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北戲”),位於北京市,是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是北京地區唯一一所獨立設定的藝術類高等職業學院。

學院的前身是創建於1952年的北京市私立藝培戲曲學校,1953年由北京市政府接管,更名為北京市戲曲學校。著名表演藝術家郝壽臣、馬連良、孫毓敏等曾任學校校長。2002年12月,學院成立,正式舉辦全日制高等職業教育,學院占地44.69畝,2006年北京市藝術研究所與學院合併,充實了學院的教學、科研力量。

現有職工357人,專任教師233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專家67人。有北京市名師5人,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7人,北京市專業帶頭人1人。學院面向全國招生,開設京劇、地方戲曲、音樂、舞蹈、藝術設計和影視表演等多個專業方向,已從單一的戲曲學校發展成為綜合藝術院校,培養了孫毓敏、張學津、趙葆秀、谷文月等近7000名藝術人才。 2012年2月,學院成為“北京市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

2017年11月,榮獲第四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知名校友,辦學歷史,艱苦環境,市長彭真批示撥款,脫穎而出,院系設定,京劇系,音樂系,舞蹈系,地方戲曲系,舞美系,影視表演系,師資力量,孫毓敏,李文敏,滕莉,張曉紅,祝真偉,所獲榮譽,地理位置,

辦學歷史

解放初期,在宣武區陶然亭有一所私立戲曲學校,即“藝培戲曲學校”,它的建成是與當時身為“梨園公會”會長的沈玉斌分不開的。一次在中南海為首長演出中,周恩來總理見到沈玉斌時道:“你姓沈,是戲曲界的負責人對嗎?你們辛苦了!”短短一語體現了黨的關懷,促成了沈氏辦戲校的決心,構想不要國家出資屬民辦性質,但又不同於過去的舊科班。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校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校
籌建工作開始了,校址利用“松柏庵”破廟。沈玉斌為辦藝培戲校,忍痛賣掉前府胡同13號的私宅房產。後來還典賣了家中的電話、首飾和裘皮大衣等貴重物品,但這遠遠不能解決支出所需。
1951年7月26日,在梁小鸞等人的奔走倡導下,戲曲界在京女演員五十餘位聯合義演為藝培籌集資金。演出《玉堂春》和《大八蜡廟》。劉喜奎、碧雲霞親任舞台監督,這次坤伶大會文武雙出,在京劇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排戲時沈玉斌見特請的趙桐珊芙蓉草)最為忙累,不知如何感謝才好,王瑤卿安慰他說:“桐珊是個熱心人,為了培養下一代,排排戲有什麼?道道辛苦就行了。”雖說如此,沈氏心裡甚是過意不去。緊張的排戲,大家都是熱汗淋淋,但卻都樂呵呵毫無怨言,沈玉斌深受感動,趕忙抱來十多個大西瓜,請諸位消暑解渴。
地處天橋的鳴華京劇團,亦聞風而動,梁益鳴張寶華率團演出拿手劇目《打竇瑤》等。梁益鳴把全部收入親自送到梨園公會,對沈玉斌會長說:“我們劇團能力有限,只能表表心意吧。”李桂雲又組織河北梆子劇團義演了一場。荀慧生、於連泉(筱翠花)兩位名家披掛上陣,義演了《樊江關》。剛從武漢返京的梅蘭芳,聽說學校正在籌款,不久即在長安戲院演了《金山寺·斷橋》和《鳳還巢》。
校園一角校園一角
剛從香港歸來不久的馬連良和張君秋,正在天津中國大戲院演出,得知藝培正在籌款,義不容辭地義演了《四進士》,並特意打來長途電話,請沈會長派人前去取款,沈玉斌親自趕赴津門,待接到款後,方知是該場演出的全部收入。按慣例應是收入低微的班底演員不在義演之內,沈忙說:“怎么好要大家的戲份呢?”郭少安說:“這不是您沈先生私人組班,辦戲校是為了下一代,我們也應盡一點責任。”沈只得眼含熱淚連聲道謝地把錢收下。
告別舞台多年的名淨郝壽臣,親率弟子於長安戲院義演花臉大會,戲碼為王玉讓的《鬧江州》;王永昌的《草橋關》;袁世海的《盜御馬》,大軸為郝老的《李七長亭》,73歲的蕭長華演解差。接二連三的籌款義演,充分體現了戲曲界對培養下一代的一片赤誠之心。

