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鐵城

劉鐵城

劉鐵城,藥用植物學家,我國藥用植物栽培學科奠基人之一。在藥用植物引種馴化、栽培研究及資源開發利用方面,頗有造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鐵城
  • 出生地:河北省涿州市城關鎮北關村
  • 出生日期:1929年8月3日
  • 職業: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藥用植物研究所教授 
  • 畢業院校:北京農業大學
  • 主要成就:藥用植物栽培學科奠基人之一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50年代參加籌建我國第一座藥用植物園,引種藥用植物1 800種;60、70年代對人參薯蕷金蕎麥、水飛薊(利肝靈原料)等珍貴、奇缺種類的引種栽培及開發利用研究。70年代以後,完成西洋參引種栽培技術研究,在我國開展多省市大面積農田栽培技術推廣試驗,結束了我國自古以來西洋參依賴進口的歷史。共獲得國家和部級17項獎項。

人物生平

劉鐵城1929年8月3日出生於河北涿州市一個中農家庭。在成長的過程中,目睹了外族對中華民族的侵略和壓迫,以及民不聊生的現實,使他認識到只有刻苦學習、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國家和民族才能興旺。由於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學習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成了他“科學救國”的夙願。高中畢業後,正值北平解放,當時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再繼續上大學深造。經他本人、老師和同學們再三向其父親要求,其父終於答應他繼續學業。他不負眾望,如願考上了北京農業大學(現名中國農業大學)本科。1953年大學畢業時,抗美援朝剛剛結束,國內由於多年的戰爭創傷中,百廢待興。戰爭更使人民的醫療保健條件十分惡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我國人均壽命只有35歲。這種狀況嚴重阻礙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因此,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尤其是中醫中藥的發展,在建國初期也是一項十分迫切和艱巨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畢業後他服從國家分配,到中央衛生研究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前身)藥物學系藥用植物研究室工作。從那時起,他的志向也由當初的獻身農業轉到了為人民的醫療保健服務。國內當時藥用植物資源匱乏,藥用植物栽培的研究幾乎是空白。劉鐵城被分配到顛茄病害防治研究課題組。1953~1955年在北京農業大學植物病理系尹辛耘教授的指導下,他圓滿完成了任務,該項目論文1957年曾在北京藥學會學術會議上宣讀和交流,並在1978年獲得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科技成果獎。他沒有滿足已有的成績,從此開始了向更高目標邁進。在20世紀50年代末,在前蘇聯專家阿·波·基里楊諾夫教授指導下,從事人參引種及栽培技術研究,在我國首次利用農田在原產地外獲得人參農田栽培成功,該項研究1978年評為國家衛生部科技成果獎,也為日後他在西洋參產業取得輝煌的成就並成為我國著名的藥學家和藥用植物栽培專家奠定了基礎。他從事科研的黃金時代大部分時間是在文化大革命和撥亂反正中度過的,尤其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他的事業也在那場史無前例的政治動盪中受到很大影響,但這最終沒能動搖他攀登醫藥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氣。在繼20世紀50年代籌建了我國第一座藥用植物園後,在60年代承擔國產薯蕷植物資源調查研究,發掘出大量薯蕷植物資源,不僅滿足了國內需求,而且大量出口,為我國避孕及甾體類藥物的研究和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該成果還在1978年獲得國家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70年代,他參加新型抗感染藥物金蕎麥的研究,出色完成了原植物的異地引種栽培和優良種質類型選擇工作,獲得1982年國家發明三等獎;從1975年以後至20世紀90年代,他的主要研究轉到西洋參的引種栽培,這是他從事科研50年取得的最輝煌的成就。他通過大量艱苦的田間試驗和繁重的實驗室工作,在國際上首創農田西洋參栽培技術,改變了傳統“毀林栽參”的方法,使得西洋參大面積栽培在我國成為現實,成果先後在北京、山東、河北和陝西等省市推廣,取得了豐碩成果,結束了我國300多年以來西洋參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填補了此項空白,使我國西洋參栽培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該項研究為我國每年節約大量外匯,使美國和加拿大同行非常震驚,從此西洋參產業在國際上形成了加拿大、美國和中國三足鼎立的局面。他在西洋參研究取得的成就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9 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國家星火獎(1990年)、衛生部成果技術推廣套用項目一等獎(1993 年)和中國廣州仲景中醫藥傑出成果獎(1996年),他也因此成為我國西洋參產業的奠基人,被譽為我國“西洋參王”、“中國引種西洋參第一人”等稱號。

