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頭鎮

冢頭鎮

冢頭鎮位於郟縣縣城東北13公里處,素有“小上海”之稱。北臨禹州市,東接襄城縣鄭堯高速、金孟線公路和前石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地勢北高南低,東北部和中部為黃阜崗,西南部為平原,總面積5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萬畝。截止至2006年全鎮轄35個行政村,51個自然村,該鎮西寨村、南三郎廟村為回漢雜居(有回族民眾1000餘人),總人口5.4萬人。境內有紀信冢、薄姬冢、蘭河七孔石橋、柿園古戰場等名勝古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冢頭鎮
  • 外文名稱:zhong tou zhen
  • 別名:塚頭街,塚頭鄉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郟縣
  • 下轄地區:東街、西寨等35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冢頭鎮東街村
  • 電話區號:0375
  • 郵政區碼:467100
  • 地理位置:郟縣城東北14.3公里
  • 面積:57平方公里
  • 人口:5.4萬人
  • 方言:國語、河南話、郟縣北方言
  • 氣候條件: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藍河七孔橋,柿園古戰場,紀信冢,薄姬冢,牛子龍故居,陳寨新村
  • 機場:平頂山堯山機場(規劃中)
  • 火車站:平頂山站,平頂山西站
  • 車牌代碼:豫D
  • 冢頭入口網站:百度貼吧冢頭吧
概況,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氣候,自然資源,人文環境,人口民族,名勝古蹟,地方習俗,歷史文化,特色飲食,經濟狀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政治,教育,衛生,交通,入口網站,獲得榮譽,

概況

冢頭鎮素有“小上海之稱”,是一個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中原名鎮,曾孕育出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如漢高祖劉邦的重要大將紀信,漢文帝之母薄姬,清朝詩人仝軌,近代抗日名將牛子龍等。
冢頭自古交通便利,商業發達,商賈雲集,曾有“小上海”之美稱,有“日進斗金”之說。鎮內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面積有3萬餘平方米,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造被稱作“河南第一橋”的蘭河七孔石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解學士故宅;劉斯和故宅和秦都司故宅。這些故宅都為一門四進四合院的建築風格,主房為兩層樓房,有方形雕花木窗,花紋細美,工藝精湛。院內紅石作階,青石鋪路,現整體院落保存完好。
冢頭鎮十分重視對古鎮的保護,先後投入100萬元橫穿東西兩寨對蘭河進行綠化,投入500萬元對明清古街進行加固。該鎮2007年被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2008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被省建設廳命名為“河南省歷史文化名鎮”。
2010年,經專家組考察、評估、論證、驗收,冢頭鎮一舉申報成功“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冢頭鎮黨委、政府對源淵流長的歷史文化、悠久的飲食文化進行規劃,並把挖掘地方文化,打響小吃品牌、開發旅遊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整合風俗文化和茶食文化,提高品位和檔次,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重振“小上海”昔日風采。
西寨村、東街村、北街村是冢頭鎮的中心,西寨村大街是冢頭的一個招牌,古鎮2000多年積澱的精華,都在這條街上體現出來。在這條僅僅數百米長的街道上,薈集大小古店鋪多達百個,並不寬闊的街道兩側,隨處可見明清時代的建築。走在冢頭鎮的西寨大街上,讓人有徘徊在異鄉和進入古裝電影的感覺。仔細一琢磨,是這裡的建築使然。在冢頭最熱鬧的大街上,除了極個別的新樓房穿插其間外,臨街的門面房多是飛檐斗拱、青磚黛瓦的古建築。據當地人說,這些古建築多為明清時期所建。  值得提及的是,一些古建築有明顯的南方風格痕跡,這可能是南方商人在此居住時所建。筆者在東大街口,看到矗立著一通石碑,是清朝時期重建該街的記錄,這印證了當地人的說法。另外,鎮中藍河上連線鎮東鎮西的那座建於明朝的七孔紅石橋,東大街上的古老轆轤井,“大躍進”時期的磚拱房等,都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讓人頓生時光倒流之感。

