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後記

出版後記

出版專業術語,是編輯完成編輯工作之後所寫的文字,有“編後記”、“編後絮語”、“編者贊語”、“編餘叢談”、“編餘小記”等名稱,一般放在書刊最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出版後記
  • 釋義:出版專業術語
  • 時間:1996年12月
  • 書籍:《拉貝日記》
內容,例文,

內容

出版後記的內容主要是編輯編稿之後的感想與體會,也可以交代正文的定作背景和編輯過程。出版後記的內容幾乎沒有什麼限制,表達方式也比較靈活,但在既有出版前言、又有出版後記的情況下,要注意避免重複。

例文

1996年12月,我們獲悉有關《拉貝日記》的信息後,即想方設法與德國有關方面聯繫中文著作權事宜。在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負責同志的關心下,在我國駐德使館柏林辦事處和前駐德大使王殊等同志的幫助下,終於在1997年4月初獨家獲得了中文版著作權。
嗣後,我們組織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的7位德文教師,以忠實於原稿、對原文不作任何刪改為基本通則,夙興夜寐,進行認真而細緻的翻譯、校訂工作,並邀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 遇難同胞紀念館有關專家對全部譯稿進行審閱,力求準確反映《拉貝日記》的原貌,為世人研究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和拉貝其人提供真實可信的史料。
日記在大量揭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罪行的同時,少數地方的記載和引述的資料,不能全面反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史實。這是由於當年日軍對大屠殺現場嚴加封鎖,拉貝主要活動範圍囿於安全區之內,也沒有親歷埋屍的全過程所造成的。
對此,我們是不能苛求拉貝先生的。
本書中外國人姓名的譯名,以《德漢辭典》附錄“人名和姓氏”(上海譯文版)、《新英漢辭典》附錄“常見英美姓名表”(上海譯文版)、《日本姓名辭典》(商務版)等工具書為依據。中國人姓名、地名、機構名和報刊等專名的翻譯,則根據史料進行考訂,力求所譯符合歷史原貌。但是,由於拉貝先生在記述中國人姓名、地名時讀音不規範,給譯名的復原帶來一定難度,加之歷時久遠,世事滄桑,許多地名、機構等已變遷或湮沒,無跡可尋,因此仍有少量譯名只得採用音譯處理。
我國以天干地支紀年由來已久,60年循環一次。拉貝於1937年(丁丑年)9月19日在南京開始了他的“戰時日記”,直至1938年2月26日。日記幾經搬遷,在德國被塵封了60年,又於丁丑年回到了它的起始地,以世界首版在南京出版。我們從德國有關方面獲悉,《拉貝日記》德文版將於今年10月出版,英文版和日文版也將於今年第四季度在美國和日本出版。
本書出版時間緊,工作量大,雖經數番校訂,仍不免有掛一漏萬之處,尚祈讀者與專家教正。
1997年8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