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扇技藝(王星記扇)

制扇技藝(王星記扇)

制扇技藝(王星記扇),浙江省杭州市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王星記扇莊創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老闆王星齋,蕭山臨浦人(時屬紹興府),原為祖傳制扇手,尤精黑紙扇技藝;其妻陳英乃紙扇鏟貼(用金銀箔鏤雕成圖案貼於紙面的一種工藝)酒金巧匠。由於技巧藝高,又善於經營,名氣大振,擠垮了當時杭城較有名氣的“舒蓮記”扇號,而登上紙扇霸王寶座。王星齋在杭州、上海、香港等地開設市部專營紙扇銷售,同時由嫡傳高徒章金木在紹興柯橋開設制扇作坊,專供外地門市部銷售。杭州王星記扇品種齊全。花色多樣,製作精細,用料考究。大多選用清秀細勻的竹子作骨,以純桑皮紙為扇面,採用高山柿漆為的粘料,製作工藝複雜。如傳統產品黑紙扇,需經過86道工序, 100多個製作過程才能完成。

2008年6月7日,制扇技藝(王星記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編號Ⅷ-8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制扇技藝(王星記扇)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4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浙江省杭州市
  • 遺產編號:Ⅷ-81
歷史溯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溯源

商代即已出現以長尾雉雞羽毛製成的羽毛扇。漢代,宮廷流行絹扇,又稱“宮扇”。
東晉時期,葵扇開始流行。
南宋時期,都城杭州成為摺扇中心,河坊街附近的扇子巷即當年扇業作坊聚集之地。摺扇古稱“摺疊扇”,又稱“撒扇”,收則摺疊,用則撒開,撒開後扇面成半規(圓)形,聚頭聚尾,故又稱“聚頭扇”。今杭州清泰街與河坊街之間集中了許多杭扇製作工場,彼此相連,長達二里,此處因而得名“扇子巷”。
明代永樂年間,蘇州成為摺扇中心,出現了李昭、馬勛等聞名海內的制扇名家。
清代光緒元年(1875),王星齋在杭州扇子巷創建王星記扇莊,憑藉精良的做工和獨特的工藝在眾多店家中脫穎而出,經過不斷發展,王星記扇終於成為杭扇的代表。 清代,黑紙扇即作為杭州特產進貢宮廷,有“貢扇”之稱。

工藝特徵

王星記的扇子是中國較為盛名的傳統扇子,有“貢扇”之譽。其扇子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分為十大類,包括黑紙摺扇、檀香扇、竹骨扇、絹扇、象牙扇、戲劇扇、舞蹈扇等400多個品種,1300多種花色。王星記的扇子製作工藝複雜,一把黑紙扇一般需要經過86道工序才能支撐,而其生產的黑紙扇不僅可以扇風取涼,還能遮陽蔽日,有“半把傘”之稱。