歷史沿革

冢頭鎮始建於漢朝。據傳,漢文帝劉恆極孝敬母后薄姬娘娘。薄姬死後,文帝遵照母命將靈柩在此埋葬,並建造看墓院,派軍隊駐守保護墳墓,朝中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年年都來謁拜、封香。為供養需求,在冢南邊興起了集市,居民也隨之漸增。起初稱作冢子前頭的莊,後幾經變改,冢頭便由此得名。
冢頭鎮地理位置冢頭鎮地理位置
1964年建冢頭公社,1984年改鄉,1989年改鎮。1997年,面積53平方千米,人口5.4萬,

行政區劃

鎮中心為三條街,即西寨村、東街村和北街村。全鎮轄冢頭西寨、冢頭東街、冢頭北街、紀村、前王莊、王寨、北三郎廟、郭莊、高莊、焦南、焦北、陸村、圪塔王、圪塔寨、仝村、花劉、李梓樓、陳寨、段村、小廟張、柏墳周、李渡口村梁莊村、花園、天地廟、高劉莊、柿園、拐河、達理王、小李莊、三郎廟、李子曰莊、靳莊、藍育、秦樓35個行政村。

地理氣候

在河南省郟縣東北隅的許(昌)洛(陽)古道和鄭(州)南(陽)公路交會處,有一個人傑地靈、天裕物豐的古鎮,這就是冢頭。郟縣冢頭鎮位於郟縣東北13公里處,北臨禹州,南臨許洛古道,東接襄縣,鄭(州)--石(人山)高速公路、鄭(州)--南(陽)公路南北縱貫全境,藍河自北向南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冢頭鎮自古為中原腹地,商業發達,商賈雲集, 2007年被省建設廳命名為 “中州名鎮”,2010年被國家建設部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資源優勢明顯。

自然資源

冢頭鎮水資源豐富,全鎮有蘭河、肖河、馬皇河、灰河等4條河流,常年水流不斷,其中蘭河水清涼、甘冽,用蘭河水煮製的茶飲後餘味悠長,唇齒留香。境內四季分明,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左右,平均年降雨量在690毫米左右,無霜期達220天,為紅薯、理想大根等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

人文環境

人口民族

總人口
52893
27675
25218
家庭戶戶數
13867
家庭戶總人口(總)
52332
家庭戶男
27304
家庭戶女
25028
0-14歲(總)
13529
0-14歲男
7464
0-14歲女
6065
15-64歲(總)
35016
15-64歲男
18255
15-64歲女
16761
65歲及以上(總)
4348
65歲及以上男
1956
65歲及以上女
239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52538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名勝古蹟

