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頭村(山西省陵川縣冶頭村)

冶頭村(山西省陵川縣冶頭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冶頭村全村320戶,1070口人,現有男女全半勞力528個,下設7個村民小組,耕種著1070畝土地,總面積4平方公里。這裡山高坡陡,土地貧瘠,2008年工農業總產值1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元,經濟收入較低,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村民生活仍處於溫飽狀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冶頭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北地區
  • 面積:4平方公里
  • 人口:1070人
  • 方言:國語(官方語言)
  • 耕地面積:1070畝
村莊歷史,農業生產,地圖信息,

村莊歷史

冶頭村歷史悠久,交通方便,是我縣較為繁華的八小鎮之一,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是遠近聞名的商貿之地,民國至清末之時,村內商鋪林立,雜貨舟地她鋪、飯鋪、只承煉汗鐵匠鋪、豆腐鋪、油坊等作坊應有盡有,尤以南北當鋪著名。現南當鋪猶存,依然展示著當年的風姿。歷史上也曾有過許多能工巧匠、名師藝人。陵川古“八景”之首的黃圍靈湫洞景區內構造奇特的寺廟,為冶頭村田氏一家率本村村民所創建,流傳至今已成為著名的遊覽景區。宋氏家族的“八音會”沿傳二百多年,聞名全縣。
冶頭村是陵川實行區村制度最早的村莊。民國7年(1918年),陵川縣劃為三個區,城關為一區,附城為二區,冶頭為三區,在陵川近代史上冶府櫻頭村開始凳駝轎了作為政治中心的歷史。1937年陵川開始實行編村制度,劃為54個編村,冶頭仍為三區所在地,由冶頭人劉學魁(化名劉申光)任區長,組織領導冶頭以東地區的抗戰活動。十二月政變後,陵川被國民黨27軍占領,1940年5月陵川被重新劃為五個區,冶頭為第四區區署所在地。43年5月頸陵遙國民黨軍潰敗,日寇占領陵川,襲舊制,但行政體制已形同虛設。此時期,共產黨在此建立了抗日根據地,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權,同日寇展開了殊死搏鬥。45年4月10日,陵川解放。陵川縣設八個區,冶頭為一區所在地。一直到47年重新劃定行政區時,冶頭區才被撤銷。1958年,成立了冶頭火箭人民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改為冶頭鄉政府,一直持續到1999年進行撤鄉並鎮,冶頭鄉政府撤併於六泉鄉政府,現冶頭村屬於六泉鄉政府所管轄。

農業生產

冶頭村地處太行高山之巔,山大溝深,受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受到極大的求汽轎限制。傳統的耕作方式一直沿用至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農作物種植一直以玉米,穀子為主,糧食畝產長期徘徊在300斤左右。品種單一、老化,優勢難以發揮。肩挑手刨,畜耕,生產方式陳舊。農民勞動強度大,產量低,收入微薄,生活艱辛。
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隨著土地所有制的改革,農民的種田積極性得到空前的釋放,起早搭黑,精心耕作,農業逐步發展,糧食逐年豐收,農業生產開始復甦。隨著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伐的加快,黨和政府各項惠民政策的實施,對農村投資的加大,科學技術開始進入農村,科學技術越來越被廣大農民認可和套用。種子,農藥、化肥恥定雄牛、地膜是引發農業生產越上新台階,引發農村徹底改革耕作方式的牽引器。優良品種,無機肥料,地膜覆蓋,二元雙覆蓋,農機具的使用,農業技術的推廣,使農民的農業生產發生質的革命。勞動強度減弱,勞動時間減少,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產品增加,極大地豐富農民的生活,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的產量,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收入。2008年全村糧食總產110萬斤,畝產1000斤。比改革開放之前總產提高了近一倍,畝產增加了3倍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