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惠

劉君惠

劉君惠,名道龢,以字行,號佩蘅,1912年10月27日(夏曆民國元年9月18日)出生於四川華陽縣(今屬成都市),祖籍四川樂至縣。祖父忠台世代務農于樂至縣,父親長賦初在鄉務農,後至成都經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君惠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華陽縣(今屬成都市)
  • 出生日期:1912年10月27日
  • 逝世日期:1999年10月31日
  • 職業:學者
  • 畢業院校:四川大學
簡介,學術小傳,作品,

簡介

1919年2月,劉君惠入讀成都私立存粹國小校,父親去世,與寡母相依為命,1924年在成都諸葛井街的杜氏私塾讀書,直到1925年8月;之後分別就讀於私立大成學校國小部、私 立大成中學校;1930年8月起,在四川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就讀,三年畢業後於1933年8月考入四川大學中國語文學系;1937年7月畢業於四川大學。之後,劉君惠曾任成都多所中學如私立蜀華中學、協進中學、省立成都中學、成都師範的教員(絕大多數系兼任)。從1940年8月起,通過華西協合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聞宥(字在宥,1901—1985,江蘇松江[現屬上海]人)的推薦,受聘為內遷成都的私立金陵大學中文系講師;三年後晉升副教授,同時由於老師蜀中 大儒華陽林山腴思進(字,時四川大學教授,1873-1953,華陽縣人)、趙少鹹二先生之薦,並受聘為國立四川大學中文 系講師。其間,迫於生計,兼了成城中學、敬業中學、天府中 學課。
抗戰勝利後,隨金陵大學於1946年遷校南京,8月受聘為中文系教授,曾至上海、杭州等地一游,揮賦舊體詩多首;次年8月回川,此後歷任重慶“中國鄉村建設學院”、重慶私立南林學院及中國公學教授,一度兼任南林學院代院長,其間多次支持學生運動,如1949 年4月重慶大中學生“反飢餓爭生存”大遊行等(如撰寫對聯“不自由毋寧死,有殺身以成仁”、“爭革命爭生存,與高爾基一路;不目逃不膚撓,為漆雕氏之儒”及簽名、提供經濟支持)。1949年6月回到成都,在省立成都中學、濟川中各任了一班語文課,作了兼任教員。
劉君惠劉君惠
解放後,劉君惠主要任教於四川師大中文系(他應校長王兆軍、軍代表黃天祥之聘,1950年2月就任三台川北大學教授,院系調整後從1953年8 起任南充四川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兼漢語教研組主任,1956年8月隨校遷成都),1951年初赴蓬溪、遂寧、潼南、安岳、樂至等五縣傳達有關土地改革的政策、法令,
並擔任川北區土改工作團安岳工作隊隊長;同年11月加人中國民主同盟, 任四川師範學院教育工會主席、南充市教育工會主席,以及南充市首屆工人代表會議代表、四川省首屆工人代表會議代表、川北區文學藝術_丁作者代表大會特邀代表。1957年錯劃為一般右派分子,受到不公平對待,曾入圖書館工作。1961年摘掉右派帽子,撤銷錯誤處分。1979年1月平反。1980年5月當選為四川省語言學會理事會理事,中國訓詁學會理事會理事。劉君惠先生於1990年2月退休,1999年10月去世。與吳宓交好。

學術小傳

先生名道龢,字君惠,號佩蘅,以字行。四川成都人。1912年10月27日(壬子年庚戌月丙子日,農曆九月十八日)生。
先生1937年畢業於國立四川大學中文系,畢生從事教育工作。1937年至1941年任四川省立成都師範學校教員,1941年至1947年任四川大學、金陵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教授,1947年至1948年任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教授,1948年至1949年任中國公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南林文法學院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代院長,1949年以後任川北大學四川師範學院/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劉君惠劉君惠
先生曾從蜀中鴻儒趙少鹹先生問學,早年受章炳麟學術思想影響甚鉅,對哲學、文學、史學、語言學均有研究。新中國建立前,先生在金陵大學文學院主編的《斯文》月刊及金陵大學文學研究會會刊上發表有關我國歷史文獻的論文,同期主講訓詁學和諸子專書研究,撰有《諸子學導論》,編輯《訓詁學名著選編》,著有《方言疏證續補》等;在中國鄉村建設學院院刊發表《龍山十二論》,系統討論中國文化史上的許多重要問題。新中國建立後,先生精力聚於漢語、漢語學和漢語學史。在川北大學、四川師範學院/四川師範大學先後講授過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為研究生主講訓詁學;1955年由四川師範學院印行教材《古漢語》與《古漢語參考資料》,1980年撰成《訓詁學略例》於1984年由成都中醫學院印行,參編《漢語大字典》並擔任編委,撰寫《莊子字義疏證》。先生一生髮表過很多重要論文,影響深遠者如《論王國維爾雅草木蟲魚釋例》、《論王念孫方言疏證補》、《讀黃侃論學雜著》、《詩豳風七月新探——兼論語言與文化的聯繫》、《是尊重古訓,還是墨守古訓》等。
先生1999年10月31日辭世,享年88歲。
先生治學之座右銘曰:審名實、重佐證、守規律、戒妄牽、斷情感、汰華辭。1986年夏,先生綴朱熹句“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為聯,頌祝張永言先生夀,其題記曰:“永言同志窮研故訓,博綜文史,新知培養,舊學商量,探索愈深,涉獵益廣,徴九服之異言,考六代之絕語,辨章風謠,曲通萬殊,燭照之匠,自成一家矣。”此言先生亦足當之。
先生擅書法、精音律、諳熟醫書,作詩填詞則終生不輟。
先生為人儒雅方正、溫柔敦厚,可謂高山景行;先生治學博古通今、中西融通,堪稱精嚴淹博。(華學誠先生撰)

作品

高郵王氏紀念館落成敬賦此詩以紀盛事
一宅巍然邑里尊,
山川圖畫影猶存。
喬木百年故家在,
喜見恂恂七代孫。
高郵之學傳世久,
自魏以來末嘗有。
金聲玉振條始終,
能令鄭朱齊俛首。
漢宋紛紛跡已陳,
段王篳路啟艱辛。
經學藩籬須盡撤,
一任群吹萬竅新。
審音肯下亭林拜,
轉語服膺東原戴。
心畫心聲探毫芒,
超然別字三蒼外。
軒絕代尋遺徽,
故訓聲音宛轉推。
漢家國小開新面,
固應樹作里程碑。
讀史當循唯物論,
譬如摯裘五指頓。
會須提耳洗箏琶,
不許成心師方寸。
前修未密後如何,
坐對霜紅感逝波。
舊學商量加邃密,
新知培養益嵯峨。
佇聽響徹遏雲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