薄姬冢
薄姬冢也即薄姬墓,在冢頭鎮北隅穿鎮而過的藍河之濱。墓高約11米,占地1080平方米。1957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郟縣誌》記載:“漢薄後,郟人。”她原是秦時魏王豹的家眷,公元前204年,紀信生擒魏王豹後,薄姬進入劉邦王宮,做了一名織女,後又擢升為宮娥,進而得到劉邦的寵愛,生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劉恆即位後,薄姬成為皇太后。
紀信冢
在藍河之濱,還葬著代君而死的漢朝大將紀信。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04年,在楚漢戰爭中,紀信為掩護劉邦滎陽脫險,假扮劉邦,被項羽火焚。紀信被燒死後,埋葬在滎陽城西孝義堡。滎陽至今還保存有完整的紀信將軍墓。如今,在藍水河畔的柿園村,還能聽到關於古戰場的許多故事。 由於紀信是代主而死,因此受到歷朝歷代統治階級的極力推崇。紀信死後,被劉邦追謚為“忠右”(後世人稱忠烈侯),宋封“忠(祐)安漢公”,元封“輔德顯忠康濟王”,明封“忠烈侯”。
紀信冢也即紀信墓,位於冢頭鎮紀北村,南臨許洛古道,北靠黃阜崗,冢高12米,南北、東西各21米,周長65米,占地380平方米。《漢書》記載:“紀信,漢人也。”紀信出身貧寒,性格耿直。公元前207年,紀信加入劉邦義軍,楚漢戰爭第三年(公元前204年),為掩護劉邦滎陽脫險,被項羽燒殺。此事《漢書》《史記》均有記載。劉邦稱帝後,下詔紀信故里稱“紀信村”,後稱紀村。唐朝書法家盧藏曾在紀信碑上撰文憑弔,國民黨元老於右任也曾在紀信廟留詩一首。
藍河七孔石橋
位於冢頭鎮西寨村,建於明嘉靖十三年,為當時知縣陳王綬所建。石橋高大宏敞,堅固耐久,七孔拱圈上雕刻圖案,中間一孔頂端置一避水珠。龍馱橋身,龍頭朝北,龍尾朝南。龍頭雕刻精緻,栩栩如生,龍嘴亦各含避水珠一顆。橋上兩邊各有十八根石柱,紅石條互相連線成橋欄。百姓為紀念陳公功德,在冢頭西門外立建橋碑和清官碑一座,在彌陀庵當年陳公坐堂處立陳公長生碑,上刻“諱王綬字玉章號松麓,賜進士第御詩持等,文林郎郟縣正堂署汝州事陳老爺長生位,浙江溫州府永嘉籍”,以表敬慕並祝願陳公永生不死,至今碑文保存完好。
秦都司宅第
秦都司宅第建於清康熙年間,是清康熙武生隨征都司秦可都的府宅。府宅坐北朝南,占地3700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700餘平米,多為磚木結構,為一門四進四合院。一進三間,兩間作為商鋪。二進是客廳,紅石做基,木雕為門,上刻鳳凰麒麟等圖案花紋,形象逼真,寓意吉祥。三進三層樓房,紅石基礎,青磚砌牆,樓房無主門,進出由兩邊廂房通行。
解學士故宅
解學士故宅建於明萬曆年間,是學士解保祥的官宅,占地2800平方米,現存歷史建築面積550平方米。宅院坐北朝南,一門四進四合院。二進主房時會客廳,除兩邊山牆以外全部為木柱結構,紅石做階,青石砌門,青磚鋪路,六個立柱支撐整個建築,鏤空雕花格子門,屋內有木質雕花屏風,上有“福祿壽”三個梅花篆字。兩邊為東西廂房。
劉思和宅
劉思和宅建於清鹹豐年間,是甘肅道台劉思和的故居,劉思和曾入翰林。建築占地3000平米,現存1100平方米。宅院坐南朝北,為一門四進四合院,主房五間為二層樓房,磚石木結構。且每進都有東西跨院。主房為二層樓房,有方形雕刻木窗,花紋細美,工藝精湛。
十方院
據現存“清嘉靖十三年崇次戊辰季秋” 重修碑記載:“凡古蹤當廢壞之餘未有下待人而興者也,邑東二十五里許有十方院古剎也。”廟院十分寬大,占地三十餘畝,整體建築有山門、關帝殿、三郎殿、廣生祠等,各殿側均有廊房。每年二月初三為文章社會,十月十八為香火會,遠近香客絡繹不絕。
大王廟
大王廟位於南寨門外藍河北岸,明陝、山二省商賈為集會之便捐資創建此廟。東西各有高大山門,兩山門相夾為廟內兩層高的古戲樓。正面左右各有抱廈三間,東西各有六間廂房。整個建築規模宏大,古樸典雅,所有枋木上和兩邊立柱上都精刻人物花鳥,盤龍麒麟。大殿彩色壁畫已有300多年歷史,畫筆細膩傳神,人物飄逸,色彩豐滿,至今清晰完好。
石佛寺
據現存《石佛寺創建元武殿記》碑文記載:“郟東藍溪之側,有石佛寺建自唐代梵宮之最古者也。”為全國二十四大寺之一。原貌為五進廟院。從裡到外依次建造關帝殿、佛爺殿、祖師殿、老君殿,塑像形象逼真,凌空若舞。建築全為木結構,琉璃瓦蓋頂,飛檐挑角,雕欄畫棟,古香古色。
天地廟
相傳漢文帝之母薄姬葬在冢頭後,漢文帝派兵在此駐守,看護墳院。朝中達官顯貴、皇親國戚每年都來祭掃,設立廟宇,漢文帝貴為天子只敬天地,故取名天地廟。天地廟院十分寬大,占地三十餘畝,有房屋數十間。

