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腳踏車運動

公路腳踏車運動

公路腳踏車運動是運動員從一地出發,沿公路騎行,最先到達目的地者獲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路腳踏車運動
  • 外文名:Road cycling
簡介,騎行姿勢與踏蹬技術,騎行姿勢,踏蹬技術,跟車騎行技術,上下坡騎行技術,轉彎技術,其他技術,特點,相關賽事,騎行裝備,環法腳踏車賽,賽制,比賽影響,顏色代表,黃衫,綠衫,圓點衫,白衫,

簡介

腳踏車運動的競賽項目之一。在中國,有男子100公里團體賽,40公里個人計時賽,180公里大組出發個人、團體賽,3~6天的多日賽;女子50公里團體賽,20公里個人計時賽,70公里大組出發個人、團體賽。
團體賽,是4人集體進行的項目,在比賽中要求運動員具有高度的配合技術。由於比賽時速度快,風阻大,在行進中應縱向排成一條直線。第1名領先運動員迎風前進較吃力,要交替領先,隊形銜接要緊湊協調,領先隊員的速度應快而勻。每個運動員可根據自己的體力,每次領先200~300米。180公里大組出發個人賽,由參加的運動員幾十名或上百名在起跑線上同時出發,最後按到達終點的先後順序錄取名次。由於比賽情況複雜,速度變化大,因而運動員要有較好的操車技術和較強的戰術意識。
公路腳踏車比賽公路腳踏車比賽
中國第1次全國公路腳踏車錦標賽是1958年在長春舉行的。當時的比賽項目男子只有50公里團體賽和100公里個人賽,女子只有25公里團體賽和50公里個人賽。舉行第1屆全國運動會的1959年是中國腳踏車運動迅速發展的一年,全國有28個、市、自治區和解放軍的278名運動員參加公路腳踏車比賽。1963年第1屆新興力量運動會上,中國獲男子100公里團體賽第3,165公里個人賽第6名,188公里個人賽第13名;女子45公里個人賽前5名,20公里個人賽第1名。1964~1965年中國100公里團體賽的成績可列入世界前10名。1979年在亞洲腳踏車錦標賽中,獲100公里團體賽第3名,180公里個人賽第2名和團體賽總分第2名。
目前中國公路腳踏車運動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主要表現為戰術意識不強,密集隊形中上下坡路操縱的技術不靈活,團體賽配合默契差,訓練比賽的量和強度不夠。

騎行姿勢與踏蹬技術

簡單地介紹完騎行裝備之後我們就要上路了,對於觀眾們來說,想要更專業地觀看腳踏車比賽,享受其中的樂趣,了解一些必要的騎行技術知識就必不可少,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些。

騎行姿勢

一個腳踏車運動員要創造良好的運動成績。首先要掌握正確的騎行姿勢。輕鬆踏蹬,自如操車,可避免不必要的肌肉緊張,降低能量消耗,保證力量和技術得到充分發揮。
正確的騎行姿勢是:上體較低,頭部稍傾斜前伸;雙臂自然彎屈,以做上體的良好支點,便於腰部弓屈,降低身體重心,同時防止由於車子顛簸而產生的衝擊力傳到全身;雙手輕輕而有力地握把,臀部坐穩車座位,使人和車子成“流線型”。

