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台研論壇

北京台研論壇

《北京台研論壇(第4輯)》內容簡介:2010年10月由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和台灣夏潮基金會協辦的“第四屆北京台研論壇”大型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勝利落幕。與會專家學者圍繞“EcFA與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台灣政局發展的現狀和問題”、“民進黨的大陸政策走向”、“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兩岸和平發展時期法律框架的構建”等議題進行了研討和交流。 2010年6月兩岸簽署的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已於9月12日正式生效,這一協定的實施必將對兩岸經濟整合與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時刻,來自海峽兩岸及港澳的專家學者聚首北京,共同探討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京台交流與合作大計,本次論壇因此有著特別的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台研論壇
  • 外文名:Beijing Forum of Taiwan Studies Volume Four
  • 作者:劉文忠 陳星
  • 出版日期:2011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810800, 7510810809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頁數:396頁
  • 開本:16
  • 定價:65.0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北京台研論壇(第4輯)》:這屆“論壇”共收到參會論文50多篇,來自海峽兩岸的知名專家學者近80人參加了這次研討會。為反映論文與本次會議的全貌,這本由陳星、劉文忠和孫兆慧主編的《北京台研論壇(第4輯)》悉數收集了上述文章,除因編輯需要對部分稿件做了個別的技術性處理外,其餘部分均依原樣收錄。

作者簡介

劉文忠,男,內蒙古赤峰人,法學博士,副教授。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博士後流動站研究人員,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出版專著《中國農業經濟立法研究》、《地方立法的民主性與科學性研究》和《憲法規則下的權利博弈》三部,學術文章50餘篇,主持省部級課題9項。
陳星,男,安徽蕭縣人,法學博士,副教授。現為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台港澳法研究所副所長,先後在各種報刊雜誌和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和時事評論300餘篇。
孫兆慧 女,內蒙古人,京台經濟貿易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方向是台灣經濟、兩岸經貿合作、京台經貿合作、兩岸產業合作(重點是兩岸旅遊業、兩岸農業合作)。出版專著《兩岸旅遊業發展與合作》,主持和參加省部級課題多項,在《亞太經濟》、《國家行政學院學報》、《國際經濟合作》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曾接受法新社記者採訪,部分內容被當時的參考訊息轉載。

圖書目錄

大陸部分(按姓氏筆畫排列)
民進黨現階段大陸政策策略性運用及走向
ECFA框架下京台經貿合作前景展望
從“五都”選舉看台灣政局走向
民進黨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海峽兩岸關係史中的兩條基本線索——試論中國國力發展和海峽兩岸交流的重要性
兩岸文化交流中的若干理論問題研究
論ECFA簽訂後兩岸和平發展時期法律合作框架的建構
兩岸關係歷史性轉折的實現和任務
蔡英文對民進黨發展影響初探
論兩岸政治定位
現狀、現實與現象
簡評民進黨兩岸政策新動向
“ECFA”之後兩岸關係的走向
試論未來幾年台美關係及其與海峽兩岸關係的互動
國民黨的黨務改革及其影響
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僑務政策思維簡析
對和平發展階段兩岸關係的若干思考
陸資入台探析
當前島內政局的特點及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影響
海峽兩岸在金廈海域的非傳統安全合作研究
後ECFA時期馬英九兩岸政策的分析及大陸對台策略的思考
試析甲午戰爭以來台灣民眾民族國家意識的演變
邁入“ECFA時代”
美國對華政策中的意識形態傳統及對台灣問題的影響
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初探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台灣“國際活動空間”問題
論海峽兩岸和平協定的基本原則
和平發展時期兩岸青年交流探析
關於兩岸政治談判的思考
兩岸經濟合作走勢分析
ECFA架構下發展涉台經濟的多維思考
論國民黨和民進黨的“五都”選舉態勢
台灣年底“五都”選舉的態勢及影響分析