地方習俗

孝文化厚重冢頭底蘊。在冢頭流傳著不少漢文帝盡孝薄後的傳說,位列“二十四孝”之二的“親嘗湯藥”講的就是文帝孝母的故事。在冢頭龍湖社區,每年舉辦“孝行天下——感恩父母洗腳節”活動,孝文化一直在這裡悠悠傳承。
冢頭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至今仍保存著許多明清時期的住宅,“秦都司宅第、“解學士宅第”、“高運章宅”、“劉道台宅”、“崔家祠堂、宅院”等當時大戶人家的宅院,共有房舍2000多間,整個建築群結構嚴謹,氣勢恢弘,石刻、木刻、磚刻工藝精巧,通過這些建築,可看出明清時代的建築風格。

歷史文化

2010年12月14日上午,郟縣冢頭鎮鎮長張毅從國家建設部捧回了題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匾額和證書。
歷史文化成就“冢頭”之名。據《郟縣誌》記載:“漢薄後,郟人。”漢文帝劉恆之母,薄姬死後,文帝遵照母命將靈柩埋葬在此。朝中皇親顯貴年年都來拜謁,出於供養需要,墓院南起了集市,居民也隨之漸增,冢頭也因此得名。
商業文化鑄就冢頭輝煌。冢頭自古有航運發達的藍河穿縣而過,且地處於洛陽至許昌、南陽至禹州兩條管道的交匯處,早在明清時期,冢頭鎮已經成為方圓幾百里的商貿中心,曾有“小上海”美稱。當時各種煙行、酒館、百貨、藥鋪、餐館、茶館、戲院、澡堂、油坊等各類商鋪達500多家, 有“日進斗金”之盛況說。
民居文化鮮活冢頭歷史。在冢頭鎮,一磚一瓦皆有故事,其民居和各種文史建築無不浸染著特有文化底蘊,在這裡的古建築多是飛檐斗拱、青磚黛瓦的明清建築,保護區內明清古建築共有房舍2000多間,身處古街巷,使人有時光倒流之感!
茶文化豐滿冢頭韻味。冢頭鎮的茶文化源於 “萬里茶道”,如今的冢頭,還有茶館20餘家,這裡被譽為“茶文化的活化石”!
飲食文化引聚冢頭人氣。與茶文化一起在冢頭留存至今的還有飲食文化,郟縣聞名的“餄餎面”、羊肉泡饃、炒羊肉、燒雞、油酥芝麻餅等至今還吸引著無數食客慕名前來品嘗。

