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園鎮

北園鎮

北園鎮位於濟南市北郊,東至黃台山東麓與歷城區華山鎮接壤,西與天橋區藥山街道辦事處毗鄰,南與天橋區、歷下區兩市區連線,北跨黃河,於鵲山北麓與大橋鎮交界。素有“山東第一名鎮”之稱。歷史上也是山東省第一個人民公社--北園人民公社。2001年6月北園鎮撤銷,組建天橋區北園和濼口兩個街道辦事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園鎮
  • 所屬地區濟南市
  • 地理位置濟南市北郊
  • 稱號:山東第一名鎮
基本概況,地理位置,自然狀況,村委居委,經濟狀況,強鎮由來,村鎮事記,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經濟特點,社會進步,教育,文化,檔案,醫療,體育,人民生活,鎮村建設,組織建設,中共地方組織建設,基層政權建設,鎮黨委書記,鎮長,人物簡介,

基本概況

沿革 “北園”一名初見於《二十四泉草堂集·北園曉行》一詩。1955年濟南市郊二區更名為北園區, 1956年建立北園鄉, 1958年建立政社合一的北園人民公社。196 0年6月, 由歷城縣劃歸天橋,稱天橋人民公社北園分社。1961年7月劃歸歷城縣西郊區領導, 將北園人民公社分為北園、無影山、濼口、鵲山4個管區。同年11月建歷城縣北園區公所。 1968年7月撤銷北園區公所,恢復北園人民公社建制。1978年,轄區內的菜市、 東關、畢家窪、黃屯、官紮營、堤口、北坦等7個生產大隊分別劃歸歷下、天橋兩區。1980年3月,劃歸郊區。1983年5月撤銷北園人民公社建制,組建北園、 濼口兩鎮。 1984年組建濟南市郊區北園辦事處,轄北園、濼口兩鎮和藥山鄉。1985年9月,撤銷北園辦事處和兩鎮一鄉,組建北園鎮。1987年5月撤銷郊區建制,北園鎮劃歸天橋區。 1997年6月,北園鎮析出14個村,組建了天橋區藥山街道辦事處。鎮政府駐北園大街中段493號。2001年6月北園鎮撤銷,組建天橋區北園和濼口兩個街道辦事處。

地理位置

該鎮位於濟南市北郊,東至黃台山東麓與歷城區華山鎮接壤,西與天橋區藥山街道辦事處毗鄰,南與天橋區、歷下區兩市區連線,北跨黃河,於鵲山北麓與大橋鎮交界。

自然狀況

該鎮地處泰山余脈北麓,西部地區是呈緩慢上升的崗坡地,整個地形南、西兩面高,北、東兩面低。沿黃河、小清河一帶形成背河槽形窪地、河灘高地,東部形成眾多淺平窪地。 境內分布著大小高低不等的12座山丘, 海拔高度在21~120.8米之間。 其中鵲山、藥山、粟山、北馬鞍山、標山、鳳凰山、金牛山等組成了濟南的一大景觀--“齊煙九點”。境內有河流11條,黃河在北園鎮境內流長13.4公里,小清河境內流長12.15公里,柳行河、東濼河、西濼河、工商河、興濟河、北太平河、南太平河、後引河、迎濟河等皆為小清河上游的支流。至2000年底,全鎮土地總面積4 2.92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玉米、蔬菜等。礦產資源主要有砂、石,其中黑砂石又名濟南青。植物資源有149科,1175種。其中野生植物300種,栽培植物800種。蔬菜有18個種類,50個品種。陸棲野生脊椎動物有200種,飼養的有30種;兩棲類10種,魚類50種。

村委居委

2000年,鎮轄35個行政村和居委會,總人口208128人(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人口自然增長率3.66‰。鎮轄村居人口72339人,占北園地區總人口的34.75%,其中農業人口39075人, 占村居總人口的54.02%,非農業人口33264人,占村居總人口的45.98%。全鎮有回族、朝鮮族、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壯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總數461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2.2%。全鎮有張、趙、馬、米、朱、鄭、騰等354個姓氏,其中張姓最多。

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全鎮經濟為單一農業型,糧食畝產僅50公斤。1978年,完成了沿黃萬畝澇窪地改稻田和鵲山地區旱田改稻田工程。 糧食畝產量上升到468公斤,蔬菜畝產量穩定在5000公斤左右。1979年,開始了向農工商轉變的歷史性變革。至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8300萬元。該鎮以鎮村工業和第三產業發達著名。經濟的繁榮,促進了北園鎮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

