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翎鎮

刁翎鎮

刁翎鎮位於縣城北偏西69公里處,東經129°59′,北緯45°46′。鎮區四至北與依蘭縣接壤,東北、東接勃利縣,南依建堂鄉,西與三道通鎮相連。刁翎鎮總面積673.7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7544.7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刁翎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
  • 電話區號:0453
  • 郵政區碼:157606
  • 面積:673.77平方公里
  • 方言:東北官話
  • 氣候條件: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八女投江紀念館
  • 機場:牡丹江海浪機場
  • 火車站:林口站
  • 車牌代碼:黑C
簡介,鎮名由來,地理環境,歷史沿革,

簡介

刁翎鎮位於縣城北偏西69公里處,東經129°59′,北緯45°48′。鎮區北與依蘭縣接壤,東接勃利縣,南依建堂鄉,西與三道通鎮相連,總面積673.7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7544.7畝。大部分處於低山區,小部分處於河谷川地平原區。境內群山環抱,河流縱橫。林依公路貫穿刁翎全境,西南端與三道通鎮、建堂鄉交界處的小鍋盔山海拔886米,是全鎮最高點。烏斯渾河從鎮區中部縱貫全境,沿途接納源發河、湖裡信子溝河、馬蹄溝河等大小支流後,在鎮區北端東崗子村西注入牡丹江。在烏斯渾河兩岸河谷沖積平原上分布著千頃良田,這裡土質肥沃,氣候適宜,使該鎮素享“魚米之鄉”的美稱。

刁翎鎮政府駐地保全村位於鎮域中心,行政區劃設26個行政村。在農業氣候區劃中,刁翎鎮屬牡丹江沿岸溫和濕潤易發生洪澇氣候區。土質以暗棕壤、沼澤土和草甸土為主,黑土層厚30厘米以上,肥力較高。高於或等於10度年活動積溫2500至2600度,80%積溫保證率2300度;年日照2600小時;年降水量540—570毫米;無霜期125—135天,初霜日平均在9月中旬末到下旬出現;生長期130—140天。刁翎鎮是林口縣重點產糧區和經濟作物區,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等,經濟作物有烤菸、西香瓜、花生、紅小豆、蔬菜等,此外,還有木耳、蘑菇、藥材、山野菜等土特產。鎮域山區森林資源豐富,有林地面積312444.9畝,森林覆蓋率50.4%;林口林業局在此設有刁翎經營所、東升林場、先鋒林場,從事林業經營。
刁翎鎮是國家劃定的一類革命老區,是著名八女抗日英烈浴血奮戰和壯烈犧牲的地方,“八女投江”殉難地1999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地,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刁翎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黨委政府一班人認真踐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深化改革、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加速勞動力轉移、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擴大招商引資,強力打造八女投江紅色旅遊區,有力地推動了小城鎮建設步伐,“四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廣大居民安居樂業,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改善和提高。

鎮名由來

一說“刁翎(鵰翎)”是滿語音譯,漢譯為“未開墾之地”的意思。一說刁翎為漢語。傳說很早以前,在小鍋盔山附近,有一巨雕叼著一隻絢麗多彩的羽翎在空中翱翔,飛至此處兩村之間時吐掉羽翎,長鳴一聲,凌空而去。後來人們就將前面的村子稱為前刁翎(今建堂),後邊的村子稱為後刁翎,簡稱刁翎。刁翎一稱最早出現於清末,寫作鵰翎,後簡寫成刁翎。1910-1911年(清宣統二至三年),已經用作依蘭府屬下的區名,稱刁翎區。民國時期,1927年刁翎區稱依蘭縣五區,刁翎改稱興隆鎮。淪陷時期(指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設興隆村,村公所駐興隆鎮。刁翎一稱成為地域名稱泛指今北四鄉鎮(刁翎鎮、建堂鄉、三道通鎮、蓮花鎮)廣大地區。解放後(指1945年9月3日),1947年,此地區單獨設縣稱刁翎縣,縣政府駐刁翎村;下轄刁翎區稱一區、城關區。1949年,刁翎縣撤消,所屬地域併入林口縣。刁翎區改稱林口縣第八區,後又改稱刁翎區,1956年撤區劃鄉,稱刁翎鄉。1958年,建立刁翎人民公社。1984年5月3日,改建為刁翎鎮人民政府。地名刁翎鎮,簡稱刁翎。2001年3月,撤消原林口縣雙豐鄉,其所屬15個行政村併入刁翎鎮。組建新的刁翎鎮。