特色飲食

冢頭飲食、茶文化歷史悠久,燒羊肉、燴饃、燒雞、茶水遠近有名,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葛紀謙稱冢頭的茶文化為“活化石”,附近禹州市、襄城縣、汝州市及縣內其它鄉鎮的人們經常到冢頭就餐、飲茶,餐館、茶社常常顧客盈門,座無虛席。在冢頭鎮,文化底蘊還有另外一種體現方式,這就是冢頭的茶食文化。冢頭素有“中原茶文化之鄉”的美名。明清時期,冢頭鎮地處許昌至洛陽、禹州、南陽的兩條官道交會處,各方商賈來往不絕,這裡的旅館、飯館、茶館一直生意興隆。幾百年來,這裡比較完整的保留著茶館行業的舊貌。在藍河七孔橋兩端,溪岸幽處,分布著不少茶館。煮河心水,泡龍井茶,細品漫談,茶館成了冢頭人一個主要的娛樂場所。
冢頭人的吃也很講究。冢頭鎮的風味小吃歷來享有盛譽。餄餎面傳入冢頭已有2000多年;羊肉燴饃在冢頭也已經有了300多年的歷史,藍河邊的曹記燴饃不光在冢頭,在整個郟縣也闖出了不小的名頭。如今,冢頭的風味小吃花樣不斷翻新:炒羊肉、熬饃、老湯燒雞、糊湯麵條等小吃以絕佳的口味吸引了不少外地人來冢頭大快朵頤。
餄餎面
關於金鋼餄餎面有不少有趣的記載。《明史》記載,崇禎年間,明三邊總督孫傳庭兵出潼關,來河南與李自成義軍作戰。據傳,為了改善一伙食,他傳諭三軍,每軍可以攜帶20台樺木餄餎機。這年10月,明軍與義軍在郟城東南講武場相遇,義軍佯敗。明軍追殺義軍15里,至郟城東冢頭、柿園一帶的藍河岸邊李莊,義軍用“以利誘之,以敵取之”的策略,棄金銀、輜重於道,等明軍將士紛紛搶奪財務時,引兵反擊,大獲全勝。孫傳庭部潰不成軍,只得輕騎突圍西竄,幾十部樺木餄餎機為郟地李莊百姓及義軍所得。李莊百姓為紀念義軍的戰鬥精神,將其美名為“金鋼餄餎”。精巧的餄餎面製作設備頓使百姓喜不自勝,一時街旁館巷,“金鋼餄餎”招子旗迎風飄舞,至此,餄餎面製作水平又進一步。今天在冢頭,餄餎面已經成為廣受歡迎的主食,郟縣僅縣城內的餄餎麵店已近百家。從事餄餎生意的郟縣商戶被稱為“餄餎人”,身影遍及全國。而其中最出名的要數餄餎面,是始傳自西漢之時的宮中名吃,在歸葬薄姬娘娘時傳入冢頭,至今已有2100年歷史。
“餄餎”在冢頭人心目中是一種不能代替的美食。據傳,餄餎面是西漢宮中名吃,歸葬薄姬時傳入冢頭,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所謂“餄餎”就是用餄餎器擠壓的一種麵條,下到羊肉湯鍋里煮熟後,帶湯盛到碗裡,再放上切好的熟羊肉片、生蔥段、羊油辣子和其他作料,就是一碗上好的餄餎面。
羊肉燴饃
冢頭的名吃兒還有羊肉燴饃。這裡的羊肉燴饃要數“曹家羊肉燴饃”最地道,是祖傳。據說,曹家祖上即為廚師,其絕活兒是炒羊肉。明嘉靖時期,郟縣縣令陳王綬上任時帶著家眷路過冢頭,陳母吃了曹家的炒羊肉,覺得味道不錯,就是吃的饃太硬。陳王綬就向廚師建議,說為啥炒羊肉的時候,不把饃放在鍋里一起炒?這樣不就爛了好嚼了?於是曹家的祖師爺就把饃跟羊肉一起燴,一嘗味道還真不賴,從此就改為羊肉燴饃,遂成為冢頭的一道名吃兒,延續至今。
茶館
說到冢頭,還得說說遍布街巷的茶館。茶館是冢頭鎮一景,冢頭西寨的一街兩巷,每隔幾戶就會有一家茶館。有的茶館很簡陋,空空蕩蕩的沒有裝修的房屋裡,放上幾張矮桌,幾把矮凳,再在桌上放上幾隻茶碗或搪瓷缸子就成。來人坐在桌旁的矮凳上,店家續上茶水,就成了生意。
冢頭的茶館興盛於明清時期。許昌至洛陽、禹州至南陽的兩條官道在此交會,各方商賈來往不絕,這裡的旅館、飯館、茶館的生意一直興隆。如今冢頭的茶館,大多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出現的,條件參差不齊。講究的有空調、彩電,普通的是小瓦屋、本木桌、粗瓷碗。不論茶館的條件優雅、粗劣,人氣都很旺,來喝茶打牌者多是中老年人。連遠在十多里外的禹州人也都跑來喝茶聊天。
糊湯麵
說道糊湯麵要數西寨的伊斯蘭飯莊的味最絕,糊湯麵採用傳統的羊肉高湯配以海帶和精緻好麵條製作做而成利用傳統的爐火和工藝而成,具有味道鮮美,香而不膩,滋補的特點.

