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九夜

十二月十九夜

《十二月十九夜》是詩人廢名的代表之作,寫於1936年,收錄在新民印書館1944年版《水邊》中。這首詩意象恍惚,光怪陸離,卻包含無限生機。這首詩運用跳躍性的奇思異想和乾淨利落的語言創造詩的意象和意境,不僅富有詩意,而且營造出一種非現實的虛幻感,有一種中國古典詩歌論所說的“鏡花水月”之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二月十九夜
  • 作者:?>廢名
  • 創作時間:1936年
  • 出處:《水邊
  • 詩體新詩
詩歌原文,詩歌鑑賞,作者簡介,

詩歌原文

十二月十九夜
深夜一枝燈,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鳥林,
是花,是魚,
是天上的夢,
海是夜的鏡子。
思想是一個美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燈,
是爐火,
爐火是牆上的樹影,
是冬夜的聲音。

詩歌鑑賞

冬天的深夜,詩人默坐在房中,他面對室中的一盞燈,眼前仿佛出現了聳立的高山、潺潺的流水,而寂靜的四野又宛如大海一樣包圍著他。他想像夜空閃爍的顆顆明星,仿佛是座座鳥林,又仿佛是溫馨的花,是游弋的魚。變幻不定的星室給他夢幻般的感覺,仿佛藍天的夢魘。而滿天的星斗,倒映在海上,海仿佛是夜的鏡子。詩人浮想聯翩,又從夜景回到自身,覺得自己美好的思想仿佛是一個美人,是家,是日,是燈,是爐火。躍動的爐火在牆上留下影子,仿佛樹影一般。在詩人的感覺中,這活動的樹一般的影子,仿佛是冬夜的聲音。這就是這首詩在讀者面前呈現的一連串的意象和詩人抒寫的對冬夜的感受。
這首詩的藝術表現頗有特點:一是它不作架空抒情,而致力於意象的呈現,運用暗示和隱喻展現詩人的心境。它的篇幅短小,然而意象繁複。詩人通過一連串跳動著的意象來表現自己飄忽不定的思緒。詩人不說自己的思想如何美好,而是通過隱喻,將自己的思想比作美人、日、月、燈、爐火。美人、日月、爐火等都是美好的事物,它們都有助於將情緒客觀化,從而使詩篇生動形象,增加感人的藝術魅力。二是觀念聯絡的奇特。星與鳥林、花、魚、夢,思想與美人、家、日、月、燈、爐火,這些不同的事物之間似乎沒有共同點,然而詩人卻通過想像,發現了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在藝術表現時又省略了聯絡的字句,從而反映詩人思路的飄忽與意識的流動。三是運用通感手法。這首詩的末兩句“爐火是牆上的樹影,/是冬夜的聲音”,詩人以聽覺來寫視覺,突出了詩人冬夜的強烈感受,抒寫了詩人衝破冬夜的寂寞的主觀願望;在藝術上,這一通感手法的運用,使詩的語言富於彈性與新鮮感。​

作者簡介

廢名(1901~1967),原名馮文炳,字蘊仲,湖北黃梅人。1922年就讀於北京大學預科,後轉入本科英國文學系,並參加語絲社。1929年大學畢業後任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師。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故鄉任國小教師。1946年返回北京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2年後任東北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中文系主任。1963年起任吉林省文聯副主席。作有多部小說。​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