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衡

劉道衡

劉道衡(公元1892——1968年7月20日),湖南衡陽人。劉麗珊烈士的父親。是全國政協第三、第四屆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道衡
  • 出生地湖南衡陽
  • 出生日期:1892年
  • 逝世日期:1968年7月20日
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中共地下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湖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員兼參事室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國務院參事,中央文史研究館辦公室主任。
衡陽縣西鄉牌樓沖(現庫宗橋鎮渣坪村順石組)的劉道衡和大哥劉崧衡一道參加了同盟會,劉崧衡還是同盟會南方支部衡州分部的負責人之一。武昌起義後,劉崧衡與顏炳昆率眾攻打衡州府,成立了衡州都督府。與此同時,湖南的革命形勢波譎雲詭,急轉直下,先是同盟會湖南地區負責人焦達峰被殺,緊接著譚延闓被袁世凱政府正式任命為湖南都督,革命的果實落入賊人之手,接著又是“宋教仁被刺案”,“二次革命”失敗。
1913年8月16日,劉崧衡組織武裝起義遭叛徒告密,被譚延闓殺害,年僅28歲。因其勇敢,至今在牌樓沖老家還流傳著他“綠林王”的稱號。
辛亥革命後,劉道衡被送往日本留學。大哥犧牲後,劉道衡抱著“兄仇不共戴天”“要報國恨家仇”之心回國。此後,由於譚延闓的通緝,劉道衡被迫到處流亡,他在街頭賣字,還曾剃髮為僧。但他卻從沒有完全離開政治,為探討救國救民的道路,他不斷地接近當時的各路軍閥,如吳佩孚、馮國璋、張敬堯等,並應他們之邀擔任幕僚。尤其是1918年3月到1920年6月張敬堯在湘主政期間,劉道衡在長沙擔任幕僚的時間最長,並藉此機會結交了許多朋友,建立了豐富的人脈。直到1920年6月,譚延闓“聯吳(佩孚)驅張”回到長沙掌權後,劉道衡攜妻女流亡到上海。
劉道衡將地下黨秘密轉移到祠堂

1920年至1931年在上海期間,劉道衡開始研究馬列主義思想,積極籌款幫助進步青年辦雜誌,還參加了中共的外圍組織“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這些行為引起了中央特科的注意。
1932年,劉道衡受命回湖南建立情報網。回到長沙後,劉道衡受到時任湖南省主席的何健的尊敬,先後聘其為“長沙綏靖公署”和“第八集團軍總部”參事。他迅速發展了一批特科成員,組建了一個覆蓋面相當廣的情報網,為當時蘇區反圍剿和紅軍長征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並“勸說”何健放鬆對長征紅軍的圍剿,使紅軍得以保存實力順利離開湖南。
1945年,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李克農評價這段時間(紅軍時期)的地下工作時說:“劉道衡獨立開闢的湖南地區情報工作乃是白區情報工作的僅存碩果。”
劉道衡長期受周恩來和李克農的直接領導。1938年,中央特科湖南情報組鑒於抗戰形勢,經李克農批准,轉移到他老家衡陽西鄉牌樓沖,建立了西鄉牌樓沖和清潭兩個黨支部。
為掩護情報組轉移,將“自治女校”遷至牌樓沖的劉恂公祠,同時設立了劉族五甲國小自治女校附小,以教書為掩護,培養抗日骨幹。中共牌樓沖支部以雪竹山游擊訓練班學員為基礎,組建了湘衡抗日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爭。
許多人通過劉道衡參加了游擊隊或新四軍,當時他們知道衡西牌樓沖有一位“劉老”,是幫助他們走上抗日前線的重要人物,但並不知道他是中共情報系統的領導者,有的人還一直以為他只是一位被人尊敬的開明紳士和堅決支持抗日的老學者。
新中國成立後,劉道衡擔任中共湖南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湖南省第一屆政協委員會秘書長、省政府委員兼參事室副主任、政務院參事、國務院參事、中央文史館辦公室主任。劉道衡生前也很受毛澤東信任,他的親友、師長去北京,毛澤東直接寄信給劉道衡請他負責接待。
1968年,劉道衡去世,享年76歲。悼詞上這樣評價道:“他以高度的革命警惕性和政治責任感,在嚴峻的環境中,堅定、勇敢、沉著、機智地營救革命同志積極完成黨交給的各項工作,特別是從事黨的地下革命工作期間,成績卓著。”
參考資料:《追憶父親劉道衡》,作者:曾擔任李克農機要秘書的劉道衡之女劉靜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