經濟狀況

綜述

該鎮主導產業有特色農業、礦山機械製造業、旅遊服務業。特色農業,以小麥、玉米等為主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80000畝;以菸葉為主的傳統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5000畝,稅收達到1000萬元;以蔬菜、中藥材為主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0000畝。其投資3.7億元的礦山機械製造業年產值達到7000萬,利潤2000萬元;其正在積極籌備實施的旅遊服務業,是該鎮新的希望經濟成長點。

第一產業

菸葉,理想大根,紅薯為主導產業。逐漸形成了三個農作物種植加工基地,即前王莊理想大根種植加工基地。2003年種植面積達5000畝,預計2004年達到10000畝,產品屬無公害、純天然、低鹽度、保健型的綠色食品,經過初加工後直接出口日本,是平頂山市唯一的出口創匯農業基地,並被河南省農業廳批准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加工基地;紅薯“三粉”加工基地。冢頭鎮紅薯種植面積大,澱粉含量高,常年種植面積在3萬畝以上,產量超過6000萬公斤,加工的“三粉”產品口味純正,深受消費者喜愛,已被河南省農業廳批准為3萬畝無公害紅薯加工基地;畜牧養殖基地。
該鎮自古商賈運集,素有“小上海”之美譽。鎮內有固定工商戶近千家,冢頭是最早引入菸葉的內地鄉鎮,是近代中國三大烤菸發祥地之一。冢頭煙區位於被世界地理學家稱為“黃金菸草地帶”的北緯32度至37度之間。冢頭的菸葉以氣味醇和、香氣濃郁、勁頭兒大、燃燒性能好、菸灰潔白、口感好、內在化學成分協調而馳名中外,因此,吸引了上海、安徽、湖北、浙江等地的客商到此採購。 據記載,1938年,冢頭鎮有磅秤27台,煙所17家,從業人員500多人,日收購量達5萬多公斤,使冢頭成了中原最主要的菸葉集散地之一,盛況空前日進斗金。煙商的雲集,帶動了各行各業的興旺發展,冢頭遂成為遠近聞名的商貿名鎮,人稱“小上海”。
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小城鎮建設為突破口,掀起了基礎設施建設新高潮,實現村村通公路,使冢頭的投資硬體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為全鎮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強力推進以打井配套為主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現代農業生產大格局,為農業生產備足了後勁。

第二產業

河南省創佳食品有限公司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是一家集綠色農副產品研發、種植、深加工、國內外貿易為一體的大型企業。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協作建設了三萬餘畝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特別是擁有9000畝蘆筍基地,通過了出口基地備案,是河南省最大的綠蘆筍種植及出口示範區和產量千噸以上的國內最具規模的綠蘆筍加工企業,產品出口日本、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公司投資1.2億元,建成占地200畝的速凍蔬菜加工廠,廠房面積30000平方米,年加工速凍果蔬能力10萬噸,是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第三產業

