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主義學派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年)是現代最有影響的英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凱恩斯主義學派
  • 外文名:John Maynard Keynes
  • 國家:英國
  • 領域:經濟學
凱恩斯和凱恩斯經濟學的形成,凱恩斯的生平和著作,凱恩斯經濟學產生的時代背景,凱恩斯經濟學的創立過程,《貨幣改革論》,《貨幣論》,《通論》,凱恩斯的就業理論,凱恩斯的其他主要經濟理論,凱恩斯的政策主張和社會改良主義,政策主張,社會改良主義,凱恩斯經濟學的 “革命”和發展,凱恩期經濟學的“革命”,凱恩斯經濟學的影響和發展,凱恩斯主義學派的分化,

凱恩斯和凱恩斯經濟學的形成

凱恩斯的生平和著作

1883年6月5日
出生於英國創橋城一個典型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尼維爾·凱恩斯(Nevme Keyne6)是劍橋大學有名的倫理學家和經濟
學家,母親在劍橋任過治安推事、市參議員和市長。
1902年,進入劍橋大學皇家學院學習。
1906年10月文官考試發榜,凱思斯名列第一。
1908年凱思斯回劍橋大學任講師。
1913年又應聘擔任皇家經濟學會秘書。
1919年獲劍橋大學皇家學院院士資格。
1923年出版了《貨幣改革論》一書。
1936年出版了《通論》。
1946年去世

凱恩斯經濟學產生的時代背景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是對當時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設和理論越來越受到衝擊的思想家,作家和藝術家之一。當物理學開始質疑絕對時間的必要性,作家們開始質疑敘事結構,作曲家開始質疑調性的和諧是否必須的時候,凱恩斯開始質疑當時經濟學上的兩大支柱:首先是貨幣是否必須要有一個牢固的基礎,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薩伊法則所認定的,如果需求減少,則供給或者價格也會相應減少,從而重新達到平衡。
凱恩斯自己與倫敦的布盧姆茨伯里區有著緊密的聯繫,而且陶醉於改變人們思想的氛圍。正是這一經歷和凡爾賽條約的簽訂使他最終決定與傳統理論決裂。1920 年他寫出了《和平的經濟後果》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闡述了他認為的凡爾賽條約的整體經濟後果,而且確立了他作為一個有可以影響國家決策的實際從政經驗的經濟學家的地位。
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國家權力和整體經濟趨勢的效果的文章,發展了貨幣政策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參照物的理論,他越來越相信經濟系統不會自動地沿著一個曲線即經濟學叫所謂的最優生產水平前進。可是他既沒有找到證據,也沒有找到一個形式來表達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經濟系統開始衝擊英國——當時居於中心地位的國家。為了利用競爭優勢,英國按照自由貿易政策,從其它地方進口食品和其他低價值商品,並用節約出來的勞動製造高價值的商品用於出口。這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套用使英國達到了帝國的顛峰,並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廣闊的殖民地以及其經濟和軍事上不同英國的盟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隨著德國經濟的崩潰和超通貨膨脹的來臨以及後來被稱為大蕭條的全球生產衰退的到來,對金本位,經濟自動調整的特性以及以生產帶動經濟的模式的批評開始浮出水面。數十個不同的學派爭奇鬥豔。凱恩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傳播著一個簡單的觀點:大蕭條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三十年代的時候在生產和投資領域有一股投機的風潮——當時的工廠和運輸網路遠遠超出了當時個人的支付能力。對“需求不足”的重視和他創造的允許政府能夠調控經濟中的關鍵組成部分的形式使當時的眾多年輕經濟學家接受他的理論和方法。
也有眾多的經濟學家反對他的理論,認為導致蕭條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對商業的信心;所以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削減政府開支,從而恢復對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凱恩斯經濟學的創立過程

主要體現在著名的凱恩斯“三部曲”,即1923年出版的《貨幣改革論》、1930年出版的《貨幣論》、1936年出版的《通論》之中。

《貨幣改革論》

是針對英國當時已陷入經濟慢性蕭條初期階段所提出的救治方案面寫成的理論著作。
書中體現的凱恩斯的政策、主張與新古典學派雖然有所背離,即增加了金融調節的因素,但整個理論基礎仍未越出舊的傳統框架。

