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謙

劉光謙

唐相劉光謙,生於公元682年,精通尚書、春秋,唐玄宗開元六年戊午進士及第(即公元718年),李隆基皇帝贈左正朝奉大夫賜魚符袋;後拜兵部左侍郎、起居舍人、兵部尚書,位列亞卿、宰相,新舊唐書立傳。與李白、杜甫、張果老同時人,開元二十六年學士院設立後為翰林學士之首,統領集賢院智囊團,深得玄宗器重,自署《幕阜八景》,主編合著有《御刊定禮記月令》等。德宗元年(公元780年)間,公無疾圓寂成仙,享壽98歲,按升仙故禮規安養於長慶寺東側塔山風水寶地,稱之“仙人墳”。

基本介紹

  • 本名:劉光謙
  • 別稱:劉宰相
  • 所處時代:唐朝時期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豫章
  • 出生時間:公元682年
  • 去世時間:公元780年
  • 主要作品:自署《幕阜八景》,主編合著有《御刊定禮記月令》等
  • 主要成就:中原文化的源頭活水、建造了神仙的搖籃——長慶梵宮
  • 文化影響:中原文化的源頭活水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評價,軼事典故,親屬成員,個人作品,藝術形象,贊劉光謙,劉光謙詩,

人物生平

唐相劉光謙,生於公元682年,乃唐征蠻將軍開國侯正奉大夫泰公之長子,原籍江西省南昌縣(豫章),自幼聰明,通曉百事,攻文習武,經書過目不忘,既通經史又精兵法,才智過人,文武超群,年輕成才。滿腹經綸,淡泊名利,正氣凜然,不阿權貴,新舊唐書立傳。劉光謙自小勤奮博學實為家族典範,與李白、杜甫、張果老同時人,公更注重學術文化,出色地顯示了自己的才華,繼承了先輩的功業。
天寶十四年因安史之亂玄宗遜位,宰相劉光謙偕檢校工部尚書徐安貞、左相陳希烈、侍郎白琪等潛跡南遊,遇黃龍寺超慧玄師指引至平江,先居住在梅仙大洲,至今“四隱堂”地名猶存,史稱“四姓隱平江”。後白琪居聚台,建白水寺,徐安貞居下台,建回台寺,陳希烈居就台,在九嶺塔洞鳴山建慧果寺,劉光謙居上台,建長慶寺,從東陽鄉鳳凰里山嘶嶺下瞿十郎兄弟手裡購置家坊基業,術號象形居,鼎建長慶寺及佛像鐘聲樓閣等。第二年,侍郎陸善經、李安甫來到平江分別建芭蕉寺和九峰寺。這就是轟動國內的六相隱平,他們在平江行仁修善,流傳千古,以隱平六相之首劉光謙為代表引入的中、後唐文化,被譽為“中原文化的源頭活水”。
劉光謙攜家小以及兵部牙將張勝、趙二、許義等來到虹橋東陽鄉鳳凰山的山嘶嶺下上台安居,用金子一十三斤四兩,用鈔九十七錠,中棉布一千零五十七件,鹽六十七斤四兩三錢,中價料八十五星,購置瞿十郎兄弟分秉之業作為住所。公同時建長慶寺,亥山已向,建造大佛殿、退廳法堂、四大天王殿、方丈室、觀音閣,廚房、飯堂、寢室、茶房、庫室俱全,上中下三門一廳,一廳門前建三拱石橋一座,鐘鼓樓上倒栽松樹一株,山嘶嶺下小河下游建石拱橋兩座,以利行人過往,乞今拱橋完好無損,是公致力於公益事業的有力證據之一。大佛殿內公親手書撰“花雨彌天”匾額一塊,以楠木製作,並以金粉裝飾。竣工後,公寄情山水,自署幕阜八景:“幕阜峰高,長慶梵宮,獅象聞鐘,松音牧笛,嘶山雨過,東池月明,竹里書香,文峰秀麗。”
為了長慶寺的發展,公誠聘當時得道高僧智明禪師主持寺院事務,另招集僧眾三十餘人,供佛僧飯,不久長慶寺名聲大振,遠近聞名,慕名進香者及遊覽之人漸眾。公雖棄官歸野,但壯心不已,愛國之心猶存,每當遊人香客甚眾時,經常依據當地民情風俗,以儒學為綱,發表演講,對時政發表議論,傍征博引,常使聽眾折服和讚頌。不僅如此,還在長慶寺內設私塾一所,聘請一名不第秀才李某為師。有教無類,對具有天資而又貧困的子弟給予大力資助。每隔五、七天親自到校講學,為社會培養輸送了不少人才,對我縣早期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大曆三年,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杜甫在晚年飄泊湘鄂之間,亦到長慶拜訪,玄宗時期公與杜亦同朝為官,同病相憐,品茗深談,互訴衷腸,和詩論政,回首往事,感慨萬千,倍覺愴然。
杜去後,公看破紅塵,遁入佛教,成了一名虔誠的佛教徒,從此閉門讀經,修真養性,潛讀佛經,深究玄學,達到了超塵脫俗的境界。
德宗元年(公元780年)間,公無疾圓寂,享壽98歲,按升仙故禮規安養於長慶寺東側塔山風水寶地,稱之“仙人墳”,扼守天岳西南門,地勢得天獨厚,左有幕阜山,右有鳳凰山,兩條小河順著二山蜿蜒而下,前有水口匯聚在魚形山和獅形山二道交匯,來龍蜿蜒雄偉,方圓數百畝四周環山如海井字布局,號稱“雙龍下海”,“仙人墳”狀若袈裟拜佛山,形似“仙人仰掌”,壬丙兼子午向,石墓造型雄偉壯觀,雕龍刻鳳,並建七層石塔,鐫刻公生前自題“雲山水月”於石墓門首,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秦氏夫人葬上台東南角神堂呈蛇形,癸丁向,畢氏夫人葬於上台西南黃衣塘駱駝卸寶形,坐西朝東向,三位家將張勝、趙二、許義歿後,在長慶寺周圍均建有三將廟宇守護左右。
光謙公原墓主體結構寬11米,高3米,全由石雕工藝建造,墓設48柱組合而成,墓周有石柱欄桿,有獅、鹿、象、麒麟守墓,墓頂聳立著七層小塔,構造嚴密,形象美觀狀麗,光謙公墓保存面積為1600平方千米,長40米,寬40米。
公到長慶後,平易近人,與當地百姓和諧相處,樂善好施,深受里人愛戴,圓寂後,里人在長慶寺石壁上鐫刻公的肖像,進士余大鵬為遺像撰寫讚詞曰:“卓哉偉人,滿腹經綸,立朝氣節,沉潛剛毅,天不祚唐,適弗逢世,見幾如石,拂衣棄去,嚴穴可甘,山林可甜,維茲上台,寒山幽邃,絆於浮名,心獨沉於逸趣,以開洪業,以垂先緒,視功名富貴榮顯爵稰,萬古雲宵一羽毛,浩然正氣塞天地。”這是對公一生的真實寫照。