艱苦環境

1951年11月下旬,在松柏庵的後院裡,出現了十幾個十一二歲的孩子,天天在那裡練功,他們算是藝培戲校的第一批學員。可在當時這裡既不像學校,又不像科班,只能稱它為“梨園子弟學藝班”。為了給學生“抄功”,聘請了王仲元、劉佩永、張喜鴻,沈玉斌只能付給他們微薄的車馬費。後又請來了尚小雲在正樂科班的師兄弟李三星,他是名淨李順德之子。為早晚能幫助照料,就住在廟內。
拜師儀式拜師儀式
校址地方不夠用,沈玉斌見那么多的殿堂常年供奉尊神,反覆考慮,萌生了請諸神退位的念頭,但此舉非同小可。他先得到了王瑤卿、蕭長華的支持,又經梨園公會常務理事會研究決定,恭請大殿內的佛像起駕,在殿西小跨院“深葬”。屆時擺香案焚香燒紙,沈玉斌當眾虔誠禱告念念有詞,儀畢後大家小心翼翼地把諸神一尊尊直立安放坑內,然後填平整好,此舉總算圓滿成功。
師生情誼師生情誼
20多間大小佛殿,經過更換門窗和修葺粉刷,變成課堂。供桌和匾額改制成桌椅。辦公設備是向梨園公會借來的,創業時的教學用具,一些是三義永捐贈的,一些是部分教師貢獻的。在各方的支持下,學校總算有了初步模樣。後經多方磋商,組成了由王瑤卿、蕭長華、郝壽臣、沈玉斌、貫大元譚富英李少春葉盛章梁小鸞史若虛王頡竹等人組成的招生委員會。1951年12月4日於新民報刊登“藝培戲曲學校招生簡章”。不幾日,即有500多名學生前來報名。經過初試和複試,到次年的1月3日註冊報到,前後僅用一月時光,即完成了一切招生工作。全體工作人員都是白盡義務,不取任何報酬。

市長彭真批示撥款

協助沈玉斌的,有荀令文負責教務工作,負責事務的是吳仁本,經過多方奔走,相繼請來各行教師到校任教。這已屬不易,因當時已有一所國家辦的戲曲學校,校長為王瑤卿,有威望的師資幾乎均被請去,而且是固定工資,一切開銷均由國家支付。而藝培戲校屬於私立,所需資金全靠沈玉斌個人支撐。
諸連順是眾所公認的好教師,自從富連成科班報散後,就沒有了工作,加之他本人有不良嗜好,生活無有保障。沈玉斌請他出山任教,他非常感激。蕭長華得知後,逢人便說:“玉斌這個辦法真好,既解決了小的學戲問題,又解決了老的吃飯問題,真是積德修好哇!”
校園一角校園一角
為了開闢寬綽的練功場地,梨園公會研究決定,將義地的墳墓遷走,並成立了以沈玉斌、於永利為首的“遷墳委員會”。通知亡者家屬前來認領陪葬物品。遺骨裝入瓷壇或棺中,這其中就有楊小樓陳德霖金少山、高四保、高慶奎王長林文亮臣宋永珍李世芳等諸多名家,以及尚小雲之母、姚玉芙之父,於連泉雙親及夫人、譚富英夫人等,他們大部遷往南苑集賢村重新安葬。此工作從1951年底至1952年初,用了一個多月。
1952年初春,北京私立藝培戲曲學校正式建成了,經市文教局批准,成立了戲校董事會,梅蘭芳任董事長,郝壽臣、沈玉斌任副董事長,王瑤卿、蕭長華為諮詢董事,在董事會上推選郝壽臣出任校長,並制訂了學校章程和教學方針。
教師也隨之有所增加,武旦教師暫請李金鴻代課,武戲教師王德森、王恩垣,隨之郭靜安等也來校任教。不久又相繼請來了武丑教師王福山,醜行教師趙德普,小生教師衡和華。蘇連漢因有時搭班赴外地演出,沈玉斌便親自登門,請侯喜瑞出山臨時代課。
建校時無校舍,學生只能走讀,中午在校用餐,其經費全靠沈玉斌設法解決,由於經費所限,一伙食只能從簡,主食饅頭或窩頭,副食白菜和蘿蔔。當時也曾因經費接不上,出現過斷炊的局面,學校只得讓學生回家用餐,無奈沈玉斌只好含著眼淚道歉致意。同樣因經費關係,當時也無力添置練功地毯,只能讓學生暫時自備棉墊。由此可以想像當年“藝培”創業是多么的艱辛。
北京市市長彭真聞知藝培處境艱難,於5月27日親臨學校視察,了解情況後不久,學校便接到市政府批示:除每月補助經費2000元外,另撥萬元修建宿舍;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戲曲事業的關懷。