《貨幣論》

這是在英國漫長的經濟蕭條情況下,凱恩斯進一步提出的“新”型的貨幣調節方案。:
第一,已將過去籠統的貨幣數量細分為各種不同的貨幣項目;
第二,已將過去單一的銀行存款綱分為個人收入存款、企業的商業存款和儲蓄存款,其中儲蓄存款的流通速度等於零,因而其影響可以略而不計;
第三,已將過去的產品數量細分為消費品和投資品
第四,相應地已將過去統一的支出,細分為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
第五,已將過去統一的物價水平細分為消費品物價水平和投資品物價水平;
第六,已將過去單一的利潤細分為企業家正常收入和“意外利潤”;
第七,已將過去單一的利息率細分為自然利率市場利率
第八.已將過去儲蓄與投資必然相等模式改為二者之間存在矛盾,並將二者的矛盾與均衡視為新型貨幣調節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九,已將過去單一的均衡條件細分為三:
一是產品的價格等於生產費,“意外利潤”等於零;
二是儲蓄與投資相等;
三是自然利率與市場利率相等。

《通論》

這是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從1929年開始爆發了空前嚴重危機和國家干預經濟已提上議事日程的情況下,凱恩斯所提出的以財政干預為主導的需求管理方案。
《通論》型救治方案最主要的特點是通過增加財政支出來興辦公共工程。認為這既可增加社會需求,緩和生產過剽的危機;又可增加就業崗位,緩和失業的矛盾。這種救治方案的提出是有一個長期的逐步形成和完善過程的。
他在1929年最初贊成國家興辦公共工程投資的主張時,並無深刻助理論基礎,而要在理論上求得完善,必須解決兩個理論前提:一是乘數原理,二是消費函式理論

凱恩斯的就業理論

就業理論是凱恩斯巨觀經濟理論體系的核心。
一、充分就業的含義
凱恩斯承認有三種失業。
所謂摩擦性失業,是指由於勞動市場的不完全性或暫時的失調而偶然出現的失業。
所謂自願失業,是指客觀上有工作崗位,但勞動者由於種種原因而不願去就業所造成的失業。
所謂非自願失業,是指由於社會對商品的需求不足,以致不足以使生產吸收願意工作的人去工作而造成的失業,因此,又稱需求不足的失業。
二、有效需求原理
這是凱恩斯用以分析失業原因的理論。
在凱思斯看來,資本主義經濟之所以通常都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的原因則在於有效需求不足。
所謂有效需求,首先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其次,更重要的是就決定社會就業水平而言,乃指與社會總供給相一致的社會總需求
為什麼會出現有效需求不足呢?
凱恩斯認為,這是由於存在三個基本心理規律決定的。
第一,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msume)遞減。按照凱恩斯的消費函式理論,一個社會消費數額的多少取決於該社會的收入(Y)與消費傾向(Pc)。消費傾向是指消費(c)與收入之間的比例關係:PC=c/Y
第二,資本邊際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遞減。所謂資本邊際效率實質是預期的利潤率。它取決於資本供給價格與資本預期收益,與前者成反比與後者成正比。
第三,流動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又稱靈活偏好(nimble preference),是指人們總想保存一定量的、方便使用的現錢,以便應付日常開支、意外開支和投機活動的需要。凱恩斯認為,這三種對貨幣需求的動機是人們不易變更的心理因素,它們決定了人們的流動偏好程度,從而決定了對貨幣需求的多少;利息則是人們在一定時期內放棄這種流動偏好的報酬。
當利息率低到一定程度時,對貨幣的投機需求彈性便無限大,這時無論貨幣供應量怎樣增加,投資者也不會去投資,而是將貨幣保存在自己手中,即增加了投機性的貨幣需求。這被稱為“流動陷阱”(liquidity trap)。