踏蹬技術

踏蹬動作是腳踏車運動中關鍵的技術動作,也是最複雜、最難掌握的動作。良好的踏蹬技術可使運動員以最小的 能量消耗得到儘可能大的功率,達到高速度。為此,腳踏車運動員一定要在改進踏雕技術上狠下功夫。
踏蹬動作是周期性運動,即在一個固定範圍內,以中軸為圓心,以曲柄為半徑,重複地進行運動。每踏蹬一周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上臨界區(上死點)。
第二階段:工作階段(用力階段)。
第三階段:下臨界區(下死點)。
第四階段:迴轉階段(放鬆階段)。
用力階段是踏蹬主要階段,運動員在這個階段內使用的踏蹬力是腳踏車前進的主要動力。因此,要把力量充分、合理地運用在這個階段。這個階段內踏蹬力量愈大,車子前進速度就愈快。
迴轉階段叫放鬆階段。這段時間裡一隻腳踏蹬作功,而另一條腿主動向上抬起,不能給腳蹬任何壓力。並利用抬腿短暫的一瞬間讓肌肉放鬆一下,以便把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作功階段。有時需要採用“提拉式”踏蹬,即利用抬腿動作給 腳蹬以拉力,以加大另一隻腳做功階段的踏蹬力量,達到取得更高速度之目的。
腳踏車運動的踏蹬方法有自由式、腳尖朝下式和腳跟朝 下式三種。
自由式踏蹬方法:目前,一些優秀運動員大都採用自由式踏蹬方法。這種踏蹬方法,就是腳在旋轉一周的過程中,根據部位不同,踝關節角度也隨著發生變化。
腳尖朝下式踏蹬方法:目前不少運動員,尤其是短距離運動員採用腳尖朝下式踏蹬方法。其踏蹬特點是,在整個踏蹬旋轉過程中腳尖始終是向下。
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是腳尖稍向上,腳跟向下8~15度。這種方法在正常騎行中很少使用,只是少數人在騎行過程中做過渡性調劑用力時才使用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它的特點是肌肉在短時間內改變用力狀態,得到暫短休息,達到恢復肌肉疲勞的目的。
大家可以在觀看比賽的過程中留意一下運動員們的這些技術動作。

跟車騎行技術

公路腳踏車賽不僅強調個人能力,更加強調團隊的配合,正確運用跟車騎行技術,是爭取勝利的一個主要因素。這是因為運動員跟在別人後邊騎行時,可以藉助於前邊運動員衝破空氣阻力所產生的渦流,推動車子前進,從而減少自身體力的消耗。
公路騎行時,跟車距離一般在15—30公分左右。同時要注意風向和風力。我們在電視中經常能看到公路腳踏車選手們排列如一條游龍般浩浩蕩蕩地前行,很是壯觀,這其實是運動員們有意為之的舉動。跟騎過程中其實也存在著很大的危險,車速快,車距近,車輛多,這些因素都很容易造成兩車碰撞甚至導致幾十輛車相撞的事故,嚴重的甚至會造成運動員的傷亡。所以看著風平浪靜的大部隊實則暗潮洶湧。

上下坡騎行技術

上下坡騎行技術是公路腳踏車的一種重要的基本技術。平路上比賽時水平接近的運動員之間,很難擺脫對手, 然而通過坡路騎行,只要戰術運用得當,就比較容易擺脫。看過環法比賽的觀眾可能就會知道,不管是庇里牛斯山還是阿爾卑斯山的山地賽段都是令人血脈噴張興奮異常的看點,因為山路賽段的騎行可以說是公路腳踏車運動中最大的看點之一,和眾人一起衝刺時人與人之間的較量不同,山路賽段是人與自然的較量,人與自己的較量,往往在公路腳踏車賽中,得山路者得天下。
上坡騎行時保持正常的踏蹬動作,不能突然用力,只有企圖擺脫對手和處於戰術需要時,才會突然加速。一般情況下,不採用站立式騎行或提拉式騎行方法,否則會過多地消耗體力,不利全程比賽。遇到短距離坡路,運動員會充分利用物體運動的慣性原理,輕鬆地踏蹬,快到坡頂時可能採用站立式騎行,把速度儘可能提高,給下坡加速創造有利條件。遇到漫長的上坡,會根據自己的體力狀況及時調整傳動比,堅決避免重新起動的現象出現。坡路較長或有陡坡時,交替使用站立式騎行方法,調劑用力部位,讓部份肌肉得到休息。
上坡時跟車不能太近。由於上坡用力的原因,行車常常左右擺動,跟車過近,可能發生碰撞。再者,上坡時速度顯著下降,跟車反而會使自己的騎行方法受到限制,影響戰術和技術的發揮。
下坡騎行要達到理想效果,運動員就要勇敢機智,膽大心細,精力集中,兩眼密切注視前方路面,隨時準備果斷處理路面上出現的任何情況;不僅要充分利用車子運動慣性滑行,而且要敢於主動踏蹬,加大速度。