脫穎而出

經濟有緩,部分教師能按月開支,又添置了一些教具和其它設備。但不久又出現了緊張局面。董事長梅蘭芳,為給藝培籌募基金,與中國戲曲實驗學校原四維戲校的學生,1952年6月24日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辦了一場義演。戲碼為侯正仁《四傑村》,劉秀榮張春孝鈕驃《豆汁記》,大軸是梅蘭芳霸王別姬》,劇中除劉連榮項羽姜妙香虞姬王少亭韓信蕭長華的更夫等為梅先生的老搭檔外,為加強演員陣容,由戲校的錢浩梁朱秉謙、楊啟順、袁國林賀春泰、傅殿華、柏之毅、史燕生分別扮演韓信帳下的樊噲周勃、王陵、彭越陳賀、孔熙、英布曹參八員漢將,使該戲增色,劇場之內盛況空前,演出的收入給藝培解決了燃眉之急。後來馬連良得知後,便主動發起以富社師兄弟為主的一場義務戲,為藝培籌集基金。1952年8月5日在中山公園音樂堂演出《群英會·借東風》,由侯喜瑞黃蓋馬連良魯肅孔明曹連孝前孔明後魯肅、葉盛蘭周瑜黃元慶飾趙雲。蕭長華、郝壽臣兩位亦粉墨登場,分飾蔣乾曹操。由首都實驗京劇團助演,開場為吳鳴申的《嘉興府》。這之後,馬連良、張君秋又義演《四進士》,票款全部經梨園公會轉交藝培戲校。
劇照劇照
隨著戲校的發展,人員也在不斷增加,教師已有20多人,由於學校創業維艱,請來的教師只發給以小米為計算單位的低工分。臨時代課的只給予菲薄的車馬費酬勞,有的教師主動義務教學,不取一文錢。荀令文就曾對沈說:“三叔,如果開支緊張,我也和您一樣,暫不要報酬。”他在學校的一年多中,從未領過任何報酬,後因工作需要,他調到梨園公會。
學生開始上課學藝,沈玉斌一度想給學生們重新起個藝名,甚至連排什麼字都想好了。蕭長華聞聽搖了搖頭說:“不妥!那不變成舊科班了嗎?玉斌,你看是不是這么個理兒?請你慎重考慮!”沈聽罷之後,連連點頭道:“您老說得對,多虧您提醒!”此事作罷。
戲曲學校分生、旦、淨、醜諸多行當,分行關係著一個學生的命運與前途。初選的行當對某些學生往往不一定合適,要通過觀察了解和培訓實踐加以糾正。為此學校有明文規定,若是學生一旦不適所學行當可以變更。所以這批學生中就有不少人畢業時的專業與初學的行當有了較大的變更,當時學生們稱它為“大改行”。
有的學生確實不適應學戲,只得勸其退學另謀出路。巴金陵原也有人主張讓其轉學,沈玉斌卻堅持己見,認為他是棵好苗子,須正確引導,於是親自給他說了一出崑曲《春香鬧學》,果然不凡,畢業後他一直在校任教,現已是桃李滿門的優秀教師了。
演出劇照演出劇照
1953年2月9日下午,梅蘭芳主持了“藝培”的最後一次董事會,總結了戲校1953年一年的工作之後宣布,因經費和師資的困難,經市政府批准,學校由政府接辦。市文化局副處長王松聲宣布,改名為“北京市戲曲學校”。北京市私立藝培戲曲學校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郝壽臣校長曾對學生們說:“戲校能有今天,多虧了沈校長啊!”1992年,北京市戲曲學校建校40周年之際,鄧友梅曾撰文《校慶之時不要忘記沈玉斌》。
1993年北京市戲曲學校被評為北京市重點中專;1994年又被評為省部級重點中專;1994年、2000年兩次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專並連續五次榮獲“北京市、省部級精神文明標兵單位”的光榮稱號。同年,學校在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的進程中,又增掛了“北京市藝術學校”的校牌,增設了中國民族舞、芭蕾舞、國標舞、音樂電腦製作、舞美燈光音響班、基功師資班、木偶等多種學科,接納了廣西、安徽、雲南、湖北、唐山等地的京劇委培生,又有一批優秀的藝苗展現在觀眾之中。
2000年和北京師範大學聯合成立了北京師範大學表演藝術學院,開設了戲曲系、舞蹈系。學校曾組團出訪了俄羅斯、韓國、比利時、法國、德國、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並與台灣復興劇校建立了長期的文化交流關係,自1994年9月以來,已先後派遣和辦理8批專業教師,共百餘人次赴台教學傳藝,深獲好評。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級領導的關懷下,於2002年升格成為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已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多種專業、多項學科的名牌學校和綜合藝術的教育基地。
2003年開設的北京市尖子人才後備班,一年多來成績突出。學生魏春榮獲第2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楊菲獲侯寶林金獎,以及其他各項獎項。我院業已成為北京市藝術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
2008年1月,學院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被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評為“優秀”。2011年12月,學院被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評為“北京市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

