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學(第二版)

區域經濟學(第二版)

《區域經濟學(第二版)》是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07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郝壽義 安虎森。本書把這種城鄉邊緣區作為區域空間的一種組織單元來進行研究,並在傳統的二元結構基礎上提出了區域即城市經濟、城鄉,邊緣區經濟和鄉村經濟,強調了城市、城鄉邊緣區、鄉村之間不可分割的整體性和聯繫性,從而形成了一個涵蓋區域整個空間的區域經濟學。

本書認為,區域並非是雜亂無章的眾多事物和現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種網路結構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區域的本質是一種結構。這種結構並不是先無就有的,而是逐漸形成並不斷演進而來的。這種結構的過程也就是某一區域的形成過程。當然對不同區域而言,這種結構的完善程度是千差萬別的,如何把握該區域的結構特徵是構建區域經濟的關鍵所在。

本書認為區域一旦形成,就開始其生命史,其生命史的主線應是經濟發展,區域內的任何過程都圍繞這一主線而相互聯繫著。這些過程既包括時間維度上的區域經濟成長、區域產業結構演化和區際分工與聯繫,也包括空間維度上的區域空間地域結構的演化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區域經濟學(第二版)
  • ISBN:9787505842656 [十位:750584265X]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年07月
圖書目錄,

百科名片

作/譯者:郝壽義 安虎森
頁數:527 重約:0.495KG
定價:¥30.0

圖書目錄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區域及區域分異的客觀基礎
一、區域概念的界定
二、區域分異的客觀基礎
第二節區域經濟問題與區域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
一、西方國家區域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
二、中國區域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
三、改革開放的深入與中國區域經濟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其內容
一、研究對象及其含義
二、主要的研究內容
第二章經濟活動的區位
第一節基本概念
一、經濟區位
二、區位單位
三、區位因素
四、區位決策
第二節區位選擇
一、生產活動區位選擇
二、家庭居住區位選擇
三、公共設施區位選擇
第三章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工與區域空間的形成
第一節經濟聚集與城市的形成
一、分工、專業化與地域生產綜合體組織的形成
二、交易以及集市的形成
三、人口的集中與城市的形成
第二節看不見的手與城市的有序化過程
一、企業組織的變化過程——縱向一體化和縱向分解
二、企業之間聯繫的變化與區位重新選擇
三、新的勞動分工與城市空間結構的有序化
第三節城鄉聯繫與區域的形成
一、城鄉聯繫的有關理論
二、城鄉聯繫模式
三、城鄉聯繫途徑
四、城鄉聯繫網路結構
第四章區域經濟成長
第一節區域經濟成長要素
一、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
二、勞動力資源
三、資本
四、技術條件
五、結構變化與經濟成長
六、制度安排與區域經濟成長理論
第二節區域經注增長理論
一、巨觀經濟成長模型
二、區域經濟成長模型
第三節區域經濟成長工模式
……
第五章區域產業結構
第六章區際分工與聯繫
第七章區域空間的地域結構
第八章城市經濟
第九章城鄉邊緣區
第十章鄉村經濟
第十一章看得見的手——區域經濟政策
參考文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