技術成就

劉鐵城教授1953年參加工作,20世紀50年代可以說是他的科研方法和科研態度形成時期。這期間有2位專家對他的影響比較大,一個是北京農業大學植物病理系的尹辛耘教授,一個是前蘇聯專家阿·波·基里楊諾夫教授。參加工作伊始,他有幸參加尹辛耘教授主持的顛茄病害防治研究,在尹教授的指導下,他邊工作邊學習。從病原菌的分離、鑑定,到防治方法的制定和田間觀察,尹教授嚴謹的工作作風和淵博的知識都在這個年輕助手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決心像老一輩專家那樣刻苦鑽研,兢兢業業地工作。該課題在1955年底結束時,他的工作受到了老專家的讚賞,這給了他很大的鼓舞,決心取得更大的成績。由於他在顛茄課題組的業績,1956年他參加前蘇聯專家阿·波·基里楊諾夫教授主持的人參栽培技術研究。阿·波·基里楊諾夫教授是全蘇藥用及芳香植物研究所技術室主任,從事人參研究多年,有非常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近乎苛刻的研究態度。劉鐵城在這位專家指導下,從事人參農田配土栽培研究,有一件事對他的觸動很大,也為他以後幾十年科研工作堅持嚴格務實的態度奠定了基礎。有一次阿·波·基里楊諾夫教授來到他負責的試驗地檢查,問到試驗地耕作層土壤的重量時,他自知未做這項測定,便隨口說了一個數字想搪塞了事,沒想到經驗豐富而有嚴謹的前蘇聯專家一眼就看出其中破綻,執意當時就進行現場稱量,並對其工作進行了批評。這次他虛心接受了前蘇聯專家的批評並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認為對科研和工作的態度可能也是我國科技落後的原因之一,他下定決心以後一定要以這位前蘇聯專家為榜樣,在工作中一絲不苟。到1959年,劉鐵城取得了人參農田配土栽培成功,這是在我國首次利用農田,並在原產地外栽培人參獲得成功。在1956~1959年期間,他的工作態度和精神逐漸得到了前蘇聯專家的肯定,阿·波·基里楊諾夫教授為中國能有這樣一批年輕人感到由衷的高興,並與他及全所的中國科技人員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在20世紀50年代,除了專題研究外,他還負責藥用植物園的籌建工作。他先後從亞洲、歐洲、非洲等近百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其他省區,收集引種1 800多種藥用植物,按照生態學和生物學分區,到1969年在北京初步建成了我國第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科學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藥用植物園。藥用植物園建成後,來自前蘇聯、日本、緬甸、寮國、法國、美國等國的領導人和專家先後參觀,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北京藥用植物園設計合理,排列系統先進,有較高的管理水平”。
20世紀50年代是我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也是劉鐵城教授初顯才華、樹立將中醫藥事業作為自己終生奮鬥目標的開始,正所謂“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20世紀70年代,文化大革命終於結束了,科技界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此時劉鐵城教授雖已至不惑之年,但他仍像年輕時一樣拼搏,他要更加倍努力,減輕文化大革命給我國科研工作帶來的損失。在20世紀80年代,他先後承擔了國家“六五”攻關課題“人參農田栽培技術研究”和西洋參“七五”新技術推廣項目。
人參農田栽培技術研究,從1982~1989年曆時7年,開展了10多個項目的課題研究,總結出一套完整的人參農田栽培技術,單產、人參皂苷含量和一、二等參率,均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1989年國家科委鑑定結果認為“此項研究,是我國參業史上的一次革命,克服了多年來傳統砍林栽參所造成的森林破壞、水土流失、生態失衡的嚴重弊端”,具有重大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這套技術也為西洋參的大面積農田栽培奠定了基礎。
西洋參大面積農田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是繼1975~1980年引種成功後,我國西洋參產業的一大突破,徹底結束了我國300多年以來西洋參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這項研究是由劉鐵城教授主持,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與懷柔縣政府合作,於1981年開始在懷柔開展大面積農田栽培技術的研究。他勇於實踐,大膽創新,通過對國外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改進等18個項目研究,總結出一套以施肥改土為中心、覆蓋免耕為特點的農田栽培技術,並形成從種子處理、栽培管理、採收加工、產品銷售一條龍的配套體系。該項研究1986年通過部級鑑定,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此項研究在西洋參栽培領域中,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先後在11個省市推廣,取得了重大社會、經濟效益,懷柔產西洋參也於1989年最早獲得衛生部(89)衛藥證字Z-34號國家一類新藥證書。
在劉鐵城教授50餘年的科研工作中,他還廣泛開展國際交流,為中醫藥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20 世紀70年代中期,他前往非洲藥用植物資源和民間醫學考察。在8個多月期間,他先後到貝寧、茅利塔尼亞等非洲國家,行程幾萬公里,足跡遍及草原、叢林、深山、高原和沙漠,進行藥用植物考察,並與100多名民間醫生交談,總結藥用植物1000種,對醫學價值較大的沒藥、乳香、美登木等10多種植物進行了生態、分布及資源量調查,為非洲國家藥用植物的開發利用以及我國的引種馴化工作,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其後於1996年又再次去非洲進行埃及藥用植物考察。
1983年他赴美國進行“西洋參栽培及加工技術考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我國懷柔西洋參加工方法。他還先後到前蘇聯、日本、伊朗等國家進行藥用植物考察交流。

簡歷

1929年8月3日 出生於河北省涿州市城關鎮北關村。
1949-1953年 北京農業大學(現名中國農業大學)學習。
1953-1958年 在中央衛生研究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前身)藥物學系藥用植物研究室,實習研究員。
1958-1973年 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藥用植物室任生態引種組組長兼藥用植物園負責人,助理研究員。
1973-1984年 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1984-2000年 任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藥用植物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2000年—至今 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藥用植物研究所教授,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主要論著

1 劉鐵城.人參在北京地區引種試驗,藥學通報,1963,9(9):416-418.
2 劉鐵城.譚炳傑.澳洲茄引種與生物學特性研究.藥學學報,1965,12(2):123-128.
3 全國中草藥彙編.(上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
4 全國中草藥彙編.(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
5 中草藥栽培技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
6 水飛薊的綜合利用.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7 劉鐵城.穿龍薯蕷的引種與生物學特性的觀察.藥學通報,1980,15(2):12-14.
8 劉鐵城,劉惠卿,呂瑞綿.尼龍網棚栽培西洋參新技術的研究.特產科學實驗.1987,(1):1-5.
9 劉鐵城,劉惠卿,胡炳義.西洋參農田栽培技術的研究.醫學研究通訊,1988,19(1):31-33.
10 劉鐵城.藥用植物組織培養的研究.中國藥學年鑑,1988~1989,22-2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