主要成就

唐朝開元盛世名相
中源文化的源頭代表
佛學造詣深厚
開創了神仙搖籃——長慶梵宮

人物評價

贊光謙公
卓哉偉人,滿腹經綸,立朝氣節,沉潛剛毅,天不祚唐,豺狼相接,見幾如石,拂衣而棄,岩穴可甘,山林可憩,惟茲上台,寒山幽邃,身不霸乎浮名,心獨耽乎逸趣,以開洪基,以垂先緒,視功名富貴如浮雲,浩然之氣塞天地。
乾隆四年己未九月 州牧 余大鵬題
不是畏禍,不是藏拙,壯哉列祖,誓不甘與老貓同列,棄父母之鄉,掛冠遠隱,因目社稷傾危,肝腸欲裂,又惶計百世後,子孫千億,崇祀明禋,不輟於邑,我公信是千秋人傑。
光緒十年甲申秋月 三十五世孫 樊 拜撰
一代名人,一片丹誠,凜然正氣,朝野同欽,權奸當道,讒刃支侵,心存社稷,禍及躬親,掛冠南遊,避亂泉林,壯心不巳,皓首窮經,開書講學,禮術維新,以隆教治,以濟斯文,以淳民俗,以訓後人,以繁宗緒,以振家聲,心底高闊,浩氣維清,可化頑民,可泣鬼神,功垂宇宙,德蔭兒孫,苗裔遍及神州,大義寓平蒼冥,壯哉烈烈,萬古長青。
公元一九九三年癸酉 二房 四十三世孫 美玉拜撰