強鎮由來

1990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北園鎮“明星鄉鎮”稱號。在《鄉鎮企業》 雜誌社組織的年度中國鄉鎮企業十大百強排名中, 北園鎮名列全國產值最高的100個鄉鎮第10名。1991年各業總收入達14.1億元,其經濟實力成為“山東第一鎮”。1 992年,經濟總收入達30億元,有8個村(居)經濟總收入過億元,被評為濟南市第一個“小康鎮”。在農業部鄉鎮企業司組織的全國鄉鎮企業年產值超20億“十強鄉鎮”評比中,北園鎮列第二位。1995年,經濟收入過億元的村居增至21個,全鎮經濟總收入達109億元,在全省農村經濟綜合實力200強鄉鎮評比中獲得總分第一,省統計局授予農村經濟綜合實力“山東第一鎮”稱號。全鎮獲得的主要榮譽稱號還有:山東省先進集體、濟南市首批黨建先進鄉鎮、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濟南市社會文化先進鄉鎮、山東省鄉鎮企業先進鎮、濟南市義務教育示範鄉鎮、濟南市救災先進鄉鎮、濟南市民族進步先進集體、全國村民自治示範工作中國鄉鎮之星、山東省文明鎮、濟南市先進基層黨委、山東省科技示範鄉鎮、山東省擁軍優屬模範單位、全國精神文明村鎮先進鎮等。

