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

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北京所)是我國最早從事微生物學、免疫學研究和防疫製品生產的單位,職工1473人,各類科學技術人員612人,占職工總數的42%。其中高級技術人員88人,中級技術人員17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
  • 成立時間:1919年
  • 前身:北洋政府中央防疫處
  • 地址:天壇內西南隅神樂署故址
  • 占地面積:56萬平方米
  • 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
概述,研究成果,合作,其他,

概述

該所不僅是開拓重要研究項目及首先開發成功並推廣使用重要防疫製品的單位,而且是中國早期研究抗菌素的單位。
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
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衛生防疫和血清疫苗研究與生產的專門機構。在此後的三十年中,北京所幾經遷徙,歷盡艱辛,先後研製生產了中國最早的牛痘、霍亂、傷寒、狂犬病疫苗及白喉抗毒素等15種製品;分離出我國第一株青黴素菌種,實現了中國生物製品零的突破,延續並發展了我國的生物製品事業,培養和造就了專業人才,為我國生物製品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所和共和國一道發展壯大、走向輝煌。科技成果捷報頻傳,資產規模不斷擴大,品種效益節節攀升。湯飛凡等人在國際上首次分離出沙眼衣原體,獲得國際沙眼組織頒發的金質獎章,是世界上發現重要病原體的第一個中國人,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獲此殊榮的中國人;趙鎧組織研發成功雞胚細胞培養取代了動物接種製備痘苗,為控制天花以至消滅天花做出了突出貢獻;冷凍乾燥技術、病毒性疫苗的細胞培養技術、單採血漿技術及生物製品檢定的生化技術等多項技術,以及血源性B肝疫苗、風疹疫苗、乙腦滅活疫苗等多種疫苗都是首先在北京所誕生。與此同時,北京所與國際衛生組織及各國相關研究所的聯繫合作日益加強,北京所的英文簡稱“NVSI”( National Vaccine and Serum Institute)在國際上享有盛譽。這50年間北京所和兄弟生物製品研究所一起,和全國衛生防疫系統的同仁們一起,共同為防病滅病、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從1998年起,北京所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生物製品行業第一個股份上市公司——北京天壇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天壇生物)誕生了。北京所將優質資產重組,以募集方式成立天壇生物, 1998年6月16日上海證交會股票上市發行,北京所控股75%,後經幾次增發北京所控股股權變更為56.27%。天壇生物上市十餘年來堅持傳承、創新、發展,在新的體制、新的運營模式下穩步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北京所努力適應新的形勢,逐步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以科研為主的軌道上來。這期間,北京所在堅定的探索中前進,在變革的陣痛中奮發。科研工作被提到從未有過的位置和高度,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科研條件,科研管理機制逐步同市場經濟接軌,科研人才的培養、引進和課題項目的進展成為全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這十多年裡,先後研製成功VERO細胞乙腦滅活疫苗、麻風二聯、麻腮風三聯疫苗等,為天壇生物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
截至2008年底,北京所共獲得國內外各種獎項100多項,其中國際金質獎一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兩項,其它國家級科學技術進步獎16項,部級科技進步獎36項,湧現出一批在國內外頗有影響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
自1983年起,北京所開始招收基礎醫學碩士研究生,包括免疫學和病原生物學兩個專業研究方向,二十餘年來累計培養研究生近二百人,走向工作崗位已成為行業內的技術骨幹。
中華醫學會主辦、北京所為依託承辦的國家一級雜誌《中華微生物學與免疫學雜誌》多次獲得全國優秀期刊獎。
為了更好地迎接國際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與挑戰,推動中國生物產業蓬勃發展,在國家發改委和北京市的支持下,在集團公司的直接參與下,北京所抓住機遇,同天壇生物、國家CDC病毒所聯合組建了“新型疫苗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疫苗中心),疫苗中心的基地建設2009年底已在亦莊開發區封頂,一期投資2億多元,將建成與國際接軌的包括五個中試生產線和綜合實驗室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的綜合科研大樓,總建築面積2萬多平方米,主要從事研究和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疫苗。重點建立基因重組技術、哺乳動物細胞大規模培養技術、聯合疫苗、結合疫苗技術、DNA及多肽合成技術、人源化單抗技術等生物製品研發的關鍵性技術平台,預計2010年底交付使用。
目前北京所、疫苗中心在研課題近三十個,擁有一支包括中國工程院趙鎧院士在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其中趙鎧院士和上海復旦大學聞玉梅院士合作用於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國家一類新藥“乙克”已經順利完成I、Ⅱ期臨床研究,正在進行III期臨床研究;科技部支持,疫苗中心牽頭的EV71疫苗研究及其他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也取得階段性進展。北京所、疫苗中心獨立申報或與外單位聯合申報國家支持項目總計中標二十五項,累計獲得資金支持近億元。今天的北京所、疫苗中心正在逐步形成多學科、多項目、自主研發與合作研發相結合、中遠期課題相結合的研究開發體系。一個更加科學化、現代化、產業化的生物技術平台正在形成,擁有先進技術和蓬勃鬥志的科研力量蓄勢待發!

研究成果

已故湯飛凡教授首先在世界上分離成功沙眼衣原體,獲“國際沙眼組織”金質獎;中國首先研製成功的血源性B型肝炎疫苗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另有 60多項科研成果先後獲得國家、衛生部等部門授予的各種獎勵。隨著現代生物高新技術的發展,該所在發揮傳統生物技術優勢的同時,將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分子生物學等領域實現重點發展,建成我國現代生物技術產品的重要開發基地。
衛生部291-1.jpg (10723 bytes) 該所與許多國內外研究所、實驗室以及世界衛生組織保持密切聯繫。國際上一些著名學者和世界衛生組織官員多次來所參觀、訪問,1978年以來已達600人次;該所科技人員、專家200人次被陸續派往國外進修、考察或出席國際性會議。陳正仁章以浩、蘇萬年等專家先後擔任全球擴大免疫規劃顧問小組成員。

合作

國家計畫免疫技術諮詢委員會秘書處、中國丹麥兩國合辦的中丹醫學生物學研究生培訓中心、《中華微生物與免疫學》雜誌編輯部、中華預防醫學會生物製品分會均設在所內,在高能技術人員培訓、計畫免疫技術指導、學術交流諮詢、技術轉讓等方面服務全國,面向世界。衛生部291-2.jpg (12523 bytes)

其他

該所生產各種防疫製品、血液製品和診斷用品,在預防、控制以致消減傳染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延長人民壽命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該所位於朝陽三間房,環境優美,南倚百里長安街的建國路,北靠朝陽路,可直達市中心,交通便利,通訊條件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