凱恩斯的其他主要經濟理論

一、經濟危機理論
凱恩斯從有效需求理論中進一步推論出,資本主義經濟必然出現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結論。他認為,由於三個基本心理規律的作用而必然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就意味著必然出現非自願的失業和經濟危機,而且危機還是周期性地出現,從而使資本主義經濟處於循環運動中。
投資乘數(investment multiplier)理論,是凱恩斯用來渲染和加強他的有效需求原理的意義和作用的一種理論,因而是他巨觀經濟理論體系中有機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投資乘數,是指在一定的邊際消費傾向條件下,投資的增加可導致國民收入和就業量若干倍的增加。
k=1/1-r
三、利息理論和工資理論
凱恩斯以自己的利息理論和工資理論為依據證明,資本主義自動實現充分就業是不可能的。
(一)利息理論。凱恩斯的利息論是以“流動偏好”為基礎的。他認為利息是人們放棄流動偏好的報酬。
這就否定了傳統的以“時間偏好”為基礎的“時差利息論”。
凱恩斯與傳統經濟學的關於工資率具有充分
伸縮性的論點相反,提出了所謂“工資剛性”(wage rigidity)的見解。
傳統經濟學以工資率的充分伸縮性為依據,斷言勞動市場可以自動趨向充分就業均衡。凱恩斯則認為,在現實生活中,貨幣工資是具有下降剛性的。因為降低貨幣工資要遭到工人反抗,
特別是在工會力量增強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因而降低貨幣工資很困難;再者降低貨幣工資,對個別企業來講雖可起到刺激投資的作用,僅就全社會來看,卻意味著降低社會總需求,這就會位市場萎縮、投資減少,從而失業增加;
同時因社會需求減少,產品價格下降。如果貨幣工資與物價同步下降,
實際工資也不可能下降,或者下降較小。所以,不能以降低貨幣工資來增加就業。
凱恩斯認為,在經濟衰退時,應當通過降低工資的辦法來提高“資本邊際效率”,以到激投資,擺脫困境。但是他又認為不應直接降低貨幣工資,而需通過通貨膨脹,提高物價的辦法來降低實際工資
這樣既可以刺激投資,又可以使工人因產生貨幣幻覺而不致群起反抗。
四、物價理論
凱恩斯認為,物價理論是分析貨幣與物價關係的經濟理論
目的在於探索當貨幣數量變動時,物價彈性將作怎樣的反應。
由於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是對巨觀經濟進行分析,而在巨觀經濟運行中不能沒有貨幣的作用,
因而就不能不對貨幣的作用,特別是它對物價的影響進行分析。
因此,物價理論乃是凱恩斯巨觀經濟理論體系中的又一個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貨幣經濟理論
凱恩斯的物價理論是把貨幣論與價值論結合起來的貨幣經濟論或生產貨幣論。在方法論上,它與傳統物價論的“兩分法”是相對立的。
(二)半通貨膨脹論(semi-inflation)。
凱恩斯關於貨幣數量論的結論,是為了簡便說明問題而以一系列假定條件為前提推論出來的,因此,並不完全符合實際。凱恩斯認為,現實情況要比這複雜得多。因此,他接著又考察了由貨幣數量變動到物價變動之間可能產生的一系列複雜因素,從而建立起他的“半通貨膨脹論”。
先考察由社會需求變動到物價變動之間可能產生的複雜因素,主要有:
第一,有效需求的改變並不與貨幣數量的改變成同一比例。
第二,由於資源的性能並不一致,所以當就業量逐漸增加時,報酬將遞減,並非不變。
第三,由於資源並非可以互換,所以有些商品已經達到供給無彈性之境,而有些商品則尚有失業資源可供生產之用。
第四,在充分就業沒有達到以前,工資單位即有上漲趨勢。
第五,邊際成本中各生產要素的報酬。並不以同比例改變。
應當看到,凱恩斯的“半通貨膨脹”理論,最多也只能是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失業的矛盾有一定延緩作用,而不可能解決其根本問題,甚至還可能進一步加深矛盾。特別是這種理論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設條件下的,因此,如果不顧國情,把“半通貨膨脹理論”,照搬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顯然是不恰當的。

