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氣過敏性鼻炎

冷空氣過敏性鼻炎

冷空氣過敏性鼻炎主要是指由於冷空氣引起的一種過敏反應。鼻炎(Rhinitis)指的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組織的炎症。表現為充血或者水腫,患者 經常會出現鼻塞,流清水涕,鼻癢,喉部不適,咳嗽等症狀。 鼻腔分泌的稀薄液體樣物質稱為鼻涕或者鼻腔分泌物,其作用是幫助清除灰塵,細菌以保持肺部的健康。通常情況下,混合細菌和灰塵的鼻涕後吸至咽喉並最終進入胃內,因其分泌量很少,一般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 當鼻內出現炎症時,鼻腔內可以分泌大量的鼻涕,並可以因感染而變成黃色,流經咽喉時可以引起咳嗽,鼻涕量十分多時還可以經前鼻孔流出。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冷空氣過敏性鼻炎
  • 英文名稱:The cold air in allergic rhinitis
  • 所屬科室:內科 - 呼吸內科
  • 發病部位:鼻部
  • 主要症狀:流鼻涕,流清水涕
  • 主要病因:吸入冷空氣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是否進入醫保:是
臨床症狀,病因病理,輔助檢查,防治方法,注意事項,

臨床症狀

變應性鼻炎的典型症狀主要是陣發性噴嚏、清水樣鼻涕、鼻塞和鼻癢。部分伴有嗅覺減退。
1.噴嚏:每天數次陣發性發作,每次多於3個,多在晨起或者夜晚或接觸過敏原後立刻發作。
2.清涕:大量清水樣鼻涕,有時可不自覺從鼻孔滴下。
3.鼻塞:間歇或持續,單側或雙側,輕重程度不一。
4.鼻癢:大多數患者鼻內發癢,花粉症患者可伴眼癢、耳癢和咽癢。
5.檢查:尖鼻黏膜蒼白、雙下甲水腫,總鼻道及鼻底可見清涕或黏涕。

病因病理

一、遺傳因素導致鼻炎:家庭有哮喘、蕁麻疹或藥物過敏史等變態反應者容易患鼻炎。
二、鼻黏膜易感性導致鼻炎:易感性的產生源於抗原物質的經常刺激可導致鼻炎,但其易感程度則視鼻黏膜組織中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的數量和釋放化學介質的能力。
三、抗原物質導致鼻炎:刺激機體產生IgE抗體的抗原物質稱為變應原,該變應原物質再次進入鼻黏膜便與相應的IgE結合而引起變態反應導致鼻炎。
過敏原使機體釋放組織胺,組織胺是可以引起一系列過敏症狀的最主要物質。當過敏者與過敏物質接觸後,體內會產生免疫球蛋白E過敏性鼻炎圖解(3張)(IgE)。IgE形成後就吸附在嗜鹼性細胞表面 ,使機體致敏。當再次接觸同一過敏物質後,該物質和 IgE結合,激活了嗜鹼性細胞內的酶,釋放出組胺、慢反應物質等介質,作用於某些組織,而引起一系列症狀。
基本病理變化為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和腺體分泌增加以及嗜酸粒細胞浸潤等。上述病理改變緩解期可恢復正常,反覆發作,可引起黏膜上皮層增殖性改變,導致黏膜肥厚及息肉樣變。如合併感染,可表現為黏膿涕或膿涕。

輔助檢查

1.皮膚點刺試驗 (skin prick test, SPT) 使用標準化變應原試劑, 在前臂掌側皮膚點刺, 20分鐘後觀察結果。每次試驗均應進行陽性和陰性對照, 陽性對照採用組胺, 陰性對照採用變應原溶媒。按相應的標準化變應原試劑說明書判定結果。皮膚點刺試驗應在停用抗組胺藥物至少 7天后進行。
2.血清特異性IgE檢測:抽患者靜脈血,做免疫學檢測,不受藥物及皮膚狀態的影響。確診變應性鼻炎的過敏原,需要臨床表現病史、皮膚點刺試,血清特異性IgE檢測結果綜合考慮。
3.鼻激發試驗是變應性鼻炎診斷金標準,但具有風險,臨床不作為常規方法。

防治方法

調整過敏體質是冷空氣過敏性鼻炎治療的核心,過敏體質的人除了花粉、灰塵、食物、動物毛髮皮屑等等引起過敏性鼻炎外,冷空氣過敏已成為過敏性鼻炎患者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致敏原。晨起連續性打噴嚏是過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狀,冷熱交替也是誘發鼻炎發作的常見因素,冬天大家更容易接觸到這些過敏原,尤其是作為冬季過敏性鼻炎主流誘因的冷空氣,因此,在冬季來臨時,生活更加需要注意防寒保暖。
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在全世界範圍呈顯著升高,最新資料顯示已達20%~30%。WHO預測其將可能成為最常見的流行病之一,並提醒人們對變態反應(俗稱過敏)要高度重視。炎熱的夏季許多人都有過敏的經歷,食物過敏也是時有發生。
冬季氣候寒冷,空氣乾燥,每到這時會有很多人出現鼻黏膜發癢、連續噴嚏、皮膚乾燥瘙癢難耐、氣喘不止等狀況,不但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嚴重的甚至會危及生命。究其根源,其實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冷空氣過敏”導致的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炎(包括濕疹、蕁麻疹等)及過敏性哮喘的發作。
調整過敏體質是冷空氣過敏性鼻炎治療的核心

注意事項

1.勞逸結合,防止過於疲勞,注意鍛鍊,特別是多做戶外活動。 2.常用冷水洗臉、洗鼻或冷水浴,以增強對寒冷的適應力。 3.在流感期間到公共場所應戴口罩。 4.預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可以有效的清除鼻垢,保持鼻腔的衛生,防止有害細菌的滋生。鼻炎患者在飲食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項:戒刺激性的食物:咖啡、酒、肉汁、辣椒、芥茉、胡椒等,這些會刺激胃液分泌或是使胃黏膜受損的食物,應避免食用。每個人對食物的反應都有特異性,所以攝取的食物應該依據個人的不同而加以適當的調整,毋須完全禁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