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諫亭

兵諫亭

兵諫亭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風景區,西安事變時楊虎城和張學良兩位將軍在此將蔣介石抓獲,以諫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該亭建於1946年3月,由胡宗南發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氣亭”,解放後,該亭更名為“捉蔣亭”,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50周年前夕,為了緩和兩岸關係,再次易名為“兵諫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兵諫亭
  • 地理位置: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風景區
  • 開放時間:8:00-18:00
  • 門票價格:包含在驪山景區門票內,70元
  • 著名景點:兵諫亭
  • 建造時間:1946年3月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陝西省西安市
  • 建議遊玩時長:10-20分鐘
  • 適宜遊玩季節:全年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歷史發展,宣傳拓展,社會評價,交通信息,

歷史發展

兵諫亭屹立在驪山西繡嶺虎斑石處。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來陝西,以遊山玩水為名,布置大規模的剿共活動。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時許,張、楊帶兵對華清池形成包抄之勢,酣睡中的蔣介石突聞槍響,倉惶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從華清池五間廳後窗逃跑,藏於半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內,後來被搜山部隊發現,扶掖下山,送往西安,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這座高4米,寬2.5米的石亭,建於1946年3月,由胡宗南發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氣亭”,解放後,該亭更名為“捉蔣亭”,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50周年前夕,為了緩和兩岸關係,再次易名為“兵諫亭”。

宣傳拓展

“西安事變浮雕”項目從2000年9月就提起,經眾多專家學者數十次的論證,於2004年4月初動工實施,歷時半年,總投資約260萬元。浮雕總長 60米,高3.6米,由12組畫面內容構成,成功塑造了張學良、楊虎城等典型歷史人物120個。史料詳實,造型逼真,生動再現了“西安事變”這一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是我國迄今惟一反映“西安事變”史實的紀念性主題浮雕,也是對驪山景區文化的完善補充。建成後將與兵諫亭、兵諫園一起形成一個集旅遊觀光、愛國教育、藝術鑑賞於一體的新景觀,成為驪山又一個新亮點。
西安事變是二十世紀震驚中外的重大歷史事件,驪山是這一事件的主要發生地,所以,在此用浮雕形式記錄這一史實,緬懷民族英雄,弘揚民族精神。浮雕前面“西安事變”四個蒼勁有力、大氣灑脫的題字,是以豪放雄渾的榜書享譽書壇,年逾八旬的李鐸將軍精心書寫。
在這些浮雕畫面中,第一組畫面是“日寇侵華,國共對壘”,從殘垣斷木、濃煙四起、鐵蹄肆虐的場景,充分表現了當年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吞併中國的狼子野心。
第五組主畫面“驪山槍聲,華清兵諫”,浮雕的畫面生動逼真,充分體現了張學良、楊虎城的抗日決心。並提出八項救國主張。
第八組主畫面是“兩宋蒞陝,和談釋蔣”,兵諫後,全國政治形式錯綜複雜,如何處理善後,才有利於國家民族,成為舉世注目的重大問題。畫面為南京飛機飛臨西安上空偵察示威的圖樣。
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在中國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頭,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以滿腔的愛國熱忱、以自由與生命為代價,樹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必將啟迪後人,激勵來者。願愛國主義精神薪火相傳,民族英雄永垂青史!
驪山是臨潼旅遊的視窗,也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縮影,隨著社會發展,驪山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景點景觀質量明顯有所提高。 2001年兵諫園建成後,森林公園委託驪山書畫藝術研究員組織實施,本著對歷史負責,對遊客負責的態度,以“弘揚驪山文化,打造藝術精品”的原則,建造浮雕。以便能再現歷史、啟迪後人,感悟先賢遺風。

社會評價

這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亭,這又是一個和重大歷史事件緊密聯繫的小亭,這也是一個幾度易名的小亭。他所在之處本沒有亭,只因在此抓了一人而立亭。而立亭之初,也不是因為抓人,其實這個亭就位於驪山,是一個四角見天的亭子,檐牙高啄,勾心鬥角,亭子的柱子是潔白的能夠映襯出人心靈的大理石砌成的,有三米見高,仿佛能撐起一個偉人要乘長風破萬里浪的胸膛。亭子較他地要高出尺許,用白玉造就出一片亭台樓閣的美。亭子是依山而建的,常常有鳥兒停在上面高歌,或許是在謳歌歷史的陰雲,或許是在吟詠世態炎涼,亭子因為有了他們才更顯得風致了。亭子的中央是用遠處渭水畔的碣石造就的,整個亭給人一種白皙的有如同心靈一般澄淨的感覺。這裡就是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時蔣介石被捕處。

交通信息

從西安火車站東廣場乘坐914路、915路、游5專線(306)公車,在“華清池”站下車後,再步行約3分鐘可到,車程約50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