軼事典故

劉公身平事跡令後人社會有識之士景仰,墓址雄偉,古今呼為“仙人之墳”,或又以其托禪以逃世事,附會曾與晉代之葛仙深有淵源,得修仙煉丹秘籍且上幕阜經點悟之說,葛洪在《幕阜山記》中說“有葛仙翁煉丹井,藥臼尚存……有僧園日長慶,有宮日玉青”。 這是葛洪告訴大家,師祖伯祖父葛玄在幕阜山下長慶梵宮修仙煉丹。葛洪80歲在幕阜山羽化成仙。劉光謙朋友李白游幕阜山時有詩紀行:"聞說神仙晉葛洪,煉丹曾此占山峰。庭前廢井今猶在,不見長松見短松"。庭,宮中也――《說文》,這裡的庭前就是指的長慶梵宮,“仙人之墳”旁邊歷來有一個松樹丘,為長生之地。另外,劉光謙與張果老為同朝代人,《唐書》中記載,武則天曾遣使召見,張果老裝死,後來別人又在天岳山下看見了他,被唐玄宗派亞卿劉光謙等召至京師,故有劉光謙後來隱平江建長慶梵宮修道成仙並葬“仙人墳”的傳奇人生。同為金丹派的呂洞賓隨之慕名而來,又在唐時“飛”上了幕阜山,明《隆慶岳州府志卷十八》錄有呂洞賓《沁園春》詞一首:“昨日南京,今朝天岳,倏焉忽焉指洞庭”描述了呂洞賓在二十五洞天幕阜山下之宮庭長慶梵宮的修仙意境,《全唐詩》存其詩四卷,呂洞賓在幕阜山修道有他自已的詞為證,他的詞也充分展現了他的神仙生活,呂洞賓在幕阜山上“仙人下棋”和山下“天岳賣墨”給少年艾穆,使一個山里娃從此才華橫溢,如有神助,進舉而後當上了四川巡撫的故事廣為流傳。凡此諸端,劉光謙鼎力修建並命名的“長慶梵宮”真可謂是“神仙的搖籃”,可反映眾人對劉公景仰之情,並無損於劉公之高風亮節,劉墓矗立於長慶梵宮之上,歷千年巍然尚存,與神話附會,流傳實大有裨益。

親屬成員

公之夫人秦氏,浩封二品夫人,系大唐開國元勛褒公第六代孫女,蔭教老成,文武兼備,常與公對劍和詩,能敵公山河之詠,實乃女中之豪傑,生子二:從一郎,德二郎。後又配畢氏夫人,也是名門閨秀,婦德優良,與公伉儷和諧,相夫教子有道,亦公之賢內助也,生子二:衢三郎,衡四郎。
從一郎事德宗,官江州太守遷豫章;衢三郎鄂州總督,遷武昌江夏;衡四郎返西安婺華;德二郎留居上台,守其世業,生丁繁衍,現有人丁三萬多。
公遷上台,距今一千二百多年,據不完全統計,公之後裔散居全國的人丁,約二十多萬,在封建社會為官者難以計數,在民國、共和亦不少,皆遷平始祖的福澤也。
民彥云:“高曾始祖考,二八翰林百進士;唐宋元明清,三六宰相九公卿。”足以形容我平江劉氏唐宋以來的興盛情形。

個人作品

天岳幕阜山長慶梵宮《自署八景》詩
一、幕阜峰高
幕阜峰高靈秀鐘,青巒翠嶂近蒼穹。
臨風獨立憑墟覽,無限風光在險峰。
二、長慶梵宮
長慶梵宮幾度秋,山清水秀白雲浮。
石床好醒黃梁夢,一嘯長消萬古愁。
三、獅象聞鐘
金獅玉象枕昌流,慣聽晨鐘未識愁。
半畝煙霞閒鶴伴,時翻貝葉不知秋。
四、東池月明
晴光萬里碧羅天,皓月當空明鏡懸。
人影波光相映美,登臨不覺五更寒。
五、松音牧笛
嘉樹奇葩遍地栽,松濤滾滾畫屏開。
牧童玉笛揚天外,風物依然燦上台。
六、嘶山雨過
嘶山雨過汨江春,日麗風和萬象新。
載酒攜琴尋勝地,心潮澎湃涌詩情。
七、竹里書聲
一片蟾光瀉竹林,書聲朗朗盪雲岑。
百事成功勤奮得,但願時人惜寸陰。
八、文峰秀麗
上台故宅屹文峰,秀麗多資百代雄。
藜閣嘉謨綿奕葉,千歌萬曲頌宗功。