轉彎技術

轉彎時,運動員身體和車子會儘量保持一致,向里傾斜,上體和車子保持一條直線,以克服離心力。傾斜角度根據速度和彎道大小而定,但一般不超過28度,否則就有滑倒的危險。
轉彎前須控制車速。用點閘的方法逐漸減速,剎車時,儘可能前後閘同時使用,前閘可稍稍提前。使用前閘,要求前輪的方向和車子前進的方向相一致,否則,會因運動員的體重和車子慣性受到限制而導致摔跤。進入彎道後將閘放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減速。彎道上使用後閘不能過猛。否則車子可能掉頭或滑倒。

其他技術

除了這些技術,腳踏車運動中還有起步的姿勢和技術,衝刺的姿勢和技術等等,在這裡暫且略過。
公路腳踏車運動是一項很艱苦的運動,運動員們往往要在戶外高速騎行4-5個小時,需要運動員付出超人的體力、耐力和專注力,因此我們在觀看比賽時,對從身邊經過的運動員都應該予以鼓勵和支持,但不要做出過激的行為,如沖入賽道或者給運動員遞送物品等,這樣對運動員和我們觀眾自身的安全是有很大威脅的。
近年來隨著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公路腳踏車賽--環法腳踏車賽的轉播,隨著蘭斯-阿姆斯特朗這個英雄人物為人們所熟知,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了解並喜愛上這個運動的。

特點

公路腳踏車的特點是輪胎比普通腳踏車窄,在行駛過程中的摩擦阻力也就相對較小,再加上牙盤與飛輪的直徑比例很大,所以公路腳踏車的騎行速度要比普通腳踏車快很多。一個優秀的公路腳踏車運動員在路況良好的平地路段上長距離騎行時的平均時速可以保持在四十至五十公里。

相關賽事

目前最負盛名的公路腳踏車賽事是每年一度的環法國公路腳踏車賽,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比賽一般在每年的七月舉行,參加比賽的選手在二十天左右的時間裡,要騎行約3000公里,途中還要翻越高聳的庇里牛斯山脈阿爾卑斯山脈,比賽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是整個比賽路線沿途風景如畫,選手們不時穿越一個個美麗的鄉間小鎮,而這一切正是環法腳踏車賽的魅力所在。

騎行裝備

腳踏車是我們平時接觸最多的交通工具,然而作為一個腳踏車大國,我國的腳踏車運動水平卻並不處於世界先進水平,這是為什麼呢?這大概是由於我們平時和它太過“親近”的緣故吧。說到腳踏車運動,尤其是公路腳踏車運動,乍一聽,我們會覺得,不就是騎車嘛!誰不會啊!然而看了下面這些小知識,您也許會發現,原來平日裡我們似乎很了解的腳踏車也是如此不簡單的。一輛專業的比賽用腳踏車其價格不遜於一輛汽車,其中所包含的技術含量也相當之高,幾乎每一位職業腳踏車運動員的賽車都是量身定做的,這裡就不贅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專業的腳踏車行了解相關的知識。
公路腳踏車比賽公路腳踏車比賽
公路腳踏車比賽平路賽段的平均速度大概在40公里/小時左右,山地賽段有時也能達到30公里/小時,計時賽的速度更是可能達到50公里/小時,因此專業的騎行裝備必不可少。騎行中人體最容易受到傷害的是皮膚,因此,當今騎行裝備,往往都在這方面大做文章。腳踏車裝備的全套包括:頭盔、護目鏡、手套、衣服、鞋。
頭盔在設計上往往偏重於它的抗風阻性,其形狀呈流線狀,材料多為高強度、質地輕的泡沫塑膠。
護目鏡保護眼睛且提高強光下的視力分辨力,它的設計是很講究的。外型呈弧狀,與車手的臉部輪廓相吻合,主要功能是防止高速下風對車手眼睛的傷害和干擾,也防止炫光、紫外線等對車手眼睛的傷害。
騎行手套只有半截,五個手指露出,這樣,絲毫不會影響車手操控。騎行服常見的有聯體的和分體的,但無論是那一種,它的褲子都不會長過膝蓋,以免影響車手動作。
騎行服的質地外層為尼龍性的,裡層為絲織物,便於吸汗。
最後是騎行鞋。早期,車手們使用腳套或綁帶將腳和腳踏固定在一起。到後來,流行使用自鎖鞋,配合特定的腳踏,可以在騎行時將腳和腳踏固定在一起,提高踩踏效率。也許有人會質疑自鎖系統的安全性,認為緊急時無法解鎖會導致危險的出現,其實則不然,自鎖系統的解鎖動作是非常自然的,緊急情況下,車手憑藉本能將腳伸出的動作完全可以解鎖,幾乎不會出現因來不及解鎖而出現的危險。相較於一般腳踏,自鎖系統可以保證高踏頻下的安全性,防止踩脫受傷。