工藝流程

王星記黑紙扇製作工藝流程:
一、選材
較好的黑紙扇在製作扇骨時所用的材料系廣西特產的野生棕竹。選材時要考慮棕竹的生長時間,時間過短缺少天然花紋,一般選取2.5厘米直徑的棕竹。這種野生棕竹富有天然的弱軟性和彈性,用此材料製作的扇子美觀實用。據介紹,王星記每年都會去採購一次棕竹。
黑紙扇的扇面採用浙江天目山所產的純桑皮紙為原料。其紙質地綿韌,不易斷裂,經久耐用。扇面的兩面需塗刷幾層諸暨產的高山柿漆。用這種漆塗刷過的桑皮紙扇面,光澤照人,不怕水蝕。柿漆也要自己製作,要選取未熟的柿子將其碾碎、發酵而成。
銷釘是用水牛角製作而成。水牛角韌性好,不易斷裂。銷釘完全是手工製成,要將牛角鋸開,製成方形,再用水煮,然後在一塊帶孔的鋼板上一遍一遍地刮,直到刮成圓形。王星記當下基本不再做銷釘,而是直接訂貨收購。
二、製作
斷料:按照合理取材、避免浪費的原則,根據原料的尺寸來截取不同的長度。截取程由人工用鋸子將其鋸成所需的尺寸。
開料(劈篾):將斷好的棕竹劈到所需的寬度(棕竹的直徑決定扇骨的寬度,扇骨一舟分為1.5厘米、2.0厘米等幾種規格)。一般一節棕竹可以出6片扇骨。
削料(削篾):需用專門的扇刀將鋸好的棕竹削成片型,即製成竹骨片。
浸竹骨片:將竹骨片放入專門的缸中浸泡。
燒灰道(蒸竹骨片):將浸好的竹骨片曬乾,把曬好的骨片與生石灰和篾料放在鍋中煮6小時以上。
烙料:先將烙料準備好,然後用烙料將篾片燙直。
編排竹骨片:將處理好的竹骨片放在一起,由專人負責編排。主要是挑花色和去除殘次。把花色一致的篾片編號排列整齊放在一起。黑紙扇扇骨有24笳、3笳、40笳、60笳數種(笳為扇骨計量單位),笳數越多竹骨片越薄,製作要求也越高。
打洞:把編排好的竹骨片用專用工具打洞,用竹釘串好。
銼扇頭:將成型的扇骨用扇刀切好扇頭,之後用銼刀銼圓扇頭。
胖料:對已削好的篾片進行刀痕,即去除開料時留下的痕跡,使其平滑。再將篾片留有的石灰粉胖掉。在這一過程中藝人要完全憑經驗掌握篾片的厚度,且要求每片篾片厚度均勻。
探骨:這一工序分A、B兩道工序,分別為探紙口和紙口的上面,使寬度合標準寬度要求。
檢骨:對已基本完成的扇骨進行檢驗,確認圖案花色一致,扇骨平滑且平直無殘次。
糊面:將裁好的桑皮紙糊到扇骨上。扇面要糊三層桑皮紙。
分距:用專業工具錫嵌(此工具為半圓形)將各個不同笳數的扇骨等分,每根扇骨之間距離相等。
摺面(摺襉):手工將糊好的扇子摺成一襉一襉的。在折的過程中要注意摺平、挑平摺齊等。
挑襉:用銅手指甲(專業工具)挑襉,目的是為了將摺面時沒有摺平的扇面挑平,使扇面的前後平整。
定型:藝人將這道工序稱為打腰封定型。將已積好的扇面用紙條扎平、紮緊,使扇面定型。
上色:用準備好的高山柿漆塗刷扇面的兩面,反覆幾次,晾乾。
刮沙:用砂紙將染到扇骨上的顏色去掉。染到扇骨兩側小棱上的顏色要用木節草(一種植物)打磨、去顏色。
修扇:這一工序分兩部分,即修骨架子和扇面。經過這么多道工序扇子基本完成,但在製作過程中可能會造成破損,就要在這道工序中進行修補。
撩扇:在製作扇面時,要將扇面的上邊做長。這一工序就是要齊平扇子,並且要嚴條,即給扇子包邊,使扇子整齊。還要將扇邊磨圓。
粘邊:將扇面的兩邊與扇骨的大邊粘牢。
換釘:把竹節換成牛角釘並鉗好。
成品檢驗:在所有工序完成後,還要由專人負責進行檢驗。這時檢驗人員會根據扇骨、扇面及整扇的製作將其分成不同的等級,去除殘次。將分好等級的扇子交給下一道工作人員。
到此,一把完整的黑紙扇基本完成,下一道工序就是扇面的裝飾。扇面的裝飾也是顯示扇子的品味和價值的關鍵所在。一把好的扇子不僅製作工藝精細而且其裝飾更為講究。扇面的裝飾工藝分為泥金、泥銀、剪貼、繪畫、書法等多種形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王星記杭扇的扇品達十五大類四百餘種三千多個花色。歷代眾多書畫名家都曾在王星記的扇面上留下作品,為中國文化寶庫增添了重要財富。
近年來,王星記扇常被用作國禮贈送給國際友人,且為各地博物館所收藏,成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王星記制扇技藝為中國扇文化的傳衍作出了積極貢獻,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電扇、空調走進千家萬戶,扇子用於納涼驅暑的日用功能已削弱。而受到電影、電視、動漫、多媒體、電腦、手機等多元文化的衝擊,使千百年傳承下來的中國扇藝文化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王星記扇面臨著實用價值與文化價值的嚴峻挑戰。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用於制扇的檀香木、紫檀、烏木、湘妃,竹、野生棕竹、純桑皮紙、柿漆等生產資源也越來越少,原材料採集日趨困難,王星記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況。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由於受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導致從事勞動密集型傳統手工業的人員紛紛跳槽。王星記制扇技藝難度大,習藝周期長,扇藝價值與市場價值無法平衡,偏低的勞務報酬,難以留住制扇藝人,難以招聘有志於扇藝的新生代藝人。王星記扇業在20世紀70年代鼎盛時期,從業人員達四百二十九人,到了21世紀,只留下七十二人。隨著老藝人的年長和病逝,制扇技藝的失傳狀況日益嚴重。特別是製作黑紙扇的人才缺乏,工藝流程面臨失傳狀態,王星記扇藝瀕危狀況嚴重。
與此同時,中國市場經濟發展迅猛,但是許多規範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致使各種劣質扇子以低價銷售,充斥市場;更有不法商人打著“王星記”的幌子,魚目混珠,以假亂真,給百年老字號的王星記品牌帶來了較大傷害,王星記扇藝的發展面臨著各種考驗。

傳承人物

孫亞青,漢族,女,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制扇技藝(王星記扇),申報地區為浙江省杭州市。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杭州王星記扇業有限公司獲得“制扇技藝(王星記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制扇技藝(王星記扇)項目保護單位杭州王星記扇業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20年12月27日,杭州市工藝美術學會舉辦的2020“日用即道-亞運禮品設計大賽”順利收官,杭州王星記的風尚全竹扇《心心相融》系列等三件作品獲得金獎。
2024年3月,杭州王星記扇業有限公司依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制扇技藝(王星記扇)入選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名單。
重要活動
2010年5月15日,王星記扇作品在上海世博會上展現。
2011年5月18日,王星記的師傅在運河邊工業三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的區域內展現王星記扇製作技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