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捕廳

南捕廳

南捕廳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是個歷史悠久的老地名。

清代南京城內有南捕通判衙署(簡稱南捕廳)和北捕通判衙署(簡稱北捕廳)兩個專門從事緝捕工作的衙署。東起府西街、西接綾莊巷的南捕廳負責轄區內陸上的緝捕工作,位於府北土街口的(今中山東路洪武路口的舊稱)北捕廳則負責水上緝捕工作。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南捕廳的建築物毀於太平天國。1872年重建,清末實行新政時,又在此設立警察局。抗戰前夕,南捕廳舊址房屋已蕩然無存,但以此命名的老街巷卻保存了下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捕廳
  • 地理位置南京市秦淮區
  • 占地面積:不詳
  • 重建:1872年
簡介,甘熙宅第,王炳鈞寓所,

簡介

南捕廳是一個與緝捕工作有關的地方。據史書記載,清代南京城內有南捕通判衙署(簡稱南捕廳)和北捕通判衙署(簡稱北捕廳)兩個專門從事緝捕工作的衙署。
南捕廳
東起府西街(今為中山南路)西接綾莊巷的南捕廳負責轄區內陸上的緝捕工作,位於府北土街口的(今中山東路洪武路口的舊稱)北捕廳則負責水上緝捕工作。這在當時也可算得上是兩個很有權力的衙門了。但這兩個名噪一時的捕廳同樣不能逃脫世間浮沉變遷,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原先南捕廳的建築物毀於硝煙瀰漫的太平天國。1872年重建,清末實行新政時,又在此設立警察局取代了捕廳工作,但到了抗戰前夕,浮浮沉沉的南捕廳舊址房屋已經蕩然無存,但以此命名的老街巷卻保存了下來。

甘熙宅第

居住在南捕廳的甘氏乃名門望族,其先祖甘寧乃是三國時大名鼎鼎的將軍,後來甘寧的後代們就在長江之濱紮下根,一代代繁衍生息,並成為金陵最早的土著。明代末年,甘氏的一支遷居到內城,但仍過著平民的日子。乾隆年間,甘氏後人甘福平步青雲,官至布政使司都事和按察使司,甘家面貌開始發生巨大變化。使他青史留名的,一是他遍訪吳越,收集書籍十萬餘卷,建成了江南著名的藏書樓“逮津樓”,該樓1853年毀於戰火,留下了海內孤本宋版《金石錄》;二是他的兩個兒子甘煦、甘熙皆為一代名士。
提起甘家大院,南京城裡可能沒有人不知道。這座以木構架為主的典型中國古建築始建於道光初年,它的建築傳承了徽州古建築的風格,木雕石刻精美,又兼具太湖流域建築風貌,注重廳堂梁架的細部雕琢。甘家前後用50年時間,造屋4組,多達300多間,民間俗稱甘家大院為“九十九間半”。房屋最為獨特的是,整個建築坐南朝北,這緣於兩個傳說:一說是甘家到金陵經商,據《圖宅木》的風水說法,坐南朝北可逢凶化吉;二是甘氏祖先從北方南遷,建築上坐南,是為感念祖先。不過對於“九十九間半”的來歷,民間有個不確定但有趣的說法,中國最大的帝王宮殿北京的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中國最大的官僚府第是曲阜的孔府,九百九十九間半;中國最大平民住宅也便是這南京的甘熙故居,九十九間半。

王炳鈞寓所

南京南捕廳24號,民國著名大律師王炳鈞"王炳鈞狀師事務所"和寓所,民國諸多名人曾出入於此,二〇〇八年被拆遷,近來傳聞南捕廳將全面重建,恢復歷史舊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