村鎮事記

1951年2月, 郊一區、郊二區、濼口鎮同時建立土改委員會,第二次土改全面展開。3月底土改結束,徵收、沒收土地937.6公頃,分給少地無地的貧苦農民。
1957年9月,市人委公布張養浩墓、扁鵲墓為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11月,沃廣興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赴北京參加全國農業勞動模範代表會議。
1958年7月23日, 黃河大汛,北園萬人上陣,戰勝了11900立方米/秒的特大洪峰(濼口流量)。當日最高水位達32.09米。
8月6日,周恩來總理視察濼口黃河鐵路大橋。
是月9日,毛澤東主席視察北園水屯村,提出“還是辦人民公社好”。
是月20日,全省第一個人民公社--北園人民公社成立。
10月9日,蒙古人民共和國《真理報》副總編輯圖門扎日格列夫婦來北園訪問。
是月,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來北園視察。
1959年3月,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安子文視察北園水屯村。
1960年3月,蘇中友協代表團訪問北園。
1962年7月13日,北園遭暴雨襲擊,3個小時降水298.4毫米,糧、菜田全部被淹。
1964年10月,沿黃澇窪地改種水稻成功。當年全社平均畝產比上年增長34.5%,總產值增長18.05%。
1967年5月31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戰士王士棟,在狂風暴雨中排除了濼口黃河鐵路大橋上的障礙物,不幸犧牲。為表彰他的英雄行為,後在黃河鐵路大橋北端建立了王士棟烈士紀念地,並被列為濟南市文物保護單位。
1969年4月, 在無影山出土一組珍貴的西漢彩繪樂舞技陶俑,後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
1972年8月, 高棉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訪問濟南,參觀了濼口引黃工程。
1974年3月, 黃台山發現西漢古墓。該墓是一座漢畫石墓,出土的漢畫石中有漢代著名的《七盤舞》圖像。
1977年12月,北濼口被黃河水淹沒,居民遷至黃河以南各村莊定居。
1978年10月, 堤口莊、畢家窪、北坦、官紮營、黃家屯5個農業生產大隊,由北園公社分別劃歸堤口路、工人新村、北坦、官紮營、寶華街街道辦事處,居民由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東關、菜市2個生產大隊劃歸歷下區。
1980年3月, 濟南市恢復郊區建制。天橋區與郊區劃定區界,北園公社由歷城縣劃歸郊區。
1982年,柳行、白鶴、清河3個農業生產大隊實行社員退休制度。
1984年9月27日, 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35周年聯歡會,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方榮翔到會表演。
1988年8月1日,洋涓村農民秦秀珍被解放軍總政治部、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擁軍優屬模範”光榮稱號。
是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由山東省副省長譚慶璉陪同到清河村視察。
1989年3月17日,天橋區政府在濟南鄉師故址(今明湖中學) 興建“濟南鄉師展覽陳列室”。1991年11月,共青團濟南市委將其確定為濟南市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9月15日, 清河村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春圃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是日,黃台村黨總支書記姚昇平被國家農牧漁業部授予“農業勞動模範”和“全國鄉鎮企業家”稱號。
1990年2月2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李瑞環在姜春雲、梁步庭、賀國強等省市領導陪同下來清河村視察。
1991年11月5日, 全鎮向臨沂災區捐救災款55.89萬元, 捐物品5萬餘件, 折款47.19萬元。
1992年2月27日, 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姜春雲、副省長李春亭帶領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在濟南明湖大酒店召開鄉鎮企業現場辦公會,並考察了清河電梯廠。
5月,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農村經濟體制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與城鄉協調發展研究部、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等單位對1991年全國2093個億元鄉鎮主要經濟指標統計排序的結果顯示,北園鎮銷售總收入居第2位。
1993年4月, 濟南國貿大廈被國家內貿部和國家統計局命名為“全國百家最大規模零售商店”。
5月,鳳凰山國小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毽球活動先進單位”稱號。
1994年9月1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胡錦濤由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姜春雲、濟南市委書記謝玉堂等陪同,來清河村視察。
1995年12月,山東建材市場被農業部評選為全國100家最大規模商業企業第6名。
1996年7月1日,北園鎮黨委書記許強被授予山東省優秀鄉鎮黨委書記稱號。
1997年11月24日,國家計生委副主任李宏規在山東省、濟南市計生委主任陪同下,視察濼口服裝市場的流動人口計畫生育工作。
是月25日,北園鎮邊莊村村民趙廣峰在北京首屆中國式摔跤國際邀請賽上奪得冠軍。
1998年1月1日, 濼口服裝商貿中心建成開業。 該商城是北園鎮香磨李居投資5000萬元興建的一處大型商貿中心,面積4.2萬平方米,經營攤位3200個。
10月25日,團中央第一書記周強,團中央統戰部部長、全國青聯主席俞桂麟,在團省委書記李群、副書記孫守剛、市委副書記段義和陪同下,視察北園鎮的共青團工作和部分企業。
1999年5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率領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部分成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省委副書記、省長李春亭及國家有關部門負責人陪同下,視察了黃河濼口險工,並觀看了機動搶險隊的搶險表演。
是年6月23日,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山東省省長、山東省黃河防汛指揮部總指揮李春亭和山東黃河河務局局長廖義偉等陪同下,視察了黃河濼口險工,並觀看了天橋區民兵搶險隊伍的搶險表演。
是年,引黃供水鵲山調蓄水庫建成使用,占地62.97公頃。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初期,經過土地改革,實行農業合作化,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至1957年, 糧食畝產由75公斤增至129公斤,蔬菜畝產由2500公斤上升到4900公斤,林、牧、副、漁多種經營也有了較大發展。1978年後,糧食畝產穩定在500公斤左右,蔬菜畝產穩定在5000公斤左右,農業總收入增長了80%以上。林業、畜牧業、養殖業有較大發展,新興鄉鎮企業也已起步。1982年,實行以戶為單位的家庭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北園地區開始由農工副向貿工農轉變,由農村向新城區轉變。農業生產發生了以下變化:(1) 耕地面積逐年大幅度減少,至2000年底,耕地面積為135公頃。(2)農業機械增加,糧食生產實現了機械化,灌溉實現了電氣化。(3) 奶牛、家禽等養殖業及漁業有了較大發展。(4)糧食和蔬菜生產發展速度減慢。(5)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小,2000年農業收入占全鎮各業經濟總收入的0.08%;蔬菜種植以栽培蓮藕為主,1993年以後又試驗和示範推廣了從日本、美國等引進的幾十個蔬菜品種,總產1454噸,每畝純收入達1.2萬元。
1985年, 植樹形成戶、村、路、溝連片。農田林網化322公頃。每平方公里林帶長9531米, 植樹10808株,全鎮樹木總株數為55.5萬株。2000年,全鎮造林綠化面積已達223公頃, 林網改善面積65.6公頃,林木覆蓋率提高到46.3%。2000年底畜牧業產值達1877萬元。