院系設定

京劇系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京劇系是我院歷史最悠久的專業系,是學院的龍頭專業。始於1952年京劇表演專業,由梅蘭芳、郝壽臣、馬連良等藝術大師艱苦創辦而成。侯喜瑞、孫毓堃、李盛藻、裘盛戎、葉盛章、孫毓敏、李文敏、王志怡、李玉芙、李鳴岩等眾多名家先後在校執教。2010年由戲曲系更名京劇系。現開設京劇表演、京劇音樂兩個專業方向。
多年來,京劇系教學成果顯著,具有兩門市級精品課程、市級花旦優秀教學團隊。高級職稱教師占30%以上,具有很強的教學實力,是學院的品牌專業。依據北京各大藝術院團及相關行業對戲曲表演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京劇系培養有志於傳承戲曲藝術,具備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文化知識,掌握戲曲表演的高等職業技能和基本理論,具備較高的綜合職業素質,能夠勝任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及相關領域的職業崗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等套用型專門人才。
京劇系蜚聲中外,培養的學生分別在中國戲劇梅花獎、白玉蘭戲劇表演獎、全國推新人大賽、“紅梅獎”、“蟻力神杯”、“文華獎”、“學京賽”、“小梅花”等全國重大賽事中奪得大獎,為北京和全國培養了以孫毓敏、張學津、燕守平、趙葆秀等為傑出代表的4000多位戲曲藝術人才,以及以張和平、吳江、王玉珍等為優秀代表的戲曲界及文化藝術界的許多領導人才。並多次受到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委、市政府、文化局的表彰,曾數次組團赴香港、台灣、日本、俄羅斯、德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法國、義大利、希臘、比利時等國家和地區演出,為弘揚民族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音樂系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於1998年開設音樂專業,2003年正式成立音樂系。
音樂系一直秉著“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套用型藝術人才”的教育宗旨,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篤行“厚積薄發,藝鳴驚人”的系訓精神,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藝術人才。
音樂系擁有一支專業強、素質高的教師隊伍,2013年在職專業教師34人,其中碩士研究生學歷22人,博士學歷1人,北京高校青年骨幹教師5人,“北京名師”1人,他(她)們均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著名音樂學府。為了充實教學力量,提高教學水平,學院還聘請了國內知名的教授及演奏家韓國良、趙登營、於紅梅、張誠心、徐陽、李嵐松、袁源、李滿龍、楊春林、石海彬等擔任客座教授。
音樂系下設理論教研室、鋼管弦教研室、民樂教研室、聲樂教研室。開設音樂表演專業,包含器樂演奏(民族器樂演奏及西洋管弦樂演奏、鋼琴演奏及鋼琴伴奏)、聲樂演唱(美聲、民族、通俗)及合唱指揮兩個專業方向。
音樂系自成立以來,高度注重學生的藝術實踐,先後成立了民族管弦樂團,合唱團,交響樂團,建立了校內外實踐基地,為學生實踐提供平台。成功打造大型原創晚會“水牛兒——北京民歌音樂風俗畫卷”以及“紅旗頌”等大型音樂會。還參與國慶60周年文藝晚會、大型交響詩音樂會“共和之路”、央視“清明詩會”等重大社會演出及活動。此外,我系堅持長期舉辦學期音樂會、優秀學生音樂會、師生演奏(演唱)音樂會、畢業音樂會以及與國內外音樂機構交流的演出。
為了拓寬視野,,加強國內外交流,學習先進的辦學理念,音樂系與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英國北方皇家音樂學院、法國李斯特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等高校建立了校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為全面汲取國內外先進辦學經驗,更新教學理念,奠定了基礎。
音樂系雄厚的師資力量、一流的教學管理使我們的中專畢業生每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中央民族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高等藝術院校,優質教學得到專家和學者的一致認可。高職畢業生一部分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至北京本科院校繼續深造,一部分同學順利就業,有的在武警文工團、國家大劇院合唱團等專業團體任職,有的在北京乃至全國的公共文化戰線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各專業學科在國際國內大賽中,屢屢獲獎,尤其在“文華獎”民族器樂大賽、中法咪哆杯鋼琴、長笛大賽和全國聲樂大賽中,我系師生都喜獲大獎。

