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艾(原變種)

北艾(原變種)

多年生草本。分布在海拔1 500-2 100米的地區,多生於亞高山地區的草原、森林草原、林緣、谷地、荒坡及路旁等處。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實用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多年生草本。
根:主根稍粗,側根多而細;根狀莖稍粗,斜向上或直立,有營養枝。
莖:莖少數或單生,高(45-) 60-160厘米,有細縱棱,紫褐色,多少分枝;枝短或略長,斜向上;莖、枝微被短柔毛。
葉:葉紙質,上面深綠色,初時疏被蛛絲狀薄毛,後稀疏或無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絨毛;莖下部葉橢圓形或長圓形,二回羽狀深裂或全裂,具短柄,花期葉凋謝;中部葉橢圓形、橢圓狀卵形或長卵形,長3-10(-15)厘米,寬1.5-6(-10)厘米,一至二回羽狀深裂或全裂,每側有裂片(3-)4-5枚,裂片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5厘米,寬1-1.5厘米,先端長漸尖,邊緣常有1至數枚深或淺裂齒,中軸具狹翅,基部裂片小,成假託葉狀,半抱莖,無葉柄;上部葉小,羽狀深裂,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邊緣有或無淺裂齒;苞片葉小,3深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葉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全緣。
花:頭狀花序長圓形,直徑2.5-3(-3.5)毫米,無梗或有極短的梗,基部有小苞葉,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密穗狀花序,而在莖上組成狹窄或略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總苞片略短小,卵形,先端尖,背面密被蛛絲狀柔毛,邊狹膜質,中層總苞片長卵形或長橢圓形,背面被蛛絲狀柔毛,邊寬膜質,內層總苞片倒卵狀橢圓形,半膜質,背面毛少;雌花7-10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裂齒,紫色,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8-20朵,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檐部紫紅色,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有短尖頭或略鈍;花柱略比花冠長,先端2叉,花後稍外彎,叉端截形,具長而密的睫毛。
果:瘦果倒卵形或卵形。
花果期:8-10月。

產地生境

產陝西(秦嶺)、甘肅(西部)、青海、新疆、四川(西部)等省區;陝西(秦嶺太白山) 及青海分布在海拔2 500米以上地區,甘肅、新疆。
分布在海拔1 500-2 100米的地區,多生於亞高山地區的草原、森林草原、林緣、谷地、荒坡及路旁等處。
蒙古、蘇聯、歐洲除冰島及大西洋與地中海中的島嶼外的國家、北美洲的加拿大及美國東部也有。
染色體2n=16。模式標本采自西歐。

實用價值

含揮髮油,有光水蘇素(psilostachyin C15H20O5)及光水蘇素一C(psilostachyin-C. C15H20O4),根含酮類(C14H140)物質,此外還含有生物鹼。
新疆民間作“艾”(家艾)的代用品,有溫氣血、逐寒濕、止血、溫經、安胎等功效,為婦科常用藥;又作牲畜飼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