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目大蠶蛾

半目大蠶蛾

半目大蠶蛾(天蠶)是中國珍貴的野生絹絲昆蟲資源。主要取食殼斗科相等屬的植物,如遼東柞、蒙古柞、栓皮柞、尖柞等樹葉。半目大蠶蛾的野外放養,病害天敵比較嚴重,結繭率僅35%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半目大蠶蛾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簡介,形態特徵,天敵昆蟲,柞蠶飾腹寄,四星埋葬蟲,

簡介

半目大蠶蛾
半目大蠶蛾(天蠶)是中國珍貴的野生絹絲昆蟲資源,在黑龍江省鏡泊湖飼養和全省野蠶資源的普查過程中,發現了柞蠶飾腹寄蠅、四星埋葬蟲和中華黑廣肩步甲是對天蠶可產生較大危害的天敵昆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它們已形成了對天蠶自然種群的高度適應性,對天蠶自然種群的發展規模起到了決定性的抑制作用。了解和研究這些天敵昆蟲,對更好的保護天蠶資源以及開展其在生物防治上的套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半目大蠶蛾(Antheraea yamamai Guerin-Menev ille)俗稱天蠶,是中國珍貴的野生絹絲昆蟲,2000年8月該物種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簡稱“三有名錄”加以保護。在黑龍江省鏡泊湖飼養和全省野蠶資源的普查過程中,我們發現3種對天蠶危害較大的天敵昆蟲,這些昆蟲種群對半目大蠶蛾適應性強,危害重,已形成對半目大蠶蛾自然種群的發展規模起決定性的控制作用。

形態特徵

成蟲8月間羽化,最早羽化與最遲羽化相差可達30天以上,羽化最適溫度為22-26℃,成蟲翅展12-15cm,體長雌約4.5cm,雄約3.7cm,色澤不一,多達幾十種,主要有橙黃色、灰黃色、赤褐色、紅色、茶青色等各種各樣不同濃淡程度的蛾色,其中以橙黃色較多,茶青色最少。交配率的高低與環境條件及翅色有關,溫度低、濕度高、通風而風力不長、強的蔭影處較為適宜,又橙黃色蛾交配率最高,其次為灰黃色蛾。
幼蟲在中國東北地區的自然條件下,5月上、中旬孵化。暖卵的適溫為18℃,相對濕度為75-85%,在此溫、濕度條件下,經6天孵出蟻蠶,孵化率可達90%左右。
半目大蠶蛾主要取食殼斗科相等屬的植物,如遼東柞、蒙古柞、栓皮柞、尖柞等樹葉。
半目大蠶蛾的野外放養,病害天敵比較嚴重,結繭率僅35%左右。為了防止天敵為害,可在小蠶期進行室內飼養,剪取鮮枝放在容器中飼育,每日早晚給葉一次,溫度25-28℃,相對濕度70-75%,並適當添水,可減少發病率、提高結繭率。

天敵昆蟲

柞蠶飾腹寄

形態特徵成蟲雄蠅體長10~12 mm;體色黑灰,頭部覆灰黃粉被,胸部生有黑色剛毛,形成幾列縱帶狀,翅面窄而長;雌蠅體型略短,體長9~12 mm,體色灰黑胸背剛毛黑色成縱狀排列,與灰色粉被區別明顯,在林地中從外觀上很容易與其它蠅類區分開。卵呈卵圓形,灰色,屬微型卵,卵長0.3 mm左右,寬0.18 mm,肉眼可見。幼蛆體黃色,體長差別較大,腹末端有2個氣門盤清晰可見,氣門盤為深褐色。蛹為圍蛹,長橢圓形,兩端粗細差異不大;蛹為深褐色或黑褐色。

四星埋葬蟲

形態特徵:雌蟲體長16.0-17.0 mm,甚扁。體黑色,略有光澤,前胞北板,鞘翅土黃色。頭小,略呈三角形,黑色;複眼小,橢圓形,寬大於長,邊緣上翹,中部隆起並呈黑褐色;小盾片三角形,鞘翅土黃色密布突點,每鞘翅有3條縱脊,在近肩和頂角處各有一個大黑斑,使翅面呈四星狀;足黑色,前中後部依次增大,脛節有成排的密刺和2根端距,跗節末端外突呈刺狀,爪尖而彎。腹部僅第7節突出於鞘翅外,尾端有黃褐色細毛。卵略呈長圓形,初為白色,孵化前變為黃褐色,有彈性。卵長2.2~3.4 mm,寬2.0~3.1 mm。幼蟲扁而長,老熟時體長22.0~28.0 mm。初孵化時為白色,眼為紅色,後漸變為灰色和黑色。蟲體由12節組成,頭小,前口器,各體節邊緣外突出,呈鋸齒狀,末節尖小,有2根臀棘。蛹為裸蛹,初化蛹為白色,後變為土黃色,蛹體長19.0-22.0 m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