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倉峪村

南倉峪村隸屬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南27公里,鋼城西南5公里處。其東鄰磁萊鐵路,西鄰東施家峪村,南與新泰市高玉鋪村、狄家溝村接壤,北鄰寨子村南倉峪村1200畝,2100口人。 南倉峪,明朝洪武三年建村。原名南藏峪,因臧氏建村得名。後因臧字髒字諧音,又因山峪中便於藏糧食,可免遭匪洗劫,遂改為南藏峪,後演變為南蒼峪。因蒼字是蒼蠅的蒼,感到不雅,1958年又改為糧倉的倉。傳說還有北倉峪,地址在今村北,張山子前懷裡。先民們用來碾米的石碾子溝還在一塊巨石上完好無損。後來北倉峪的人都遷到了南倉峪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倉峪村
  • 所屬:蒙陰縣黃莊區寨子鄉管轄
  • 人均收入:3300元
  • 土地面積:1200畝
沿革,發展,解放前,革命後,經濟,人文自然,人物事件,

沿革

南倉峪村在明清兩代屬蒙陰縣黃莊區寨子鄉管轄;1941年至1946年隸屬新甫縣顏莊區;1946年劃歸新泰縣翟鎮辦事處寨子鄉;1991年劃歸萊蕪市寨子鄉;2001年劃歸艾山街道辦事處。

發展

南倉峪全村有16個姓氏,分別為方、王、陳、董、袁、吳、林、李、程、懷、郇、刁、魏、馬、呂、孫等姓。
南倉峪村是艾山街道辦事處最南的一個村子,南與新泰市接壤,萊新高速公路、磁萊鐵路、205國道三條交通幹線南北貫通。南倉峪村在群山懷抱之中,坐落在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山峪里。村南是南山、尖子山、普子山3山,西南有鷂子窩山,西面有小鷂子窩山,西北是張山子山。房子散落在山峪兩邊的山坡上,村中的一條大街與峪底的小河平行。小河上有一座小橋,連線著村兩邊的交通。河中建著道道攔河壩。河兩岸有開墾的農田。

解放前

吃水十分困難,人們需到村東南轉山子處的馬刨泉排隊打水。解放後,村里成立了打井隊,在村西南峪里打了一眼井,深五六米,打水時井繩一大抱。即使這樣,到了春末夏初也還得下井底去用瓢刮水。
1957年,村里調集勞動力在村中廟東邊打了一眼井,深6米以上,雖然有水了,但水又鹹又澀,不能飲用,當地人叫懶水,人們用來洗衣、洗菜、刷盆、刷碗,也可以和泥、澆菜,村民們也十分知足。1973年,農業學大寨的口號叫得響,黨支部書記方得茂下大決心解決生產生活用水問題。經公社水利站考察論證,決定從寨子南河裡打井提水,用水渠向南峪引水。引水工程主要有水池、揚水系統、紅旗渡槽、水渠、飲水設施等五部分。水池建在寨子村南河邊,池長60米,寬20米,深5米。四周用石砌成。揚水系統,機房400千瓦電機兩台,上山的生鐵管道100米,垂直高度30米,每小時上水190立方米。紅旗渡槽,在村西北兩山之間,渡槽工程足雙層拱橋總高18.7米長105米,用石砌成.環山水渠深l米,寬1米,長1900米水渠建成以後,南倉峪歷史上第一次有了水澆地,共400餘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地瓜等農作物。
水到田間地頭以後,南倉峪人又在村里沿街修了6個水井,由地下管道連線,水流到了大門口,挑水最遠的不過百米。1993年,村里打深井一眼250米,每小時上水30立方,1998年打一口井每小時上水10立方,自來水管道到了家家戶戶,水終於到了鍋頭、缸邊。終於結束了無水吃的歷史南倉峪村在解放前,有私塾,先生是本村的方義芝、方得修。1949年成立國小,教師是以後成為公社教育組長的劉延祥,鄰村卞家泉人。第一個讀國中的是方得瑩,1951年到新泰一中就讀,1954年畢業。第一個讀大學的董仲奎,北京大學水產系。第一個攻讀博士學位的是方恆忠,1996年青島海洋大學畢業,2001年獲碩士學位,2002年8月到北大攻讀博士學位。

革命後

南倉峪地處山區,革命歷史較早,1937年董玉彬在黃莊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蒙陰縣黃莊區指導員(書記),回村發展黨員董仲舉、董玉艷、董玉蘭、方得典、陳西勝、袁慶禮、董玉炳等人,並任南倉峪支部書記,他是原寨子鄉最早的共產黨員。
南倉峪參加革命的人很多,其中董仲俊,1938年在陳粟部參加抗戰,韓戰時任營長,1953年回國任團長,1978年任煙臺軍分區司令員,濟南守備區司令員職上退休。董仲和1940年入伍,因讀過國民國小入伍後任衛生員,1950年至1955年在哈爾濱軍醫大學學習,5年後畢業到齊齊哈爾實習,後到上海空軍醫院任職醫療水平較高,70年代初,國家派醫療隊支援非洲,曾率醫療隊到阿爾及利亞、坦尚尼亞、奈及利亞三國為非洲人民治病。並與尼雷爾總統建立了友誼,先後任副隊長,隊長等職,董仲和占詩文底子很厚,著有《新甫詩集》一書,書前邊有對詩詞格律的專淪,後有五、七言律詩20餘首,回鄉時曾遍贈親友。