舞蹈系

學院1982年開設舞蹈專業,2002年正式成立舞蹈系。
經過近十年的建設,舞蹈系擁有一支專業強、素質高的教師隊伍。現有在職教師31人。他(她)們先後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系、北京舞蹈學院民間舞系、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北京舞蹈學院國標舞系和中央民族大學。在硬體設施建設方面舞蹈系比肩與國內一流的專業院校。現今有總面積2300平方米的專業教室共十間。每間教室都配有專業的多媒體教學設備。
依託學院綜合藝術辦學的優勢,舞蹈係為首都和各大地方專業藝術團體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舞蹈演員,也為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高等藝術院校輸送了大批優秀畢業生。
同時,也取得了豐碩的教學與研究成果。創編了《敦煌樂鼓》、《獵》、《少年強》等一批優秀教學劇目。
舞蹈系是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一個年輕而富有朝氣的專業系。建系十年里我們引導學生勇於探索,積極竟評,並先後組織學生參加了舞蹈“荷花獎”比賽、全國 “桃李杯”舞蹈比賽、全國舞蹈比賽和北京市舞蹈比賽等重大賽事,榮獲了32個重要獎項。帶領學生多次參加了北京電視台、中國教育台、中央電視台舉辦的各種形式的文藝演出。參加了2008年北京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聖火啟動儀式、2008年北京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殘奧會閉幕式)、2009年國慶60周年文藝晚會。2011年完成了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紅色藝術節舞蹈專場演出。2011年參加了為金磚五國首腦專場演出活動。2011年舞蹈系參加了西城區文化館主辦的什剎海情韻晚會排練與演出。在以上的演出活動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讚譽,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此外,還應邀赴德國、韓國、菲律賓、泰國、香港等地進行藝術交流和演出活動。

