牙的瓜達爾基維爾河埃布羅河和葡萄牙的杜羅河特茹河瓜迪亞納河等。波河是義大利第一大河,它注入了威尼斯灣,此外還有阿迪傑河台伯河。巴爾幹半島上主要河流是梅里奇河瓦爾達爾河等。湖泊少,並面積較小,主要集中在東部,如斯庫台湖奧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加爾達湖

資源

從整體來看,南歐自然資源較少,並且分布不均。
南歐地區擁有一定量的礦產,部分可滿足需求。重金屬中的汞礦儲量較大,西班牙、義大利的汞儲量分別為世界第一和第三,這兩個國家的基礎儲量占世界之一半。義大利還是歐洲最大的鋁土礦、硫磺、大理石產國,此外該國還有水力、地熱等資源。煤礦主要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西班牙出產,南歐還出產鉛、鋅、銅、鐵、石油、天然氣和礦鹽等。一些主要的工業國家還需進口大量礦物。
南歐的植被為常綠灌木叢、山地落葉林,有松樹落葉松、杉、山毛櫸、橡樹等,有許多可供材用,因南歐的夏季氣候炎熱少雨,常有森林大火,尤以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為嚴重。另外儲存在多種蕨類、花、真菌、苔蘚類。動物有棕熊、小羚羊、狼、野豬等,此區亦是歐洲動物種類較豐富地區。

地區歷史

早期歷史

公元前2800至1400年,克里特島曾出現米諾斯文化伯羅奔尼撒半島出現邁錫尼文化。公元前20世紀初有了國家和文字。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些講希臘語的部落開始在希臘半島定居。公元前20世紀中期起,希臘人逐步向愛琴海諸島擴張。傳說發生於小亞細亞地區的特洛伊戰爭,可能就在希臘人向外擴張的公元前13世紀下半葉或者公元前12世紀初。公元前12世紀以後一、二百年內,邁錫尼文明逐漸衰落。繼之而來的是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希臘人居住的地區占統治地位的“荷馬時代”。
據古代神話,傳說羅慕路斯和他的孿生兄弟雷穆斯是由母狼撫養和哺育的——於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羅馬。事實上,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義大利部落就居住於此。從公元前900年開始,伊特魯里亞文明開始發展,而在公元前3世紀末期,古羅馬人占領了伊特魯里亞

希臘城邦

公元前6世紀中葉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斯巴達逐步聯合半島大多數城邦,組成伯羅奔尼撒同盟,成為希臘一個城邦集團的領袖。公元前 492年、前490年和前480年波斯軍隊對希臘的侵略,都以失敗告終。在馬拉松戰役薩拉米斯海戰、普拉蒂亞戰役中,反抗侵略的數十個希臘城邦的人民表現出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希臘人的勝利在希臘世界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西西里島的希臘人也在公元前480年取得了打敗迦太基的重大勝利。
公元前478或前477年以雅典為首的一些希臘城邦結成提洛同盟。雅典軍事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和擴張,斯巴達日益感到不安,並且企圖加以限制。忒拜科林斯阿爾戈斯等比較大的城邦則都權衡利害得失而在分別以斯巴達和雅典為首的兩大城邦集團之間周旋。公元前449年希波戰爭結束後,希臘各邦之間矛盾更加突出。伯里克利當政時期雅典臻於鼎盛。城邦之間的矛盾終於導致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戰爭以雅典的失敗告終。戰後,雅典、斯巴達、科林斯、敘拉古等主要城邦內部貧富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在一些地區,公民兵制逐漸瓦解,雇用兵制不斷發展。

羅馬時代

羅馬共和國延伸到義大利南部,在公元前241年的第二次布匿戰爭後,將西西里納入自己的版圖。公元前202年,羅馬擊敗了迦太基,將西班牙和希臘納入版圖。在凱撒的統治下,羅馬征服了高盧和埃及。而在凱撒被刺殺以後,凱撒的養子屋大維擊敗了對手馬克·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於公元前27年建立了古羅馬帝國,並被尊為奧古斯都·凱撒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教為國教,並於公元330年遷都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但不久就被哥特人汪達爾人滅亡。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匈奴人阿拉伯人不斷侵入這塊土地。