第二產業

建國前僅有紅爐、拆船、釀造、糧食加工、繩經、淋硝鹽等零星私營手工業。1958年建立鄉鐵木廠及彩石、採礦、化肥、農具製造、木器、玻璃等工業企業, 從業人員2178人。1972年工副業收入達798.5萬元,第一次超過農業收入。1975年以後,相繼建立了社辦織襪廠、篷布廠、印刷廠、電器廠、鍋爐廠、風機廠、耐火材料廠、 益康食品廠等。 1978年社隊兩級工業已發展到23處,包括12個行業,產值122 2.5萬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鄉鎮工業進入了全面振興的新時期。1982年, 全鎮工業發展到51處, 增長1.22倍; 職工人數從3348人增加到6620人, 增長97.72%; 產值從1222.5萬元增加到2600萬元, 增長1.13倍;利潤從142萬元增加到256.2萬元, 增長80%; 交納國家稅金從24.07萬元增加到64.5萬元,增長1.68倍。1990年底,工業共有20個門類,擁有固定資產3769.8萬元,職工5744人,全年實現產值10165.1萬元。爾後,通過實行股份制改造、出售改制、租賃兼併、拍賣出讓產權、破產等形式,對鎮村企業進行改造,提高了企業效益,使集體資產得以保值增值,鞏固了集體經濟在全鎮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在減少14個行政村居的情況下,至2000年底,全鎮共有食品製造、飲料製造、紡織、皮革毛皮羽絨製品、木材加工、家具製造、造紙及紙製品、印刷、文體用品製造、化學原料及化學產品製造、塑膠製品、非金屬礦物製品、普通機械製造、電器機械及器材製造、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等19個門類,企業192個,從業人員3389人,固定資產總值23738.2萬元,總產值327613萬元,實現利稅14 742萬元。

第三產業

歷史上,北園的商業、服務業集中於濼口,其繁榮盛況超出濟南城關。建國初,商業、服務業大都集中在濼口以及黃台板橋和車站北街一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鎮辦、村辦商業、服務業迅速發展。1987年,全鎮共有私營商業、服務業630戶,從業人員978人,資金103.63萬元,全年營業收入140.66萬元。截至1988年底, 鎮、村兩級集體商業、服務業計有146處,職工524人,固定資產2210.85萬元,營業總收入16024.86萬元,利潤2163.12萬元,稅金821.888萬元。90年代,根據北園鎮地處城市近郊、面向省會城市的特點和優勢,大力發展商業貿易、餐飲和服務為中心的第三產業。至2000年底,全鎮已形成了17個大專業批發市場、6個大農貿市場、8個商貿服務群體。
全鎮以商貿、餐飲和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總占地面積938631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41431平方米,總投資為15億元,逐步形成了集商貿、住宿、餐飲、旅遊、購物、娛樂為一體的具有北園特色的商貿和服務新城區。 共有商業、飲食業、服務業企業942處, 網點4.5萬個,吸納就業人員8萬餘人。第三產業總收入1291574萬元,利稅30184萬元。全鎮第三產業收入占各業經濟總收入的80.26%,已成為北園經濟發展的大動脈。

經濟特點

由於北園鎮緊依市區,融入市區,城市化進程迅猛,形成了第一產業逐年弱化,第二產業不斷加強,第三產業為支柱產業的經濟特點。

社會進步

教育

明洪武八年(1375年) ,歷城知縣周斯農成立白鶴書社,入學者達200餘人。明嘉靖四年(1525年),歷城知縣周居岐在境內創辦白鶴書院。1906年前,私塾盛行。清末民初,廢私塾興學堂。1928年,白鶴莊設有省立高中文科班。1929年,山東省濟南鄉村師範在白鶴莊成立。1946年,傅立平等人在大楊莊創辦私立芹香初級中學。 解放前夕,境內有國小12處,教學班81個,在校學生2879人,教職工116人。建國後,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教育事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普通教育、專業教育、社會教育全面展開。1957年,鵲華中學遷至北園,1958年更名為濟南第二十一中學。1978年,全鎮有國小19處,分校7處,教學班149個,學生5129人,教職工337人。1987年,成立北園鎮人才培訓中心,培育農村各類人才累計6493人。1992年,根據基本實現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兩基”要求,利用兩年的時間,開展掃盲工作。 1994年經省市驗收,被命名為“兩基”達標鄉鎮。1996年,全鎮20處國小和3處中學全部完成了校舍改造,16所國小建起了教學樓。至2000年,全鎮有幼稚園70處,在園兒童2700人;國小20處,167個教學班,在校學生6867人;國中3處,37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829人。 至2000年,建立科研所12處,成立了學會、研究會4個。先後投入科技開發經費72萬元,向國家、省、市申報科技發展項目136項,總投資18817.5萬元,新增產值118968.9萬元, 新增利稅28675.6萬元。科技的發展使全鎮產業產品結構得到最佳化,產業新格局初步形成。1996年,被評為“山東省科技示範鄉鎮”。