藝術形象

宋范志明載入岳陽風土記:清康熙初縣令伍仕琪採風,仰慕劉公風範,將墓列入縣誌估計冢墓誌,省、市、縣誌歷來都有記載,解放後,1952年全國文物普查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建檔存查。平江縣人們政府極為重視,解放後三次下文劉墓為重點保護單位。2004年平江縣委、縣人民政府將“六相隱平”作為平江歷史文化現象並組織專家進行考察研究。
劉墓迄今1200餘年,代後損壞,屢加修葺,明、清期間曾兩次大修,文革時期,由於十年浩劫,致使古墓石塔遭到嚴重破壞,所幸始祖考福澤綿長,墓內有唐陶藝祖骸壇和隨葬的碧玉念珠、紫銅硯池、拂塵等文物,時有當地其裔孫劉蔓卿父子極力維護,才使原墓文物得以留存。1987年,國運昌盛,百廢俱興,重新立碑,由縣人民政府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證四份,規定距墳境周圍二十米內,不準造林,開荒,建房,葬墳等,文物證件三份交由當地基層組織收執,一份由蔓卿公後裔收執。爾後於2000年春月,由本氏關賢者慷慨熱心捐款進行整修,予以明墳立碑。但因資金不足,規劃不全,工藝欠佳,墳墓尚未恢復原貌,不符合古建風采。
省、市、縣文物管理部門非常重視,根據劉光謙史實,古蹟墓葬彌足珍貴,認定應重新修復為此劉姓應勇擔重負,2017年4月4日清明節族群劉愛國、劉智、劉標、劉躍濤、劉西元、劉良周、劉榮華、劉會源、劉高峰、劉飈毅、劉寶連、劉宇光、劉玉清、劉初發等先生倡導,一致認為應馬上行動,在各級文管部門的統一領導,並成立了古墓修建臨時聯絡小組,開展維修工作,由劉智首投經費,與2017年8月由文管所批准成立中國文物劉光謙墓維修委員會、平江縣劉光謙文物保護管理中心,維修工程分為六期。一、二、三期工程恢復主墓原貌,再現唐代風采,嗚呼:世事滄桑,彈指千載,今銘記公一生事略,以資紀念,以垂永久。三、四、五期工程為瞻仰場地,整個墓園為花崗石打磨拋光鋪壘,墓四周石欄圍護,嵌有青石精雕刻石碑,載歷代文人詩詞佳作,公路專線直達墓園,視野舒展、山嶺奇特、潺潺流水、氣象恢弘,與長慶梵宮幕阜八景景點相映,歌曰:幕阜蒼蒼,汩水浩蕩,始祖之風,地久天長。
宰相劉光謙,名傳千古,庇蔭後代,人丁繁衍,人才輩出,遍布全國,至今已發展到50多代,後裔人數數十萬,是平江劉氏發展的里程碑。唐相劉光謙“仙人墳”集天下之奇工,經千年之變幻,仍顯其鐘靈毓秀,山水迴環,是大自然之一傑作,是一道亮麗的風光帶,為遊人瞻仰、旅遊、休閒理想之地。

贊劉光謙

卓哉偉人,滿腹經綸,立朝氣節,沉潛剛毅,天不祚唐,豺狼相接,見幾如石,拂衣而棄,岩穴可甘,山林可憩,惟茲上台,寒山幽邃,身不霸乎浮名,心獨耽乎逸趣,以開洪基,以垂先緒,視功名富貴如浮雲,浩然之氣塞天地。
乾隆四年己未九月 州牧 余大鵬題
不是畏禍,不是藏拙,壯哉列祖,誓不甘與老貓同列,棄父母之鄉,掛冠遠隱,因目社稷傾危,肝腸欲裂,又惶計百世後,子孫千億,崇祀明禋,不輟於邑,我公信是千秋人傑。
光緒十年甲申秋月 三十五世孫 樊 拜撰
一代名人,一片丹誠,凜然正氣,朝野同欽,權奸當道,讒刃支侵,心存社稷,禍及躬親,掛冠南遊,避亂泉林,壯心不巳,皓首窮經,開書講學,禮術維新,以隆教治,以濟斯文,以淳民俗,以訓後人,以繁宗緒,以振家聲,心底高闊,浩氣維清,可化頑民,可泣鬼神,功垂宇宙,德蔭兒孫,苗裔遍及神州,大義寓平蒼冥,壯哉烈烈,萬古長青。
公元一九九三年癸酉 二房 四十三世孫 美玉拜撰

劉光謙詩

天幕阜長慶梵宮《自署八景》詩
一、幕阜峰高
幕阜峰高靈秀鐘,青巒翠嶂近蒼穹。
臨風獨立憑墟覽,無限風光在險峰。
二、長慶梵宮
長慶梵宮幾度秋,山清水秀白雲浮。
石床好醒黃梁夢,一嘯長消萬古愁。
三、獅象聞鐘
金獅玉象枕昌流,慣聽晨鐘未識愁。
半畝煙霞閒鶴伴,時翻貝葉不知秋。
四、東池月明
晴光萬里碧羅天,皓月當空明鏡懸。
人影波光相映美,登臨不覺五更寒。
五、松音牧笛
嘉樹奇葩遍地栽,松濤滾滾畫屏開。
牧童玉笛揚天外,風物依然燦上台。
六、嘶山雨過
嘶山雨過汨江春,日麗風和萬象新。
載酒攜琴尋勝地,心潮澎湃涌詩情。
七、竹里書聲
一片蟾光瀉竹林,書聲朗朗盪雲岑。
百事成功勤奮得,但願時人惜寸陰。
八、文峰秀麗
上台故宅屹文峰,秀麗多資百代雄。
藜閣嘉謨綿奕葉,千歌萬曲頌宗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