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繹(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狀元)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繹(1796年-1878年),字瞻岩。江西永豐人。

劉繹少時即以文章聞名鄉里,嘉慶二十二年丁丑,參加府、院試,補博士弟子員道光十五年(1835年)狀元(成為江西最後一名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入值南書房。道光十七年(1837年)以三品京堂官銜任山東學政,督學時刻“勸課條規”。後以父母年邁乞歸故里。在鷺洲書院及青原書院作主講近三十年,主持白鷺洲書院十餘年,堅持“默承淵源,推闡往緒,昌明正學,鼓舞善類,以省察躬行為本,經明行修為要”的辦學宗旨。卒於清光緒四年,享年八十二歲。曾總纂《江西通志》、《吉安府志》,著有《存吾春齋文抄》、《詩抄》、《崇正黜邪論》。

基本介紹

  • 本名:劉繹
  • 字號:字瞻岩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江西永豐
  • 出生時間:1796年
  • 去世時間:1878年
  • 主要作品:《存吾春齋文抄》、《詩抄》、《崇正黜邪論》等
人物生平
劉繹年少即好學,以文章聞名鄉里。鄉試前,父叮囑日:“倘得外用,毋輕就。”繹遵父命請改就教職,授宜黃縣教諭。父讚許之:“此官不失讀書本色。”道光六年(1826)赴京參加廷試,名列一等,以知縣任用。十一年中舉,道光十五年(1835)殿試,中一甲第一名進士,乙未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十七年,人值南書房,次年,出任山東學政,刻《勸課條規》,著《崇正黜邪論》1卷,以整飭教育,促進學業。兩年任滿,被召回京,入值南書房。宣宗詢及家事,知繹父母俱存,特許奉雙親居禁內澄懷園以侍養,並示優遇。二十一年,因父母年老多病,不服水土,請準歸養。歸里後,主講吉安白鷺洲、青原山兩書院,30餘年,培養人才甚眾。鹹豐元年(1851),廷臣交薦,劉繹應召人京聽候簡用。接連3天受到鹹豐帝召見,仍以母老多病乞歸侍養。五年冬,太平軍占領永豐城。繹扶持老母避居樂安、吉水,襄辦地方團練。八年加三品京堂銜,任江西團練大臣,訓練鄉勇,抵抗太平軍。
劉繹
鴉片戰爭其間,力主嚴禁鴉片,列舉鴉片之害:“官吸之則廢事,兵吸之則廢守。富者敗家,貧者喪身。”對於治理國家,則重視培養元氣,“其要在乎得人才,固民心。上無言利之臣,則賢才進;下無貪暗之吏,則問閻安。元氣之復,必由於此。”並提出防禦英軍的謀略,主張對入侵長江的英艦“沿江固守”,耗其糧食、彈藥,斷其歸路,然後聚殲之。戰爭失敗後,劉繹上書戶部尚書祁雋藻,反對賠償煙價與戰費。認為治國應先培元氣,關鍵在於得人才,固民心。同治年間江西巡撫劉坤一修《江西通志》、《客家劉氏族譜》(他是奉聖旨修族譜,他把族譜隨[奏表]一同[拜進]朝庭的,所以此客家劉氏族譜的[世系表]己送交清朝庭),委繹任總纂。《永豐縣誌》《吉安府志》也相繼編修,繹均被委為總纂。三志一譜於同光之際先後修成,而繹已屆垂暮之年,他在《八十自序》中說:“平生進未嘗有一日詭遇,退未嘗有一日暇逸。”
劉繹
繹與生徒講學,不涉偏激,不落虛空,一以省察躬行為本,不專以文藝論優劣。繹生平為文,決不隨意,下筆必求合“立言”之旨。要求情真,言之有物。主張“不事摹仿,不求工巧。自然流露,若不容己。則雖詞淺旨近,往往見其真焉。”論詩主張“作詩不必規規唐宋,惟其真而已。”文與詩均強調一個“真”字。擅長書法,主講白鷺洲書院時,所撰“鷺飛振振兮,不與波上下;地活潑潑也,無分水東西”聯,鐫刻於書院門前石柱上。嵌於鐘鼓樓的匾額“卉青原台”字,亦為其手跡,至今猶存。著有《存吾春齋文鈔》12卷、《存吾春齋詩鈔》13卷,另有箋經評史及語錄等未編輯的遺文數十萬言。繹與祁寯藻(1793~1866)相契,工詩文。
劉繹進修族譜表劉繹進修族譜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