文化

北園鎮的文化藝術事業具有傳統性、民眾性的特點,深受城市文化的影響。花燈在北園地區有較長的歷史,是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主要節目有:龍燈、麟鶴同春、麒麟送子、五福同壽、蛾子燈、貓蝶富貴、跑花瓶、跑驢、旱船、四蟹燈、活鱗龍燈、傀儡獅子燈、菜市小王莊獅子燈等。50年代初期,北園一帶流行秧歌舞、腰鼓舞。1958年後,文藝事業由公社文教部管理,1979年成立文化站,1986年改為文體站,1987年設文體廣播站。1989年,參加濟南市第二屆大型民間藝術表演賽,濼口居“四蟹燈”榮獲一等獎。1991年,在第三屆全國南北10城區民眾文化交流會聲樂比賽中,邊莊村楊盛璋獲民族唱法三等獎。1996年,舉辦了北園大街花燈會,掛展花燈2000餘盞, 選調78盞花燈參加了濟南市首屆民俗文化博覽會。自1997年以來,連續3年組織了全鎮十大文化廣場開展消夏晚會活動。

檔案

全鎮有建檔單位101個,專兼職檔案員150人。39個村居達到市先進一級標準,鎮和6個村居晉升為省檔案工作規範化目標管理二級先進單位。1985年成立史志辦公室,1991年1月,《北園鎮志》出版發行。全書71萬餘字,記述了北園悠久的歷史、現狀,尤其是建鎮後及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迅猛發展和經濟騰飛的歷史軌跡,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時代特點。該書成為山東省第一部正式出版,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新編鎮志,榮獲濟南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全國首屆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1998年9月, 《北園鎮年鑑》出版發行,榮獲山東省年鑑優秀成果評比一等獎、美術裝幀特等獎、設計二等獎、條目編寫二等獎、出版發行一等獎。

醫療

解放前, 北園地區僅有少數個體醫生和私營藥店。 1951年建立聯合診所3處。1958年建立衛生院。1985年新建郊區北園醫院,占地0.62公頃,建築面積2090平方米,有內科、中醫科、婦產科等臨床科室,放射、檢驗、治療、藥房、供應、社會衛生等醫技科室和服務科室;醫務工作者79人。1987年該院更名為濟南市天橋區北園醫院。此外有村居衛生室43個,鄉村醫生56名。1990年成立天橋區精神病防治院 (與北園醫院合署) 。1994年,《濟南市精神疾病流行與抽樣調查及防治對策》通過了市級科研鑑定,達到省內先進水平。1996年精神病防治院更名為濟南市天橋第二人民醫院。是年全面施行計畫免疫契約制,入保兒童達7500人次,入保率達99%。2000年,境內有省、市、區駐地醫院3家、部隊醫院1家、廠企職工醫院10家、其他醫療機構28家、社會辦醫9家、村居衛生室43個、村辦醫院2個。鎮屬門診部、衛生院6處,病床202張,衛生技術人員201人。

體育

北園鎮民眾性體育活動基礎好, 項目多,有歷史傳統。清末至民國期間,境內50多個自然村設有武場。 30~40年代,張家廟張兆沛、趙家莊霍楓林、柳行頭譚樹森等在全國武術、摔跤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建國後,體育項目逐步增多,排球、羽毛球、桌球、田徑、游泳、舉重、體操、腳踏車等項目開展較好。武術、摔跤仍然是很有影響的傳統項目(1984年成立了北園武術協會)。1987年在濟南市“農家樂”杯籃球比賽中,北園鎮男女隊均獲冠軍,代表濟南市參加省農民運動會籃球比賽,獲男籃亞軍,女籃第三名。北園男女游泳隊代表山東省參加全國農民游泳比賽,男子獲團體總分第三名,金牌數第二名,女子獲團體總分第六名。90年代,民眾性體育活動廣泛開展,推動了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和體育事業的發展,榮獲“山東省先進體育鄉鎮”“山東省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稱號。1999年,組隊參加省農運會摔跤比賽,榮獲總分第一名、3項金獎,並獲“精神文明隊”榮譽稱號。