地方戲曲系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地方劇科始建於1960年,培養了眾多表演和音樂人才。2011年正式成立地方戲曲系,現有中國戲劇梅花獎、享受國務院終身特殊津貼馬惠民任地方戲曲系主任,張寶學任副主任。地方戲曲系下設兩個教研室,其中河北梆子、北京曲劇為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張寶學。評劇、相聲、曲藝為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王翀。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地方戲曲系表演專業的教學,一直遵循對中國戲曲程式體驗的堅守,努力提高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和藝術表現能力;充分發揮我院戲曲專業基礎課的優勢,強化戲曲專業基本功、把子、身訓教學以及戲曲創編課教學的優長;要求學生不僅掌握劇目的排演,更要求學生懂得戲曲藝術學習的方法,強調多門類藝術的學習和培養,以適應各劇種表現傳統劇目、現代劇目和新編歷史劇目的需要。運用全新的辦學理念,培養出有一定文化、理論水平,有較高專業技能的實用型人才。
評劇表演專業教師有:在職教師馬惠民、王翀。外聘中國評劇院教師李維銓、戴月琴、高闖、恆紅、馬新茹。外聘其他院團教師劉淑琴、張選、鄭筱娣、王金章、楊敏等評劇名家在校任教。評音教師有:崔東坡、張士源、白國全、尹慶飛、王志強、劉志宇、劉志勇、趙娜、周蓓。評劇表演專業開辦僅兩年就培育出八朵“戲劇小梅花”金獎。還聘請張德福、谷文月、劉萍、李惟銓、劉文田作為專家為評劇專業指導教學嚴格把關。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地方戲曲系表演專業與國內多家地方戲曲劇院團如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北京市曲劇團有限責任公司、德雲社建立了長期合作的關係,對學生進行聯合培養。
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為市屬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此次該團與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合作辦學,師資陣容強大。參與教學的老師既有梅花獎獲得者:王鳳芝、李二娥、彭艷琴、王洪玲、王英會;又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陳曉芬、殷新泉;國家一級演員:劉鳳香、張樹群、郭硯夫;國家一級演奏員:鄭四寬;及優秀的中青年演員和演奏員等。北京市曲劇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北京市文化局所屬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創演劇目屢獲殊榮。此次與北戲合作辦學也選派了最佳師資陣容,其中由北京曲劇老一代著名演員韓新民、國家一級演員甄瑩、國家二級演員王曉莉。
為了多劇種辦學,地方戲曲系與德雲社(郭德綱)合辦相聲專業,高峰、史愛東、李文山、楊旭等教師任教,2012年增設了曲藝專業,王樹才、果振標、宋民強等教師來校任教。此外為了學生能夠打下堅實的基礎,地方戲曲系還聘請了京劇系名師楊振剛、王茂生、劉亞新、劉傑、張玲、馬嵐、張鐵珊、張勇等優秀教師任京昆課教學。

舞美系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於2007年開設舞台美術專業,2008年正式成立舞台美術系。 舞台美術系成立後,引進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藝術高校的優秀畢業生,形成了多專業方向人才構成的日益充實的師資隊伍。舞台美術系在職教師12人,其中博士在讀2人,碩士(含在讀)5人。舞台美術系還從東田造型、幾米造型、中國評劇院等單位和機構常年聘請具有豐富的舞台及影視實踐經驗的舞台美術專業人員為學生授課。
舞台美術系2008年下設戲劇影視化裝與戲劇影視燈光兩個專業,學制2年。為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2011年將專業方向擴展為戲劇影視人物造型和戲劇影視燈光與音響,學制改為3年。戲劇影視人物造型專業課程有舞台化裝、時尚化妝、影視化裝、毛髮製作、現代髮型、古代髮式、戲劇影視服裝設計、服裝裁剪與工藝等,戲劇影視燈光與音響專業課程有燈光基礎、燈光技術、燈光設計、舞台美術設計、舞台技術管理、音響基礎、音響技術、數字音頻工作站等,兩個專業方向的教學內容涵蓋舞美設計、繪景、化妝、服裝、燈光、音響、裝置、道具、舞台技術管理等各個方面。
舞台美術系擁有化妝教室、專業繪畫教室、燈光與音響訓練室等教學場地,調光台、燈具、調音台、話筒等設備齊全,這些硬體設施設備滿足了專業教學的需要,並不時進行更新。此外,學院的排演場、攝影棚也為我系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習基地。
舞台美術系將實踐教學納入課程體系,在課堂教學的同時注重學生的課外實踐。學生常擔負學院各系教學演出的舞台美術工作,例如在學院排演的少兒京劇《白雪公主》中,燈光主控、追光、裝置和特效全部由我系學生擔任。學生還曾參加教育部、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財政局和諸多學校組織的對外演出活動。
該系迄今已有畢業生200餘名,學生除升入北京聯合大學、中國戲曲學院等本科院校繼續深造外,還活躍在中央電視台、北京歌劇舞劇院、北京京劇院、北京大學百年講堂等各大媒體、院團、劇場、劇組中,為首都的文化演出事業做出了貢獻。 舞台美術系作為學院較為年輕的專業系,生機勃勃、充滿了活力。隨著畢業生逐步深入到舞台美術的各個領域,舞台美術系在業內的聲譽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也隨之不斷提高。

