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天下之大不韙

冒天下之大不韙

釋義:不韙:不是,錯誤。做出普天下的人都認為不對的事情。指不顧輿論的譴責而去乾所謂的壞事,去救壞人,無意中敗德,道德淪喪,可能沒有好報,因為自己無意識間犧牲自己的好,不小心有了些壞人的人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冒天下之大不韙
  • 拼音: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ěi
  •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
  • 出處:《左傳》
解釋,出處,

解釋

示例:因為發令者敢於公開發此反革命命令,~,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徹底投降的決心。(毛澤東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犯了最大錯誤的事情。

出處

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息侯伐鄭,不但留下一個字數最多的漢語成語“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且留下一個最常使用的漢語成語“自不量力”——如今,“不韙”幾乎在語言中絕跡了,取而代之的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不量力”也有些行文不暢了,取而代之是“自不量力”。“冒天下之大不韙”與“自不量力”源出《左傳》,沒有“息侯伐鄭”這一歷史事件,也許漢語世界裡就不會有這兩個成語,今天的息縣街頭也不會豎起漢白玉雕刻的息夫人塑像。
息國大敗而還,能嚇我一跳的,當然不是這兩個成語。從“息侯伐鄭”能夠讀出的,也不僅僅是它的失敗——從息國敢於徵伐春秋初年“小霸”天下的鄭國看,息國當時也該是威風八面的;而息國敢“犯五不韙”而伐鄭,也未嘗不是敢於挑戰傳統。至於“知息之將亡”、“不量力”等,當是“事後諸葛亮”、“勝者王侯敗者賊”慣性思維下的一種解讀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