人民生活

解放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解放後,進行了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初步解決了吃飯問題。1956年,菜區人年均收入121元,糧區人年均收入56元。1978年後,村鎮企業迅猛發展,收入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88年,人年均收入超過1000元,基本實現了細糧化,肉類、禽蛋、魚蝦的消費大量增加。衣著開始向呢絨、綢緞發展。住宅開始向樓房轉化,清河、邊莊等收入較高的村,已經樓房成群;黃河南北岸的貧困區,按照統一規劃,建成了民房成排、 綠樹成蔭的新農村。1996年,全鎮共有敬老院5處,入院“五保”老人35人,由村(居)集體統籌分散供養的“五保”老人25人。2000年,全鎮年人均純收入達3396元, 年末銀行個人存款56650萬元。 依據農村住戶調查主要實物擁有量,5個村(居) 50戶10項調查情況為:腳踏車109輛、洗衣機47台、電冰櫃51台、機車21輛、彩電56台、 錄像機8架、 照相機23架、抽油煙機29台、吸塵器4台、空調機17台。村(居)民家庭用具和設施日趨高檔化,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鎮村建設

80年代,北園鎮按濟南市總體建設規劃對鎮村建設進行了全面測繪和規劃,大規模展開舊村改造和鎮村建設。1992年,以加速經濟發展為中心,以舊村改造為契機, 結合發展第三產業、 外向型經濟,改善民眾居住條件,最佳化投資環境。199 3年, 拓寬改造北園路,全長5.24公里,拆除房屋10萬平方米。1995年,北園路全線貫通,新建30萬平方米商業服務設施。是年,全國經貿會、輕展會分別在東亞商城和山東電子大廈召開。年內開通了鵲山100門程控電話,濼口長途汽車站投入運營,並修建了歷山路北段、生產路、清河路、鵲山路、黃橋路、新黃路、遙堤路,全鎮主要道路實現了水泥化和瀝青化。至1996年,共投資2541萬元,新建市、區級公路7條,總長度20.66公里, 總面積541140平方米, 橋涵2座; 新建鎮級公路20條, 總長度29.44公里,總面積227740平方米,橋涵7座,共投資811萬元。開發住宅樓132.8萬平方米, 完成公共建築面積45.5萬平方米,舊村改造完成建築面積46.08萬平方米,安裝路燈860盞,完成西北外環路拆遷安置715戶,拆遷面積5.18萬平方米。鵲山辦事處5個行政村, 利用黃河淤背,為村民提供地基,採取“統一規劃,村民自建”的方式安置村民536戶。建設了金牛、黃台、稻香、柳雲、邊莊、水屯、標山、楊莊、聯四、荷香10個居民小區,使北園鎮村(居)面貌煥然一新,基本形成了城市化的新型村(居)。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26年,共產黨員魯伯峻在鵲山一帶開展工作。1928年,共產黨員丁君羊在藥山蘆莊開展活動。1929年,山東省立濟南鄉村師範學校建立中共黨組織,為濟南市較早的黨組織之一,趙健民、姚仲明等均為該組織成員。30年代,新城兵工廠(今山東化工廠)、魯豐紗廠(今國棉一廠)等都有黨的組織。1948~1950年,黨的組織有中國共產黨濟南市八區委員會、十區委員會、十一區委員會和濼口鎮黨小組。1950~1956年,黨組織隸屬中共濟南市郊區工委領導。1958年,北園、新城、黃崗三鄉合併為北園鄉,建鄉黨委。同年,由中共北園鄉黨委、濼口鎮黨委組成中共北園公社黨委。1961年,建立中共北園區委,直屬中共歷城區委領導。1984年,組建中共濟南市郊區北園工作委員會。1985年,撤銷中共北園工委,組建中共北園鎮黨委。1 992年,設立鎮黨員教育電教站,下設電教室44個,形成上下結合的黨員電教網路,1996年被中共山東省委、濟南市委命名為“黨員教育效益示範鄉鎮”。北園鎮黨校、香磨李居黨校、趙莊居黨校被評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校”。鎮黨委加強完善基層黨委、總支、支部、黨員目標管理體系,先在過億元村(居)建立基層黨委,同時開展整頓後進村,開創五好村黨支部活動。1999年,命名黃台村等25個基層黨組織為鎮基層黨組織。