影視表演系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影視表演系成立於2011年3月,2011年開始招收影視表演專業(高職)學生。該系是學院根據社會對影視人才的需求和滿足社會廣大青少年對影視表演專業學習的渴求而新建的專業系。影視表演系辦學思想明確,即為社會培養有一定競爭實力、有較好創造力、有較強藝術職業能力的套用型、複合型的表演藝術人才。該專業將依託學院綜合藝術院校的資源優勢,不斷提高學生綜合藝術能力,在系統開設表演專業課程同時,加大音樂、舞蹈、戲曲、播音、主持、鋼琴、燈光、舞美、攝像等課程比例,使學生不僅能成為適應電影、電視、話劇舞台表演的藝術專門人才,而且還能成為適應社會公共文化建設需要,服務基層的藝術教育、活動組織的複合型、套用型人才。影視表演系現有在職專業教師5人,博士在讀1人,碩士研究生1人。

師資力量

學院現擁有一支實力雄厚,教學經驗豐富,老中青相結合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現有在編在崗職工330人,專任教師271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專家47人。有北京市名師5人,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7人,北京市專業帶頭人1人。同時,學院長期聘請業界著名表演藝術家、學者和優秀演員作為特聘教授來校任教。

孫毓敏

孫毓敏,女,漢族。原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院長,現任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名譽院長、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人大常委委員、中國劇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劇協副主席、北京京昆協會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首都企業家俱樂部特邀會員等職。為國家一級演員、河北大學客座教授、國際東方文化研究會理事、學術委員。1940年出生於上海。
孫毓敏8歲學習京劇,先後師從趙綺霞、李金鴻、趙德勛、高玉倩等。1959年畢業後分配到荀慧生劇團,被選為繼承流派的學生,拜荀慧生先生為師,隨後於1963年調入梅蘭芳劇團,學習了《西施》、《洛神》、《生死恨》等梅派劇目。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
1991年起擔任北京戲曲藝術學校校長,並幫助學院升格成為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她發表有《含淚的笑》、《我這兩輩子》、《京劇唱腔體會點滴》、《荀派藝術語言特色》等著作,並應邀到國內外幾十所大學作藝術講座,到各地中國小及文化單位進行普及京劇講學。
先後榮獲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在1994年舉辦的“梅蘭芳金獎大賽”獲首屆梅蘭芳金獎;美國佛州頒發的亞洲最佳藝人終生成就獎;濰坊國際風箏杯最佳表演獎、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個人稱號、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勞動模範,市級特別表演獎、優秀表演獎、論文。

李文敏

李文敏,女,著名京劇教育家,程(硯秋)派藝術傳人,國家一級演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北京市名師獎獲得者,北京市非遺傳承人,全國第一位舉行個人教學成果展演的戲曲專業教師,中國青年京劇演員研究生班導師,京劇流派班導師。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
李文敏教授出身梨園世家,1952年考入北京藝培學校(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前身),是北京市戲曲學校首屆畢業生。20世紀50年代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趙榮琛先生為師攻學程(硯秋)派,傳承衣缽,1963年回母校任教至今。
李文敏教授在四十餘年的京劇表演基礎和程派藝術薪傳教學實踐中,堅持基礎教學必須強調規範化的教學理念,銳意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與規律,創建性地將程(流)派藝術的優秀成果、表演方法與基礎教學實踐相結合,改革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深化了教學內容,升華了教學主題,帶動了教學團隊建設,學生成才率大幅提升,形成了京劇藝術教學的知名品牌,在全國及海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李文敏教授是京劇程派藝術的主要傳人之一,為程派藝術的繼承、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程派藝術薪火興旺,與李文敏教授幾十年的一貫辛勤努力分不開,她被譽為“程派藝術薪傳的功臣” 。她桃李滿天下,學生遍布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東、湖北、江蘇、浙江、安徽、廣西、雲南、貴州、黑龍江、吉林、遼寧、香港、台灣及美國等地,如獲全國戲劇梅花獎的李海燕、張火丁和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大賽殊榮的郭偉、趙歡及獲首屆學京賽金獎的張茜等均為全國各主要院團的新一代優秀骨幹人才。

