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盛蘭

劉盛蘭

山東省煙臺市招遠市蠶莊鎮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屬於當地分散供養的“五保”老人。1996年就開始拾荒助學。18年來,他總計捐資助學10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由於最近腿疼得走不動,不得不暫停拾荒賣錢,但他捐資助學的腳步依然沒有停下。

2014年2月10日,中國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評選頒獎中,第四屆山東省道德模範提名獎,劉盛蘭光榮入選“感動中國2013 年度人物”。

2016年1月16日晨5點半左右,靠拾荒捐資助學20多年的“感動中國”老人劉盛蘭在山東煙臺離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盛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省煙臺市蠶莊鎮柳杭村
  • 出生日期:1922年10月24日
  • 逝世日期:2016年1月16日
  • 職業:農民
  • 主要成就:201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第四屆山東省道德模範提名獎
  • 事跡:拾荒助學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資助學生,生活艱苦,捐出欠薪,個人榮譽,獲獎記錄,社會影響,社會評價,

人物生平

劉盛蘭,男,1922年出生,居住在山東煙臺招遠市蠶莊鎮柳杭村,這裡與招遠市其他金礦資源豐富的地方相比,這裡著實算不上一個很富裕的村莊。老人接近20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
嗇”的連一個饅頭都捨不得買,卻在貧苦交加的18年裡,慷慨地將靠拾荒的所有錢財捐給了全國各地的貧困學子。
“劉盛蘭親戚知道他住哪兒。”村中央一間不起眼的小賣部里,在店老闆的指引下,劉盛蘭的侄外甥劉昭江帶著記者來到村頭一條小胡同外,“老人就住這裡面。”推開大門,院子裡幾株辣椒長勢正旺,一棵榆樹下則堆滿了廢舊酒瓶。劉昭江推開房門,屋裡除了一張堆著破舊棉被的炕和幾個老箱子外,就剩下積滿灰塵的表彰綬帶、相框以及摔壞的獎盃,再無他物。

人物事跡

劉盛蘭是位普通村民,年輕時在外打工,後來在一家企業做保管員。73歲的時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為了讓自己老了無力行動時,身邊會有一個照顧他的人,他開始了助學。這是老人的初衷。但後來,他助學的規模遠遠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每天清早,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著腳踏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18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捨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10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
劉盛蘭唯一珍藏的是一個深藍色布袋,裡面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這么多年過去了,老人也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為腎病,劉盛蘭住進了醫院,但他仍然惦記著捐資助學,擔心匯款中斷和沒到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回來看望他,照顧他。

資助學生

1998年,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導,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從周邊幾個地市"擴張"到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著50多名學生。
把所有積蓄都捐出去後,原本就非常節儉的劉盛蘭只能從集市上撿別人丟棄的白菜、土豆、茄子等蔬菜以
劉盛蘭劉盛蘭
供日常生活,這一撿就是將近18年。“那些東西其實都能吃;要是看到有被丟了的鞋子,我就撿來縫縫再穿。”
劉盛蘭對自己很“摳門”,但在給學生捐錢這方面,卻最大方。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著50多名學生。微薄的工資也讓他在資助學生時力不從心。“300塊錢的工資沒辦法分給50個人,我只好這個月寄給這個,下個月寄給那個,一個個的輪著給。”

生活艱苦

雖然街坊四鄰和親戚們時常給他帶點吃的,但老人還是從不捨得多吃一口。唯一的改善,就是每天到村頭去買一兩個饅頭,偶爾喝碗豆漿。
前不久,煙臺一家公司的老總了解到劉盛蘭的情況後,直接派人給他送了六千塊錢,“推不掉,我收了,但在收條上按了手印,然後就全捐出去了。”
為多點錢捐助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因為不去養老院,他每年可以拿到1800元的生活補貼。“我是一個子兒都不剩了,全捐了,捐了好,捐了幫學生念書。”劉盛蘭說他只能供四個孩子上學,“一對黑龍江的姐妹,一對廣西的兄弟。”有時候,劉盛蘭還會在村里撿些酒瓶子,院子裡那棵榆樹下成堆的酒瓶子,都是他撿來的,“現在很少有人收了,價錢也便宜了,不過總歸能換點錢。”
老人家灶台上的鍋,鍋裡面放著四個碗,一碗是中午吃剩下的麵條,一碗鹹菜,一碗已蒸過多次的茄子,還有兩個隔壁送的油餅。
劉盛蘭臥室的牆上,一個深藍色布袋裡,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這是他唯一看重的東西。他取下布袋將裡面的匯款單和信件都倒在炕上,又另從床頭下找出了一些。“我也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
僅匯款單就有一百多張,每次匯款金額在200到500元間,最多的一次1000元。與之對應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受捐助者收到匯款後寄來的回信。“我真希望他們收到錢後給我回個信。”劉盛蘭希望知道自己匯出去的錢,對方已收到。“但也有不給回信的,我就覺得有點不踏實。”劉盛蘭拿起一張報紙,指著一則報導說:“這裡面寫著一個女孩需要錢才能繼續念書,我就匯了300塊錢,但至今沒給我回信,我真的只想知道,那300塊錢到了沒有。”