基層政權建設

1948年,北園地區為濟南市政府直接領導的濼口鎮全部八區、十區、十一區的一部分及齊河縣九區的一小部分。1950年,北園地區是濟南市郊區辦事處領導下的濟南市郊一區的大部分,郊三區、郊四區的一部分,郊二區、濼口鎮的全部。1956年北園地區行政區劃有北園鄉、新城鄉、黃崗鄉、藥山鄉、濼口鎮,隸屬濟南市郊區人民委員會領導。1958年屬歷城縣人委領導。是年3月,北園、新城、黃崗3個鄉合併為北園鄉。 8月20日,全省第一個人民公社--北園人民公社成立。1961年,北園公社劃分為北園、 無影山、濼口、鵲山4個公社,隸屬西郊區政府領導。是年11月成立北園區公所,屬歷城縣人委領導。1962年,北園公社先後分出新城公社和菜市公社, 恢復北園人民公社。1980年3月,濟南市重建郊區人民政府,北園屬郊區政府領導。1983年5月,撤銷北園人民公社,成立北園鎮、濼口鎮。1984年3月,成立濟南市郊區北園辦事處。 1985年9月, 撤銷北園辦事處及兩鎮一鄉, 成立北園鎮政府。2001年,北園鎮撤銷,組建北園和濼口兩個街道辦事處。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1926年,鵲山、大楊莊一帶一度組織起農民協會,1948年後,各村先後建立了農民協會。1984年,鎮辦企業成立基層工會。1950年,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委員會。1956年撤區並鄉,鄉建團總支,1957年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總支。1948年後,區、鄉、村三級先後建立了民主婦女聯合會,1958年後改稱婦女聯合會。1982年,成立北園公社科普協會。1990年成立了北園鎮計畫生育協會。