環法腳踏車賽

環法腳踏車賽為多日賽,即進行多天的比賽,一般是每年7月初開始,7月底結束,每天進行一個賽段,共進行21個賽段,中間有一天或兩天休息,總賽程為3200公里左右。 賽段中按比賽形式分個人計時賽和大組賽,按比賽道路分平地賽段和山地賽段,海拔最高可達2200米。起點每年不同,大多在北方的城市,有時也在鄰近的國家,圍繞法國一圈後,到達終點巴黎。

賽制

有22個職業車隊參加比賽,他們必須參加很多國家自聯舉辦的比賽,積累一定的積分後才能獲得參加環法賽的資格。每個車隊有9名車手參加比賽。冠軍有賽段冠軍和總冠軍,有個人冠軍和團體冠軍,並設有總成績排名(按比賽時間計算),積分排名、年輕車手排名等。
賽段冠軍身穿粉紅色騎行衫,總成績領先的車手穿黃色領騎衫,總積分領先者穿綠色領騎衫,爬坡成績最佳者穿紅白斑點衫,25歲以下成績最好的車手穿白色領騎衫。獎金共設1億法郎,其中個人總成績冠軍獲得獎金最多,可獲得15萬法郎。環法賽是歐洲影響最廣、規模最大,比賽水平最高的腳踏車比賽。環義大利賽和環西班牙賽次之。

比賽影響

環法腳踏車大賽的收視率竟高達46%,直播時間超過120小時。由於電視全程報導,環法賽沿途各地的形象也會展現在觀眾眼前,所以法國各地都想讓車隊從本地穿過。6年前,席哈克總統的夫人貝爾娜黛特一番遊說後,席哈克的家鄉科雷茲被列在比賽路線上,就令當地民眾非常高興。
參加每界環法腳踏車大賽的選手共有198名,來自26個國家。在這些選手當中,美國選手阿姆斯特朗最受尊敬,這不僅因為他曾經7次折桂,而且因為他曾患睪丸癌,以這樣的身體去挑戰強度這么大的競技比賽,並且以優異成績勝出,確實不易。

顏色代表

黃衫

總成績領先者。總成績是每天的騎行時間的和,減去車手贏得賽段或者路段獎勵的時間。因此比賽用時最少者穿黃衫。

綠衫

每個賽段的終點都分配有衝刺積分,每天的積分最多者就可以穿綠衫。因此綠衫是在衝刺者之間爭奪的-看誰能夠在賽段末尾快速地加速贏得最後的衝刺。所有的車手都有機會贏得時間獎勵。在環法的第一周-通常沒有高難度的爬坡-各個車手之間的差距都很小,這使得中間的衝刺和終點的衝刺都很精彩。賽段中間的衝刺獎勵的時間分別是第一名6秒,第二名4秒,第三名3秒。賽段終點的衝刺獎勵的時間是20秒。雖然叫做時間的“獎勵”,實際上時間是從總成績裡面減去的。

圓點衫

白色衣服上帶著紅色圓點,這種騎行衫是獎勵給最佳爬坡車手的,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給在每個坡段末尾爬坡積分最高的車手。 坡度的級別越高,第一個通過頂部爬坡線的車手的積分越多。

白衫

獎勵給最佳年輕車手。在環法裡面“年輕”意味著25歲以下。在一些運動裡面,25歲的運動員都要準備退休了,但是在腳踏車運動裡面,特別是分段的比賽裡面, 車手們不到25-30歲這個年齡是很難培養出必須的耐力的。當然也有例外,比如Eddy Merckx在1969年他24歲時贏得他的第一個環法冠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