滕莉

1963年生,黑龍江人,國家一級演員。1981年畢業於黑龍江省藝術學校京表系。1981年至1996年期間擔任黑龍江省京劇院主要演員,1996年調入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工作。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
滕莉老師是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京劇表演青衣行當教師,學院青衣行當專業帶頭人,北京市級精品課程青衣行當劇目課負責人,院教學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戲劇家協會會員。滕莉從教以來,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工作兢兢業業、刻苦鑽研,在教學、專業建設、教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
她的學生在全國各項戲曲比賽中屢次獲得大獎:1997年全國京昆大賽張婷獲一等獎;1997年全國京昆大賽袁蓉蓉獲二等獎;1997年全國京昆大賽張鑫獲二等獎;1997年全國京昆大賽黃福仙獲三等獎;1998年全國小梅花比賽陳晨獲“銀花獎”;1999年全國京昆大賽鄭菲獲三等獎;2000年全國張派藝術優秀青年演員大賽楊艷獲二等獎;2000年全國張派藝術優秀青年演員大賽袁蓉蓉獲三等獎;2003年蟻力神杯京劇比賽王笑君獲優秀獎;2004年全國戲曲電視大賽楊藝獲三等獎;2005年鄭嵐獲得全國“白玉蘭”獎;2008年中央電視台第六屆青年京劇演員決賽張璇獲優秀表演獎與特色表演鼓勵獎;2008年中央電視台第六屆青年京劇演員複賽張曉妹獲銀屏獎;2008年中央電視台第六屆青年京劇演員複賽張晨萱獲銀屏獎;2008年中央電視台第六屆青年京劇演員大賽陳晨獲銀屏獎;2008年中央電視台第六屆青年京劇電視大賽劉琪獲銀屏獎。
滕莉作為學院京劇系專業帶頭人,在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及教學改革等方面起到主導作用,為系部、學院的發展建設做出了貢獻。

張曉紅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學會會員。
張曉紅張曉紅
1978年考入在西安音樂學院附中,1984年升入本科,師從高自成、周延甲教授,1988年獲學士學位。1998年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生進修班結業。
曾任空政文工團古箏獨奏演員,現為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音樂系古箏教師。
1989年參加中央電視台全國首屆民族器樂電視大獎賽,獲古箏組二等獎。
曾與李心草陳燮陽胡炳旭余隆等著名指揮合作參加國交、愛樂的音樂會演出,先後出訪美國、德國、日本、香港、泰國。多年來為中央及地方電視台、總政及東方歌舞團等國內著名文藝團體、國內及港台多個唱片公司的晚會、電影、電視劇、舞劇、話劇、MTV、舞蹈、聲樂、原創CD錄製古箏音樂千餘次。曾參加“蒲公英優秀新人”、“華夏藝術風采”、“中國關心下一代”藝術人才選拔活動,擔任民樂類評審。多次擔任東方青少年藝術大賽鋼琴組評審。

祝真偉

男中音,2004年7月研究生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榮獲聲樂表演碩士學位。先後師從於中國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鐘鳴達,中央民族大學聲樂教授孟新洋,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教授趙登營。曾數次參加北京新年音樂會的演出,並在北京音樂廳中山音樂堂、保利劇院的多場音樂會中擔任領唱、獨唱。
祝真偉祝真偉
發表過數篇學術論文,碩士畢業論文《常香玉真假聲混合演唱藝術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榮獲“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優秀學位論文”。獨立編寫了《高職義大利語音、德語語音》教材以及《高職美聲唱法聲樂教程》。現為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音樂系聲樂講師。

所獲榮譽

2017年11月,榮獲第四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地理位置

北京市豐臺區馬家堡東里8號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