近代歷史

從14世紀到16世紀,奧斯曼帝國征服了巴爾幹半島,消滅了南斯拉夫境內的斯拉夫國家,在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建立了長達5個多世紀的軍事封建統治。巴爾幹半島長期處於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這裡民族關係複雜,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數。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等國相繼擺脫了奧斯曼帝國(1299~1922)的統治,取得了獨立。不久,奧匈帝國吞併了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地。而當地人民想同塞爾維亞結合起來,共同組成一個大的南部斯拉夫人的國家。
義大利中世紀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北部強大城邦的崛起。15世紀,文藝復興造就了藝術、文學和科學上諸多的天才。到了16世紀早期,義大利大部分領土處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在拿破崙於1796年入侵之後,消失了幾個世紀的統一跡象又重新顯現。19世紀60年代,在愛國者馬志尼加里波第的努力下,統一運動(義大利復興運動)蓬勃開展。1861年,義大利王國宣布成立,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成為了統治者。
1492年西班牙取得“光復運動”的勝利,1516年卡斯蒂利亞女王胡安娜和王夫腓力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西班牙文名:卡洛斯)以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華格納等國的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的共主邦聯的國家。1492年10月,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此後,西班牙逐漸成為海上強國,在歐、美、非、亞均有殖民地。1588年“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潰,開始衰落。1873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24日王朝復辟。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失去在美洲和亞太的最後幾塊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關島菲律賓

大戰時期

義大利國家統一之後就走上了對外擴張的資本主義殖民道路並且以強國的姿態出現在歐洲的政治外交中,在19世紀60年代起不斷擴張領土。奧匈帝國對巴爾幹半島虎視眈眈,這引發了塞爾維亞的不滿,於是在1914年6月28日發生塞拉耶佛事件,這原本是一場在歐洲常見的暗殺事件,起初,人們並沒有對此感到有什麼異常,但在事後的一個多星期後,歐洲列強居然把它炒作成一場沸沸揚揚的“七月外交危機”,進而又因此引發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巴爾幹半島成為一戰第二主戰場,大多數南歐國家參戰。最後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二戰前義大利與德國、日本相繼簽訂了“鋼鐵同盟”和“反共產協定”等一系列條約成立了軸心國集團企圖重新瓜分世界,占領了阿爾巴尼亞、衣索比亞,1940年義大利勢力範圍遍及地中海、北非、東非達到鼎盛。隨後二戰爆發,許多南歐國家再度捲入戰火,義大利在與英國遠征軍的戰鬥中遭受一連串的打擊後萎縮,並於1943年投降退出軸心國集團,海外領地崩潰,二戰後只保留了南索馬里的統治權,直到1960年。

現代歷史

義大利是1957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時的六個創始國之一。該國的經濟曾在二戰後以3倍於二戰前的增長速度飛速發展,被當時的西方媒體稱之為阿爾卑斯山南面的奇蹟,在當時只有日本和德國增長速度比意更高。同時期,南歐經濟也得到了發展。東歐劇變也影響了南歐,最顯著的就是南斯拉夫的分裂。

古代文明

南歐東部的愛琴海地區,是世界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對西方世界而言,南歐更孕育了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確立了早期的基督教社會,為西方的思想及知識體系奠定了基礎。希臘、羅馬文化是古代歐洲發展最高的文化,這種文化優勢在地中海地區持續了兩千年以上,十六世紀以後才逐漸轉移至大西洋歐洲,除了希臘、羅馬文化外,歷史上南歐所屬的伊比利半島和巴爾幹半島也曾先後被來自北非和亞洲的伊斯蘭勢力所統治。