冢頭鎮的茶文化源於 “萬里茶道”,這裡被譽為“萬里茶道”一“節點”, 萬里茶道南起福建武夷山,北到俄羅斯恰克圖,總長5000多公里,是與“絲綢之路”齊名的一條重要國際貿易通道,冢頭就相當於茶商們歇腳的一個驛站,正因如此,冢頭茶館業異常興盛,當時,遍布街巷的茶館多在小瓦屋、原木桌、粗瓷碗的簡單環境下,趕集後的人們紛紛進入茶館喝茶聊天。如今的冢頭,還有茶館20餘家,有的甚至開在自家院子裡,老人們來茶館,1元錢,一坐幾個小時甚至一天,茶館成了人們休閒娛樂、修身養性的理想場所,這裡被譽為“茶文化的活化石”!
未來的冢頭鎮,將在原有經濟模式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城鎮旅遊業,該鎮書記張毅高興地說:“‘游古鎮、看新村、品美食’的‘冢頭一日’游計畫正在實施準備階段,希望新興的旅遊業能重振冢頭歷史之繁華和輝煌!”
該地現有固定工商戶近千家,還吸引1500多個流動商販、手工業者前來經商務工。每到農曆雙日有集貿會,每月逢“9”和“22”為物資交流大會。隨著沿路開發及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鎮區內逐漸形成了百貨一條街、餐飲一條街、家具一條街等專業市場,商店林立,顧客絡繹不絕。
2007年5月11日,由平頂山市民間文化保護協會主辦的平頂山市茶飲文化研討會在冢頭鎮舉行。會議提出了許多整合利用開發冢頭鎮歷史文化資源的專家級建議,這些建議包括舉辦冢頭茶食文化節、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舉辦大型主題廟會、建立保護修繕古建築體系等,這些建議為扭轉冢頭久在深山無人識的境地提供了有效的方案,同時也在如何提高民間文化保護意識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冢頭鎮始建於漢朝。據傳,漢文帝劉恆孝敬母后薄姬娘娘,薄姬死後,文帝遵照母命將靈柩埋葬在此,並建造護墓院,派軍隊駐守保護墳墓,朝中皇親顯貴年年都來拜謁。出於供養需要,墓院南起了集市,居民也隨之漸增。冢頭因此而得名。此後,朝中的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們常到此進香祭祀,酒樓、飯莊、貨棧、商號等由此而興,逐步發展成小城鎮,稱為“冢頭”。為供養需求,在冢的南邊西寨村興起了集市,居民也隨之漸增。明代,冢頭已發展成為千餘戶人家的集鎮,明清時期商貿的發展使西寨村和東街村街區達到最大規模,冢頭成為當時方圓幾百里的商貿中心,商貿以妝粉、皮貨、錢鋪為主,興盛時期商鋪達到500多家。如今,冢頭已成為一座一橋相連東西三街兩處、居住人口近萬的大城鎮。
隨著商業興隆,冢頭鎮的風味小吃也聲名遠播。羊肉燴饃一直在冢頭久負盛名,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還有炒羊肉、熬饃、老湯燒雞、糊湯麵條等大部分集中在七孔石橋西。

社會事業

政治

該鎮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廣大幹群按照“特色經濟強鎮、歷史文化名鎮、商業貿易重鎮”發展定位,咬定目標抓牢“四個重點”,正氣實幹打造“四個冢頭”, 把冢頭鎮帶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該鎮先後被省、市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市級“文明村鎮”,被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評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先進鄉鎮”;在2010至2013年全縣目標績效考核中連續四年名列第一。2014年1至8月份,全鎮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0.57億元,同比增長17%;財稅收入2231萬元,同比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6120元,同比增長10%;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2505億元,同比增長12%,切實交上了一份令人振奮的答卷。

教育

冢頭鎮有綜合文化站一個,室內活動場所包括圖書室,文娛活動室、多功能教室、科技諮詢室、電子閱覽室等,圖書室庫存圖書5000餘冊,文娛活動室設定有象棋、軍旗、跳棋,該鎮還成立了冢頭鎮民間藝術協會,組建了舞蹈隊、秧歌隊、老年合唱隊等民眾文藝團體;35個行政村都建成了農家書屋,配有圖書、象棋等休閒娛樂設施。
該鎮教育水平高,鎮內有郟縣第三高級中學、冢頭鎮一中、西寨回族國小、冢頭實驗國小等一批優秀學校。

衛生

該鎮投資50 萬元建成了鎮級垃圾中轉站、建成村垃圾收集點130個,有保潔員26人;共建成公共綠地面積120000平方米,街頭綠地、景觀綠地等小型公共綠地面積40000平方米。
設有鎮級中心衛生院1個,占地3600平方米,床位86個。

交通

全鎮35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村村通,交通網路十分健全,鎮區公交線路2條,通公交或客運班車的行政村數量24個,占全鎮行政村總數的70%。

入口網站

百度貼吧冢頭吧創建於2006-01-01 00:37,先後歷任4位大吧主,冢頭貼吧作為冢頭鎮的入口網站,是了解冢頭鎮人文習俗的捷徑。
冢頭鎮

獲得榮譽

201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