凱恩斯的政策主張和社會改良主義

政策主張

針對30年代資本主義嚴重經濟危機和大批工人失業的局面,凱恩斯政策主張的主要目標,是要實現充分就業,克服經濟危機。
這是以他的上述就業理論為依據的。
凱恩斯認為,國家對經濟干預的形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運用財政政策,二是運用貨幣金融政策
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是:在經濟衰退時,應擴大政府開支和實行減稅。他特彆強調政府舉債支出的作用。
貨幣政策的主要內容是,要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以影響利息率的變動來間接影響社會總需求
例如中央銀行通過調整貼現率法定準備率公開市場業務等措施來影響利息率。
凱恩斯雖然提出了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辦法來調節社會需求,但他更注重財政政策的作用,認為貨幣政策只起輔助作用。
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應以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為輔,二者相互配合採用,在經濟衰退時期,實
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擴大社會需求;在經濟高漲時期,則實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凱恩斯的政策主張除了財政、貨幣政策外,也提出了一些對外經濟政策的意見。他認為在對外經濟方面應保持貿易順差。

社會改良主義

凱恩斯以有效需求論為依據最後又得出了社會改良主義的結論。他稱之為是從《通論》中引出的社會哲學。因為他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失業的原因歸結為社會有效需求不足,並且認為這不僅直接導源於三個基本心理規律,也在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分配不公。
如何解決財富與所得的分配不公問題,凱思斯提出了兩方面的構想:
(一)加強對富人直接稅的徵收。凱恩斯根據歷史經驗,認為這是消除分配不均的一個好辦法。
(二)消滅食利者階級。凱思斯根據自己有效需求理論和投資理論,認為妨礙投資引誘的主要因素是利息率。因此,如果使利息率降到極低程度就必然會大大加強投資引誘,從而擴大社會需求

凱恩斯經濟學的 “革命”和發展

凱恩期經濟學的“革命”

以1936年《通論》出版為標誌的凱思斯經濟學的誕生是對傳統經濟學的背離,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凱恩斯在《通論》的序言中就曾說道,“本書之作,對於作者是個長時期的掙扎,以求擺脫傳統的想法和說法。”其追隨者把這種“擺脫”稱之為“凱思斯革命”。
這個革命的基本含義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一)以有效需求不足論代替新古典學派的自動充分就業均衡論
(二)以巨觀總量分橋代替微觀個量分析
(三)以國家干預政策代替新古典學派的自由放任政策

凱恩斯經濟學的影響和發展

凱恩斯經濟學因為適應了壟斷資本主義特別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因而在30年代一經產生,便在西方世界立刻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迅速的傳播與運用,並不斷獲得補充和發展。
在傳播凱恩斯經濟學中影響較大的有瓊·羅賓遜(Joan Robinson)1937年出版的《就業理論導論》和阿爾文·漢森(A1vin.Hansen)1953年出版的《凱恩斯學說指南》。漢森早年受新古典學派影響,根本不相信公共工程能克服經濟危機,甚至在《通論》出版後的1936年10月,他對凱恩斯經濟理論還持批評態度,但到了1938年很快就轉向信仰凱思斯理論,並成為它員積極的追隨者之一。
在實踐上,戰後西方已開發國家面臨經濟恢復和發展,為防止重蹈30年代大危機之困境,差不多先後都把凱恩斯主義奉為國策。
凱恩斯的門徒對凱恩斯經濟學的補充和發展就主要表現在把凱思斯的消費函式理論投資函式理論的短期分析予以長期化與動態化。
(一)消費函式理論。在這方面,凱恩斯強調絕對收入假定,認為消費是絕對收入量的函式,隨著收入的增加,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而凱恩斯的門徒如杜生貝利(J.s.Duesenbery)、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等則補充了絕對收入量以外的其他因素。
(二)投資函式理論。在投資與收入關係的問題上,凱恩斯只分析了增加投資對增加收入的刺激作用,即提出了投資乘數原理。
他的門徒則補充分析了收入的增加將引致投資更迅猛的增加,即提出了加速原理,並把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結合起來解釋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在投資與儲蓄的均衡問題上,凱恩斯只分析了短期內投資與儲蓄如何均衡,而他的門徒則分析了長期內相互如何均衡的問題,即提出了經濟成長的理論與模型。

凱恩斯主義學派的分化

凱恩斯的追隨者們,由於對《通論》本身有不同的理解,以致在分析方法和理論、政策等一系列問題上都產生了分歧,從而形成了凱恩斯主義內部的兩大派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