古希臘

希臘由於地形崎嶇,土壤貧瘠,且氣候乾燥,小麥和大麥等糧食作物的生產常感不足,但橄欖和葡萄等作物,卻特別適合種植於此地。古希臘人利用他們優越的海洋條件,將葡萄酒、橄欖油及陶器運到許多遠離城鎮的鄉村,換來穀物、林產及金屬等物資。
古希臘人航海經商,不僅累積了眾多的財富、糧食及物資,文明發展也進入繁榮的城市階段,人民有餘力從事高層次的文化活動。如西元前五世紀的雅典城邦,不僅是西民主思潮的誕生地,更產生了大量文學、戲劇、哲學、藝術及建築的傲人創作,為西方文化奠定不朽的根基。隨著古希臘人在地中海其他地區的殖民,希臘文化也廣為傳播,他們逐漸發展出共同的字母和語言,並且一起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希臘文明的巔峰時期,版圖一度擴及波斯、印度與埃及等地,希臘風格或仿希臘風格的文化要素,乃隨之擴散至北非、南亞一帶。

古羅馬

緊跟在希臘文明之後,羅馬人崛起於義大利半島西部的拉丁姆平原,開創了“拉丁文化”。極盛時期的羅馬帝國,版圖雄跨歐、亞、非三洲,把地中海變成了它的內海。義大利半島以西的區域,包括高盧、西班牙及不列顛等地,在被羅馬帝國統治前從未發展出高度的文明,因此拉丁化甚深。羅馬統治者在這些地區建立了都市文明,都市內有雄偉的神殿與劇場,堅固的道路與輸水系統,熱鬧的廣場、市集與浴池。而拉丁文在行政、法律及教育上的使用,更使羅馬語在西方各省廣為流傳,對於後來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及英語的形成,均有極大的影響。位於帝國東部的希臘、埃及與西亞等地區,早在被羅馬征服前便擁有極高的文明,並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希臘語仍是上層社會的共同語言。羅馬從希臘的哲學、藝術和文學中得到了完美範例,從起源於地中海東岸的宗教中得到了精神信仰,因此羅馬傳播至帝國西部的文化,事實上是汲取東方古老文化,並融合拉丁傳統後的新文化。羅馬人在文學、美學與哲學的成就上雖不及希臘,但在制度、法律、建築及工程等實務上,對後世卻產生重大的影響。而透過羅馬,希臘文化才得以延續,即使在經歷北方蠻族入侵與文化發展緩慢的中世紀後,依然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典範與動力。

經濟

南歐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雖大多數國家為已開發國家,但依然有很多限制經濟發展的因素,如耕地的破碎和貧瘠,工業規模小和技術與西歐、中歐相比較落後,此區為歐洲工業化最低的地區,也有彌補國際貿易差額的項目:旅遊業、僑匯

農業

地中海典型的氣候類型下形成了獨特的地中海農業類型,此農業類型屬於種植業和畜牧業並重的混合農業,優勢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等,多集中於多瑙河沿岸,尤其是羅馬尼亞。在地中海沿岸還有葡萄柑橘、橄欖等園藝作物也比較多。其他農作物還有葡萄牙的栗子,保加利亞的蘆葦和玫瑰等,保加利亞素有“玫瑰之國”之稱,其生產的玫瑰歷來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所植玫瑰屬高含油型玫瑰,玫瑰油的產量、質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該國還出產優酪乳、葡萄酒。
橄欖橄欖

工業

除義大利北部的工業區外,南歐大部分地區工業發展較差。本區工業主要以加工工業為主,所需能源和原料依賴外國進口,工業產品的1/3以上供出口。國家參與制企業比較發達。義大利的原油年加工能力為1億噸左右,有“歐洲煉油廠”之稱;鋼產量居歐洲第二;塑膠工業、拖拉機製造業、電力工業、衣飾皮革製造等也位居世界前列。此外西班牙的造船、汽車,保加利亞的食品加工(釀酒、乳製品),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的機械、採礦等產業也較具影響,其他國家多為工業欠已開發國家,工業基礎較薄弱,規模較小,技術較落後。

旅遊業

旅遊業往往是南歐多國的經濟支柱,所占收入比重大,一些國家完全或基本依賴於旅遊,如梵蒂岡、馬爾他、摩納哥等,而義大利、西班牙和希臘是世界五大旅遊國之一。南歐的旅遊項目以人文為主,古蹟遍布,本區擁有超過120項世界遺產,這是南歐“攬客”的重要條件。有著名的旅遊城市羅馬、那不勒斯威尼斯佛羅倫斯雅典巴塞隆納馬德里等。著名景點有義大利的古羅馬競技場比薩斜塔龐貝古城維蘇威火山等,希臘的雅典衛城克里特島奧林匹亞等,西班牙的聖家族大教堂塞維亞大教堂巴利阿里群島阿爾卡拉門等,以及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溶洞景觀。