鎮黨委書記

現任鎮黨委書記:許強

鎮長

現任鎮長:齊家賓

人物簡介

張養浩(1270~1329) 字希孟,號雲莊,自稱齊東野人,歷城人。元大臣,著名散曲家。他出生於一個平民家庭,幼習儒業,篤學不輟。19歲時登濟南名勝白雲樓,寫下《白雲樓賦》,受到按察使焦遂的賞識,被薦為東平學正。23歲時出仕,先後為禮部令史、史書省掾屬。元大德九年(1305年),循例選授為堂邑縣尹,深得百姓愛戴,去官10年,堂邑猶為其立碑頌德。1307年,被任為太子文學。他不顧個人安危,於元至大三年(1310年)向元武宗上《時政書》,直斥朝政十大弊端,要求進行改革,並乞罷尚書省,觸怒了皇帝和權臣,被罷官。1321年,以父老歸養為由辭官回鄉。在歸臥雲莊(今北園柳雲村)的8年間,朝廷7次遣使徵聘他出仕,他看到無法實現“致君澤民”的抱負,沒有赴任。他優遊於故鄉山水泉林之間,陶醉於詩酒田園之中,大大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雲莊樂府》的曲作,約大部分寫於這期間,並編有《歸田類稿》。
1329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朝廷特拜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他雖年已六十,卻“一命即駕”“登車就道”。在陝西賑災中,因積勞成疾,到官四月而逝。“秦民聞信,疾首痛苦”,為其立祠於曲江池畔,以示紀念。蘇天爵在《七聘堂記》中稱讚說:“執法牧民為賢令尹,入館閣則曰名流,司台諫則稱骨?,歷省台則號能臣。”其墓位於北園鎮張公墳莊東。
周居岐 字伯康,歷城縣白鶴莊人。自幼承家教,刻苦勤奮,嘉靖元年(1522年)鄉試中舉,任葉縣知縣。不久歸鄉研究詩文,著有《文則》《書則》二書。他熱心教育,在城鄉創建“白鶴書院”(濟南四大書院之一),自任主講。後人將“白鶴書院”所在村莊改名為“白鶴莊”。
申士秀(?~?) 字書升,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少年時與母相依為命,孝聞全城。母卒後,以教私塾為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進士,曾任四川慶符、石泉等縣知縣。為官六載,清廉自持,病卒於任上,葬於濼口東趙家莊。申士秀擅長書法,與曲阜顏修來、淄川畢公權齊名,時稱山東三家。還攻經學、善詩文。
魯伯峻(1895~1927) 名廣德,濟南市人,後遷居北園沃家莊。1916年畢業於山東師範講習所,被聘為北園國小教員。五四運動時期,受父親魯佛民的革命思想影響,向學生宣傳救國救民的道理。1921年,參加了王盡美創辦的“勵新學會”。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魯伯峻加入了黨組織,成為山東早期共產黨員之一。1923年春,他領導了黨的外圍組織--“非基督大同盟”的工作,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文化侵略。1924年,在濟南魯豐紗廠(今國棉一廠)建立工人夜校,組織工人俱樂部,建立黨的支部,領導工人鬥爭。 先後在津浦鐵路大廠、 新城兵工廠、 豐年麵粉廠等處組織工人運動。1925年“五卅”運動期間,他領導了濟南工人大罷工。1927年春,負責省委宣傳工作,在鵲山等地秘密組織農民協會,5月21日被捕,23日在千佛山下被害。
張芹香(1890~1941) 字泮藻,北園大楊莊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在省立一師就學時投入到五四運動中,在北園一帶組織農民及學生遊行示威,抵制日貨。師範畢業後,四處奔走,倡導教育救國。他帶頭創辦農民講習班,開辦北園、沃家莊、濼口、楊莊、黃台山、張公墳等國小和聾啞學校。1938年夏,參加由愛國志士組織的“山東抗日鐵血鋤奸救國團”,先後參與向偽省長唐仰杜主持的高官會投放炸彈,刺殺偽教育廳長郝書萱、偽省法院院長,爆破日偽北關火車站貨場等革命活動。1940年冬因叛徒出賣被捕,次年被日軍殺害。抗戰勝利後,張芹香的學生和同事在其故宅創立“芹香中學”,以示紀念。
王士棟 (?~1967) 1967年5月31日晚,因暴雨,黃河鐵路大橋受到嚴重威脅。為了確保大橋及列車的安全,王士棟不顧個人安危,頑強地排除鐵軌上的障礙物,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後在黃河鐵路大橋北端,鵲山東麓,建立了王士棟烈士紀念地,樹立王士棟烈士英勇搶險的石雕塑像。1979年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友聲(1906~1970) 名際頤,北園鎮濼口人。曾任濟南市、區政協委員,山東藝術專科學校國畫系副主任。1928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國學系。先後結識著名畫家黃賓虹、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劉海粟等人。曾與王泊生共同編演《岳飛》。1935年,出版《關友聲畫集》,老舍為之作序。解放後,先後參加過“全國城市人民公社畫展”“支持多米尼加抗美救國鬥爭畫展”“學習雷鋒畫展”“山東風光畫展”等。吟詩填詞有《歌頌南京路上好八連》《牛旺公社贊》《人民公園晚會》《雷鋒贊》等。
沃廣興(1900~1982) 北園鎮張家村人,曾任濟南市政協委員、北園鄉太平蔬菜生產合作社副主任。創造了韭菜育苗畦間種寒蘿蔔的方法,試驗成功了多種蔬菜栽培法,增加了單位面積產量。培育成功青土豆,打破了北園地區不能種秋土豆的說法。引進花椰菜、飄兒菜等十多個新品種,為北園蔬菜生產做出了貢獻。1957年11月赴北京參加全國農業勞動模範代表大會,獲“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
余修(1911~1984) 原名魯廣益,北園鎮沃家莊人。1928年擔任中共山東省委地下交通員。在濟南組織進步文藝團體“曉風社”,任《濟南日報》《曉風》副刊編輯。193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歷任中央延安行政學院教育科長、教育主任、延安大學預科部主任兼黨總支書記。 抗戰勝利後, 任北平新華通訊社特派記者。1946年任延安新華總社秘書。1949年任華東大學教務長。1952年任山東師範學院院長、黨委書記。1956年以後,歷任中共山東省委文教部部長、山東省副省長等職。曾率山東教育代表團赴蘇聯、波蘭、民主德國參觀訪問。“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迫害並被開除黨籍。粉碎江清反革命集團以後,經黨中央批准,恢復了黨籍,任山東省人民政府顧問、中共山東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副主任、省黨史人物研究會會長等職。1979年當選為省政協副主席。他一生著有許多散文、革命回憶錄、詩詞,出版有《往事集》《鵲華詩草》等。
許強 1959年10月生, 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城關鎮人。1975年12月參加工作,198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1975年12月在歷城區吳家堡公社任教師。1980年10月任濟南市郊區吳家堡公社團委書記。 1984年11月至1987年5月任濟南市郊區團委副書記、書記。1987年6月,任天橋區團委書記。1991年7月至1992年11月參加濟南市委黨校中青班學習。 1992年12月,任中共天橋區委常委、辦公室主任。1995年2月,任區委常委、 區農村工作委員會書記,北園鎮黨委書記。1998年1月,任區委副書記,北園鎮黨委書記。此外,還兼任中國鄉鎮企業家協會常務理事、山東省鄉鎮發展協會副會長、濟南市鄉鎮企業家協會名譽會長、濟南市青聯副主席等社會職務。1996年7月1日,被中共山東省委授予“山東省優秀鄉鎮黨委書記”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