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權比較研究

公開權比較研究

《公開權比較研究》是2016年時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圖書作者是李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開權比較研究
  • 作者:李丹
  • 出版時間:2016年11月
  • 出版社:時事出版社
  • ISBN:9787519500054
  • 字數:185千字
  • 印張:12.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公開權”(Right of Publicity)又譯作“形象權”,其概念發端於美國,泛指自然人商業化使用其自身各類人格要素(如姓名、肖像、聲音等)並獲取經濟利益的權利,最典型的使用方式如廣告代言。公開權脫胎於隱私權,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在今日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書以“公開權”這個美國法下的新興權利為切入點,結合其他國家的類似制度(如英國的仿冒之訴、歐洲大陸法系國家人格權的商品化),試圖通過對公開權及其類似制度的全面剖析和比較,為我國的相關法律改革,特別是人格權法的完善提供啟示和建議。

圖書目錄

第一節選題背景_1
第二節研究對象的界定_
第三節研究對象的現狀_
第四節研究方法和目標_
第一章公開權的概念與制度發展_
第一節公開權在美國_
一、概念_
二、制度的發展_
第二節公開權在英國_
一、仿冒之訴_
二、商標法的保護_
三、小結_
第三節大陸法系人格權商品化的趨勢_
一、古典“人格權”——側重於人格物理屬性的保護_
二、現代人格權——向保護精神利益和經濟利益的轉變_
三、大陸法系人格權商品化的發展_
第二章公開權的性質_
第一節公開權性質的幾種觀點探討_
一、財產權說_
二、人格權說_
三、商事人格權說_
四、智慧財產權說_
第二節公開權具有一定的雙重屬性_
第三節人格要素具有經濟價值是公開權形成的內在基礎_
一、人格要素的經濟價值理論分析_
二、人格要素經濟價值的歷史分析_
第四節道德變化和科技發展是公開權產生的外在條件_
一、社會道德觀念的改變使人格權商品化成為可能_
二、科技進步和社會傳媒的發展使人格要素商品化成為現實_
目錄0000 公開權比較研究第三章公開權的特徵_
第一節公開權的主體_
第二節公開權的客體_
第三節公開權的可處置性_
第四章公開權的典型主體與人格要素_
第一節公開權的典型主體_
一、影視明星、體育明星_
二、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_
第二節有關人格要素_
一、 姓名_
二、肖像_
三、聲音_
四、真實的體育與藝術表演形象_
五、其他各種因素的綜合_
第五章公開權的行使及處置_
第一節公開權的行使_
一、名人的文學影視傳記_
二、肖像作品_
三、商標與商號_
第二節公開權的處置_
一、授權許可使用_
二、繼承與轉讓_
第六章公開權與相關民事權利的比較_
第一節公開權與隱私權的關係_
一、公開權與隱私權的聯繫_
二、公開權與隱私權的區別_
第二節公開權與商標權、著作權和專利權的關係_
一、公開權與商標權_
二、公開權與著作權_
三、公開權與專利權_
第三節公開權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關係_
第七章公開權的限制與主體責任_
第一節公開權受社會道德的限制_
第二節公開權既是自然人的個人財富,也是社會財富_
第三節公開權受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的限制_
第四節公開權的有限繼承_
第五節公開權主體的社會責任_
第八章公開權對我國相關法律改革之意義_
第一節借鑑公開權不是要設立新的權利_
第二節公開權對我國人格權發展的啟示意義_
一、在我國人格要素商品化已經是社會趨勢_
二、人格權商品化需要突破傳統民法理論的某些限制_
三、發展建議_
第三節“名人責任”在我國的發展_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