各國概況

義大利
義大利地處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及西西里、薩丁等島嶼,北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接壤,東、南、西三面臨海。義大利國土面積約30.1萬平方公里。全境4/5為山丘地帶。有阿爾卑斯山脈和亞平寧山脈。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年平均氣溫1月2~10℃,7月23~26℃。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毫米。人口6074萬(2012年)。94%的居民為義大利人,主要語言為義大利語,信奉天主教。首都羅馬。義大利主要礦產有汞和硫磺,是發達工業國家,主要工業為原油加工和鋼鐵、食品、化工、機械。義大利旅遊資源豐富,文物古蹟多,有良好的海灘和山區,主要旅遊城市是羅馬、佛羅倫斯和威尼斯。
西班牙
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南部伊比利亞半島,西鄰葡萄牙,東北與法國、安道爾接壤,北臨比斯開灣,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東面和東南面瀕臨地中海,面積約50.6萬平方公里。境內多山,是歐洲高山國家之一。主要山脈有坎塔布連、庇里牛斯等。主要屬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溫帶氣候。 人口4616萬(2012年),其中西班牙人占人口總數70%以上,全國通用語言為西班牙語,信奉天主教。首都馬德里。西班牙主要礦產為汞、煤,是中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主要工業部門為造船、鋼鐵,服務業是支柱產業,自然、人文風光優美,著名旅遊勝地有馬德里、巴塞隆納、塞維亞、太陽海岸、美麗海岸等。
葡萄牙
葡萄牙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東、北與西班牙毗鄰,西、南瀕臨大西洋。地形北高南低,多為山地和丘陵,面積約9.24萬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特茹河、杜羅河。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人口1059萬(2012年)。主要為葡萄牙人。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信奉天主教。首都里斯本。葡萄牙主要礦產為鎢、大理石,歐盟中等已開發國家,工業基礎較薄弱,以輕工業為主,出產軟木。
安道爾
安道爾位於法國和西班牙交界處的一個南歐內陸國家。地處庇里牛斯山東段的山谷之中,面積為468平方公里。境內地勢崎嶇,海拔900米以上。安道爾屬山地氣候。人口78115人(2009年)。當地人屬加泰羅尼亞族,通用法語和西班牙語。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首都安道爾城。經濟以旅遊業、商業和金融業為主。
梵蒂岡
梵蒂岡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領土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和梵蒂岡博物館等。面積為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人口1400(2012年), 主要是義大利人。官方語言為義大利語和拉丁語。旅遊業是梵蒂岡的經濟命脈。
聖馬利諾
聖馬利諾是位於歐洲亞平寧半島東北部的內陸國,四周與義大利接壤。地形以中部的蒂塔諾山為主體,丘陵由此向西南廷展,東北部為平原。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人口3.19萬(2011年),官方語言為義大利語,大多信奉天主教。 首都亦名聖馬利諾。聖馬利諾旅遊業、商業、金融業是經濟主體。
馬爾他
馬爾他位於地中海中部,有“地中海心臟”之稱,面積316平方公里,是聞名世界的旅遊勝地,被譽為“歐洲的鄉村”。全國由馬爾他島、戈佐、科米諾、科米諾托和菲爾夫拉島五個島嶼組成。馬爾他島地勢西高東低,無森林、河流或湖泊,缺淡水,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人口45.25萬(2011年)信奉天主教,馬爾他語和英語為官方語言。首都瓦萊塔。礦產稀缺,主要發展旅遊業。