港澳台部分(按姓氏筆畫排列)
民進黨對“不獨”的改造之路
胡錦濤時期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政策析論
撥亂反正乎,為德不卒乎——評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程綱要修訂草案
後ECFA時期兩岸政軍關係之探討
兩岸ECFA簽署後的政治、軍事磨合問題
論“台灣法”的立法必要性及其重點
關於大陸政要訪台熱潮的觀察與思考
“台獨”淡化於兩岸政經一體化
台灣政局的特色與兩岸關係的互動——台灣民意與兩岸關係之分析
民主進步黨的“中華民國”論述
新形勢下兩岸關係發展前景——兼論ECFA兩岸共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探討
後ECFA時期兩岸政治談判之展望
從“結束敵對狀態”探討當前兩岸政治談判
應將ECFA與CEPA的效能發揮至最大化
從ECFA看海峽兩岸產業合作
從兩岸簽署ECFA看中國“經略東亞”大戰略
大學生對兩岸關係認知態度之研究——以南部五所私立大學為例
調動新聞、文化交流的積極性以深化兩岸互信
“台胞認同祖國化”及其歷史機遇
兩岸關係發展的現況與展望——兼論兩岸政治協商可能發展
理性分裂的台灣——分析及預測2008年“總統大選”後的台灣政治動態
後ECFA時期台灣的對外經貿空間及兩岸文化交流
編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不過,王毅2009年6月18日在舊金山僑界招待會上的講話也極具意義,他說:“兩岸關係已經展現出和平發展的前景。今後的道路可能並不平坦,但前途是光明的。推進兩岸關係,有兩個重要的著眼點要告訴大家,一是要繼續遵循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把握節奏、循序漸進的基本思路,這是一條已經被實踐證明是成功和有效的經驗;二是要不斷鞏固和深化雙方的政治互信。兩岸關係要向前走,兩岸的互信也要隨之增強,這樣才能保持正確方向,才能行穩致遠。而增進互信的關鍵在於雙方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框架,並在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更為鮮明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但是王毅特彆強調,“先易後難、先經後政並不意味著刻意迴避複雜和敏感問題”,這充分坦露北京將不迴避政治談判的立場。特別是,王毅在這場招待會上的講話,就是刻意要指出兩岸在面臨政治談判恰恰應存在的態度。他說:“我們要未雨綢繆,前瞻性地思考如何把握和對待兩岸之間存在已久的矛盾和分歧,為最終破解這些難題開闢道路,創造條件”。”
當然,2009年12月30日賈慶林在“胡六點”周年紀念發表“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座談會上的講話”,是終結中共年來對“和平協定”推動進程中最代表性的一次談話。賈再度強調:“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六點意見,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涉外事務、軍事安全等方面,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我們的政策主張,指明了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努力方向,為開創兩岸關係的未來提供了新的契機”。所以賈慶林呼籲:“我們要繼續按照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把握節奏、循序漸進的思路,穩步紮實地推進兩岸協商和兩岸關係發展進程。要積極推動兩岸商簽經濟合作框架協定,最大限度地實現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積極探討商簽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定,全面拓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還應當著眼未來,積極穩妥地探索如何破解制約兩岸關係發展的難題,為今後兩岸協商政治和軍事安全等問題預做準備、創造條件”。
(二)台北對“兩岸結束敵對狀態”看法與立場的歷史背景
1.李登輝時期對“兩岸結束敵對狀態”的積極性
1991年2月23日由“國統會”宣布的“國統綱領”曾具體的提出“兩岸應摒除敵對狀態,並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以和平方式解決一切爭端”。這是台北第一次對此問題表達的官方立場。
接著在1991年4月宣告“動員戡亂時期”的終止,就是最顯明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傾向。而且台灣地區的政治發展、經濟建設以及外來投資,最需要的就是台灣海峽的情勢穩定。即使站在民進黨的立場,它的中國政策內涵與政府的“國統綱領”或執政黨的大陸政策,雖有相當程度的差異,但是包括其黨主席在內的民進黨菁英,對於兩岸簽署和平協定,有助於維持和平需求,均持正面肯定的態度。
但是在1995年“江八點”正式宣告之後,特別對於雙方終止敵對狀態的提議,台北的反應顯示得非常強烈,不管是政府高層,在野黨派以及新聞媒體大都給予正面回響,特別是李登輝“總統”在1995年4月8日對“國統會”的一篇講話里的第五點,對於“江八點”所提醒“終止敵對狀態”的建議,有相當明確而且具體的看法:“民國80年宣布終止動員戡亂,確認兩岸分治的事實,不再對大陸使用武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