經濟

改革開放的春風使南倉峪村煥發了生機,1983年方恆東第一個買了拖拉機,1983年董仲安第一個買了大汽車,林士文第一個開起了飯店,如今全村農用三輪車300多輛,拖拉機35台,汽車26部,有的辦了公司,做了大買賣,董仲慶、董和星、董仲安、方立安等人還買了小轎車。
如今的南倉峪人均收入3300元,達到了小康水平,過著幸福的生活。

人文自然

南倉峪村中河邊有一廟宇,叫七聖廟,據廟碑記載建於明萬曆三年,萬曆三十九年重修,清康熙五十八年再次重修。廟裡供奉觀音菩薩,居中端座;兩邊侍立紅海小妖,海波浪女;東北角老龍王,東增福神、山神;西北邊牛王,西邊越福神、土地爺。院內一小石廟是王靈官,東屋裡是致公老爺黑白龍王,廟裡的神塑在解放初被毀。
①臧氏:南倉峪老一輩人說,最初臧氏建村,因此叫南臧峪。後因“臧”與“髒”字諧音,人們以為不好聽,所以才叫南藏峪。
②石碾子溝:在南倉峪村北一里許,相傳叫北倉峪的地方,有一巨石,石面平坦,上有一溝長約1.5米,深約40厘米,寬約35厘米,底面弧形。相傳當時沒有碾子,人們在這個溝里碾米。所以這個溝叫石碾子淘,也證明這裡曾有先民居住過。
③鷂子窩:相傳鷂子窩本來叫鳳凰峪。鳳凰神鳥非梧桐不棲,非練食不食。當地民謠:鳳凰不落無寶之地,這裡自然是有寶藏的。可是後來,來了一個南蠻子,取走了寶藏,並施展法術,使這裡的山峪變成了鷂子形,頭、身、翅都象一隻飛行的鷂子,所以才叫鷂子窩。自從叫了鷂子窩,南倉峪就窮下來了。
④馬刨泉:在南倉峪村東轉山子上,此泉僅一水坑。但整年不乾,也不外流,人們在田間勞作,休息時常去喝水,水清涼,有甜味,人們以為神泉。相傳唐朝尉遲敬德,騎馬過此,人困馬乏,又飢又渴,在此略事休息。馬奮起前蹄,刨坑出水,人馬飲足而去,從此,水一直沒有乾涸。

人物事件

方得茂:1946年參加人民解放軍,在炮兵部隊任過炮長、排長等職。不但有一定的組織指揮能力,而且目測水平很高,往往首發炮彈,便能命中目標。因此,在修渠時,無論是18.7米高的水渡槽,還是105米長的渠道,全靠他目測。後來,縣水利局來用儀器測量渡槽垂直,誤差不超過2厘米,受到全村人的尊敬。
一、烈士英名錄
王道德 1939年參加抗戰,1943年在蒙陰犧牲。
方得岱 1939年參加抗戰,1943年在蒙陰犧牲。
呂維篤 1943年參加抗日地方武裝,1947年在當地犧牲。
董玉炳 1944年參加革命,1947年在本村被國民黨軍殺害。
董玉柱 1944年參軍,1948年在河南開封犧牲。
董玉禮 1944年參軍,1951年在朝鮮戰場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
1938年-1951年 董玉賓
1951年-1953年 方得典
1953年-1954年 董玉讓
1954年-1955年 方得茂
1955年-1977年 董仲高
1977年-1979年 陳洪傳
1979年-1981年 王道森
1981年-1986年 王成安
1986年-1988年 董仲進
1988年-1995年 方恆文
1995年-1996年 陳洪勇
1996年-1997年 方恆卓
1997年-1998年 方恆文
1999年-2000年 懷紀永
2000年 陳洪勇
三、歷任村主任
1949年-1958年 董玉讓
1958年-1976年 方得堯
1979年-1981年 王成安
1981年-1986年 王道森
1986年-1988年 方恆文
1988年-1999年 董仲進
1999年- 陳洪勇(兼) 
改革開放的春風使南倉峪村煥發了生機,1983年方恆東第一個買了拖拉機,1983年董仲安第一個買了大汽車,林士文第一個開起了飯店,如今全村農用三輪車300多輛,拖拉機35台,汽車26部,有的辦了公司,做了大買賣,董仲慶、董和星、董仲安、方立安等人還買了小轎車。
如今的南倉峪人均收入3300元,達到了小康水平,過著幸福的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