斯洛維尼亞
斯洛維尼亞位於歐洲中南部,巴爾幹半島西北端,地處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之間,西接義大利,北鄰奧地利和匈牙利,東部和南部與克羅地亞接壤,西南瀕亞得里亞海。面積為20273平方公里。氣候分山地氣候、大陸性氣候和地中海式氣候。斯洛維尼亞約有一半的面積由森林覆蓋,綠化率在歐洲各國僅次於芬蘭和瑞典。人口205.7萬(2012年)。主要民族為斯洛維尼亞族,官方語言為斯洛維尼亞語,主要信奉天主教。首都盧布爾雅那。屬已開發國家,經濟以服務業、旅遊業和加工業為主。
克羅地亞
克羅地亞位於歐洲中南部,巴爾幹半島的西北部,亞得里亞海的東岸,面積5.6萬多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地為主,氣候以地中海氣候為主。人口429.1萬(2011年)。主要民族是克羅地亞族,官方語言為克羅地亞語,主要宗教是天主教。 首都薩格勒布。資源較少,工業以食品、造船和紡織為主。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兩國之間,面積51129平方公里。人口384萬(2010年),波什尼亞克族為主要民族,通用波士尼亞語。首都塞拉耶佛。鹽礦、水力豐富,但整體經濟較落後。
塞爾維亞
塞爾維亞位於巴爾幹半島中北部,東北與羅馬尼亞,東部與保加利亞,東南與馬其頓,南部與阿爾巴尼亞,西南與黑山,西部與波赫,西北與克羅地亞相連。領土面積8.83萬平方公里。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的五分之一流經其境內。人口1000萬(2012年),塞爾維亞族為主要民族,通用塞爾維亞語。主要宗教是東正教。首都貝爾格勒。工業以冶金、紡織、食品為主,農業發展良好。
黑山
黑山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中西部,東南與阿爾巴尼亞為鄰,東北部與塞爾維亞相連,西北與波赫和克羅地亞相接壤,西南部地區瀕臨亞得里亞海,面積1.38萬平方公里。人口62萬(2011年),黑山族為主,官方語言為黑山語,主要宗教是東正教。首都波德戈里察。經濟較落後。
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位於東南歐巴爾幹半島西部,北部和東北部分別與塞爾維亞和黑山及馬其頓接壤,南部與希臘為鄰,西臨亞德里亞海,隔奧特朗托海峽與義大利相望。面積為2.87萬平方公里。人口319.4萬(2009年),阿爾巴尼亞族為主,官方語言為阿爾巴尼亞語。首都地拉那。經濟較落後。
馬其頓
馬其頓位於巴爾幹半島中部,是個多山的內陸國家。東鄰保加利亞,南界希臘,西接阿爾巴尼亞,北傍塞爾維亞和黑山,面積為25713平方公里。人口204.8萬(2010年),主要民族為馬其頓族,信奉東正教,官方語言為馬其頓語。經濟較落後。
保加利亞
保加利亞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東南部。北與羅馬尼亞隔多瑙河相望,西與塞爾維亞、馬其頓相鄰,南與希臘、土耳其接壤,東臨黑海。面積11.1萬平方公里,多山地和丘陵,巴爾幹山脈橫貫中部。屬大陸性氣候。人口736萬(2011年),主要為保加利亞族,通用保加利亞語,信奉東正教。首都索菲亞。有色金屬為主要礦產,出產玫瑰、葡萄酒和優酪乳。
希臘
希臘位於巴爾幹半島最南端,北同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相鄰,東北與土耳其的歐洲部分接壤,西南瀕愛奧尼亞海,東臨愛琴海,南隔地中海與非洲大陸相望,面積約13.2萬平方公里,境內多山。人口1131萬(2009年),多為希臘人,官方語言為希臘語,信奉東正教。首都雅典。受債務危機影響,經濟下滑,工業以造船、加工業為主,出產園藝作物。
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位於東南歐巴爾幹半島東北部,北和東北分別與烏克蘭、摩爾多瓦為鄰,南接保加利亞,西南和西北分別與塞爾維亞、黑山及匈牙利接壤,東南臨黑海,面積為23.84萬平方公里。地形奇特多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人口1904萬(2013年),羅馬尼亞族為主,官方語言為羅馬尼亞語,信奉東正教。礦產有天然氣、石油和煤,冶金、化工、機械製造為主要工業部門,出產穀物、小麥、玉米、蘆葦,畜牧業發展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