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背山墓地

刀背山墓地

刀背山墓地位於黑龍江省雞西市雞冠區西郊鄉太陽升村東北約3千米刀背山西坡中部二級台地上,穆稜河繞刀背山西北麓而過,其地理位置坐標為東經131°55′31″,北緯45°39′18″,海拔352米。刀背山西坡一條東西寬100米、南北長200米左右的狹長地帶上,共有四座積石冢,面積約2000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刀背山墓地
  • 類別:古墓葬
  • 地址:黑龍江省雞西市
  • 級別: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 時代:新石器時代
  • 發現時間:1980年冬
簡介,刀背山,遺址價值,歷史沿革,遺址概況,

簡介

刀背山墓地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黑龍江省雞西市雞冠區西郊鄉太陽升村東北約3千米刀背山西坡中部二級台地上,是黑龍江省僅見的大積石冢群。墓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自1981年以來,原黑龍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領導、專家多次來此視察和調查。1980年,雞西市文物管理站從已被破壞的一座墓中清理和徵集到部分文物計70多件,其中二級文物3件,三級文物30件。
地圖地圖

刀背山

刀背山海拔352米,是一座南北向延伸玄武岩斷塊構成的山峰。其山脊平緩略呈弧狀,狹窄處不足1米,西坡陡峭,坡面如舒展的座椅靠背面向穆稜河谷,山之南端依附於雞冠山山麓,北端陡然消失於穆稜河谷低地中,由東西視,山形猶如一把刃部劈入地殼中的“菜刀背”,刀背山因此而得名。在刀背山西坡的山腳下,有四座用碎石塊堆積而成的大型積石冢,每座封堆大小不一,其中最大的一座高約3米。封堆西南是一道長約200米的人工砌築的石牆,南側是片開闊地,是當時祈祭用場所。
刀背山墓地

遺址價值

刀背山墓地是黑龍江省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中較為獨特的類型, 刀背山墓地遺址是繼新開流遺址之後,黑龍江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又一重要發現,豐富了新開流文化的內涵。再一次證明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事實:大約6000年前,在興凱湖地區、穆稜河兩岸,繁衍生息以漁獵為生的民族部落,他們不但能用石頭和獸骨製造出各種精細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還把玉石、瑪瑙加工成形式各異的飾物戴在身上。他們已經學會燒制陶器、裝飾在陶器上的各種生動的紋飾,就是當時漁獵生活的真實反映。他們就是黑龍江地區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肅慎人。
研究表明,刀背山墓地屬新石器時代肅慎人的墓地。是黑龍江省僅見的大積石冢,也是目前東北地區牛河梁以外唯一一處新石器時代大積石冢遺址。同時刀背山也處於我國北方至俄羅斯遠東地區積石冢文化分布帶的中間位置,出土的玉器和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有著密切聯繫。墓地的有效保護和發掘研究,對研究此一帶積石冢文化、探討其分布、發展趨向及其內在聯繫,對研究東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史、民族融合與遷徙,以及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民族和文化關係等,有著重要的文物學術價值和一定的政治意義。

歷史沿革

1980年冬季,雞西市市政工程處在刀背山西坡采路基石時,張喜山同志在碎石堆積中發現一批石器、陶器、玉器和部分人體碎骨,並向雞西市文物管理站報告,市文管站聞訊後馬上派劉煥新、武威克同志前往,除徵集全部出土文物外,又發現採集了部分陶片和人體碎骨。
1981年黑龍江省考古隊朱國枕同志和市文管站部分同志先後對該遺址進行了勘查,研究表明,刀背山墓地屬新石器時代肅慎人的墓地,初步定為新開流上層文化類型。
1982年春季,市文物管理站對該遺址進行了測量及繪圖。
1983年3月23日,刀背山墓地被雞西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春,文物管理站同志為刀背山墓地立了保護標誌說明碑。
1990年8月,西郊鄉成立以鄉長為組長的刀背山墓地保護小組,以對墓地實施有效的保護。
1990年12月29日,刀背山墓地被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7月,市文物管理站同志為刀背山墓地立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標誌說明碑。
1998年5月,雞西市文物管理站將由牡丹江市文管站轉運的省文物局下撥的新文物保護單位界碑按指定地點立於刀背山墓地。

遺址概況

刀背山墓地位於黑龍江省雞西市雞冠區西郊鄉太陽升村東北約3千米刀背山西坡中部二級台地上,穆稜河繞刀背山西北麓流過,墓地位於刀背山西坡一條東西寬100米左右、南北長200米左右的狹長地帶上,地形分南北兩部分。南部有約1垧的平坦耕地,靠近北部的一土石包已被破壞,從中出土70多件文物,北部依山勢縱向排列三個較明顯的由碎石堆積而成的土石包,經專家認定,此四座土石包均系積石冢。這四座積石冢呈正南北向,縱向排列,其上植被疏而薄,漫布榛樹叢,自北向南第一、二座積石冢坐落在黑土上,第三、四座坐落在土石相間的玄武岩碎石堆上。四座積石冢勢如一體,但封堆分明,第三座的封堆最高,約3米,第四座的封堆最矮,約1米,第一、二座的封堆高約2米。第四座積石冢即前述文物出土地。
在四座積石冢的西部,狹長地帶邊緣有一道南北走向的石牆,築在黑土之上。石牆長約200米,平面呈蝌蚪狀,南北向,兩端較低矮,中間部分高約1米,西側高約4米,其橫剖面基本呈梯形,上寬1米,下寬3—5米,牆上植被較薄,亦漫布榛樹叢。
1980年冬,雞西市市政工程處採石時將第四座積石冢破壞,從中陸續發現文物70餘件,其中有帶紋飾的陶片59件,鼓腹罐、陶缽各1件,石斧4件,石錛2件,瑪瑙質雕刻器1件,雙孔青玉瑗、玉瑗、玉璜、玉環、玉壁各1件。此外還收集了部分人體碎骨,如肢骨、下顎骨、頭蓋骨、牙齒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