捐出欠薪

劉盛蘭之前曾在招遠市當地的一家公司里看門,每月能掙三百來塊錢。不過隨著公司生意的不景氣,到後來就一直沒給他發工資。“拖了整三年,一萬多塊錢的工資幾乎一分沒給。”待劉盛蘭準備離開公司時,那家公司老闆只給了他三百元錢,之後就再沒提工資的事,儘管多次討要,一直未果。最終,劉盛蘭走上了法庭,那一年,他82歲。
“官司贏了我就去要錢,但經理就是賴著不給。”劉盛蘭回憶說,之後他幾乎每天都到公司去討要欠款,但公司經理卻一直告訴他:“沒錢”。
幸運的是,劉盛蘭在市長接訪日那天遇到了當地法院的一位主任。“那個主任一聽我的情況,就趕緊找到法院的執行局。”最終,在法院執行局的多次干涉下,劉盛蘭才分兩次要回那一萬餘元的欠款。
不過,錢剛到手不久,便被劉盛蘭全“揮霍”了。“全捐出去了,我留著也沒用,捐給學生念書救急,怎么不比自己花強?”
2016年1月16日晨5時30分左右,劉盛蘭老人在招遠市人民醫院逝世,享年93歲。

個人榮譽

在CCTV感動中國之“長城杯”感動煙臺2004年度人物評選活動中,劉盛蘭老人以高票當選“感動煙臺”年度人物。2011年8月15日,CCTV-1今日說法欄目對於老人的事跡進行了報導。
劉盛蘭
2014年2月10日獲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獎。
評語
崇仁厚德
頒獎詞
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獲獎記錄

中華慈善獎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備註
2016-01第九屆最具愛心慈善楷模獲獎
感動中國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備註
2014-02-102013年度人物獎獲獎

社會影響

在當今時代,這種與人為善的理念格外讓人感動。這些年來,經濟社會取得了極大的發展,但不少人感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不復往昔,爭搶鬥狠、互相算計的多了,互幫互助、和氣和睦的卻少了。一方面,伴隨社會轉型加快,競爭壓力增加,價值觀更為多元,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也被放大;另一方面,利己主義在許多領域蔓延,許多人僅僅強調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出現了種種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甚至損人利己的行為,加重了人際關係的疏離。
沒有人願意生活在冷漠無情或是劍拔弩張的氛圍之中。有許多像劉盛蘭一樣慈愛善良的普通人不斷湧現,極大地改善了社會風氣,但一些負面事件也消磨著公眾的溫情。無論是小女孩遭車碾軋但卻無人伸手相助,還是車輛出事故後眾人一擁而上哄搶物品,這類冷漠甚至是落井下石的舉動,極大地傷害了世道人心,無形中也加深了人與人的隔閡。
正因為溫暖、充滿善意,劉盛蘭老人的舉動才會感動這么多人。可以說,善舉引發如此大的共鳴,既是因為崇高的道德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也是因為公眾內心對人與人和諧相處懷有強烈的期盼。這正是“友善”價值觀的力量所在。在這方面,劉盛蘭老人堪稱榜樣,我們應當從老人的行動中汲取營養,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培育友善的道德意識,學會寬容、關愛,在傳播善意的同時收穫溫情,同時也促進社會和諧的實現。

社會評價

所謂“仁者愛人”,從老人的舉動中,能清楚地感受到他的慈愛之心、友善之心。“自己很困難的時候,就希望有人能幫幫忙,所以看到別人有困難就想盡力幫幫他們。”在他眼裡,人和人之間的狀態應該是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的,因此,自己幫助他人並非什麼了不得的大事,而是一種自覺的、自然而然的行為。
“我們完全不能理解他,他這一輩都不知道圖什麼?”劉昭江說,家裡人對劉盛蘭的做法一直很不理解,都覺得劉盛蘭是自己找罪受。“倔,倔的不得了,認死理兒。”
街坊鄰居們也都覺得,老頭子活這些年,到頭來還是一無所有,怎么都覺得不是那么回事。“乾的都是積德事兒,但自己的日子卻過得連要飯的都不如。”
劉盛蘭很少出門,一是因為年紀大了,再則偶爾會有不相識的人來看看他,“沒一個認識的,很多都是帶著老婆孩子來的,說是來看我。我捐過誰,我也不記得了,他們願意來看我就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