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農奴制

從13世紀開始,德國農奴制就已開始瓦解,但是到了三十年戰爭後,德國農奴制捲土重來,被恩格斯成為“農奴制的第二版”。

歷史背景,基本情況,區別圈地運動,深入分析,影響,

歷史背景

在中世紀時,德意志曾經是東西方商業要道,商賈往來,在經濟上富庶繁榮。隨著地區性和國際性貿易的發展,城市同盟也在德國興起,主要有萊茵同盟、士瓦本同盟、漢薩同盟。15世紀以降,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攻下君士坦丁堡,占領巴爾幹、小亞細亞及黑海北岸等地區,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通商要道。帝國軍隊不但肆意搶劫商旅,而且帝國當局還對過往商品課以重稅,這實際上等於堵死了這一條重要的商路。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尼德蘭和英國的商人取代了漢薩同盟的地位,尤其是三十年戰爭之後,德意志進一步分裂,德國經濟因此日益衰落。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德國的農奴製得到了恢復。

基本情況

地主趁農民繳不起地租,把農民的份地收歸己有。也有的地主在農民流入城市時,把閒置的份地收歸己有。農民失去了土地,從而從自由的農民淪為農奴。在戰爭中,許多農民破產,他們失去了勞動工具、家畜、肥料及種子等等,地主強迫他們服勞役。
“農奴制的第二版”在北德及東北德表現最為突出,如布蘭登堡、普魯士、波美拉尼亞、梅克倫堡及西里西亞等地便是農奴制盛行的地區。在這些地區,農奴制採取最殘酷的形式,農奴每周全部時間都在地主土地上勞作,他們只能利用夜晚的時間耕種自己的份地。地主往往用監工監督農奴勞動,農奴被剝奪了大部分自由。

區別圈地運動

與英國“圈地運動”比較
德國的“農奴制再版”雖然與英國的“圈地運動”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第一,德意志地主一般不剝奪農民的全部土地,而只奪取一部分,還留下一部分供農民使用。第二,德意志地主不是要驅逐農民,而是把他們留下土地上,迫使他們為自己服勞役。

深入分析

在西歐資本主義方興未艾之際,在德意志出現“農奴制第二版”的歷史倒退現象有兩個原因:第一,16、17世紀西歐資本主義有了很大發展,城市人口隨之猛增,因之對糧食的需求猛增,世界市場上的糧價也隨之猛漲,由於德國經濟落後,地主不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何物,為了經營糧食生產,他們只能在古老的農奴制中找到出路。第二,德國地主貴族在地方上擁有很大的權勢,他們可以任意擺布農民;同時德國的市民階級力量薄弱,他們無力去支持農民反抗地主恢復農奴制的橫霸行為。

影響

農奴制的存在,對於德意志的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因為農奴制不僅由於把農民固著在土地上而堵塞了勞動力的來源,而且也限制了工業品國內市場的擴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