地理環境

該鎮大部分處於低山區,小部分處於河谷川地平原區。境內群山環抱,河流縱橫。西南端與三道通鎮、建堂鄉交界處的小鍋盔山海拔886米,是全鎮最高點。烏斯渾河從鎮區中部縱貫全境,沿途接納源發河、湖裡信子溝河、馬蹄溝河等大小支流後,在鎮區北端東崗子村西注入牡丹江。在烏斯渾河兩岸河谷沖積平原上分布著千頃良田,這裡土質肥沃,氣候適宜,使該鎮素享“魚米之鄉”美稱。林依公路貫穿刁翎全境。

歷史沿革

以考古發現情況看,今刁翎鎮域在金代以前就有人居住生活。今鎮區北部東崗子村西有一處古城遺址,稱烏斯渾河口古城(舊稱小城子)。該城北臨牡丹江,東瀕烏斯渾河,地理位置非常險要,水陸交通方便,是古代民族生息的理想環境。此城築於金代,並為後代所沿用,出土有生產、生活用具和崇禎元寶、乾隆通寶等古錢幣。清代為烏斯渾河卡倫城,是重要的軍事城堡,1863年(清同治二年),葛成隆率黑背金礦工人起義軍曾攻克該城。1875年(清光緒元年),設立寧古塔至三姓的牡丹江沿岸驛道騎郵。小城子為烏斯渾河口驛站,駐有哨長1人,驛兵15人,下轄蓮花泡(今蓮花鎮蓮花泡村)和小巴彥蘇蘇(今三道通鎮江東村)兩個驛站。清末,由於黑背金礦區(今刁翎鎮)黃金開採業興起,刁翎地區居民增多。淪陷時期,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興隆鎮。1933-1935年,日偽軍在此地區連年歸屯,成立集團部落,實行燒光、搶光、殺光的“三光”政策,殘酷地屠殺中國人民,製造“無人區”。偽滿政權在刁翎大量駐軍,設立警察署,鎮壓抗日愛國軍民。在今刁翎國小井沿東、油米廠(原刁翎西門外)、得勝村、治安村、樣子溝村等地均設有日軍兵營;在今刁翎國小井沿西設有日軍電台,在原興隆鎮南門東側,建有飛機場。在今黑背村駐有日本守備隊和警察武裝數百人。此外在今東崗子村等地還有偽滿森林警察隊和偽軍營駐紮。偽滿政權除了將刁翎作為一個軍事重鎮,強化法西斯統治外,還大肆掠奪刁翎區的黃金資源。1935年日本人建立採金株式會社駐興隆鎮礦業所,在黑背建立分所,共管理採金工人5000人,強化採金,實行掠奪式開採。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興隆鎮人民奮起反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織抗日救國會,許多人家全家上山抗日,參加東北抗日聯軍,所謂全屯“通匪”的情況成為刁翎地區的普遍現象。工商界、社會上知名人士也都有愛國赤心,他們同情抗日軍民,以秘密形式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經常給抗聯隊伍送糧食和衣服等大量物資,傳遞軍事情報。
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在刁翎地區建立抗日根據地,領導廣大軍民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當時,四河子(今四合)、半方地、東溝、三家子、徐家屯、戰家子等村屯都是抗聯隊伍經常宿營的村落。今小鍋盔山、東升林場等地曾有抗日聯軍密營。東北抗日同盟軍第四軍軍長李延祿曾與三軍一師一團及其他抗日部隊聯合攻克南刁翎(今得勝),大震抗日軍威。抗日聯軍在刁翎地區與敵人進行大小激戰百餘次。著名的“八女投江”英雄事跡就發生在三家子村東北的烏斯渾河畔。“八女”中胡秀芝、郭桂琴、黃桂清和王惠民都是興隆鎮人。興隆鎮人民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做出了積極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刁翎地區是剿匪鬥爭重點地區之一。中共領導的合江軍區部隊和三五九旅部隊在刁翎人民密切配合下,1946年2-10月,先後三次圍剿刁翎地區國民黨土匪武裝,殲滅數千匪兵。取得剿匪鬥爭勝利後,土改工作團和武裝部隊進駐刁翎鎮開展建黨建政工作。發動民眾開展土地改革運動,進行反奸反霸鬥爭,使廣大人民當家作主人。
1947年1月1日,根據戰爭形勢發展需要,東北人民解放軍一度準備撤出哈爾濱、佳木斯,上山打游擊,建立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為此中共合江省委在刁翎地區設縣,作為後方根據地,縣城設在刁翎村。縣政府相繼設立秘書室、公安局、民政科、農業科、財糧科、教育科等工作機構。1948年東北人民解放軍連連取得重大勝利,解放區不斷擴大。為便於解放區的行政管理,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將小縣重新合併為大縣。1949年1月6日,根據東北行政委員會命令,刁翎縣撤消,所屬區域併入林口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