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夾村

前夾村

前夾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河口區義和鎮,位於義和鎮政府駐地東南9公里處,北距中夾村1公里,南大牟村1公里。全村區域面積237.13公頃,其中耕地面積746畝。2006年全村總戶數90戶,總人口330人,其中男性190人,女性160人1930年,齊希慶、姚香元等人,從利津縣祁家村遷此立村,當時此處有狹溝(溝深且窄,人稱夾溝)並有存水汪子,故取名為夾汪。1956年合作化時分為前夾汪、中夾汪、後夾汪三村,該村為前夾汪。1991年5月河口區人民政府批准村民委員會標準名稱前夾。

因該村距海較近,地勢較低,土地鹽鹼,解放後人民生活曾一度困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尤其是河口區成立以來,該村在區委、區政府領導下,進行林果產業規模化種植,農村經濟逐步發展,農民收入逐年增加。前夾村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糧棉種植、冬棗生產和務工收入。前夾村種植業以棉花、玉米、大豆、花生為主。2006年,棉花播種面積400畝,玉米播種面積550畝,花生播種面積200畝,大豆播種面積200畝。前夾村重視農田水利開發,於2003年投資20萬元開挖二級溝兩條,改善土地600畝,使600畝荒鹼地變成旱能澆、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前夾村
  • 面積:237.13公頃
  • 人口:330人
  • 耕田面積:746畝
生活變化,經濟概況,文化教育,醫療衛生,計畫生育,養老保險,村政歷史,大事記,婦女組織,農民組織,

生活變化

解放後,該村村民生活有很大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18年,該村有 90%戶住上磚瓦房, 100%戶有電視機,63%戶有電冰櫃,20%戶用上洗衣機,有 90%戶安裝了固定電話,100%的戶有手機,70%戶有機車,70%的戶有三輪車,轎車幾十輛,客貨車多輛,大多數家庭購入電腦並安置wifi。
前夾村地理位置前夾村地理位置
前夾村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糧棉種植、冬棗生產和務工收入。2004年,人均收入3780元。

經濟概況

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由於土地少,大批剩餘勞動力開始向第三產業轉移。2006年,全村有何種個體工商業戶6個,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16人。主要集中在個體經營、運輸等行業。其中從事個體經營的4戶計12人,從事服務業的5戶計17人,從事運輸業的6戶計10人。2006年總收入240萬餘元,每戶年均收入2.6萬元,人均收入7273元,純收入4980元。

文化教育

1965年該村創辦前夾國小,學校占地面積 1.0畝,建築面積80平方米 ,校舍4間,設國小4個複式班。1976年三村建設夾旺聯校,建築面積130平方米,校舍4間,學生入學率達到100%。
隨著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2007該村投資10萬餘元,建造了村文化大院,設有村委辦公室、會議室、活動室、圖書室(藏書情況)、黨員電教室,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2017重建前夾村文化大院,增添衛生室和電子閱覽室,升華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醫療衛生

2002年實行合作醫療,建衛生所,備有常有藥品,村里建造了標準醫療衛生室,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8%。村里建有保潔隊伍,集中收集和處理村民的生活垃圾。

計畫生育

上世紀60年代,國家開始提倡計畫生育,上世紀70年代起,計畫生育堅持“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實行結紮節育措施。自80年代起,在村民中進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宣傳教育,並嚴格貫徹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積極採取措施,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長。1992年在村規民約中,特別列入計畫生育內容。1992年村成立計畫生育協會(補充協會工作情況、對獨生子女戶的獎勵補助措施)。到2006年,取得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效果。2006年,全村育齡婦女67人,全年出生數3人,獨生子女領證率100%。年死亡數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呈負數。

養老保險

1992年該村開始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到2006年,全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160人,占村人口的36%,參加其他保險52人,占村人口11.5%。自2002年起,村民就醫實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村民參加合作醫療保險達到100%。全村低保戶8戶,重殘貧困戶12戶,每年救濟800元;70歲以上老人25人,每人年補助金額720元。至2007年建成住房貧困戶安居工程7處。

村政歷史

1949年10月前夾村董克信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全村的第一名黨員;1971年建立第一個黨支部,黨員5人,支書李希慶,支委李民成、陳守章,隸屬於義和公社黨委。
1984年,恢復鄉村建制,撤銷原生產大隊管委會,建立村民委員會。前夾村選舉產生村民委員會,設主任1人,副主任2名,委員2名,分管經濟、民政、調解、治安保衛、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依據村民自治組織法,採取村民直選的方式,選舉產生村委會成員,同時民主選舉產生新一屆村民代表。村委認真貫徹村委會組織法,努力推進村民自治,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和決定村內重大事情。村級組織由原來的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村級行政決策權被村民自治的民主決策權所代替。

大事記

1971年 2月 前夾村成立第一個黨支部
1951年 1月 前夾村成立互助組
1953年1月 前夾村初級農業合作社
1956年1月 前夾村成立高級社
1958年11月有高級社改為生產大隊,下設2個生產隊
1983年7月 恢復鄉村建制,前夾生產大隊改為村。
2007年投資10萬元建設前夾村文化大院。

婦女組織

1946年6月, 前夾村成立薄占娥為會長的婦救會(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1957年改稱婦代會。1985年起,婦代會主任由村民委員會委員兼任,主要負責婦女、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婦代會在黨支部領導下,帶領婦女民眾在維護婦女兒童權益、推進計畫生育、振興農村經濟方面發揮了半邊天作用。

農民組織

農救會是“農民抗日救國聯合會”的簡稱,是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農村中民眾性組織。前夾村農救會成立於1944年。農救會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農民進行抗日,進行減租減息,反霸鬥爭和生產運動。建國後,農救會改稱農協,又稱農會或農民協會。王天才曾任前夾村農會主任。農會組織作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機關”,1950—1951年在土地改革運動中,負責發動民眾,評定劃分階級成分,分配土地,恢復發展生產。1952年末,隨著土地改革地完成,農民協會解體,活動中止。
1963年,中共中央發布《關於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後,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亦稱“小四清”(清賬目、清物資、清工分、清現金)。1964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貧下中農協會組織條例(草案)》印發全國。全國各地紛紛成立貧下中農協會。同年前夾村成立貧下中農協會組織,簡稱貧協。大隊設貧協主任,生產隊設貧協小組。職責是配合社教工作隊開展“四清”運動,揭露幹部中的“四不清”問題。薄相山擔任貧協主任。1980年前後,貧協機構解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